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完整总结版
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体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所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为文化。
l 分类l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又称大文化1)文化的结构① 物质文化层: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 制度文化层:由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文化成果:经济,婚姻,家族,制度,法律,宗教组织等③ 行为文化层:表现为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④ 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心理社会责任形态(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宗教)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2)狭义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结果,又称小文化(属于心态文化层的范畴)注意重点: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例子:中国古代:文化文治教化开始专注于精神领域1871念得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文化核心:传统价值观56页思考题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陈寅恪拉丁文,culture 含有耕种、居住、等多重含义中国文化的主旋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l 中国文化的优劣: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a)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b) 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c) 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d) 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② 中国文化的劣根性a) 没有民主,不重科学b) 强调整体,不重视个人自由。
③ 全球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a) 文化贡献,各种思想,和而不同。
④ 四种文化思潮:中体西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
l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① 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② 认识国情③ 创造未来学习方法:① 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② 典籍和社会观察结合③ 批判和创新相结合l 专题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l 影响因素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等疆域: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伦理道德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4.契:商人的祖先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爱孝悌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谦和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家,家乡,国家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见利思义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天理人欲24.孔子把作为重要的德目温良恭俭让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周礼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汉唐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内圣外王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大学、中庸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魏晋时期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神不灭43.魏晋时期,和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五行,阴阳47.周易古经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八卦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创造性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55.儒家精神是一种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63.天台宗的智慧是圆融的智慧64.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气论,心性论6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道德人的哲学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主张,也有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交胜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儒家思想1.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爱”的思想,强调人们在行为上要以自己不希望遭受的待遇,去对待他人。
2.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遵循道德准则,就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反之,如果背离道德,就会失去他人的帮助。
3.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这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4. 儒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八德是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
二、道家思想1.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老子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只能通过感悟去体会。
2. 道家三大境界:“无为而治、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通过“无为”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3. 道家十二德:“慈、俭、谦、虚、柔、韧、和、静、清、寂、虚、无。
”道家认为,这些品德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能够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三、墨家思想1. 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尚同。
”墨家主张“兼爱”,即无差别地关爱所有人,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用和选拔贤能。
2. 墨家十大主张:“尊天事鬼、尚贤任能、尚同非异、兼爱非攻、节用明鬼、节葬长丧、非乐非命、非命非寿、非鬼非神、非刑非赏。
”这些主张反映了墨家对政治、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看法。
四、法家思想1. 韩非:“法者,国之权衡也;权者,民之规矩也。
”韩非认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权衡,是民众行为的规矩。
2. 法家三大主张:“法治、权术、势治。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君主的权力和权术。
3. 法家十二法:“法、术、势、信、仁、义、礼、智、勇、力、德、道。
”法家认为,这些法则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准则。
五、兵家思想1. 孙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大一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大一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大一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正文: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共存、传承不息。
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化成就,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唐代的诗词文化、宋代的理学、明代的科技文化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文化多元共存,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中国文化的传承不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1.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在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承上。
中国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化成就。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诸多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诗词文化,宋代的理学,明代的科技文化等,都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高峰。
2.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其各个领域的卓越成就上。
中国文化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多个领域。
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等哲学思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画、中国书法等艺术形式;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信仰等。
3. 中国文化的多元共存体现在其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上。
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体系,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在历史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过多次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二】礼仪、百家思想一、礼仪概说1、什么是礼第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第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礼的定义”2、为何作礼《说文解字》:“俗,习也。
”指生活习惯。
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民俗的多样性。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
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首先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
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周公制礼作乐,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其后经过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发挥,“礼”形成为一个博大的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礼不再是仅仅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有知识的“君子”的要求,成为全社会成员取齐的标准。
儒家“因俗制礼”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就地貌而言,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
二是“施十有二教焉”:辨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施以阳礼、阴礼等十二教。
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移风易俗,走近文明。
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中华文明,在古代即已声播海外,这种传播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本身的力量。
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五】中国古代文学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中国文学源远流长Ø《诗经》(《风》《雅》《颂》)Ø“诗教”(六艺之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Ø魏晋文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Ø文学——科举制的内容¡2)中国文学作品各类多---“经、史、子、集”Ø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中华民族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文学ü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ü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ü傣族《召树屯》ü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ü蒙古族叙事诗《嘎达梅林》¡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诗歌,中国文学中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楚辞是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的光辉代表,即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创作方法,《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魏六朝产生了新诗体——乐府·内容:强烈的现实感——重要特点《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五言、七言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沈约“永明体”古体诗、近体诗(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词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
¡南宋后期,出现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形成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1.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2.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爱、和谐、忠诚和孝顺。
-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追求个体与宇宙的融合。
-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而治”。
- 道家文化对中国哲学、医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儒释道三家合一- 儒释道三家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表示这三种思想流派在中国文化中相互融合。
-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释道三家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
5. 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括语言、文字、宗教、民俗、音乐、戏剧、美术等方面。
-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身份的象征。
6. 传统节日与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 这些传统节日和俗不仅是人们欢庆和交流的桥梁,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7.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文化任务。
-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继续发扬光大。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览知识点的梳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得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得自然。
即人得“有机身体”(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绪论事关人文以化为天下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叠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氰化钠,载于《极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认知: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居多的艺术文化??马克思指出: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2.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二、分类与结构(一)(一)物质生产文化(二)(二)制度行为文化(三)(三)精神心理文化三、三、功能(一)(一)记录功能(二)(二)认知功能(三)(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四)教化功能(五)(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荟一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学说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生的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认为,人生理想境界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就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互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完整氏族公社变成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制度国家构成(自然经济起至同意促进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义强调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礼则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智则是指智慧和学问的追求;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易经》、《尚书》、《礼记》等典籍。
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强调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达;中国舞蹈以古典舞和民间舞为主要形式,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蹈的表达力;中国戏剧以京剧、豫剧等为代表,强调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笔记第一讲:天地人和的农耕文化1.文化的定义:人类实践及其成果。
2.农耕文化的定义:围绕粮食生产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
3.中国的地理环境从地形地貌上看有四周受阻和西高东低的特点。
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以青藏高原为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自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平均海拔1000—2000米,包括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第三级阶梯从第二级阶梯以东至海岸线,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4.中国的三位先民:伏羲氏:完成了从狩猎向畜牧养殖业的过渡。
神农氏:中国农耕的创立者。
有巢氏:原始巢居的发明者。
从出土文物看,中国的农耕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代。
代表就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位于河南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是其中的一个村落遗址。
主要种植粟类作物,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位于浙江省。
主要栽培水稻,代表性的农具有耒耜。
5.中国农耕文化的景观有:村落、梯田和水利工程。
村落构成的基本要素:方便农耕、人口聚集、房屋成群。
梯田的作用:治理水土流失,增产保收。
云南的哈尼梯田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高级数多达5000级左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广西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
水利工程的代表有郑国渠和都江堰,分别由郑国和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另外还有坎儿井,坎儿井始创于西汉,是流行于古代西域的水利工程。
我国新疆吐鲁番就有很多坎儿井。
6.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30日,以衢州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农耕的结果取决于自然与人力两方面的因素。
8.在农耕生产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和“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并形成了“耕战”和“耕读”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第一章古代中国概况第一节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地理环境】农耕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
中国的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这是一种早熟型的人类文明。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
中国文化以我为主。
【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
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促成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大发展。
【先秦文化】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无论是疆域的开拓,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文化发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和法家思想与黄老、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酷刻,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归于失败。
汉朝初立,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青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
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
儒学与道教一雅一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持续地发挥着文化教化功用,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
秦汉还是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玄学是士族的学术化。
玄学清高孤傲,清通简要,精妙雅致,超凡脱尘,是士族形象的学术化。
摆脱了汉代经学庸俗实证的特点,进入了重抽象思辨的玄妙境界。
【隋唐文化】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
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此后宋明理学的体系。
隋唐文化以其宏大的气象向世界展现了它的自信。
【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潘斌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潘斌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同时又具有儒道互补特色的文化体系。
第一节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与争鸣中华民族三个大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区(中华文化主要起源),代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2.长江中下游的江汉文化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3.黄河下游和黄淮之间的河岱文化区,始祖为伏羲氏,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生活群体,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连续的阶段。
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商周时期,即青铜文化时期本时期重要文化事件:文字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六种形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世界上早的三种文字符号:埃及的圣书体、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汉文字。
本时期形成两个重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族权和政权合一的家国同构的特点。
《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我国早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元典,周文王作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阐释卦象顺序: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运用阳爻和阴爻排列组合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春秋战国以诸子百家为文化标志,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司马谈将诸子划分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西汉刘歆总结出十大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诸子之中,儒墨两家是显学,其次是道家、法家和阴阳家春秋战国杰出人物:1.史学家左丘明《春秋左氏传》2.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3.诗人屈原《离骚》、《九歌》、《九章》4.政治家管仲、商鞅、晏婴5.外交家苏秦、张仪6.医学家扁鹊7.水利家李冰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中国文化两个重要思想:1.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的特色和命题)2.民本思想(有重大实践意义)春秋战国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第二节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文化统一的基本政治条件: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儒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今文经”:田何传的《易》、伏生传的《书》、申培传的《诗》、堂生传的《礼》、公羊和穀梁传的《春秋》“古文经”:《尚书》、《礼》、《孝经》、《论语》、《春秋左氏传》、《周官》董仲舒的新儒学与经学结合演变为谶纬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前言一、文化的涵义:1、中国古代的文化:“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中首次提出。
后来引申为文字、文章、修养、法律、条文、美德和德行。
“化”指的是(1)、教化(2)、生成(3)、造化“文化”一词开始于西汉,是“以文教化”的意思。
直到五四运动才与现代的文化的意识相同。
2、西方的文化他是人文的、宗教化的文化。
(1)、牛津字典的文化主要是栽培技术和生产技术。
(2)、1971年英国的学者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解释了文化一词为文化、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和习俗以及个人的作为与社会成员的复杂整体:强调作为精神文化的涵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3)、1952年美国学者发表的《文化概念》一书中提出文化即是人类的行为产物又是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3、文化涵义:《中国文化史断想》中提出夫人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和统一自然不紧指的是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己,文化的实质性涵义就是“人化”或是“人类化”,是人类改自然逐步实现自己所产生的观念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学术界称为是大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化即是人类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加工而成的器物、技术和非人格话的客观物精神文化是虚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够或者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表现的出来的精神、人格的主观东西大文化的四层说:(按照形态文化学依次分类)(1)、物态文化层:指的是物体形态文化,属于实体文化。
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为目的,反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制度文化层: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各种社会规范,规定了人民必需遵守的一些基本的制度,反应了一系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是行为模式,大多是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常常以民俗、风俗的形态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特征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二)、形式典型化,模式化(三)、时间上一代传一代,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4)、心态文化:所谓心态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大致相当于社会意识,它分为社会心理(具有暂时性和流动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经社会学家系统加工的,以物化形态固定下来,传播天下的社会意识)总的来说:四个层次也不一定是分开的,它们也有交叉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讲绪论
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
《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
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
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
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
儒释道
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
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
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
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
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
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
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
“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
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
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
狭义的文化:
中华。
中意谓剧四方之中;华,光辉、文采、精粹。
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元人王元亮,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
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
谓之中华。
1840年以前的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
人的四境界:天地人、道德人、功利人、自然人。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罗伯特坦普尔《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
德国《大象的思维》、法国《大象的情爱》、中国《大象的伦常》
第二讲中国文化的形成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环境
毛泽东《贺新郎。
读史》:“人猿……歌未竟,东方白。
”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原始物质文化: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龙山文化陶折复原河姆渡文化
原始社会组织。
上古文化分布:华夏(山东半岛)、东夷(黄河流域)、秒鸾(云贵高原)。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殷商神本文化: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与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
周人的文化维新:“周虽旧邦,共命维新。
”
周代思维制礼作乐,其特征即:敬与和。
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礼乐文化:“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
”百家(虚说)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十家:儒、道、法、墨、纵横、兵、阴阳、小说、农、名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
墨家学派: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法家学派:主张严刑峻法,“以法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