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1周)剖析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简论

(2)家族制度
家族是具有若干个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 的家庭组成的。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以父系的血缘关系 联结的,而若干个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 家族又组成宗族。家族的权力非常大。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 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 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 力和义务的法则。
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深层次的东西,它 不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的,而是在关 键时候表现出来的,在不同时期、不同 环境下,价值观念不同。 审美情趣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 不同经历和学识的人,对美的理解是不 一样的。
思维方式 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区别 中国人一般重视直觉、内省,重先验理 性与伦理精神。这种理性与实践相脱离 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重整体、轻 个别,重系统、轻局部,重形象、轻抽 象,重混沌、轻精细,喜欢作定性研究。 西方人则比较注重实证经验、逻辑推理, 善于作定量化的分析
其三,引申为彩画、装饰、精神修
养。又引申为文采。
《论语· 雍也》载“质胜文则野(粗
野),文胜质则史(祝官、史官— 浮夸、虚伪),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 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礼记· 乐记》载:“礼减而进,以进 为文”(礼简单了,人就会努力遵 循,努力遵循礼,人就会变得美 善),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成语“文质彬彬”(《论语· 雍也》) 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人:陈再阳
39966217 xsjjy@
第一章简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第三章 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孕育与产 生 (5课时); 第四章 秦汉,中国文化主体儒家文化地 位的确立 (6课时); 第五章 魏晋六朝,中国文化的主体多元 格局形成 (8课时);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一章文化概论分析

绪言
一、课程开设之意义 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内涵特点、把握民 族文化精神,更好地认识中国国情,以理性态度和 务实精神对待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感,积 累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二、如何学习这门课? 保证出勤、认真听讲、深入思考; 选取一两种中国文化元典加以精读,体会其所蕴含 的文化要义; 既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来龙去脉又要学会分 析相应的文化观念及文化现象。
民族危亡之际民族英雄奋起抗争,威武不屈: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弃旧图新的变革意识: 《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 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主静阴柔、清静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 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文化”一词相对于自然、天然、本能的状态而言, 属于描述性的中性概念。而“文明”一词相对于野 蛮落后而言,带有评价性和褒义。 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理解: 拉丁文cultura有耕作、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 关的意义,偏指物质文化。英语culture 偏指精神 文化。 1871年,英国人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 作了系统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 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 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是人的 生活样式
文化定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 人化是按人类的方式去改造世界,任何事物都带上 人文的性质。化人是用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 养人。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中国古代的概念文:无色交错的纹理——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提高文明程度文化: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思想,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2.西方诸多文化对文化概念的定义(1)古典进化论——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2)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3)符号-文化学派——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3.现代化人学者的文化定义4.文化定义——综合多种观点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二、文化的概念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会心理——无意识心态文化低层意识形态——某一时代、某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理论高层意识形态——普世三、文化的几点特性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的概念及中国文化1、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中国文化”是国别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形成的。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1、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2、抬高和贬低传统文化都没有意义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第三节学习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一、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我们民族自身,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二、有助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找准人生立足点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1.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2.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3.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气候温带气候适中,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温带、暖温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文明最先得到发展的繁盛之区。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 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 书契, “由是文籍生焉”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 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 犹美也,善也。 ”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
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 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
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物质文化当中包含了精神的成分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三个层次:高雅的文学艺术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把文化理解
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 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 类内容,或者就是曲高和寡式的阳春白雪。
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王姬昌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 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 规律。
汉代史学家刘向造像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 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 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 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一个层次: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 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古代散文
03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代表了 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包括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与戏曲的艺术特色
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等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 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婚礼习俗
包括提亲、订婚、迎亲、拜堂、入洞房等步骤,以及哭嫁、闹洞 房等特殊习俗。
丧葬习俗
包括停尸、报丧、守灵、出殡、下葬等步骤,以及做七、周年祭 等特殊习俗。
生育习俗
包括催生、报喜、洗三朝、满月酒等步骤,以及抓周、取名等特 殊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摔跤、赛马和射箭是那达慕大会的固定项目。
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
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 包括篆书、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等五种书体。
绘画艺术
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 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 注重意境的营造。
音乐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以五声音阶 为基础,注重旋律的优美 和节奏的和谐,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
05
CATALOGUE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 件
CATALOGUE
目 录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语言文字 • 中国哲学思想 • 中国文学艺术 •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 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 • 中国饮食文化
01
CATALOGUE
中国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 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_1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大学语文》激起了我对学习语文的激情,提高了我对语文课的喜爱。
你了解有关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范例是啥吗?下面便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关于关于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范例,供大伙儿阅读文章!有关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范例篇 1 这学年我提早修了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整体觉得还不错。
说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物品就是你平常应考而没去学,那麼到高校,语文学习不会再有应考的了。
临时学会放下平日学业的繁杂,我彻底是怀着享有的来的,里,你能用的逻辑思维去想难题,人再说评价你的对与错,这些死板的规范是应考而制订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逻辑思维吧,在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堂教学。
学习培训个人所得中,感受较大的是诗文。
诗歌的特点是最颇具文学性。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高宗和杨玉环的悲情故事,在唐高宗想念杨适合抒发感情的地区,用了“夕殿萤飞思悄悄地,昏灯挑尽未成眠。
一拖再拖暮鼓初如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来描述。
设个的表现手法之代表。
戴望舒的《雨巷》在浑厚而唯美的样子里,依靠唐诗宋词的诗意“丁香花空结在雨中愁”坐骑出丁香姑娘,创作者期待逢着结着愁怨的物品,她是愁怨的化身为,是忧伤,是代表意境。
学习培训诗文还要领略到诗意的性。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创作者围绕“春江花月夜”的题型泼墨挥毫,以月为管理中心来统摄宽阔的当然景色,促使所勾勒景色在时光上无尽拓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几万里,哪里春江无月明。
”“江畔初遇远,江月何今年初照人?人生道路子子孙孙无限已,江月年年只类似。
”春夜的温暖平静,春江的浩瀚无垠,桃花的光鲜亮丽鲜丽,统统在皓月的笼罩着下透漏出缥缈若隐若现的风韵。
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作家觉得心身都融进了宇宙空间当然,感受着永恒不变和无尽。
觉得还着难题:对现代诗歌的审美能力较弱。
普通高中时应考,教师大篇幅的而言古代诗歌,促使见到诗文便会定项的往古人的观念去想。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试题与答案最全版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试题与答案(最全版)一、单项选择题1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2-44Λ.农业B.牧业C.手工业D.商业2.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C)3T16A.夏代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3.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3T21 Λ.黄帝B.伏羲C.后稷D.鲁班4.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3-154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5.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4T59A.伦理政治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6.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C)4T62Λ.前期的禅让制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7.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B)4-171 Λ.口试8.策问C.笔试D.殿试8.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绪论-6Λ.文化内涵8.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9.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⑻绪论-8Λ.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10.从公元前I1Oo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D)IT7Λ.秦末B.两汉C.唐末D.明初11.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C)I-21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12.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C)I-26Λ.《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4T92Λ.天神祭祀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5-213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背景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一本教材,全书共分为四编。
第一编为史前文化,第二编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园,第三编为中国封建社会,第四编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近代转型。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二、深入分析1.第一编史前文化:书中详细介绍了远古时代的人类文明,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艰难。
2.第二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代表作品,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第三编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编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时期。
从秦汉到明清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和文化事件。
例如,汉朝的“独尊儒术”,唐朝的诗歌文化,宋朝的理学思想等。
4.第四编中国文化发展的近代转型:这一编介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这些变革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非常有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我也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例如,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注重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概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我个人非常推荐这本书,并给它打5分的高分评价。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今天我阅读了《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绪论事关人文以化为天下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叠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氰化钠,载于《极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认知: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居多的艺术文化??马克思指出: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2.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二、分类与结构(一)(一)物质生产文化(二)(二)制度行为文化(三)(三)精神心理文化三、三、功能(一)(一)记录功能(二)(二)认知功能(三)(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四)教化功能(五)(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荟一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学说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生的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认为,人生理想境界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就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互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完整氏族公社变成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制度国家构成(自然经济起至同意促进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伦理道德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4.契:商人的祖先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爱孝悌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谦和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家,家乡,国家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见利思义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天理人欲24.孔子把作为重要的德目温良恭俭让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周礼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汉唐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内圣外王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大学、中庸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魏晋时期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神不灭43.魏晋时期,和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五行,阴阳47.周易古经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八卦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创造性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55.儒家精神是一种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63.天台宗的智慧是圆融的智慧64.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气论,心性论6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道德人的哲学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主张,也有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交胜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的文化遗产,是延续三代以上,继续影响当代人 生活的,并被赋予当代价值和意义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总特点及其形成 游牧文化(草原) 农耕文化
商业文化(海滨)
静定的、保守的
流动的、进取的
天人相应
“顺”、“和”
天人对立、敌我对立
尚“自由”争“独立”
《小戴礼记·乐记篇》:“情深而文明。”
2、“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 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Civilization—“文明” ;Culture—“ 文化”
Civil:城市的;
Agricultural:耕种的
思考:中西方文化观的不同在哪里?
二、“文化”的界定
与自然相对的文化,文化即人加工过的自然。 与愚昧相对的文化,文化即知识和教养。 与文明相对的文化。
三、“文化现象”与“文化精神”
文化现象:可以由人们的感官感觉得到的文化经验
事实,其本质是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指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意识,它产生于
人们的意志或自觉心。
英国思想家休谟提出——
“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
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尽可能多的阅读古代经典,如《四书》、
《五经》。(自觉完成)
顺天地之纪, 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 难。时播百谷草术,淳化鸟兽虫娥,旁罗日 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 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能知事;养材以任 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治气以教 化,絮诚以祭祀”。 帝喾“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 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 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节用之, 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 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 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 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2900—前2000年)
(2)下游文化区: 青莲岗文化(前5400—4400年)——大汶口文 化(前4300—前2500年)——山东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 —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 长江流域两大文化区: (1)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迄杭州湾地区。包括 河姆渡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 (2)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括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 川东,北达豫南,包括皂市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湖北龙山文化。
中华氏族世系简表
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为炎帝与黄帝。 炎黄本出一父,夏、商、周、楚均出一源。
少典——
炎帝(姜姓)
昌意——高阳(颛顼) 黄帝(姬姓)—— 玄嚣(青阳)
高阳——
穷蝉—— 敬康——句望——桥牛——鼓叟— 舜 鲧——禹(夏先祖) 偁——老童(卷章,楚先祖)
放勋(帝尧) 挚 契(商先祖) 稷(周先祖)
1、个人方面:文化指个人品味,文明指公民素质; 2、群体方面:文化是特殊的风俗,语言和信仰(民族性)。
文明是普世的价值,制度和宗教(可传播 Nhomakorabea。1、“文化”的概念
①文化学的奠基者泰罗先后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
一,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
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人类
“征伐的”、“侵略的”
求“安足” 求“富强”
3、传统文化的流变与分期
(1)殷周文化:中国文化精神的孕育期
古人说:“夏尚忠、殷尚鬼、周尚文。” 周公的文治(花样):
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③《大英百科全书》将文化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指“总体的人类社会遗
产”。
一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一
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 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 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 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
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仰观象于天 ,俯察法于
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
宜燥湿肥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一日而遇七十毒”。
个人品德崇高,但没有涉及文治教化
“五帝”的主要功绩
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第一,“土生土长”的证明是:
中华远古人类及其文明的存在
我国人类进化阶段: 直立人(猿人,距今10万年前)
早期智人(古人,距今10万年至4万年前)
晚期智人(新人,距今4万至1万年前)
已发现的古人类遗骇地点,比较集中于黄河中游黄
土高原和长江中游,然而到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分布范围大为扩大,发现300余处,分布于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
四周扩散。尧舜投“四罪”于四裔:
“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 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 以变东夷。” (《史记· 五帝本纪》)
(2)外来说(东来、西来、南来、北来)
自17世纪开始,认为中国人与中国文化来自埃及,来自西亚、
中亚、南亚或东南亚,来西伯利亚、蒙古等 。
“三皇”与“五帝”之功绩区别:
三皇只是教人谋坐的手段,而五帝则是养民惠民,
所体现的是道德政治。
三皇虽有非凡之处,但却只是比常人聪明而已,
而五帝则凭着自己的修养,可以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三皇只是文化的创始人(与动物区别),而五帝
则是文明的缔造者(与野蛮区别)。
中国传统的民族观
思考:历史上所谓“华”、“夷”之分,以什么为标 准?
西方讲民族的都注重在血统分别上 中国古人看来,民族界线在文化上 • 晋献公正妃称“大戎狐姬”,次妃称“小戎子”,
又有一妃称“骊姬” 。
•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袵矣。” (《论 语·问》)
• 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对以上传统学,外来说
都有修正或否定:
①彻底推翻了形形色色的“外来说”,肯定了中华文 化与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华大地,虽然在其发展中吸 收了不少外来成分,但就起源而说是土生土长的。 ②也使传统的认为中华民族与文化起源于黄河中下游 然后向四周扩散的“单源中心说”得到了修正,证 明了中华文化即是多元区域性发展,又呈现向中原 内向汇聚及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不平衡发展。
⑤我国学者任继愈先生也将文化作广义和狭义的区
分,他认为广义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等。狭义 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
(《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⑥台湾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
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 (《文化与生活》)“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 公共人生。”(《中国文化精神》)
《国语·鲁语下》:“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 祖颛顼而宗 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 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
二、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1、“传统文化”的界定
何谓“传统”?
纵向曰“传” ,指时间上的历时性、延续性;
横向曰“统” ,一是指空间的拓展,二是指权威性。
第二,“多元化区域性发展”,“既 汇聚又扩散”的证明是:
中华新石器文化如星火点点
神话传说中各氏族部落的斗争与融合
新石器文化的主体:黄河中下游
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域: (1)中游文化区:前仰韶文化(前6000—前5400年)——仰韶文化 (前5000—前3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前
劳思光《中国文化要义新编》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
第一讲 导言: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一词的起源 二、“文化”的界定 三、“文化现象”与“文化精神” 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文化”一词的起源
1、“文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
《周易· 贲卦· 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文化概论
惠州学院中文系 陈凯玲 (仅供内部交流)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
第一讲:导言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流变与分期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精神 第四讲:中国古代宗教 第五讲:中国古代哲学 第六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第七讲: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第八讲: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研修书目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2、“中国”、“华夏”、“中华”的 含义
华夏:古代汉族的自称,亦作“诸夏”。此称带有礼仪文化 色彩,《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 达疏解:“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中华:(1)是由中国与华夏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 国一词相当,论地域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 管辖的郡县地区;(2)论民族,一般指汉人;(4)中华又是 文化概念,一般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
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
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 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 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 合和万国”。 舜“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 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 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 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 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 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舜举八恺, 使主后士,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 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 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留意身边或社会发生的文化现象,思考其中
的文化意蕴。(随堂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