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历史发展
端午节的来源和意义
端午节的来源和意义一、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为广泛接受的是纪念屈原说。
1. 纪念屈原说: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因忠诚于国家而遭谗言被流放,最终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楚国百姓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纷纷在江中投米,以防鱼虾损伤他的身体,并划龙舟以寻找他的遗体。
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如赛龙舟和吃粽子。
2. 其他说法: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其他起源说法,如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因被谗言陷害而自杀,传说他的死也是在五月初五。
曹娥则是东汉时期的孝女,因寻父投江而死,被当地百姓纪念。
然而,这些说法的流传范围和影响力相对较小。
3. 天象崇拜与龙图腾祭祀:端午节还与自然天象崇拜和龙图腾祭祀有关。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为全年最“中正”之位,被视作吉祥之日。
因此,端午节也蕴含着龙图腾祭祀的意义。
二、端午节的意义1. 纪念先贤,弘扬爱国精神:端午节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纪念屈原等先贤,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品质。
通过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端午节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2. 祈福辟邪,寄托美好愿望:端午节也是一个祈福辟邪、寄托美好愿望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驱灾辟邪的活动,如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等,以祈求平安健康、驱邪避害。
3. 传承文化,增进民族认同: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庆祝端午节,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4. 促进团结,增强社会凝聚力:端午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简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简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也被称为五月节、巫山节、端阳节等。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来源和发展历史非常的丰富,下面就为您简要介绍一下。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那时候,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因被诬陷,被流放到了江南的湖北岳阳。
屈原没有屈服于压力,反而写下了《楚辞》等许多诗歌和文化经典,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屈原被流放的时候,百姓们非常担心,纷纷涌到岳阳江中去救他,但毕竟时限不够,百姓们只得撒下包裹,拍打船桨,把年粮、菜食扔入江中,以免屈原犯饥。
同时,百舸争流,划龙舟去找寻屈原,希望将他救出来。
为了保护食物不被鱼虫吞噬,百姓们还在河中放下菖蒲、艾草等苦艾香草,以羹汤浸润,至今江河之中,依然弥漫着苦艾清香。
渐渐地,人们就把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后来,端午节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端午节的发展历史从源头上来看,端午节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楚国。
而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节日在全国范围内也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正式的法定节日,而在宋朝时期,端午节更被正式命名为“端阳节”。
那个时候,除了纪念屈原之外,也开始流行起了划龙舟、赛龙舟的游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
在明清时期,端午节更成为了一个赛龙舟的盛大活动。
龙舟比赛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这项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体育精神的象征。
到了现代,端午节更成为了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龙舟比赛、香包沐浴、踏青旅游等活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三、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端午节有诗歌、美食、活动和习俗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中国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例如:1、民俗文化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赛龙舟就是龙舟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具体是指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所举行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源于我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习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端午节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再到世俗化的转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的具体情况。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楚国。
相传,楚国诗人屈原是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的,而当地百姓们听说后也纷纷将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江中以示哀悼。
此后,这一节日逐渐流传开来,演变成为一种纪念、祭祀和庆祝的节日。
二、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早期,端午节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现。
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日子,于是就在这一天悬挂五彩缤纷的图腾,祈求健康、平安等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念逐渐演变为“食物崇拜”。
人们开始将粽子视为神圣的食物,认为吃粽子可以避免瘟疫、消灾除难。
同时,人们还在节日中施行祈福、祭祀等仪式,以求家庭兴旺、祖先保佑。
三、文化内涵丰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化的交流,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愈加丰富多彩。
例如:龙舟竞渡赛、草荐、饮雄黄酒、系艾叶等。
其中,龙舟竞渡赛是端午节活动中最著名的一个。
比赛时,人们身穿彩衣、挥动划桨,漂亮的龙舟在河中快速前行。
除此之外,草荐代表着家庭的团圆、和谐和幸福。
饮雄黄酒则是一种民俗祭祀活动,象征着避邪驱瘟、祈求平安和吉祥。
而系艾叶,则是一种具有驱瘟、驱蚊、祛梦等作用的民间习俗。
四、现代化的演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端午节也开始逐渐世俗化。
人们不仅可以吃到传统的粽子,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更加创新和有趣的美食。
同时,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也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如音乐会、花展、文艺表演等,增加了整个节日的喜庆氛围。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孕育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是中国的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演变历史悠久,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端午节的起源、演变和历史。
1、端午节起源的古老传说三国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在写《爱莲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了屈原,从而进而提到了端午节。
这个传说说的是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在被贬之后,借着喝酒赏菖蒲祭祀后,跳入了岳阳楼下的洞庭湖里自杀。
后来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在湖中追逐龙舟的故事。
2、屈原与龙舟竞渡的传说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很古老的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战国时代,在该时期的楚国境内举行的舟龙赛事上。
这个赛事的由来是相传屈原被贪官栽赃陷害,放逐到了汨罗江畔的公西山。
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楚国,无法忍受看到楚国的疆土被侵略。
他思乡和忧国的心情,化作千言万语和心酸的泪水,流入到江水之中,引动了水神和龙神。
龙王为了表达对于屈原的敬意,并帮助他消除坏人,就派遣了自己手下的龙船,与屈原所居处的汨罗江上,重现竞渡之盛事。
从此,龙舟竞渡便被传承了下来。
3、五花肉、艾叶包粽子的习俗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楚国的文化,但是在中华文化的长期传承中,也逐渐加入友谊和亲情的元素。
这头,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用五花肉、艾叶包粽子。
五花肉和艾叶,都是传统中药材料,被认为可驱邪、健身、促进生命力等。
五花肉的味道鲜美,艾叶则有除虫、驱蚊的效果。
使用这两种原料制作的粽子,不仅口感独特,也有民间巫术的色彩,极具文化底蕴。
4、端午节的传统庆祝方式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有划龙舟、插艾蒿、挂彩包、贴菖蒲及放烟火等传统的庆祝方式。
这些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不仅彰显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彩面貌。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结晶,它承载着中国民族的多彩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是夏季的第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的第五天,也是农历上半年的中期,因此称为"端午"。
端午节在中国乃至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习惯。
下面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屈原投江:这是最为广泛传扬的端午节起源传说。
据说,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屈原,因不满楚国内外的腐败和亡国危局,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悲痛。
屈原的死让楚国人民感到非常悲痛,于是人们纷纷驾船下江搜寻屈原的遗体,同时也为了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便在江中撒下了米团,以驱赶鱼虾,这就是后来的粽子的起源。
2.龙舟竞渡: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起源传说。
据说,在古代,人们相信江河里有许多的水神、河神和龙神,这些神明对人间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端午节时,人们会在江河湖泊中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目的是为了祈求水神、河神和龙神的保佑,希望获得平安、健康和丰收。
这种活动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江南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且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3.驱瘟避疫: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传说说法。
古代人们相信五月初五是阴气最重的日子,也是瘟疫肆虐的时候。
为了避免瘟疫的侵扰,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驱瘟避疫的措施,如挂艾草、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习俗在端午节中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重要风俗。
4.传统节令: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令之一,其起源可能并无具体传说,而是源自古代中国的农事文化和民间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夏季,是农田生长最繁盛的时候,也是蛰虫和害虫肆虐的季节。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祈求丰收、驱邪和保平安,如放鞭炮、烧香、踏青、舞狮、燃龙舟等,这些习俗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历史演变、现代传承。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和龙舟竞渡。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反对楚国王子纷争和南征北战,被贬于岳阳楚河。
屈原对楚国的国运非常担忧,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野心家的编造和诬陷,屈原被谗谤成祸国殃民之人,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喂食,人们在江边撒粽子喂食,同时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在汨罗江里游泳,并利用铜钱敲打水面,制造水声吓走鱼虾。
这就是人们打龙舟和吃粽子的来源了。
二、历史演变端午节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发展,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也有官方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例如江南的踩高跷、粽子蒸汽船、滴凤钗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例如韩国的龙舟竞赛、日本的喜宴、越南的饮酒和赛龙舟等。
三、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节日。
在我国,例如吉林的世界龙舟赛、浙江的草原露营、福建的民间文化展等,都以端午节为主题,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动方式。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和文化产品,例如手帐、手工制作、音乐和艺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和产品不仅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还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很悠久。
端午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简述
端午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简述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与古代传说相伴而生着。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78年,楚国战国时代诸侯国的楚国大臣屈原被流放到了汨罗江边,流放期间他饱尝其间的黑暗挣扎和恐惧,逐渐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充满了担忧和忧虑。
在屈平的这段艰难岁月里,他创作了大量家国离愁之作,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离骚》,《楚辞》等。
端午节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一、古代端午节古代的端午节起源于楚国,在古代,确认范围就是楚国的习惯节日. 其后,被广泛通过全国各地。
它在楚国是与屈原有关的,四海乐而不扰。
节日中最常见的食品是粽子、蛋黄、五色丝带、艾蒿等。
但是,节日作为一个重要的描述完全没有现在成熟,无论是细节上、规模上均很局限,主要是在楚国只流行。
但由于楚国在古代的地位,端午节的规模和重要性还是很高的。
二、近代端午节清朝时期,端午节在整个民间传统节日中也非常有特殊的地位。
西方文化带来了许多新事物,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先人开风先吃上了糯米蒸的甜粽子,边度过端午佳节,边讲述中国的传奇与传说故事,装扮成龙舟手上了传统的五色带子,领略那纯朴的古风。
同时,端午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南方地区有的地方则会打龙舟比赛,抢夺龙舟的头奖,获胜的竞争队也会当场进行比赛,比赛完之后会开展群众性的庆祝活动。
三、现代端午节在现代时期,端午节的传统不止是在中国民间传统中让它继续流传下去,同时,也从中汲取精华,实现自身发展,它已渐渐成为一个商业活动,各大商场纷纷开展了各种促销活动,许多民间艺人也利用端午节以打击自己的名气和曝光度。
同时,端午节也被各国举办,使得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中国成为与世界上的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具有国际影响的民俗文化活动。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端午节都是我们隆重举行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在文化、体育、咨询等方面的发展都应得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端午的意义从他的起源到现代生活中的变化
端午的意义从他的起源到现代生活中的变化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源于古代中国的传说和历史事件,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端午节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一、起源与传说端午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战国时期。
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一气之下投江自尽,这就是著名的“屈原投江”传说。
为了保佑屈原的灵魂能够安宁,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包粽子、挂艾叶,设立粽菖。
这些习俗渐渐演变成了现代人们熟知的端午节庆祝活动。
二、传统习俗1. 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龙舟的形状像龙,源于人们祈求神龙水神庇佑的信仰。
在比赛中,人们分成不同队伍,配合划桨的动作,争夺比赛的胜利。
这不仅是一场激烈的体育竞技,还体现了合作、团结和团队精神。
2. 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传统的食品,它由粘糯的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艾叶或者竹叶中蒸制而成。
包粽子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手工活动。
古人认为吃粽子可以驱邪辟邪,保平安,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3. 赛艾草:人们在端午节会将艾草捆成艾人或艾塑,挂在门口、窗户等处。
艾草有驱邪之意,人们相信它可以带来平安和健康。
三、现代生活中的改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端午节的意义也开始向多元化和现代化转变。
1. 旅游观光:许多人在端午节期间选择出游,欣赏一些著名的传统龙舟比赛,例如荆州、乌鲁木齐等地,在一年一度的龙舟盛宴中感受端午的节庆氛围。
2. 传统美食创新:虽然传统的粽子仍然是端午节的代表食品,但随着时代变迁,各种口味的创新粽子出现在市场上。
例如,肉松粽、豆沙粽、水果粽等各种口味的粽子,使得端午节的食物选择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3. 互联网传播: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端午节的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方式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庆祝活动。
同时,也有互联网企业推出端午节限时优惠等活动,使得端午节逐渐与商业消费紧密相连。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历史资料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祭龙节和龙舟竞渡活动。
它是历代华夏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端午节的起源1. 屈原祭龙传说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挽救国家危机,竭尽全力呼吁国君贵族团结一致。
然而,他的言行引起了群臣的嫉妒与诽谤,最终被流放至湘江。
屈原失意之际,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呼唤百姓对国家的关注。
据传在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走上了东关楚江边的高山,怀着悲愤之情投身怀石水中。
2. 龙舟竞渡起源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纷纷划船去寻找,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并逗留在湖中的精怪。
为了不让怀念屈原的食物被湖中的精怪吃掉,百姓们决定将食物绑在竹竿上扔入湖中,同时也划船划去,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和祭品。
二、端午节的演变1. 龙舟竞渡的迷信禁忌由于屈原的投江和百姓们的搜寻,逐渐形成了划龙舟寻找屈原并驱逐恶灵的风俗。
民间相信,如果不划船寻找屈原,湖中的精怪就会吃掉屈原的遗体,并给人们带来灾祸。
因此,划龙舟竞渡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传统活动。
2. 赛龙舟具有娱乐性和祈福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娱乐和竞技的活动。
龙舟上的划手们奋力划桨,挥洒汗水,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而观赛者们也会为自己支持的龙舟队伍呐喊助威,为端午节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三、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1. 传统文化的传承端午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当代社会,各地方都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多元化的庆祝方式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端午节的庆祝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外,人们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演出、品尝特色美食、参观民俗展览等活动。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情况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情况端午节,又称为“重五”、“五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情况,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传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变迁等方面,对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进行详细介绍。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最初发源于中国南方,其起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谏远离其乡土,不得成功,绝望之下投河自尽。
为了防止鱼虾噬食他的尸体,人们在这一天放入粽子,用于饲养鱼虾,以此祭奠屈原。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将每年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作为悼念屈原的日子。
由于端午节的各种庆祝活动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因此在中国南方地区得以流传并延续至今。
二、端午节的发展与变迁1. 古代的端午节在古代,端午节的规模较小,形式简单,仅是对屈原的祭奠。
人们会在屈原的墓前祭奠、烧纸、放竹枪等,以此来悼念屈原。
在称呼方面也多为“五月五”、“端五”等简单的称呼。
2. 中期的端午节到了唐朝时期,端午节就逐步地发展为中国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
这期间,人们除了向屈原祭祀外,还会粘贴菖蒲、艾叶等具有驱邪、辟毒、祈求平安之意的物品,为家庭提供保护。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竞渡活动来祭奠屈原,体现了爱国、团结、勇敢、友爱的主题。
3. 现代的端午节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化,端午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近年来,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
在庆祝活动上,举办龙舟竞渡、艾叶草人、插艾叶等活动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端午节的传统,此外,在饮食上,粽子也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为庆祝端午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起源离不开屈原这个人物。
在传说中,由于屈原坚持反对秦国吞并齐桓公的周朝政权,曾遭到贪污的诬陷而被贬谪。
在谪落鄂岳(今湖北省岳阳市),屈原对于所处的局面十分心怀忧虑,不幸被野狗咬伤致死。
因此,端午节被认为是古时纪念屈原的节日,具有纪念英烈、营造民族精神的功能。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目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和驱邪避邪。
端午节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其历史演变也是丰富多样的。
一、起源与祭祀活动端午节起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端午节的起源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为了抗击外敌入侵,他劝谏楚怀王,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诬陷。
最终,他不得不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纪念活动。
二、龙舟竞渡的典故端午节最著名的活动之一就是龙舟竞渡。
关于龙舟竞渡的典故,有很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为了防止鱼群咬食屈原的尸体而创立的。
相传,在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非常伤心。
为了防止鱼群咬食他的尸体,百姓纷纷下江采集五色丝线,捆绑在竹竿上,制作成“五色丝带”。
同时,还陆续投放米饭入江以喂饱江中的鱼群。
此后,人们开始使用竹竿划着龙舟在江中寻找屈原的尸体。
从此,端午节每年都竞渡龙舟,寓意纪念屈原和驱邪。
三、草药避瘟的习俗除了龙舟竞渡以外,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佩戴香囊和挂艾叶。
这些习俗的起源与古代人们希望避免疾病传播有关。
据传,端午节正值夏季疫病流行,人们认为草药有避瘟驱邪的功效,因此他们会将一些草药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或者将艾叶挂在门口、窗户或者床榻上,以求驱除瘟疫。
四、粽子的传统除了祭祀和习俗活动外,端午节最有名的当属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红豆、花生、腌肉或者其他食材制成的传统食物。
粽子的形状呈长方形,用竹叶包裹,经过蒸煮而制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人们认为,吃粽子有祛病驱邪、辟邪避邪的作用。
同时,粽子也是纪念屈原的象征之一。
五、端午节的当代意义如今,端午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祭祀和纪念的节日,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的方式。
人们通过庆祝端午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端午节哪一年成为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哪一年成为法定节假日中国的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千年历史。
为了保护和传承端午节文化,中国政府于何时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分析端午节成为法定节假日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以及现状。
一、历史背景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人们认为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祛病、消灾,因此在这一天会食用粽子、赛龙舟等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端午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
直到1998年,中国政府才正式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标志着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二、重要意义1. 继承传统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标志之一。
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有助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 营造节日氛围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
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促进旅游业发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端午节期间,各地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旅游景点推广活动,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也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增加,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消费热点。
在端午节期间,商家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各地旅游景点也会推出各种特色活动,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和消费。
同时,端午节也成为了人们传统文化学习和体验的重要时期,许多民间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和发扬。
总之,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是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中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传统节日,加强对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学习和体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20字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20字
端午节,最初由南方吴越的祖先创立,是祭祀龙的祖先的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尽。
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
端午节由来
1,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跳汨罗江自杀,后来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有些地方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说法。
端午节古诗词
1、《端午》
唐·文秀
节日分端午节,据传是屈原。
楚江之空我能笑,直洗不了。
2、《端午行》
叶适
仙门诸水,会流下瓦窰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
雨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
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没用,但是祈求酒和酒就好了。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几千年的圣贤愚人都是瞬间的,几个人在几个名字里迷失了。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代表之一。
该节日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在这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经历过多次演变,成为一个庆祝粽子、驱瘟避邪、悼念屈原的民俗传统节日。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
一、端午节的来源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时期末期,为楚国的知名诗人屈原自杀之年,也是端午节的发源年。
那年,屈原因受到贪官污吏的诽谤而被贬到南楚。
他对国家和人民非常关心,但始终无法被放回中原,最终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的离去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当时的百姓举行了纪念活动,后来演变成了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发展过程1.起源和发展时期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正式的节日,开始有了一些相应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最基本的习俗之一是赛龙舟。
据传说,人们希望以划龙舟的方式模拟救援屈原之时的场景,助力于江中落水的他。
此外,人们还会挂菖蒲、食粽子、饮雄黄酒,以祛疫驱邪。
2.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到了唐代,端午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人们依照传统进行庆祝。
此时期的端午节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人们除了赛龙舟外,还有吃粽子、敬祖先、缚五色线、赛高跷、晾艾人等等一系列传统习俗。
在中国各个地方,人们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但是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个相同的传统。
3.现代的端午节到了现代,传统节日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端午节还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但是庆祝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些受到现代化影响的年轻人更愿意参加音乐会、体育比赛、旅游等活动,而在农村,端午节的传统仍得以保留,但是也有许多城市人为了庆祝端午节返乡体验风俗,其热度不减。
总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得丰富多彩、内涵深厚。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人们对它的兴趣与参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端午节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发扬。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过程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过程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本文将对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龙舟竞渡和饮雄黄酒、挂艾叶等活动。
据《史记》记载,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常以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舟,祭祀龙神,以求平安。
传说,屈原是一个为民请命、桀骜不驯的爱国诗人,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以抗议当时政治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牺牲精神,便在每年的这个时间,划龙舟、放艾叶、挂菖蒲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景仰和祭思。
二、端午节的发展在唐代时期,端午节成为了一项国家级别的节日,皇帝要亲自主持祭祀,群众亦会跟随皇帝的范例进行祭祀。
唐朝时,端午节日盛行,民间龙舟比赛、挂艾叶等纪念屈原的活动也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宋代,端午节成为了一个民间节日,民间的龙舟赛事和粽子食用更为流行。
中晚唐以后,端午节已经成为了普及范围极广的节日,在全国范围内流行。
这个时期居民的粽子制作技术提高,互相串联起来交流,对制作技巧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实践,从而传承了下来。
当时的端午节已经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更加重要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的传统节日。
在明、清时期,端午节日仍然盛行,富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各类龙舟赛事、神仙宴会、打毛狗、赛鼓等风俗活动也各自独具特色地尽情展现,民间也出现了新的传统贺礼和庆祝方法,如挂香囊、吃五香牛肉、磨雄黄、饮雄黄酒等。
这个时期,端午节日也逐渐形成了“草根节日”的特色,成为了广大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端午节在民间流传的同时,也对文学创作、绘画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端午节的演变20世纪前半叶,端午节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的干扰,一度遭到了禁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午节重新恢复了传统的重要地位,对传统节日进行了保护,不断挖掘这个节日的文化价值,引导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1.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2.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3.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的习俗也有多种: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很流行,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2.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是古代北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午要去天坛,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
3.挂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4.佩长命缕: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
5.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不同地区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和东亚地区都广受欢迎。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
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
关于它的来历你也要知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端午节是在春天还是在夏天
端午节是在春天还是在夏天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历史上被认为是驱除瘟疫和恶鬼的日子。
但是关于端午节是在春天还是在夏天,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这篇文章将从历史、气候、民俗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历史发展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文文化活动。
据史书记载,古代的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的,此时正好是春天末尾的时候。
而后来在宋代,端午节因为诗人屈原的缘故,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同时在民间也发展出了各种习俗和活动。
二、气候因素判断端午节是春天还是夏天,首要的标志就是天气。
一般认为,春季气温较为凉爽,而夏季则是比较炎热的。
根据中国的气象学,夏季要算到立夏、小满、芒种三个节气才算正式进入,而端午节与立夏之间相隔不远,可以说是春夏交替的时候,因此也有许多人认为端午节是在春天。
三、传统文化端午节历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和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挂菖蒲、贴艾叶、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不过从文化上来说,端午节更多的是与“屈原”和“龙舟”有关联,而不是跟季节相关。
龙舟比赛和吃粽子、挂菖蒲、贴艾叶等习俗已经随着文化传承不断演变和丰富,与季节关系逐渐淡化。
四、地理位置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着不同的季节特点。
例如西南部地区,由于气候较为温暖,端午节多数会在夏季时节庆祝;而在北方地区,由于气温较低,五月初五还是春季时期。
因此,地理位置也对确定端午节季节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端午节究竟是属于春天还是属于夏天,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从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上来看,端午节是源自于春天的五月初五,但随着气候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的民俗和习俗已经与季节脱钩。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更应该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传承和重视,而不是纠结于时间和季节的关系。
最终的答案,或许需要由我们自己去感受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历史发展
端午节的历史发展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端午节的历史发展》的内容,具体内容: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先秦时期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
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
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
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
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
”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
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
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
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
《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 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
”《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
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
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
射柳完毕要打马球。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
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
如果射
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
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
《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
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
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
竞渡规模历时经月。
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
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
近现代
2006 年5 月20 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 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 年5 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
流传最广,最得人心。
”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
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 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
1954 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
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端午节还蕴含着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
宋颖认为,采草药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
端午节也是唯一以民俗方式弘扬传统中医药的节日。
端午节当天或者前一天,天不亮人们就上山采草药,然后拿到市集上去卖。
人们用雄黄粉在孩子头上涂”王”字,把雄黄粉涂在墙上和门上,待凝固之后,有蚊虫叮咬,就可以把粉末抠下来涂在肿处外用。
尊师重教是传统节日的一大内涵,端午节也不例外。
据宋颖介绍,在过去,每年端午节前后,一般都是由父亲领着孩子去看望老师,给老师奉上咸鸭蛋和粽子等礼物,老师则回赠以扇子等物件。
可以说,爱国主义情怀、对传统中医药的重视、尊师重教的习俗等构成了端午节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