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构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的一些大学,正积极而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生命教育也逐渐作为一门新的课程登上大学讲台。应当说,当前这一新的课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强烈现实关怀,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各种具体实践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十分重要,同时也对深化大学德育、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使之以一种崭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视野,在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内容与问题之中,完成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及生命观教育任务。

经过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和学术积累,在中国教育界涌现出了一些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有关生命教育的著作,它们正在实质性地影响着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架构以及教学实践。但这类新生的生命教育著作或教材,在新的视野下建构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时,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原则以及提供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其中,在课程内容上尤为突出。课程内容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实际上就是向学生提供知识的范围,与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选取其课程内容进行研究。

所谓“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其选择既须紧贴课程目标,甚至远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又得考虑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由于生命教育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众多高校只是在某些选修课程中涉及人生观、世界观等相关内容。因此,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理论性课程,既要从学理上对生命教育进行全面阐释,使学习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应从社会需求和高校学生实际出发,寻求解决现实生命问题的理论路径。据此,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构成理应包含基础知识、应用知识与实践知识三个部分。

一、基本知识——支撑课程的基石

课程的基础知识,即主要是用于为生命教育课程“定性”“定位”的根本性理论阐述。这一部分内容是支撑该课程的基石,位于知识体系的基础层次,包含了一个用以阐释生命“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之类的根本性学理问题,是大学生步入这一领域所必须知晓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任务即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正确解读生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养护三重生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并以此指导生命实践。因此,课程的基本知识包含阐释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分类、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

(一)生命本质的界定

生命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因此,对于生命本质、生死定位的探寻无疑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生命本质有着多维的解读,但是作为狭义的人的生命,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三者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载体,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与生命相对应的死亡,同样也是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生命内涵和死亡的界定即以决定了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同时也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和彰显生命的个性。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是在解读生命本质的基础上,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界说。既然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那么,生命教育作为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美化生命的教育,理应包含着对于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以及社会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基础知识中的核心概念,其层次和内涵的丰富程度与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密切相关,并对于课程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意义的阐述是从理论上谈及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在转型的社会背景中,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益于大学生把握生命的真谛,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和减少轻视生命行为的出现等。生命教育的真谛即是完成人

论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构成

龙海霞

[摘要]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催生了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与重视,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已经成为社会赋予教育的使命。然而,当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构成的局限,成了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中的瓶颈。因此,对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对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促进学科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作者简介]龙海霞(1979-),女,苗族,湖南吉首人,内江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四川内江6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家庭美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NJS-1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42-02

的生命意识教育,以达成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自我的和谐相处。这不仅对于大学生个人,同时对于人才培养乃至国家建设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当然,生命教育课程的基础知识远远不止如此。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学科的定性、核心概念的解读,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方法等都是基础知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内容在专业理论体系中起有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普遍性、起始性特点。无论事实知识或原理知识,都适用于广泛的时空环境,针对着众多的事物对象,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理论和新的学科打下基础。同时,基础知识从学理上对于大学生达成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平衡予以正面引导,并能让他们以人生的美满为目的,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实现天人物我的和谐统一。

二、应用知识——课程对现实的回应

生命有其常态,也存在着负面的变态。高校生命教育不应当总是埋头进行逻辑的推演,理论体系的打造,不应当总是停留于对人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而更应当在改造和重塑被扭曲行为的过程之中恢复生命的常态,甚至提升其价值。正因如此,生命教育既是对生命的认识之学,也是完善生命的介入之学。也由于这,课程的基础理论也就必将进入具体的应用之中,并由此必然产生课程的又一种知识——应用知识。

应用知识也可称之为应用理论知识,是在将前述基本理论(如生命的本质、特点、类别等)用于认识、解决当下生命所遭遇的实际问题时形成的理论成果,这即是阐释在生命教育领域“做什么”和“怎样做”之类的学理性问题。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作为生命整体的三维,其中每一维都是全息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满的生命。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应用知识必然包含着这三重生命流程的实现。

(一)以体育运动强健自然生命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是自然生命的延续和提升。因此,生命教育绝不能无视人的自然的生理生命的发展。在高校,体育运动是生命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高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健美身体,延年益寿,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此外,作为自然生命的教育途径的体育最大的目标应是让大学生在对于运动的自主选择及其运动过程中,获得身体的自我满足,身体的自我舒展,身心得到愉悦。犹如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不朽的《体育颂》传达着体育运动的真谛。“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例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二)以人格教育塑造精神生命

人的精神生命是超越自然生命的内在生命,表现在为个体的完美人格。按照柏拉图的分类,理智上求真,意志中向善,情感里求美,个体完美人格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精神生命即是在生命教育视野中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智育在高校中要完成其自身的任务:学习知识,形成智慧,点化生命,层层递进,前者只有转化或融入后者,才有其价值与意义。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在尊重大学生个体,承认其主体性、情感性基础上关注学生道德生命自由成长的道德学习,这个过程即是善的价值的充盈过程。生命的美育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超越和自由的教育。它不仅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欣赏美的水平,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更为重要的就在于造就一种审美的自由人格,达成审美境界。

(三)以个体社会化成长社会生命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年青一代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对完人的认识走出了精神生命的误区,开始把社会生命纳入其中。精神生命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而社会生命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教育既要引导人思考“为何而生”的意义,同时也不能放弃“何以为生”的本领。在社会生命的教育中,使得大学生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化成为能适应社会规范,遵守社会要求,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作为连接社会与个体的高校,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尤为重要,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是高校各类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轻视生命行为的预防

轻视生命的行为,突出表现为自杀和他杀,当然,成瘾行为在大学生中更为普遍。因此,对轻生行为、成瘾行为的研究自然成了课程内容中应用知识的一大重点。如果说对于基础知识的介绍是一种属于建设性质的铺陈,在思路上还属于过去的理论强调的方式,而对于轻生行为、成瘾行为预防的提出,使得生命教育课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将课程从抽象的传统教授方式转向了具体的务实阶段,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实用价值。

三、实践知识——操作方法的理论阐释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以思辨为主的教学课程,应当扼守其内容边界,不应越位去承担具体操作方法的实践任务。具体的生命教育的手段介绍应由实践性课程承担。因此,在这一部分课程内容的处理上,依据教育学原理,在处理这一部分实践内容时,应当严格依据教学法的要求,要注意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联系和配合,特别是与先行课、并进课和后继课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将课程内容中操作方法的具体介绍改变为理论阐述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中实践知识的明智选择。这种理论的阐述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原则,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对生命教育各种形式和实现途径的理论把握,旨在对实践操作加以引导,以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一)以各类课程为载体

高校的各类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两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面对转型时期,高校频发的轻视生命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两课”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当然,除以道德教育为主的“思政课”,众多课程中均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和方式,在讲述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引导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除此之外,相关专家的专题讲座也是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