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饲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饲料行业细分产品市场行情走势监测分析及未来市场需求规模前景研究
饲料行业细分产品市场行情走势监测分析及未来市场需求规模前景研究(1)按营养成分分类:饲料产品按照营养成分不同可以分为预混料(预混饲料)、浓缩料(浓缩饲料)、配合料(配合饲料)等。
预混料是添加剂预混合料的简称,是将一种或多种微量营养成分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而成的中间型产品,不可直接用于饲养动物。
浓缩料是在预混料的基础上添加鱼粉、豆粕等蛋白质原料与一定比例添加剂混合而成的饲料,不可直接用于饲养动物。
配合料是根据饲养动物不同生产阶段、不同生理要求、不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按科学配方把多种不同来源的饲料,依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并按规定的工艺流程生产的饲料,可直接用于饲养动物。
(2)按加工工艺分类:饲料产品按照加工工艺不同可以分为粉状饲料、颗粒饲料、膨化饲料等。
粉状饲料是将各种原料粉碎后按比例均匀混合而成的饲料,具有消化吸收率较低、含菌量较高、安全性较差的特点。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权威公布《2023-2029年全球与中国饲料市场运行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颗粒饲料是将粉状饲料进一步调质、淀粉糊化、挤压成型而成的饲料,有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提升饲料的吸收转化率,同时具有体积小、不易受潮、便于散装存储和运输等优点。
膨化饲料是经高温挤压膨化工序,物料理化性质发生剧烈变化制成的规则蓬松多孔饲料。
膨化饲料除了具有颗粒饲料的优点外,还能进一步提高饲养动物的消化吸收率,有效预防动物消化性疾病,其在饲料转化率、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投饲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颗粒料。
但膨化饲料作为新兴技术,相对于颗粒饲料具有产品配方技术和生产操作技术要求高、生产线投资金额大等门槛,在我国饲料产品中占比仍然较低,近年主要应用于鱼类养殖。
(3)按饲养对象分类:水产料主要根据饲养的水产动物品种的不同提供相应的营养成分和能量,包括淡水鱼料、海水鱼料、虾蟹料、蛙料等。
猪饲料主要针对猪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营养成分和能量,包括乳猪料、仔猪料、中猪料、大猪料、妊娠母猪料、哺乳母猪料等。
中国家禽行业出栏量、存栏量、产业链及重点企业分析
中国家禽行业出栏量、存栏量、产业链及重点企业分析一、家禽行业概述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用处。
一般来说,家禽根据生存环境的不同可分为陆禽和水禽两大类;其中陆禽包括家鸡、火鸡、珍珠鸡以及鸽子等,水禽包括鸭子和鹅等。
家禽的主要分类二、家禽行业产业链1、产业链从家禽行业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与育种、饲料、兽药等行业有关;中游则是家禽养殖业;下游主要进行家禽屠宰或家禽加工,最后流入消费者手中。
家禽行业产业链2、上游分析按不同用途,可将禽饲料分为肉禽饲料与蛋禽饲料。
2022年,中国禽饲料总产量为12136.3万吨;其中,肉禽饲料为8925.4万吨,蛋禽饲料为3210.9万吨,所占比重分别为73.5%、26.5%。
2017-2022年中国肉禽饲料及蛋禽饲料产量相关报告: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家禽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三、家禽行业现状1、出栏量与存栏量2022年,全国家禽出栏161.4亿只,比上年增加4.0亿只,增长2.5%;家禽存栏67.7亿只,比上年末下降0.2%。
分区域来看,山东、广东、河南、广西是家禽出栏大省,2022年家禽出栏均在10亿只以上。
2017-2022年中国家禽出栏量及存栏量情况2、禽肉与禽蛋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调整,禽肉、禽蛋消费需求逐步增长,间接带动了产量的提升。
2022年,全国禽肉产量2443万吨,增加63万吨,增长2.6%;禽蛋产量3456万吨,增加48万吨,增长1.4%。
此外,禽肉产量前三省份分别是山东、安徽、广东,合计约占了全国比例的30%。
2017-2022年中国禽肉及禽蛋产量情况四、家禽行业重点企业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集饲料加工、种源培育、祖代与父母代种鸡养殖、种蛋孵化、肉鸡饲养、肉鸡屠宰加工、熟食深加工等环节于一体的肉鸡产业链。
圣农发展自有种源“圣泽901”于2021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并于2022年6月成功实现国产种源首次批量供应。
浅析现代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现代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和 元(古城区人民政府文化街道办事处,云南丽江674199)摘 要:畜牧业于农业而言十分重要,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动物源性食品与畜牧生产密不可分。
现代畜牧业虽仍然具有一些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逐步呈现出与生态结合、与科技结合、与产业结合等的新特点。
就现代畜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对畜牧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0.12.043 引言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占比越来越突出,并且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占比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产业是否发达的重要因素。
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现代畜牧业与传统畜牧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现代畜牧业呈现出的特点有由散养向规模化过渡、由单一向产业化过渡、由人工向科技化过渡、由单纯经济增长向生态可持续过渡。
1.1 规模化相较于过去的散养,规模化展现出技术水平、标准化水平提高的优势,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畜牧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同时,散养阶段还存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饲养技术落后等情况,规模化的发展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要求饲养人员和技术达到更高的水平,更加专业化。
1.2 产业化产业化发展是目前畜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式,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畜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推动了畜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一边连接市场,另一边紧连农民,可以以合同为纽带,形成合作共同体和紧密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订单式畜牧业。
1.3 科技化依靠科技进步,改变畜牧业的生产结构、劳动方式等,决定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要素是畜牧业科学技术,竭尽所能利用一切科技手段,通过将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不断增加畜牧业科技含量,减少动物疾病,合理利用畜牧业资源,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疆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疆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新疆畜牧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生产规模大幅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生产方式稳步升级,畜牧业发展对于农业和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但由于猪瘟疫情、中美贸易关系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和全球的蔓延,都对新疆畜禽产业发展和畜禽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在此背景下,分析总结新疆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和主要挑战,并提出促进畜牧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提高新疆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畜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1畜牧业经济管理现状首先,新疆畜牧业从业人员整体意识落后,即小富即安并没有长期计划。
农民对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了解不足,一些农民对政策的稳定性感到不安,因此不愿组织生产;其次,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严重浪费资源。
在目前的畜牧业内部结构中,草食性牲畜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产值仅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9%。
而食物的比例很高。
由于畜牧业过分依赖食物,这增加了动物产品的成本并降低了收益;再次,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尽管新疆所有乡镇都建立了畜牧兽医站,但一些畜牧兽医站的基础设施欠发达,设备不齐全,科技投入少,服务工作差,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员工的热情降低和情绪不稳定。
结果,科学技术工作者未能在畜牧生产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畜牧业销售渠道不畅通。
因没有相应的供销协调机构,因此畜牧生产者仍缺乏市场观念,只能等待顾客上门,从而导致市场发展不足。
由于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波动很大,由于饲料等生产材料的高价格,以及产品的低价格,农民的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通常会削弱农民的热情[1]。
重点仅放在周围的小型本地市场上,如果价格制定偏高或者产品种类、质量不符合市场要求,很难参加竞争。
从2021年新疆统计年鉴可以看出,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为13797.6亿元排名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81.3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74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071.8亿元;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4.4%,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34.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1.2%;农林牧渔产业总产值4315.6 亿元,其总产值比上年增长速度增加4.7%,肉类产量为172.7万吨,在全国排名19。
中国畜牧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畜牧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一、畜牧业概况畜牧业是指用放牧、圈养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动物产品或役畜的生产部门。
它包括牲畜饲牧、家禽饲养、经济兽类驯养等。
二、中国各肉类产量分析我国肉类产量自2019年开始下降幅度加大,2020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减少了120万吨,同比下降1.54%。
2020年我国猪肉产量略有下降,牛羊肉和禽肉产量呈现不同程度增长。
其中猪肉产量为4113万吨,下降了3.34%;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71%;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0.92%;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45%。
三、牲畜出栏与存栏情况生猪存栏持续较快恢复,出栏降幅明显收窄。
2020年,各地积极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新建、扩建养殖场陆续建成投产,有力促进生猪产能持续回升。
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上年末增加9610万头,同比增长30.96%。
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减少1715万头,下降3.15%。
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32万头,同比增长了0.68%。
2020年末全国肉牛存栏9562万头,比上年末增加424万头,同比增长了4.64%。
我国家禽生产稳定增长,2020年末全国家禽存栏67.8亿只,比上年末增加2.6亿只,增长3.96%。
2020年,全国家禽出栏155.7亿只,比上年增加9.3亿只,增长6.35%。
四、中国肉类进口情况猪肉是我国居民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
2020年我国猪肉出口量增长幅度明显,截止至年末,出口量达到439万吨,同比增长了108.22%。
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金额增长幅度达到125.39%,2020年我国猪肉进口金额为1204146.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57.6%。
2017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牛肉进口量处于稳步增长中,截止至2020年,牛肉进口量为212万吨,同比增长了27.75%。
2020年我国牛肉进口金额为1017910万美元,增长速度略低于进口数量,其增长速度为23.76%。
中国兽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兽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一、兽药市场结构国内兽药行业主要包括兽用生物制品、中兽药、兽用化学药品三部分。
最早于20世纪初导入,历经成长初期和野蛮生长期,21世纪以来随着GMP认证、GSP认证的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的推广,兽药市场发展逐步规范,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兽药行业呈现生产规模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品牌集中化的发展趋势。
国内兽药行业正迈向高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国兽药行业发展政策背景2020年6月1日,新版《兽药GMP验收评定标准》正式实施,新版相对于旧版而言针对解决:兽药生产准入门槛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兽药生产厂房洁净度检测标准偏低,不满足生产实际需求;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疾病相关产品的生物安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在新规协助之下落后产能将面临淘汰,产品质量将会提高,在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同时,给予创新型兽药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管理、效率提升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粗放低效走向规范集约。
三、中国兽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2013-2017年国内市场兽药销售额持续增长,2018年受非瘟影响销售额有所下滑,2020年中国兽药协会将进口兽药销售额纳入统计,我国兽药销售额达到621亿元,同比增长23%,近五年我国兽药市场复合增速为8.5%,显著高于全球市场。
2020年全球(不含中国)兽药生物制品销售规模达到100.7亿美元,化学药品销售规模从171亿美元上升至200.8亿美元,药物饲料添加剂销售规模自42亿美元下降至36.5亿美元。
截至2020年,生物制品、化学药品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分别占全球兽药市场份额为30%、59%和11%。
三、中国兽药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国内少数行业领先、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水平,通过质量和品牌优势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2020年各上市公司动保业务营收规模来看,中牧股份位列第一,市场份额为3.9%,瑞普生物紧随其后,市占率为3.2%。
中国养猪业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养猪业未来发展趋势作者:李俊柱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4期中国是养猪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养猪业也在快速发展,而中国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养猪集约化、产业化、集团化……也就是规模化养猪。
中国养猪业未来发展有十六个趋势:趋势一:规模化。
规模化养猪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集约化集团化养猪比例逐渐增多。
散户迅速退出市场,一去不复返;中小猪场即家庭农场逐渐减少、差异化生产、逐步成熟。
养猪规模结构调整:三分天下,三种长期并存。
未来十年内,万头规模以上猪场、养猪企业年出栏量将占中国总量的60% 以上;而其中的前二十位养猪巨头企业年出栏量将占中国总量的30% 以上。
趋势二:市场。
猪市微利—合理利润时代即将到来;波动减少、波幅减小;盈利期延长、亏损期缩短;猪周期逐渐熨平、拉长。
未来10 年将是中国养猪业市场盈利的黄金期,规模化养猪有利于市场稳定;规模化养猪有利于疫病控制及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市场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及政府有效调控政策有利于市场稳定;未来的生猪期货将有利于市场稳定;过去几年乃至未来十年内,因规模养猪快速发展而增加的出栏量还抵消不了因散户退出而减少的出栏量。
也可以说,规模养猪的发展速度追不上散户退出的速度。
也就是说,全国养猪规模总量不会大幅度增加,养猪市场不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
趋势三:管理。
未来的管理将是以下几种模式:可复制模式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工匠精神;系统化管理、平台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趋势四:养猪工艺。
四大养猪工艺将占主导地位,一是工业化特征、集约化生产;二是全封闭式、重视环控;三是两段式、三段式生产;四是流水线生产工艺流程。
趋势五:品种。
好吃、好养是选种及育种之首选,中高端品牌猪肉发展迅速,本土猪市场份额逐渐增多,外三洋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趋势六:饲料。
饲料企业竞争激烈,集中度越来越高。
大型养猪企业饲料自给自足。
中小养猪企业饲料代加工、定制模式。
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作者:石有龙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6期一、我国畜牧业现状(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畜牧业产值达到3.17 万亿元,是农林牧渔农业领域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畜牧业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二)畜牧业发展历程1978 年以前,受计划经济和粮食短缺的影响,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仅作为家庭副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其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8% 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畜禽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供应日益丰富,产业地位持续上升。
(三)畜牧业发展获得的主要成就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繁荣我国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后,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逐步加强,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份额从1978 年的15.0% 提高到2016 年的28.3%,目前依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活力;发展方向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环境保护并重,正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
1. 扭转了养殖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
到2016 年,全国肉类、禽蛋,牛奶产品产量分别比1980 年增长了7 倍、12 倍、33 倍。
畜禽产品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改善了国民的膳食结构,提升了城乡居民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
我国人均每日摄取动物性蛋白质水平日益提高。
畜禽产品消费的不断增加,有效的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提升了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延长了人均寿命,促进了文教、体育等相关事业发展。
3. 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1978 年,全国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5% 左右,到2016 年上升为28.3%。
畜牧业已由家庭副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苗种繁育、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养殖设施建设和产品加工、储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产品生产、加工和储运、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国饲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2017年06月30日14:5310000人浏览字号:|T
1、行业容量巨大,增速放缓
2015年全国猪料产量8344万吨,同比下降3%。
猪料在过去十年相对快速增长,2005-2015年间,总产量从4250万吨增长至834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98%。
饲料行业市场需求变动直接受下游养殖业的影响,最终取决于居民饮食结构。
生猪养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受国家环保政策以及规模化养殖比例提升的影响,本轮猪周期被拉长、拉平,生猪存栏长期处于低位。
居民饮食习惯转变,猪肉需求增速缓慢。
因此猪料销量也自07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猪料销量增速缓慢
数
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水产饲料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行业分化加剧,集中度仍较低
在行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未来更关注于饲料行业结构性变化:优势企业不断扩张,劣势企业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在行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未来更关注于饲料行业结构性变化:优势企业不断扩张,
劣势企业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截至2015年底,加工饲料生产企业6772个,比2010年底减少4071个,年产100万吨以上饲料企业集团32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
同时,优势企业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积极对海外市场的探索和投资,行业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
但饲料销量增长仍然受限;劣势企业因受资本劣势、技术投入不足、采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加速被淘汰。
饲料公司数量迅速下降,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需求缓慢提升,并随周期波动
饲料产销长期缓慢稳定增长:我国猪肉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猪料产量依然有上升空间。
从世界水平看,饲料产销长期缓慢稳定增长:我国猪肉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猪料产量依然有上升空间。
从世界水平看,大陆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处于中高水平,仍有一定增长潜力。
从城镇化趋势看,到2020年,有1亿左右农村人口有望转换为城镇人口,目前农村家庭每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不足城镇水平的70%。
从人口数量看,据国家卫计委预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14.3亿。
按现有消费水平(人均消费41.5千克)测算,预计2020年全国猪肉消费量将增加250万吨。
全国猪肉消费量稳步上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农村消费水平有很大增长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饲料产销中长期呈现周期性波动:生猪养殖和生猪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猪料销量也随着生猪养殖量的周期波动而波动。
饲料产销中长期呈现周期性波动:生猪养殖和生猪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猪料销量也随着生猪养殖量的周期波动而波动。
随着规模化养殖比例的提升,猪周期变平变长,生猪和猪肉价格以5年左右为一个周期上下波动。
决定这种现象的规律是生猪需求具有比较强的刚性,生猪供给从产能建设开始到生猪出栏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而本期生猪价格决定本期养殖业者的养殖规模及产能建设速度,本期养殖规模及产能建设速度决定下期的生猪供给量和价格,生猪价格波动引起养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叠加外生性的天气、疫病等因素,从而导致生猪供给和价格的上下波动。
猪周期蛛网模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多种外生性影响因素导致猪周期价格波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环保等因素造成生猪被动去产能,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提升,促生超长猪周期。
环保等因素造成生猪被动去产能,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提升,促生超长猪周期。
15年以来,养殖业环保监管趋严,大量散户被迫关闭猪场,减小补栏基数。
在上个猪周期中,猪价反弹5个月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上升。
但在本轮周期中,猪价持续维持相对高位,但母猪存栏量却反弹缓慢,猪周期被拉平、拉长。
上个猪周期猪价反弹5个月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上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本轮猪周期中农业部能繁存栏逐步企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升猪周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需求端结构调整,前端料、东北成增量主力
本轮去产能过程中,小型养殖户和散养户持续退出,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
本轮去产能过程中,小型养殖户和散养户持续退出,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
2015年,我国年出栏数在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群体已经达到了44%,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提升。
但与美国规模出栏占比90%以上相比,中国规模化程度还很低。
十三五规划计划在2020年实现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占52%。
规模化养殖户补栏积极,前端料需求增加。
养殖持续高盈利下,规模化养殖场补栏力度加大,现代化养殖模式之下,更加精细化的养殖流程推动前端料的需求与占比提升。
规模化养殖户出栏数稳步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规模化养殖户比重提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规模养殖户出栏数占比大幅上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国家政策影响,客户群体向新区域扩张,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成为新宠。
受国家政策影响,客户群体向新区域扩张,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成为新宠。
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了生猪养殖的区域布局,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四大区域。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引导生猪养殖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
东北是潜力增长区,预计年均增长1%-2%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