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位置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自然状况重庆辖区内,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间。市内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为巫山县长江水面,海拔73.1米。全市海拔高差2723.7米。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56%。
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气候特征重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
行政区划2008年重庆共辖40个区县(自治县),871个乡镇,8967个村。为改变重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强、“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做大城市规模,带动农村发展,2006年底提出“一圈两翼”战略:建设以大约1小时通径距离为半径范围内的“一小时经济圈”,包括23个区县,即: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万盛区、双桥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和璧山县。“1小时经济圈”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8%;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其中,“渝东北翼”由11个区县组成,主要包括: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巫溪县;渝东南翼由6个区县组成,主要包括: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和彭水县。
民族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
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59.00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74.92万人,增加55.83万人。城镇化率51.59%,比上年提高1.60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9.9‰,比上年下降0.2‰;死亡率为6.2‰,下降0.1‰;自然增长率为3.7‰,下降0.1‰。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112.3,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68.8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33.68万人,比上年减少1.8%;第二产业就业355.69万人,增长5.0%;第三产业就业579.46万人,增长3.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1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6.70万人。17.61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6%,与上年持平。
农业资源市域植物资源丰富,生长6000多种各类植物,森林覆盖率20.49%。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
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油菜、花生、油桐、乌桕、茶叶、蚕桑、黄红麻、烤烟等名优经济作物。黔江区被誉为"
烤烟之乡";涪陵是全国著名的"榨菜之乡"。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橘、梨、李、桃、枇杷、龙眼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有“柑橘之乡”的美誉。
市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黑鹳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畜禽类动物中,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年末耕地面积223.76万公顷,比上年净增加1690.05公顷。全年耕地面积增加9532.33公顷,其中,开发增加3129.20公顷,复垦增加127.41公顷,整理增加6165.43公顷;年内耕地减少7842.28公顷,其中,建设占用6541.89公顷。
全年水资源总量451.4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1.8%。年平均降水量1023.9毫米,减少13.8%。年末6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0.83亿立方米,减少49.4%。整治病险水库405座。全年新造绿化林地9.57万公顷,完成造林面积95726公顷,森林覆盖率35%。
农业生产2009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6.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种植业390.50亿元,增长5.6%;畜牧业164.00亿元,增长4.9%;林业24.59亿元,增长5.4%。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44.24万亩,比上年增长0.6%,粮食平均亩产340公斤。油料播种面积355.54万亩,增长10.0%。蔬菜播种面积828.35万亩,增长14.7%。
全年粮食总产量1137.20万吨,比上年减产1.4%。蔬菜产量1177.45万吨,增长18.4%。肉类总产量187.72万吨,增长5.7%。
表2: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农村经济初步核算,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6.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47.48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74.44亿元,增长13.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9%,上升0.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16元,比上年增长14.1%。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68.8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33.68万人,比上年减少1.8%;第二产业就业355.69万人,增长5.0%;第三产业就业579.46万人,增长3.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1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6.70万人。17.61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6%,与上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