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嘉定竹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定竹刻是中华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刀法精妙、题材丰富、造型多样,且意境高远、风雅绝俗,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可贵的原创性,蕴涵浓郁的人文气息。

对于应如何保护和复兴嘉定竹刻艺术的问题,笔者通过访谈和文献调查的方法,立足嘉定竹刻艺术发展史,从政府的扶持、传承人培养、嘉定竹刻艺术史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政府的扶持
在明清时期,嘉定竹刻作为一种雕刻艺术,在嘉定文人阶层中比较流行,有职业化的竹刻艺人,也有较多的文人刻竹的现象。

竹刻艺术既反映了创作者独特的艺术趣味和人文情怀,又以精巧的工艺造型及其所蕴含的人文与美学追求,满足收藏者和珍玩者的内心需求。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下,嘉定竹刻艺人没有地方政府的政策关怀和经济资助,仍能获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从而奠定了嘉定竹刻艺术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的显赫地位。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风尚的变化,晚清至20世纪上半叶,整个嘉定竹刻艺术已处于停滞、衰退时期。

当时,嘉定竹刻业的发展主要由竹刻艺人和市场承担。

然而,当一个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的文化生态远离我们,市场或许可以使它维持生存,但其力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对嘉定竹刻艺术有一些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挽住了嘉定竹刻艺术衰退的势头。

1955年11月,嘉定县人民政府为恢复和继承嘉定竹刻艺术,由潘行庸、李志庸、叶怀生、叶田生、范勋元、张荣奎等组成嘉定城区手工艺竹刻生产小组(后改为合作社),并招收了张迎尧等6名知识青年学习竹刻。

1978年以后,地方政府大力恢复嘉定竹刻艺术传统。

1981年,在嘉定县工艺品公司中建立竹刻社,拨专款着手培养竹刻人才。

1985年7月26日,胡厥文致函嘉定县人民政府:“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亟宜予以扶持和发展。

”在县政府的扶持下,1987年4月,嘉定县文化馆业余艺术学校开办了两期竹刻培训班,其中一些学员后来成为振兴嘉定竹刻艺术的生力军;1987年10月,嘉定博物馆举办“嘉定民间工艺展览”,有历代各类竹制工艺品80余件入展;1988年10月,嘉定博物馆成立竹刻工艺部;1995年,嘉定竹刻研究会成立……这些在政府鼓励和扶持下的嘉定竹刻保护措施,在极大程度上抢救、保护了嘉定竹刻艺术,并大大地鼓舞了当代嘉定竹刻艺人的创作热情。

2005年1月,嘉定区政府提出要“振兴嘉定竹刻,打造嘉定传统文化新名片”。

同年12月,嘉定竹刻协会成立,协会与嘉定区教育局联手,为全区中小学校美术教师举办了3个月的竹刻学习班,共计80人接受了竹刻培训。

嘉定竹刻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嘉定区政府“竹刻艺术五年保护工程”的正式启动,该工程包括:建立竹刻工作室与当代竹刻陈列展销馆,将竹刻的展与销全面推开;成立嘉定竹刻研究所,开发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产品;举办全国竹刻大奖赛和嘉定竹刻国内外巡展,发掘和培养人才,打造嘉定竹刻品牌。

2006年6月,在区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嘉定竹刻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嘉定竹刻进一步获得了政策保护,并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

同年11月,在陆俨少艺术院开办了“嘉定竹刻展”。

2007年12月,嘉定竹刻博物馆开馆,几年来,该馆逐步发挥展示、教育和研究功能,向国内外观众展现嘉定竹刻的艺术成就和人文韵味,在为竹刻艺人和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艺术交流和创作提高的平台的同时,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处普及传统艺术、享受精神熏陶的场所,从而为嘉定竹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石。

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积极因素中,政府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可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提供资金、社会教育以及遗产传承人评定和培养。

考察晚清至今的嘉定竹刻发展史同样可以发现,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对保护与发展嘉定竹刻艺术极其重要。

今后嘉定竹刻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仍然需要政府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推手。

二、传承人的培养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特定的语言、风俗、技艺等文化客体为聚合点,与一个特定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段中的生活观念与方式联结在一起的文化综合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人居于中心的地位。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其根本原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所依附的人及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者队伍的衰弱最直接地导致了传统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式微。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是首要的具体措施。

谈到嘉定竹刻的传承人问题,必须注意到“文人刻竹”的嘉
浅论嘉定竹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潘峰
摘要:嘉定竹刻艺术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政府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推手。

对于当代竹刻艺人,我们应持宽容而关怀的态度,鼓励他们在创作中不断提高。

我们应该深入地开展嘉定竹刻史的研究,切实为保护和复兴嘉定竹刻艺术服务。

关键词:嘉定竹刻政府扶持传承人艺术史
64
理论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ART EDUCATION RESEARCH
定竹刻艺术传统,这个传统是由嘉定竹刻“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决定的。

“文人刻竹”的传统,在历史上为嘉定竹刻提供了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嘉定竹刻艺人在很长时间里在创作上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准,为嘉定竹刻造就了130多位竹刻艺术家。

然而,到了晚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变化,嘉定竹刻处于“褪色的辉煌”阶段,“文人刻竹”的传统逐渐式微。

当时,竹刻艺人为了生存,竹刻作品转向刻制日常生活用品,如墨盒、烟盒、筷子等,不少竹刻艺人开店营业。

然而,当时的市场并没有挽救嘉定竹刻,更不用谈其对嘉定竹刻在艺术创作提高上的推动力了。

20世纪上半叶,嘉定竹刻处于停滞衰退时期,只有少数竹刻艺人苦守相望,其中就包括被称为“嘉定竹刻的末代大师”的潘行庸。

新中国成立后,潘行庸等老一辈竹人培养了张迎尧等竹刻传人。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讲,“文人刻竹”的传统跌入历史的低谷。

“文人刻竹”是嘉定竹刻的大传统,在历史上,它至少产生这样两种效果:第一,对于有较高文学和书法、绘画艺术素养的竹刻艺人来说,知识和审美趣味的迁移使他们的竹刻创作有较高的艺术起点。

20世纪50年代,吕舜祥就在表达他对嘉定竹刻的改进意见时提出:“竹人应先精习书画。

过去的竹刻精雅,关键全在刻工,最根本的问题为文化水平,尤其是书画水平。

”第二,激发竹刻艺人不断追求工艺造型的精巧,探索竹刻题材的人文韵味,在创作上不断提高。

20世纪80、90年代,在嘉定博物馆和文化馆的组织下,又培养了一些竹刻传人,使嘉定竹刻的艺术薪火得以维持。

当前,嘉定竹刻有丁黎良、王威、张伟忠、王乐平、蒋玉铭、苏玉蓉等一批传承人。

曾经有段时间,由于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经济效益不高,不少优秀的竹刻艺人无奈转业。

近些年来,由于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情况有了很大好转。

除了竹刻家自己带徒弟外,嘉定区在培养传承人工作上还坚持发展的眼光,考虑到嘉定竹刻的工艺特色及其“文人刻竹”的传统,多次为全区中小学校美术教师举办竹刻学习班,尝试从他们中培养竹刻新人,并通过他们推广和提高中小学的竹刻艺术教学。

目前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嘉定竹刻已经消亡,当代竹刻家很难具有晚清以前竹刻艺人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如书画才能和文学修养。

从创作题材来说,即使现代竹人有较好的书法与工艺美术功底,也很难达到古人的艺术水准;从心态上讲,部分竹刻艺人的创作心态趋于流俗和功利,虽然在雕刻技术上也有所追求,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突破。

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对嘉定竹刻和竹刻艺人的一种理想。

当代竹刻艺人所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传统竹刻艺人有很大不同。

在古代嘉定,大众化的工艺品路线的竹刻在当时也是需要的。

嘉定竹刻至今仍能存活,与这条路线不无关系,而且今后的嘉定竹刻事业仍然不能放弃大众化和产业化的路线——当然应该在一个健康、合理且有利于提高艺术创作水准的运作模式下进行。

三、嘉定竹刻艺术史研究
在嘉定竹刻艺术史上,许多竹刻艺人和玩竹者都对竹刻史抱有浓厚的兴趣,留下了许多相关诗文,它们是我们今天理解嘉定竹刻艺术必不可少的文献。

1954年,吕舜祥撰写《嘉定的竹刻》一书,在该书的前言里,吕氏提到其研究嘉定竹刻艺术史的五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嘉定竹刻技术虽不如前,盛名依然远扬,但因为“没有完整的记载,不能系统地详细报道,引为憾事”;其二,本县青年听县外人盛颂嘉定竹刻,“受宠若惊之下,往往情词恳切地乞道过去情况”;其三,当时的竹人“对过去的盛况以及所以然的道理,知道者少,……要求改进业务,关于过去的史实,有了解的愿望”;其四,当时的嘉定人往往不了解以往嘉定竹刻的高超技术及其艺术价值,青年人尤其如此,所以“有十分必要晓以三四百年来的宝贵史实,鼓励重视,爱好研究,不但使今后后继有人,且能不断发扬光大起来”;其五,县外竹刻艺人喜模仿嘉定刻件,因未获要诀而难以逼真,应公开嘉定竹刻的艺术知识。

笔者以为,嘉定竹刻艺术史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了解嘉定竹刻艺术内在的发展脉理、各个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各阶段之间的继承与创造发展的关系,了解嘉定竹刻艺术的发展过程、规律和总体成就,有利于今后的竹刻艺术家更全面、切实地继承嘉定竹刻艺术的总体艺术成果,各阶段竹刻艺术的创造发展还将在艺术创造上给有志于探索和发展竹刻艺术的竹刻艺人提供经典范例。

第二,了解以往竹刻艺人的文化与专业素养、竹刻艺人的社会生活以及竹刻艺术品在历史上的流动史,有利于我们从人文的“外向”把握嘉定竹刻艺术的人文内涵。

在历史上,嘉定的许多文人喜好竹刻,著名文人如钱大昕等写过赞美竹刻的诗文,甚至自身刻竹,并有向朋友赠送竹器的风气。

嘉定竹刻史研究必须观照上述主题。

而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史”的意义上撰写竹刻史,可以吸引更多的当代嘉定文化人士参与嘉定竹刻艺术的创作、收藏、鉴赏,从而使嘉定竹刻能尽可能地接近它在历史上的文化际遇,获得更丰富和深刻的文化资源。

第三,嘉定竹刻史的研究,还将为嘉定竹刻艺术的乡土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宣传提供更扎实的学术支撑,使嘉定竹刻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进一步引起官方和民间的切实关注、扶持,有利于社会各界更深入地把握嘉定竹刻艺术的精华,有利于嘉定竹刻以更坚定的姿态屹立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林。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嘉定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王世襄.竹刻.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编辑杨婷
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