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中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

西方哲学中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

西方哲学中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西方哲学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自古以来一直是哲学领域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自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就开始思考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和存在意义,这一探讨一直延续至今,包括康德、黑格尔、尼采等众多西方哲学家。

在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人类自我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类自我意识是由灵魂所决定的,而不同的人类自我意识体现出不同的道德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则从人类的自我认识出发,提出了他的“形而上学”,认为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在于追求“目的论”,即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对人类自我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认为人类自我意识是由理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类自我意识与经验之间的关系。

康德强调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人类能够通过自我意识来决定自己的道德和行为。

黑格尔对人类自我意识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综合的探讨。

他提出了“辩证法”,认为人类自我意识是通过“自我认识”的过程来实现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黑格尔认为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思考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自我意识。

尼采在西方哲学中对人类自我意识进行了颠覆性的探讨。

他提出了“超人”和“意志之力”的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来超越自己和现实世界,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超脱和超越。

尼采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塑造的重要性,激励人们去探索自我意识的深层次内涵和可能性。

综上所述,西方哲学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涵盖了古希腊至近代的众多哲学家和思想流派。

通过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主体性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可以为人类的道德和行为提供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西方哲学在探讨人类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断启迪着人们对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和深刻影响,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科学理念,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

因此,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和谐社会一、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是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扬弃西方人本主义是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是针对神学和思辨哲学提出来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

当时的人本主义者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教会以神权压制人性,认为理性、意志和爱是人的本质,鼓吹以人为中心的世纪观。

后来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也是这种世界观的发展。

这种人本主义在摧毁封建主义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必须看到,这种人本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根据的。

抽象人性论的根本特点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谈论所谓普遍的、永恒不变的人性。

这样的“人”,正因为被说成是属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所以也就不属于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只是思想家虚构的幻影,而不是现实的存在。

在西方哲学史上,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理论的基础原则。

然而,“人”虽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和最高对象,但他没有真正解决人的问题,没有科学阐明人的本质,更没有正确回答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扬弃了他狭隘的人本主义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作者:王越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并始终存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以人为本”就是说人是现实世界、价值以及历史之本,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将人的主体性回归到人的身上,明确了人世界的根本和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以人为本”就需要从人的主体性进行分析。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性质,是与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的自觉能动性。

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以人为本”有助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促进社会以及国家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的认识1、人是实践中的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马克思认为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历史条件下的有社会关系的人,如果人没有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形成社会关系,也不能出现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

作为实践的主体,人直接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人们改造世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客体作为对人类有用的物体。

其实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并且有促进社会发展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主体之分。

人的主体性在走向自由实践的过程中凸显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实践的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相结合才能够做出“必须做什么”的选择[1]。

实践的过程和产物直接将人的本质力量呈现出来,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需要借助感性对象以及现实才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展示出来,人的本质其实也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是价值主体马克思将现实世界之本作为是人,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是国家和社会,明确了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主体,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是价值的主体和根本。

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

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

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舒远招要谈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能不谈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因为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哲学所固有的理念。

西方哲学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传统,因此,以人为本也很自然地构成西方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核心理念之一。

从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直到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思潮,最后到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理念始终在起着支配作用。

可以从人、神、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以人为本这一理念。

以人为本,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与以神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相对立的。

人、神、自然,在西方哲学中始终三足鼎立,于是人本主义始终与宗教神学中的神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抗衡、相对立。

具体来说,古希腊以普罗泰哥拉等智者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哲学家,首先是在反叛早期自然哲学或各种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人本思想的。

对他们来说,不论是把水(泰勒斯)、气(阿那克西米尼)、火(赫拉克利特)、土(恩培多克勒同时把水气火土作为构成万物的四重“根”)、种子(阿那克萨哥拉)、原子(德谟克利特)等物质性的东西作为万物的本原,还是把数(毕达哥拉斯)、心智(阿那克萨哥拉)、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等作为本原,也不论是断定事物的流变即断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赫拉克利特),还是宣扬存在是唯一的、不动的(巴门尼德),早期自然哲学都是从人之外的自然出发去考察本原,因而实际上都遵循自然主义的思路。

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来说,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有的哲学家侧重于探究自然事物的质料,有些哲学家则侧重于把握自然事物的形式;与此相应,有些哲学家更多地在追究事物生成的动力因,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试图揭示自然事物的目的因。

因此,自然哲学家内部虽然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初步分化和对立,但他们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思路是一致的。

他们尽管意识到个体事物与事物的一般本质(形式)需要人的感觉或思维去把握,但没有明确地把人置于本体地位。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制定和实践其他一切政策的基点,在正确界定以人为本的概念后把以人为本和以人类为中心、以个人为本和以物质为本(忽视价值存在)等错误观点区分开来,在超越主客二体截然对立的基础上实现对以人为本的深层体悟:以人为本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和谐人为本。

标签:以人为本;主客对立;天人合一近年来,以人为本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之后,其理论更是成为热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的相关理论问题,辩明以人为本还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笔者认为只有超越主客二分才能深层体悟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界定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怎么样理解“人”,一是怎样理解“本”。

对于“人”和“本”不同的理解,得到的以人为本的答案就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冲突。

(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何谓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单就哲学而言,由于哲学家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人是神的创造物;人是自然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

因此,以人为本也就不能偏费任何一方。

(二)以人为本的本的理解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之本只能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而不可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质,世界对于人而言是先在的和自足的。

以人为本的本只能是价值之本,也就是把人的价值当成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用回答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提出是“物本论向人本的转换”[1],然笔者认为,只能从价值体认上理解这种转换,否则将会有失偏颇,还有学者提出本应该理解为“终极意义上的本”,“历史意义上的本”[2]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不管提法如何不同,坚持价值意义的视角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就是从价值论角度坚持人的利益为根本,这种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个体人和人类的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统一,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则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相统一的人,简言之,就将人的全部和全部的人的正当利益,即所有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根基和轴心。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

2013·4中总第420期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62【探索带】 Exploration Area一、引言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两大基本思潮之一。

自二十世纪以来,很多西方哲学流派如人本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现象学等,都以分析和解决人的问题为己任。

在这些学派的论著中,很多观点都是提出了关于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以及人的存在和价值等哲学问题。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人学的本体论”,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背道而驰,这就更加公开地宣扬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所谓“新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企图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抹煞。

因此,分析批判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揭露其思想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理论渊源和流派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有着其特有的含义,它是指从“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出现的一些以人作为哲学研究对象和归宿,从对人本身的研究出发来研究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有关人的各种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它是现代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们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现象的解释和概括。

”(许欢科,53)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是有其理论渊源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并且随着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其自身也形成了很多特点。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了人文主义运动;后来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19世纪初的英法空想主义运动,以及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这些古典西方人本主义理论表达了人本主义者们要求,他们希望恢复被异化了的人的本性和本质,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扬人的个性。

这些都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思想原料。

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_以人为本_思想_赵敦华

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_以人为本_思想_赵敦华

哲学研究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本文分析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等三个层面,指出现代西方哲学集中体现了价值论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扬弃和变革,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过程中,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同时被创立的。

本文肯定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其理论的导向原则和价值判断标准,可以而且应该在与价值论的人本主义的对话中发展自身。

关键词: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论;唯物史观;异化理论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6-0028-05收稿日期:2004-10-08作者简介:赵郭华(1949— ),男,江苏南通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对过去的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它随着现代西方人学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地被聚焦突出、重新诠释和丰富发展。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重提“以人为本”,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而是以对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现代阐释为基础。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西方人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马克思对它的扬弃和变革。

一、西方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三个层面 “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humanism )与“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 )有共同的含义,那就是“以人为本”,这是顾名思义的理解,也是最直接、最简明的理解。

但是,思想的简明性不能掩盖理论的复杂性。

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本主义思想可被分析为以下三个层面。

1、认识论的层面希腊智者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句话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表达。

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完整地记载了普罗太戈拉斯的这一观点。

重要的不仅是他说了这句话,而且是他自己对这句话的解释。

据苏格拉底的转述,“你还记得,他(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所是的东西是什么的尺度,是不是的东西不是什么的尺度。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是20世纪中叶哲学家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以人的需求为中心。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人本质上来发展和实现人的社会功能,才能达到和谐社会、美满人生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应该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准则。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的发展应该优先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应该优先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应该优先于政治的发展。

通过以人为本的指导,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是一种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它关注人的发展,认为只有以人本质上的发展为准则,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美满人生的目标。

它强调要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个人,要建立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探索人的发展潜力。

西方哲学注重认知论(方法论),即我和非我...

西方哲学注重认知论(方法论),即我和非我...

西方哲学注重认知论(方法论),即我和非我...西方哲学注重认知论(方法论),即我和非我,强调我和我以外的世界是对立的,对于非我的东西,就一定得搞明白,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

苏格拉底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永不停息的进行求知和思辨。

求知精神是西方哲学最积极的核心意义,也是西方近代科学进步的一个主要原动力。

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笛卡尔既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样是数学家,且其研究成果对现代数学和几何学的奠定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叔本华的人生幸福论,至今亦影响着很多人价值观的建立,他提出的是人应该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而中国哲学注重人生论(民心论),即以人为本,但不是尊重人本,这一点有区别。

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分,“修齐治平”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终极思想和目标,乃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即我和天(宇宙)最终是融为一体的。

在这一点上儒释道法都是殊途同归,他们没有成为知识科学的开创者,甚至唾弃了它,而无一不沦为各个朝代各个阶层统治者和管理者的工具与载体。

所以不管什么自然现象或者问题都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做出相应的对答和解释。

所以儒家的天命论渐渐代替了自然知识。

所以才有了所谓时势造英雄,又喜欢搞个人崇拜。

但是,中国人感兴趣的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我怎样也成为那样的人。

即使放眼当代社会,疯狂追星和选秀吸金即是典型的例证。

就中西方哲学的存在条件而言,西方哲学是有神论的,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存在,人类的原罪,它所体现出的是宗教境界。

而中国哲学所积极探求的是人生智慧,即“即世超越”(实际上就是唯我独尊),它所体现的是天地境界。

所以,中国哲学可能早晚会代替宗教,但是要基于东西方哲学的有机融合,才将会是哲学最灿烂的明天。

我这么说不意味着东西方哲学的先进性的差异,而是哲学究竟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无论是叔本华,还是冯友兰,可能他们都并没有解释清楚这一问题。

这也容易理解,因为哲学是终极拷问,只要人类还在发展,科学还在进步,就没有唯一答案。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反思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反思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反思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学界大都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的思想和著作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起源。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很多,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界定的区别也很多,徐崇温、杜章智、王雨辰、陈学明、张一兵等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分别做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人”的关怀,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从流派分类的角度来划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我国学界大都采用徐崇温的观点把它分成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大类。

具体说来,人本主义又包括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当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人”的首要地位,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我国当前强调的“以人为本”也是有密切相关的,以及与管理学中重视的“人本管理”也有联系,反观当前社会现实,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关系,以及当前怎样看待“人”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把握为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活动,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即人作为“类存在”意义上的劳动的存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则摒弃了以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类学概念理解人的本质的做法,将人的现实性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存在的社会性。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分立为青年、老年马克思的做法(即早期马克思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而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退化)正是基于对这个研究而得出的,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统一于人道主义是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流观点。

大多数西方学者明确反对“两个马克思”论,认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内容

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内容

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内容
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种以个体的发展和利益为重点的思想。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他主张“以人为本”,这种思想被
发展成以社会公正与个人私利相统一,从而保障秩序正义的基本方针。

这种思想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强调个人自身价值和他人尊重。

它也是现代西方民主政体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宪法等政治法律中也有体现。

首先,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个人发展,不是过去只关注集体而忽视个体,而是重视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

它主张辩证地发展个人特质,建立起社会和个人的一种和谐有机关系。

个体可以在社会内部空间中自由发展,去发掘自身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利益。

其次,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种社会公正和个人私利相统一的思想,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人为本体”思想后来发展出来的思想。

它排除个人私利影响,维护公众利益,做到公平对待每个人。

它强调公正、平等、民主,反对贫富矛盾和剥削等社会问题,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最后,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尊重他人。

它强调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反对污蔑他人的不公正的行为,将人的尊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使社会运行在一个正义的、人性的轨道上。

总之,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种思想,以个人发展和利益为核心,重视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公正与个人私利相统一,从而保障秩序正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等原则。

它是现代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在
美国宪法及其他政治法律中也有体现。

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

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

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作者:毛建儒来源:《理论探索》2008年第05期〔摘要〕在西方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费尔巴哈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以人为出发点,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宗教的秘密。

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人道主义,即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马克思之后,一些西方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继续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当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西方,“以人为本”,历史考察〔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8)05-0022-04一在西方历史上,有许多学者探讨过“以人为本”的问题。

例如,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P111)这一观点肯定了人自身存在的独立性,提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

对于“尺度”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二是在价值方面,人根据自己的道德、审美观念来评价万物。

“人是万物的尺度”,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有其积极意义。

这突出表现在:提高了人对自我的意识。

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动物也没有把它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人才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看到了自己与自然的区别。

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实践。

正是通过实践,人获得了自我意识。

但学者的理论概括,也提高了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使人脱离了动物世界,而且使人趋向更高的文明。

当然,“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会导致主观主义、怀疑主义。

西方的中世纪是“以神为本”。

文艺复兴以后,人的问题受到关注,这是人文主义的开始。

经过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布洛克曾对人文主义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他指出:“第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的观点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焦点集中在人的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以人为本”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理念,旨在强调人类的尊严、价值和权利。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是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来源,而其意义和价值并不是由其外部环境或通过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来决定的。

相反,人的价值和意义源于其特有的个人和集体特征,其智力、情感、文化、道德和历史的背景等等都是决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因素。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人的尊严与自由“以人为本”是哲学上的一种基本原则,即人的尊严和自由应当得到强调和尊重。

这种理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实体,具有自己的主观性、自主性和跨文化性。

因此,人不应该被视为一种被动的、被支配的存在,而应被赋予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二、社会化和文化化的人与人的独立和自主性密切相关的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化和文化化的实体。

每个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都是其个性和价值的组成部分。

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认为人类的多元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资源,而不仅仅是道德、伦理或政治的问题。

三、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以人为本”还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每个人都可以发掘自己内在的创造力、创新力和智力潜力,这种潜力不仅可以使个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豪感,也可以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最后,“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也考虑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便发挥其潜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并实现自我实现的机会。

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包括个人层面的理念,还包括社会层面的理念,即建设一个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充分尊重个体而不失公正与公平,以便实现每个人的潜力和价值。

以上是对“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的四个方面,这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理念的内在因素和实现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并非是固定的,它需要根据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不断地细化和发展。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范文大全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范文大全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范文大全第一篇:“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摘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哲学历史渊源,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之所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

因此,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思考;科学发展观;群众观点“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

本文拟就“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哲学上予以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历史渊源什么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1】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2】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命题标志着古希腊智者派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了人事。

简述西方“以人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与教育的关系

简述西方“以人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与教育的关系

简述西方“以人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与教育的关系(一)人本主义教育的本质观对人的尊严、人的本性的看法既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的基本问题。

关于人的天性问题,马斯洛说:内部天性的原初肯定并不恶,而是善,即人不是本性恶,人类不会堕落,而是具有天生的善性,潜在的善性。

既然人本性善,因此应该引出并促进这个内部天性。

所以,教育要尊重人,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

教育是价值的引导及创造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意义。

(二)人本主义教育的目的观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式,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发现人生的真理和价值,进而实现真理。

罗杰斯明确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得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何钦斯说:教育的目的,不在制造基督徒、民主党员、工人、公民、律师或商人,而在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而发扬人性,成为仁智的人。

其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

概言之,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

(三)人本主义教育的师生观传统师生关系一贯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控制作用,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服从地位。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教育价值主体性缺失,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人文精神缺失、主体性残缺不全的不完整的人,主要表现为:(1)独立性低下。

(2)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学习动力不足。

(3)课堂语言交往的主体性缺失。

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还要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学习经验和感受。

总之,人本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情感、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强调教育应使学生真正处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过一种绚丽多姿、变化万千的生活,这既是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也应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

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跨世纪2008年7月第16卷第7期C r os s c即tur y,June2008,V o l16,N o.729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王雪(铜仁学院马列室,贵州,铜仁,554300)【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摈弃西方近代人本理论的缺陷,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

把人类历史上的人本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是对西方人本主义的超越。

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实质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N l【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一1074(2008)0r7—0029一ol1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讲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天赋人权”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社会、道德立法”的口号,宣示了西方“人本论”在自然、社会、道德伦理领域的全面展开,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主体性思想,认为“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尼采则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强力意志”。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是存在主义,其中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了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义。

他声称关注个人的存在,主张“人就是自由”、“在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世界之外并无其他世界。

”人本主义哲学在当代之所以兴起,是与人们对T业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牛态,以及工业化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人的异化、人的崇高地位与神圣性、人的自由以及人类的安全受到的威胁分不开。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人本主义”之辨析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人本主义”之辨析
道 路 ,促 进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做 到 发 展
的 本质不是单 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 ,
在 其现 实性上 ,它是一 切社会关 系的 总和 ” 、 “ 我们 的 出发 点是从事实 际 活动 的人 ,而 且从他们 的现 实生 活过 程 中还可 以描绘 出这一 生活过程在意 识 形态上的反 射和反响 的发展” J 。 马 克思的人学理论 所理 解的 入是处在 定条件下进 行的发展过 程 中的 人 ,
展 观 ,具 有 重要 的理 键词 】科学发展 观 ;以人 为本 ;人本主 义;马克思主 义人 学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了 以 人 为
本 为 核 心 的科 学 发 展 观 。十 _ 报 告 L大 明 确 指 出 : “ 须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全 必
理论 。
能全面把 握科学 发展观的精 神实质和
科学 内涵 ,切实做 到以科学 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 会发展全 局 ,把科 学发展观 落到实处 。而在现 实中 ,人们极容 易 将 “ 人 为本 ”与 “ 本 主 义 ” 混 以 人
实 生存 困境 的物质 力量 、社 会力量和 现 实的 、可 以通 过经验观 察到的 、在
在两 方哲学 中广泛流传 的人本 主
义哲学思 潮之 “ 人本主 义”或 日 “ 人
文 主 义 ” 、 “ 道 主 义 ” 是 由 英 文 人
着巨大 的合理性和 积极意 义 。但 费尔 立 在 唯 物 史观 基 础上 ,站 在 辩 证 唯
能动 性 ;强 调人在 人与世 界关 系中的 主 导地位 ;关注人 自身的存在 ,探讨 人的最佳处 世方式 等 。人本主 义思潮 对我 们个人 的处世状 态有不 可回避的
思 想 启 迪 的 积 极 意 义 ,但 它 自身 也存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命题标志着智者派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

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

”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人的地位被神所淹没。

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

这种人文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本主义”相对应,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

文艺复兴,从根本上讲,是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下对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的复兴。

在西方哲学史上,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理论的基础原则。

”然而,“人”虽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和最高对象,但他并没有真正解决人的问题,没有科学阐明人的本质,更没有正确回答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首先,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唯物史观明确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亦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自主活动、实践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讲过一句千古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命题在哲学上虽然具有相对主义的特点,但它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了肯定。

这在当时宗教和神统治的世界里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经历了长期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实现了“人的发现”。

一批人文主义者,既有文学家也有艺术家,如我们所熟悉的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等,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在他们看来,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之下的可怜的被造物,而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世间最可宝贵的生灵。

他们以饱含热情的语言对人从身体到精神进行了赞美。

艺术家阿尔伯蒂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不同于其他部分,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他的杰作被人欣赏。

这些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人的价值包括尊严、才能和自由。

他们反对封建王权对个人人性的扼杀,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而提出的。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扼杀人的本性,把人从现实生活中引向来世的幻想;而人文主义学者们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出发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他们宣扬人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这就使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中世纪长期统治人们社会意义的神本主义意识从此开始被颠覆。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而且在后来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自那之后就成为西方文明中闪光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的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舒远招要谈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能不谈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因为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哲学所固有的理念。

西方哲学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传统,因此,以人为本也很自然地构成西方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核心理念之一。

从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直到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思潮,最后到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理念始终在起着支配作用。

可以从人、神、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以人为本这一理念。

以人为本,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与以神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相对立的。

人、神、自然,在西方哲学中始终三足鼎立,于是人本主义始终与宗教神学中的神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抗衡、相对立。

具体来说,古希腊以普罗泰哥拉等智者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哲学家,首先是在反叛早期自然哲学或各种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人本思想的。

对他们来说,不论是把水(泰勒斯)、气(阿那克西米尼)、火(赫拉克利特)、土(恩培多克勒同时把水气火土作为构成万物的四重“根”)、种子(阿那克萨哥拉)、原子(德谟克利特)等物质性的东西作为万物的本原,还是把数(毕达哥拉斯)、心智(阿那克萨哥拉)、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等作为本原,也不论是断定事物的流变即断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赫拉克利特),还是宣扬存在是唯一的、不动的(巴门尼德),早期自然哲学都是从人之外的自然出发去考察本原,因而实际上都遵循自然主义的思路。

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来说,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有的哲学家侧重于探究自然事物的质料,有些哲学家则侧重于把握自然事物的形式;与此相应,有些哲学家更多地在追究事物生成的动力因,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试图揭示自然事物的目的因。

因此,自然哲学家内部虽然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初步分化和对立,但他们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思路是一致的。

他们尽管意识到个体事物与事物的一般本质(形式)需要人的感觉或思维去把握,但没有明确地把人置于本体地位。

因此,普罗泰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苏格拉底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他对人的德性本质的高度关注,同样具有人本主义的意义。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不论是普罗泰哥拉还是苏格拉底,他们在反对自然本体论的同时也反对了古希腊当时的神话和宗教观念,即反对了当时原始的神本主义。

关于神,普罗泰哥拉说过“我既不知道它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之类的话。

苏格拉底则信奉自己的新神,它作为内心的“灵异”存在,因而完全区别于传统宗教神话中外在的神的观念。

苏格拉底本人也因此被人指责“不敬神”。

西方近代以降的人本主义更是明确地以反对宗教神学和宗教神学中的神本主义观念。

以至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以人为本观念,甚至在很多人看来仅仅是与以神为本的观念相对立的。

事实上,近代的以人为本思想虽然主要是与以神为本相对立的,但也时常与自然本体论即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发生对立。

近代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在反对神本主义的时候是一致的,但它们相互之间确实也存在分化和对立。

例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是与宗教神学对立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人和自然在费尔巴哈看来归根到底是统一的,但这两者究竟谁是真正的本体,费尔巴哈的回答仍是二重的:在物理的或时间的意义上,自然第一性,是本体,在伦理或价值的意义上,人第一性,是本体。

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以人为本仍然主要是与神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相对立的。

也就是说,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思想一方面与现代西方仍旧流行的宗教神学中的神本主义观念相对立,另一方面在现代生态问题凸现的背景下受着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强有力的冲击。

近代以来,尤其是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除了与以神和自然为本的观念相对立以外,还常常与以物(不是自然物,而是社会意义上的物如商品乃至货币)为本、以社会整体或制度为本等等观念相对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或货币拜物教流行,于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自然就会与以商品或货币为本的思想发生对立。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卢卡奇等人对商品或货币拜物教的批判,是具有人本理念的,尽管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人被物化的现实。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近代人本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反省的过程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在内的许多哲学流派发现: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物,个体的人因此受制于同他人的各种经济和政治关系,同时受社会经济、制度制度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人根本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仅仅是社会历史整体的一个构成因素。

于是,人本的理念便很自然地与以关系为本、制度为本、整体为本等等思想构成了对立。

例如,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便声称人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人本主义。

西方哲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哲学流派的哲学家在宣扬以人为本思想的时候,他们心目中的人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由于他们各自对人的本质或本性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们的以人为本命题的实际含义,也存在重大的区别。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西方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大体上分为两派:一是把感性(感觉、感性直观、肉体性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二是把理性(思想、理智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于是有了感性人本主义和理性人本主义的区别。

如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哥拉就把人从本质上理解为感觉,他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把人的感觉放在本体地位了。

而苏格拉底则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他提出“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人的理性本质,他并且把人的理性本质与他的道德哲学所要追寻的人的德性相等同,提出“美德即知识”这样的命题。

普罗泰哥拉和苏格拉底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在后来的西方哲学中一直延续下来。

例如,在近代哲学家当中,我们既可以找到像费尔巴哈这样特别强调感性、直观、肉体性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也可以发现像康德这种典型的注重理性的人本主义哲学家。

一般来说,近代大陆的唯理论哲学家大多强调以人的理性为本,而英国经验论和法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包括费尔巴哈)则往往强调以人的感觉为本。

一般来说,强调以人的感性为本的哲学家往往同时是自然主义或自然本体论者,因为他们意识到人的感性依赖于人的肉体或身体,而人的肉体或身体归根到底依赖于自然。

相反,强调以人的理性为本的哲学家则往往很容易通向宗教神学,通向神本主义。

在这方面黑格尔是一个代表,当他把人的理性本质加以神化,进行形而上学改装的时候,他的理性主义哲学便与神学“合流”了,成为费尔巴哈所批判的“理性化的神学”。

当然,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强调人的理性本质的哲学家可能占有更大的势力。

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情况有了重大的转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大多用非理性的人来取代近代哲学所讲的理性的人!于是出现了人本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向。

在这方面,存在主义是一个范例。

不论是克尔凯郭尔,还是海德格尔、萨特,他们所理解的人都是非理性的人,这个“人”往往被各种非理性的情绪体验所支配。

把握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理念,还需要我们特别地考察西方哲学人本理念中的“本”的含义。

在一般的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本意味着根本、本体。

但在西方哲学中,根本或本体实际上可以做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动力论或因果论的理解,二是目的论或价值论的理解。

前者指人是整个世界最根本的动力因或作用因,后者指人是整个世界的最高价值目的,因而不能仅仅把人作为手段来运用。

这两种含义当然在许多哲学家那里是重叠的或交叉的。

但在某些哲学家那里确实也存在着重点上的区别。

费尔巴哈的“上帝是人的精神的异化”,康德的“上帝是人的纯粹理性所趋向的一种理想”等等思想,都指出了人的思想对于上帝的构造作用,因此他们在反对神本思想时倡导人本思想首先可以从动力论或因果论意义上来理解。

但是不论是康德还是费尔巴哈,他们确实都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他们提出的人是目的的思想又可以从价值论或目的论意义上理解。

把人本思想作为一种目的论或价值来理解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为若从动力论或因果论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我们尽管可以说是人创造了上帝,人是因上帝是果,但却很难说人创造了自然,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来自大自然,这是一个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科学”识见。

于是,我们确实看到,在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中,几乎决大多数哲学家在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伟大作用的时候,都没有忘记人来自于大自然这一事实,他们至多只是肯定了人对于大自然的能动的改造作用或重新塑造作用。

当然,从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的命题中我们确实看到康德把人放在能动的主体地位上。

而从费希特的知识学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他把本质上是自我意识的人看成了整个世界的能动的创造主体。

这表明,即使相对于自然界,康德、费希特等人的人本思想也可以从动力论或因果论的意义上来理解。

当然,他们对人的相对于自然界的能动性和主体性的肯定,是抽象的和唯心的,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生产劳动活动来理解人对于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作用。

马克思的哲学当中有无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特别值得讨论的问题。

诚然,马克思的哲学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他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提出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

他反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强调要把人作为从事生产劳动和实践的人来理解,从而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来理解,他强调了人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物”的方面,强调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强调个体的人总是受各种社会关系制约,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哲学中客观存在着的“唯物”的方面,但是,如果我们以为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过程完全抛弃了人本思想,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马克思不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批判了丧失了精神性和自由自觉本质的异化劳动,而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中不断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和物化现象。

马克思对人的考察始终有两个维度:现实的维度和理想的维度。

前者着重于人的物质性、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客观方面,后者着重于人的精神性、自由本质和主体能动性。

事实上,马克思确实是把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提出来的。

今天,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说是符合马克思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的哲学理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