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考点及知识点讲解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下面进行一次文言文阅读的总复习。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复习实词时,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汉语中指“妻子和儿女”,这些都是古今异义的实词。

“兵”这个词有“兵器”“士兵”“战争”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蚤”通“早”,“说”通“悦”,这些都是通假字。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等。

“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作代词,作动词“到……去”等。

“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语气词。

“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三)句式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判断句的标志有“……者,……也”“……,……也”等。

被动句有“为……所……”“见……于……”等形式。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宾语、谓语等都可能省略。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一)结合上下文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不要急于查字典,要先结合上下文来推测其含义。

因为文言文的字词往往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特定的意思。

(二)注意语法结构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

比如,判断句子是主谓结构还是动宾结构,确定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言文也很重要,比如官职、礼仪、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下面就来为大家总结一下初中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很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则是“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以“故”为例,有“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虽有名马)等意思。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比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来是名词“蹄子”,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之(1)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

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桃花源的景象。

(2)作助词,有“的”(水陆草木之花)、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等用法。

(3)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2、而(1)表并列,“和、又”(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然后、就”(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

3、以(1)作介词,“用、拿、把”(以刀劈狼首)。

(2)作连词,“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文言句式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状语后置(于厅事之东北角)、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等。

四、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

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解析(复习必背)

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解析(复习必背)

2Q24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七上知识梳理作看冏介LI11.........J【刘义庆】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除《世说新语》夕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文学常设・《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XI字音字形。

尊君在不(仿(A)非人哉(Z瓦)朗读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贝〃是无信J对子/骂父,贝〃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全文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W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一、知识概述《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与一词多义》①基本定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两个概念: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义,而一词多义则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

重要程度:★★★★★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概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文献,还能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前置知识:掌握一定量的常用文言词汇,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

应用价值:在日常阅读、写作乃至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能使语言表达更加精准、丰富。

②知识图谱: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古今异义与一词多义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它们与文言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等知识点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文言文的框架。

关联知识:这两者与文言词汇的记忆、语境分析、阅读理解等能力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这对学习者的阅读理解和词汇积累提出了较高要求。

考点分析:在考试中,常通过文言文阅读或翻译题来考查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详细讲解【古今异义】①概念辨析:“古今异义”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走”,古代指跑,而现代多指步行。

②特征分析:古今异义词往往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彻底消失,而有些词则在现代演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③分类说明:古今异义词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完全不同的,如“走”;另一类是意义有所缩小或扩大的,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子女,现代则专指妻子。

④应用范围:在解读古代文献、欣赏古诗词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意图,感受时代变迁。

【一词多义】①概念辨析:“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了不同的含义。

比如“食”,在“一食或尽粟一石”中是吃的意思,在“食之不能尽其材”中则通“饲”,意为喂养。

②特征分析:一词多义词的特点是其意义多变,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全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全
例: (17年真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实词
释义
好的,正确的
擅长

善事,好事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好处
课内例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京中有善口技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先主曰:“善。”
不知其善也
例: (17年真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文言文阅读专题
【考点剖析】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2.(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3.(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4.(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常考题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常用方法: (1)课内迁移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课彰读《诗》《书》。 译文:(太祖)督促曹彰读《诗》《书》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例:[2017陕西副题]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译文:王羲之于是敞开衣襟,解开衣带,恋恋不舍,不忍离去(或:停止)。
名词作动词
6. 名词+代词 → 动词+代词
eg: 名之者谁? 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在动词前面,对这个动词起修饰限定作用,那 么这个名词就充当状语,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等。 前提:这个名词不做主语。
eg: 吾日三省吾身 山行六七里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使动用法
《赤壁之战》
用判定主语所指和宾语所指是同一事物/ 同类事物。简单的来说,即说明某事物是什 么,或不是什么。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臭”在古代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气,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兵革非不坚利也”),也可以指士兵(“可汗大点兵”)。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意思是到、去。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反问,难道。

3、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连接的两个词语地位平等。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有先后顺序。

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发生转折。

4、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何以战”,凭借。

作连词:“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5、于表示在:“战于长勺”。

表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式:“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式:“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中,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考点。

为了帮助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下面我将对文言文的常见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字词:文言文使用较多的是古代汉字,其中有许多字义和用法与现代汉字不同。

2. 语法:文言文语法较为复杂,有许多句式和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常常用来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字词用法1. 同义词的区别: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多个表示相近意义的词,考生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2. 义项转化:文言文中,许多字的义项发生了改变,考生要熟悉这些变化。

3. 偏旁义:文言文中,常常用字的偏旁义来表示整个字的意义,考生可以通过掌握常用的偏旁义来推测字的意义。

三、句法结构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往往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宾语常常使用“所”字引导。

2.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和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常常使用“与”、“或”、“即”等连词引导。

3. 修饰成分:文言文对于修饰成分的使用要求较高,往往要求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保持平衡。

四、常见句式1. “以……为”句式:表示以某种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以诗书达礼”、“以无为至大”。

2. “是……者”句式:表示某种身份或者属性。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故不居”。

3. “不如……之甚也”句式:表示某种情况与其他情况相比较,后者更为严重。

例如:“水之寒,无所比也,未闻冰之为坚也”。

五、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一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2. 夸张:夸大描述某种事物的程度、规模等,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3. 对偶: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格式来进行对比,以强调某种意义。

六、阅读与理解1. 标点符号:文言文标点符号的使用和现代汉语不同,考生要熟悉这些标点的用法。

2. 修辞手法辨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考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准确理解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意义。

高考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将对高考文言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其特点是古朴、简练、凝练。

使用文言文时,应注重修辞手法和句式,并注意文言词汇的正确运用。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相对固定,如连续动词句、倒装句、比拟句等。

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熟悉这些句式的使用方法,灵活运用于题目中。

3.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阅读要注重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可通过审题、阅读选文、找出重要句子、理解上下文等方式来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二、文言文修辞手法1.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在文言文中常用,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容来增强表达效果。

如“今无人而后见天子”中的“今无人”,具有强调的作用。

2.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在文言文中常用,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对比来突出表达的重点。

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中的对比句式,表达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品质。

3. 比喻手法比喻手法是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如“鸡犬之声相闻”中的“鸡犬”,用来形容喧闹的声音。

4. 排比手法排比手法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节食、用俭、敬学、力行”中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个人责任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常见考点1. 古诗文背诵高考中常有古诗文背诵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备考时,应通过背诵、理解和分析古诗文的特点和意义。

2. 古文阅读理解古文阅读理解是高考中的一项重要考点,要求学生理解古文的意义、主题和结构,并能回答相关问题。

备考时,需多做一些古文阅读理解的练习题,培养对古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 文言文作文文言文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文言文材料进行文言文的仿写或写作。

备考时,以往的历年文言文作文题目是必须要重点复习的,需熟悉各类文言文作文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PPT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PPT
实词可以单独成句或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主要成分,而虚词则必须与实 词组合使用,帮助构成句子的各种成分。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 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和推断。
03 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特殊句式类型及特点
判断句
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常见形式有“……者,……也 ”、“……,……也”、“……,……者也”等。
借鉴与运用
03
鼓励学生借鉴优秀范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在自己的写作
中加以运用,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自主创作展示
创作主题与要求
设定具体的创作主题和要求,如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言文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学生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 欣赏和学习。
句式和修辞在表达中效果
增强语言表现力
通过运用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 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理
解和接受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突出文本主题
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文本 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使读者更加关 注文本的重点内容,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和记忆。
增加文本感染力
通过运用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可 以增加文本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 读者更容易被文本所感染和打动, 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 位。如“个”、“只”、“次 ”等。
常见虚词分类及举例
代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 词、数量词、副词等。 如“其”、“之”、“ 是”等。
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等。如“极”、“皆” 、“已”等。

考点12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考点12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称呼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皇帝,有不同的规律,以谥号、庙号、年号称兼有。其称 呼遵循两个原则: ①实用性(简洁、具有概活性); ②符合礼法。 大体规律如下:
汉至隋
多称谥号,简单且具有评价功能。(如汉文帝、隋炀帝。)
唐至元 明朝
谥号逐渐变长,且易重复,于是开始以庙号称。 (如唐太宗、唐玄宗。)
“XX祖”“XX宗”都是庙号
二、知识储备——(一)分类储备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的内容虽然复杂繁多,但是分类却比较清晰,因此, 分类掌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知识点分类如下: 山川地理:九州、八荒、六合,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关内、 关外、江东、江左、五岳、三秦、城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 南谓之阴等。 宗法礼俗:宗法类主要有天子七庙、太子、建储、爵号、庙号、追 赠、太牢、少牢、郊祭、社日、九族、姻亲等,礼俗类主要有北面、 南面、东向、坐、跪、跽、箕、婚礼、丧葬、祭礼等。
四组题学透
(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亲或尊长命名,供长 辈呼唤。字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所取,用于与人交往时 自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古人的字是用 来让别人称呼的,不是用来自称的。故答案为A项。
知识点:
二、知识储备—— (二)主要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 并预测未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 确答题。 ①扩大范围。如2021年全国乙卷的第11题B项,对“抵极刑”的 解释属于扩大范围。 ②跳脱背景。如2021全国新高考 II 卷的第11题C 项对“部曲”一 词的解读存在脱离文本背景的问题。 ③不明职责。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第11题D项,对“庶务”的 解读属于不明职责。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掌握一、一词多义梳理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故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尽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 (以下读shǔ) 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中秋尤胜——盛大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数不胜数——尽,能承受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形容词作动词。

新疆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新疆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新疆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疆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文言文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语文之一,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新疆中考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考核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新疆中考文言文必考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又称古文或正书。

其主要特点是使用古代的文字体系,如不常用的繁体字、古代标点符号等。

文言文也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例如多用句式倒装、省略等手法。

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1. 文言文的标点符号:文言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有顿号、顿逗、句号、问号、叹号等。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 文言文的古代汉字:文言文中的部分字词是古代汉字,不同于现代汉字的使用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汉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3. 文言文的常用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常用的句式结构,如主谓句、状中句、倒装句等。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句式,以便正确地进行阅读和理解。

4. 文言文的词汇:文言文中有很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汇,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以便顺利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先通读全文: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2. 注重细节理解: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注重细节的理解和分析。

他们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词汇使用等细节,以便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多加练习:阅读文言文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过程。

学生应该多读一些经典文言文作品,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 增加词汇量:写作是要求对词汇的掌握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尤其是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

2. 练习句式转换: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将一些现代汉语的句子转换为文言文的句式,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对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

2. 文言文具有奥妙的语言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修辞格和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子结构严谨、字词的用法古雅、重视修辞手法和推理逻辑等。

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1. 抓住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的大意。

2. 注意文言文的上下文关系,推测词义和句意。

3. 注意把握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注意划分段落和标点符号的运用,理解段落的结构和主题。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对仗、反问、设问等。

2. 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用来描写人物、环境、情感等。

四、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句法结构1. 并列句、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复句、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2.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句法结构复杂,需要积累常见的句式和结构。

五、文言文文化常识和典故1. 文言文中常出现典故和古代文人的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2. 需要了解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3. 了解典故和文化常识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增加应考的底蕴。

六、文言文人物形象塑造和人性描写1. 文言文中经常描写人物的品质、性格、命运等,需要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2. 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分析其人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七、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1. 文言文的主题多样,常涉及人生哲理、道德问题、社会风俗等。

2. 通过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

八、常见的文言文体裁1. 史书、辞书、诗词、散文、议论等。

2. 不同的文言文体裁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理解。

文言文知识点讲解

文言文知识点讲解

文言文知识点讲解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学习文言文是提高中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一些文言文知识点的讲解:
1. 词性:文言文中的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代词和数词等。

2. 词义:文言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同时,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代用法和习惯用法,需要通过阅读大量文言文来积累。

3. 文句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常常采用倒装、并列等方式表达。

同时,文言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句式和修辞手法,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4. 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注重细节,注意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同时,需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古代文化,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以上是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讲解,希望对大家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 1 -。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篇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诗词鉴赏【考点一】对重点词的理解考查内容:课内重点诗词中的重点词义注释应试策略:熟记课内诗词中的词义注释(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考点二】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考查内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情感的体会答题方法:看题;看景(场面)——还原图景;看意象;看情——结合特定意象附:常见意象表达的感情菊:隐逸、高洁、脱俗(瘦)马:漂泊;奔腾、追求阴天:压抑、愁苦、寂寞沙鸥:飘零、伤感猿猴:凄厉、哀伤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梧桐:凄苦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历史的发展趋势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一】文学常识考查内容:课内重点文言文的及其作品情况应试策略:对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篇目的进行梳理总结【考点二】语句翻译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考查内容:对诗词整体内容、关键信息、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答题步骤: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关键信息;体会的态度、思想、情感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概况分析:选文多为哲理或启示性小故事,主要考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篇章能力。

【考点一】词语解释考查内容:文言文中特定实词和虚词的词义和用法答题方法:课内积累应用;组词法——给难解实词组词,还原到文中考查,根据词性适当调整【考点二】句子翻译——直接翻译或选择正误项考查内容:选文中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特殊句式调译序;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用文中原句或自己话概括考查内容:对选文的整体内容、情节和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答题方法:通读选文;审清题干;回归原文;直接答题或概括答题【考点四】主旨理解考查内容: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含哲理、观点或启示答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故事细节和人物个性),从为人道理、处世方式、科学哲理三个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可平时积累,临考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及知识点讲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007中考会议已规定07年中考古文材料是课内一段课外一段。

课外的无从猜测,但课内的古文应该牢牢抓住,尤其是新课标确定的16篇优秀古文,是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据此,《中考说明》要求同学们要:1.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2.能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3.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义;4.理解选文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5.了解选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复习时我们要过好以下几关:(1)过好背诵默写关。

文言文注重积累,讲究基本功,要特别重视背诵默写,尤其是那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和重点句、中心句、表现力强的词语(包括成语)等。

(2)过好文言实词关。

阅读文言文要准确掌握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掌握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并在复习时将其归类。

(3)过好重点语句关。

抓意义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中心句;抓结构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抓翻译方面有代表性的难点句。

(4)过好课外迁移关。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比较浅显,程度基本与课内相当。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

可找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短文读一读,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

文言字音:由于相隔时代久远文言文里有不少生字词,需要我们下功夫去记忆。

不过如果同学们能利用造字法并结合词语的意义去记忆,应该能事半功倍。

如:“数”在“数有功”、“”、“”中分别读作shuò、shù、shǔ,因为这个字在句子中分别理解为“屡次”、“数目”、“计数”。

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通假异读现象。

文言文中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本字的音。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应读pī,因为它通“披”。

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文言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在应写“甲”字时,写成了另一个形体意义不同但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

这时我们就称“甲”为“本字”、“乙”是“甲”的通假字。

照现在的就法,就是写了别字。

如,“便要还家”中“要”通“邀”。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

“为天下唱”中“唱”通“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悦”通“说”。

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常碰到的,在翻译时如果遇到上下文不易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可以考虑是否遇上通假字了。

只要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

古今异义: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如: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

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崐人员。

)征于色(古义:表现,征给。

今义:征求,象征。

)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

今:(店铺)开始营业)学习古今异义词难点不在这些意义差别大,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难在那些用现代汉语似乎也能翻译,也说得通的。

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处处。

今义:常常。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痛心,遗憾。

今:极为仇恨。

)牺牲玉帛(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要特别重视。

如:可以一战(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许可,可能。

)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如: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号:1、háo大叫,呼啸。

(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

(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

(号令召三老……)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词类的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等。

1.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一定要认真掌握。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

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用手指”;“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再如:“一狼洞其中”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不能名其一处”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2.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

“像狗一样”。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用箕畚”。

“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

例如:“香远益清”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也可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例:“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还可以作意动用法,例如:“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以……为异,认为……奇异”,这是意动用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可译为“以……为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和名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词意义。

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

4. 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铠甲”、“武器”。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句中的“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

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如“以次充好”,“奖勤罚懒”等。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简洁。

5.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使动用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句中的“惊、鸣”就是使动用法。

“使…惊、使…鸣”。

“忿恚尉,令辱之”忿恚,使……恼怒6.动词活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同的。

如:“其妻献疑曰”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

“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前人之述备矣”“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以动词代表那种动作有关的人和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这是学习时应该注意的。

常见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有之、其、以、于、而、然等。

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例:王之蔽甚矣。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怅恨久之。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题名其上。

2、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不同的语气。

例:其真无马邪?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以1、作为介词,译为“凭、靠、用、拿、把、按照、在、从” 。

例:“何以战”“策之不以其道”。

2、作为连词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偶尔作通假字,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于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