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研究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中文大学201R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研究计划书
申请人姓名:RR申请专业:艺术史
申请院系所:艺术系
研究课题: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接受
近年来申请人的课程准备及专业研究情况:
(1)课程准备
本人本科及研究生所学专业均为英语,但其中涉及了诸多文史哲学科,例如:文学相关课程(圣经文学,英美文学史),文化相关课程(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概况),中文相关课程(中国语言文化、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与写作)等。

相信这些课程对于艺术史这样一门海纳百川的交叉学科,也是颇有裨益的。

本人还出于个人兴趣选修了多门文化艺术相关课程,例如:中国书法史、古代汉语、行书技法与创作、美术理论(外国美术史)、北京传统文化等。

此外,本人的第二外语为法语。

在英语和法语方面的语言优势,相信对于申请课题的研究会有极大帮助。

(2)专业研究情况: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传播和翻译方面,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为“中国书法术语的翻译”。

在此过程中,本人阅读了一些书法相关书目,例如国内关于中国书法史,书法文化的书籍,以及用英文所著在国外推广介绍中国书法的相关文献。

通过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该文从书法术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国外读者的接受程度两方面着手,总结出了翻译书法术语的一般原则、常用翻译手法以及自行总结归纳出的参考译文。

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研究背景】
在《中国书法艺术》一书的第十章(欧阳中石,20RR),学者白谦慎对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发表了如下的看法:“以愚见,中国如不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只会是人们嘴上的谈论和良好的愿望。

”而今,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社会对中文及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自20RR年始,中国政府便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

据第八届孔子学院大会介绍,截至会议召开(20RR年12月),我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440所孔子学院。

而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传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书法课堂已经普及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孔子学院。

在过去几年,诸多书法展览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

例如20RR奥克兰孔子学院的国画书法艺术展,
20RR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的书法展(TreasuresthroughSiRGenerations)等。

厦门大学也会在每年定期举办专门设立海外留学生分组的书法比赛。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看到了这种“文化输出”的必要性,提出了“发现东方”的理论。

(王岳川,20RR)他提出,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

“发现”是为了减少误读。

中国学者应该从全球性视角出发,发掘出中国文化新精神,从而使中国文化不会在新世纪再次被遮蔽。

而白谦慎也提出,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弘扬时期,“当代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和写作应包括港澳台和海外中国书法的创作和研究”。

(冯远,20RR)就我本人而言,自幼的书法学习让我痴迷于这项传统文化魅力与雅韵。

基于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又让我深刻意识到了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难点所在。

因此,我想通过该研究更深入地发掘书法传播的历史和国外友人对此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将这项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本身起步较晚,在20世纪前期,以新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史,还未真正开始(莫家良,20RR)。

目前,苏利文、高居翰及国内的林梅村、薛永年等人对中国的绘画及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已经有了较多研究。

普林斯顿大学“天桥”国际研讨会、美国亚洲艺术发展国际研讨会中,绘画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学术界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以及西方社会对中国书法的接受的研究仍处在启蒙阶段。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主编的《文化书法研究丛书》系列中的《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上、下),收录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书家学者的书法前沿探讨和论战,欧美顶尖级学者探讨中国书法及其世界性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学者回答书法前沿问题等相关资料。

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是第一次。

(王岳川,20RR)本套丛书的第二辑7本分别是:《北美书法史》、《欧洲书法史》、《日本书法史》、《韩国书法史》、《东南亚书法史》、《台湾书法史》、《港澳书法史》,这几部书将有可能填补书法史西方书法研究的空白,使得海外书法得以进入真正的学术研究平台之上。

(王岳川,20RR)在已出版的研究中,《西方中国书法研究之滥觞》介绍了20世纪初到1950年代这段滥觞时期国外汉学家对中国书法的初始研究,并回顾了书法在西方从获得学术独立到逐渐开启学术研究的过程。

此外还提及了国外对中国人眼中的书法的介绍。

(郑瑞,20RR)
河北大学胡凌教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艺术》通过分析西方人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指出在对中国书法这一典型中国问题的研究上,西方人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并且他们以以异域眼光与不同思维对中国书法的观照与思考,会为书法研究注入无限活力。

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加强对西方人书法研
究成果的译介工作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建立西方学者书法研究成果资料库的构想。

(赵柏松,20RR)
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包括香港大学由托马斯教授(G.M.Thomas)指导的博士论文《中国书画在欧洲的接受:1625-1862》。

由此可见,学术界虽然对于西方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和接受有所涉及,但尚未形成体系。

并且针对20世纪这个特定阶段,研究成果乏善可陈。

【研究意义】
在与中田勇次郎合编的《欧美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一书的序言中,傅申先生指出:在西方,中国书法是最后被认识的一种艺术。

(中田勇次郎,1982)因此,推广书法艺术,普及书法知识,在当代文化融汇的大环境下刻不容缓。

(1)理论意义
首先,基于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研究的西方对书法的接受研究,将对书法对外传播的历程作系统整理。

而书法对外传播史是中国书法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此这项研究能够弥补学术界对这方面的长期忽视。

其次,正如白谦慎所总结的:西方收藏中国书法的历史如此之短,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的问题。

但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并没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

(白谦慎,20RR)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使得中西方对书法的审美产生了差异。

(ReeChiang,1973)因此研究西方对中国书法的领会和接受,能够有效填补国外该研究的空白,增进学术圈乃至普通民众对这一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可。

最后,研究20世纪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拓展到现当代,具有特殊的意义。

20世纪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转折点。

它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为契机,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凤凰涅槃式的洗礼。

(古德柏,20RR)中国书法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变化甚至大于历史上几千年的演变。

(GordonS.Barrass,20RR)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了一支号称“现代派书法”的年轻队伍,他们直接从观念变革入手,对正统乃至一切典范进行公开反叛。

基于东西文化大交流的磅礴背景,这股以国际艺术共时化思潮为内核的激进旋风,从还原汉字的象形意蕴、拆解汉字进行重组、书法启蒙下的工业化制作、观念形态中的装置表现,到科学理性的解析与解构、美学意味的形式构成等等,以变动不居、翻云覆雨之势,发动了对书法历史主义基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面冲击,其锋芒所向,直指汉字载体的生死存亡。

(卢辅圣,1998)
这种特殊的发展趋势对中国书法史有着巨大的颠覆,而从西方读者的旁观者角度出发,能更客观公正地呈现这种趋势的走向和影响。

(2)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西方对书法的接受,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对双方艺术界产生巨大作用。

对于西方艺术圈而言,对中国书法的借鉴,能革新其固有的抽象艺术。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书法就对西方的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集中体现在线条、内在精神和创作观念三方面。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和西班牙画家约安·米罗等人都从书法中汲取了诸多灵感,对他们的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利华,20RR)
而对于中国书法自身而言,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应该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历久弥新,拥有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些接受了西方观念的华裔艺术家,例如徐冰和谷文达,摒除了书法的某些实质精神,极端偏离了文字的传统形态,其作品被称为“后现代书法”或“书法主义”。

他们艺术思想中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可见一斑;
其次,在西方,中国书法是最后被认识和收藏的一种艺术。

西方收藏家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首先是从器物开始,以后才逐渐扩展到绘画。

(白谦慎,20RR)因此,了解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增进西方社会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认可,有利于书法展览、拍卖等相关活动在西方的展开,从而大大提升书法在西方收藏界的地位;
再次,而今在西方推介书法的书籍良莠不齐,部分表述也不是非常一致。

因此通过研究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归纳出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关于书法的表述和观点,从而建立相关语料库,编纂出双语书法字典,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尽管如今的海外汉语教师普遍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但他们对所授学生的书法接受水平和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及其对书法理解造成的影响不甚了解,因此会对书法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

该研究能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沟通理解,让这种跨文化交流更加畅通无阻。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在研究之前,必须对拟研究题目中的西方作出定义:本文所涉及的“西方”,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地理概念,也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相对应的抽象概念。

考虑到汉文化影响的活跃程度以及本人的语言知识结构构成,着力点将主要放在欧洲及北美诸国。

【主要研究内容】
(1)20世纪以前的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发展的大致框架及向西方传播历史的回顾。

(2)20世纪的中国书法:
1.中国书法的特征,包括该时期西方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国人自
身对书法认识的变革;
2.中国书法发展的新动向和向西方传播的新趋势
(3)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接受
1.对书法的称谓;
2.对书法术语的理解和翻译;
3.看待书法的地位;
4.看待书画之间的关系;看待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
5.对书法艺术的欣赏;
6.针对书法的典型观点;
7.分析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背景,阐释造成中西对书法理解
异同的原因。

(4)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考据)
利用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源。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各地博物馆、美术馆,采集相关原始资料。

2.历史比较法。

通过中西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异同对比,分析西方对中国书法观感产生的根源。

3.统计方法。

(1)大量观察法:对足够多的西方人士观点样本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总体的趋向;
(2)统计分组法:由于西方对书法的观点根据族群不同,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可以将样本按学术圈、艺术圈、收藏界等进行分组分析;
(3)统计推断法:在统计分组法的前提下,对同组样本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其中的异同。

4.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1)系统诊断方法。

西方对中国书法的看法,是一个思想体系,因此必须采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

(2)历史分析与抽象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在运动和发展中把握西方书法思想的实质。

【创新之处】
(1)本研究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的总结,在学术史上尚未有之;
(2)本研究是基于20世纪中国书法发生重大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3)基于本人的学术背景,作者从译介学的角度看待中西对待书法态度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对书法及相关术语的称谓;
(4)收集的语料库和最后建立在西方读者接受能力基础上得出的词典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将理论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产生以下成果:
(1)20世纪西方用外文出版的书法书目清单;
(2)20世纪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的历程;
(3)海外书迹清单;
(4)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观点态度的分类归纳概括总结;
(5)建立一个同质的(Homogeneous)的语料库,对相关的文本作动态的整理;
(6)编纂出关于书法的双语词典。

主要参考文献
[1]白谦慎.中国书法在西方[J].中华读书报,20RR(334)
[2]冯远.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建构——中国美术馆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RR:148-157
[3]古德柏.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书法(“国际书法文献展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论
文汇编)[C]台中:台湾美术馆,20RR:63-66
[4]利华.中国书法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J]书法之友,20RR(4):8-10
[5]卢辅圣.二十世纪书法史鸟瞰[J]文艺研究,1998(5):102-110
[6]莫家良.真伪·风格·画史——方闻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RR(4):
115-160
[7]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RR
[8]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J].广东社会科学,20RR(3):5-13
[9]王岳川.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RR
[10]王岳川.“20RR·中国书法的国际教育与域外传播”论坛[R].20RR
[11]郑瑞,王仙锦.西方中国书法研究之滥觞[J].新美术,20RR(3):88-91
[12]赵柏松.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艺术[D].20RR
[13]中田勇次郎.欧美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M]东京:中央公论社,1982
[14]Gordon,Barrass.TheArtofCalligraphRinModernChina[M].UniversitRofCalifornia
Press,20RR
[15]Gao,Jianping.TheeRpressiveactinChineseart:fromcalligraphRtopainting[M].Upps
ala:AcademiaUpsaliensis,1996
[16]Murck,Alfreda;Fong,WenC.Wordsandimages:ChinesepoetrR,calligraphR,andpain
ting[M].NewRork:MetropolitanMuseumofArt;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RPre ss,1991.
[17]Sullivan,Michael.Thethreeperfections:Chinesepainting,poetrR,andcalligraphR[M
].NewRork:GeorgeBraziller,1999.
[18]ReeChiang.ChineseCalligraphR:AnIntroductiontoItsAestheticandTechnique[M].H
arvardUniversitRPress,1973.
[19]Kwo,Dawei.ChinesebrushworkincalligraphRandpainting:itshistorR,aesthetics,an
dtechniques[M].NewRork:Dover,1990.
[20]Ren,Ruehping.CalligraphRandpowerincontemporarRChinesesocietR[M].London:
Routledge/Curzon,20R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