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锥体系损伤表现为瘫痪,而锥体外系损害主要表 现为不自主运动,肌张力改变,运动(增多或减 少)等,而非真正的瘫痪。
小脑
• 维持机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 共济失调 • 平衡障碍
病损表现与定位
• 运动系统病变时,表现瘫痪,肌萎缩,肌张力改 变,不自主运动和共济运动失调。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3.脑干型:交叉性瘫痪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4.脊髓型 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平面以下双侧肢体瘫痪:截
瘫或四肢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共同特点 • 肌力下降 • 肌张力减低 •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肌肉萎缩 • 无病理反射
2.触觉传导通路 • 触觉感受器——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中枢
突——脊髓后索——白质前联合交叉(少部分不交叉)—— 对侧(同侧)前索——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 薄束楔束——延髓处交叉——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 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 1.脊髓前角细胞 节段性弛缓性瘫痪 无感觉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 2.前根 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 后根常同时受累 伴根性痛/节段性感觉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 3.神经丛 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障碍并自主神经
功能障碍 可伴疼痛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 4.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支配一致 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概述
• 运动是在接受感觉冲动后产生 • 深感觉动态感知并调整 • 运动系统任何部分损害均引起运动障碍
概述
• 瘫痪:骨骼肌随意运动功能减低或丧失; • 原因:神经源性(多)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少) 肌肉 病变(少)
解剖生理基础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细胞——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核束——脑神经运动核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和锥体
整合而形成的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 位觉、重量觉。
解剖生理基础
各种感觉传导通路
1痛温觉传导通路 • 皮肤——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
中枢突——脊髓后角——白质前联合交叉——外 侧索——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前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各种感觉传导通路
运动系统
神经内科 崔琴
概述
概述
• 骨骼肌的运动形式 随意运动:又称自主运动,由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
出,根据本人意志而执行的动作,特点是先感觉 后运动。 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不经意志控制的自发动 作。寒颤
概述
• 运动系统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2.下运动神经元 3.锥体外系统 4.小脑
与体积无关。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前根——神经丛— —周围神经——肌肉
牵张反射
肌肉受到外力牵拉——肌梭中间感受装置被拉长而 兴奋——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入——进入脊髓—— 脊髓前角 α运动神经元兴奋—— α传出纤维发放 冲动——被牵拉的梭外肌收缩
锥体外系
•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 路,结构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 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 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 构等。
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运动传导通路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运动神 经元及其发出的神经
是接收锥体束和锥体外系、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 后共同通路,是Hale Waihona Puke Baidu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内囊后肢
锥体细胞
中央旁小叶前部
脑干各部,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
男,47岁,左下肢麻木2月,从上向下发展, 近1月出现右下肢无力,检查:双上肢正常, 左腹股沟下痛温觉减退,巴氏征+,可能是
• A左髓外硬膜内肿瘤 • B脊髓髓内肿瘤 • C右髓外硬膜内肿瘤 • D脊髓结核 • E脑肿瘤
感觉系统
神经内科 崔琴
概述
• 感觉: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 脑中的直接反应。
• 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 一般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概述
• 浅感觉: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度觉、触觉。 • 深感觉:肌腱、肌肉、鼓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
置觉、震动觉。 • 复合感觉: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感觉分析、比较、
——————————————————
不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躯干四肢肌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内囊膝部——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脑神经运动纤维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锥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 同侧支配主要为双侧同时运动的肌肉 颅神经支配区仅舌肌及下部面肌单侧支配 皮质运动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和复杂程度有关,
共同特点 • 肌力下降 • 肌张力增高 • 腱反射亢进 • 病理反射 • 无肌肉萎缩,时间长者可出现废用性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1.皮质型:病灶局限,单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2.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出现三偏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下神经瘫、上下肢
瘫痪) 对侧偏身感觉异减退 对侧同向性偏盲
各种感觉传导通路
3.深感觉传导通路 • 肌、腱、关节、皮肤——脊神经周围突——脊神
经节——脊神经中枢突——脊髓后索——薄束楔 束——延髓处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 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 小叶后部
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薄束楔束自外向内为颈、胸、腰、骶排列 脊髓丘脑束自外向内为骶、腰、胸、颈排列。 对脊髓内与髓外病变鉴别有重要意义。
• 狭义:基底节(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 底核、黑质、红核
锥体外系统
•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 态姿势、完成半自动的刻板动作等。
• 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锥体外系与锥体系是 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 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当的肌张力及协调的条件下, 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意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