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完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推荐文档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信工系:孙彦明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 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 24 课时,上机部分 24 课时。
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 Word 和 Excel 、 PowerPoint 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1 、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Windows 、 Word 、 Excel 、PowerPoint 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 Windows 、 Word 、Excel 、 PowerPoint 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
3 、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
4 、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
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
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
5 、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
下次上课时,总结前一次的作业。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2019年精选文档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入门课,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这门课程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常用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为将来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计算机的发展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要求。
一、高等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1.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授课内容不易统一。
新生入校前,许多人就已经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文化基础》有很多重复之处。
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的不平衡,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从末接触过计算机,学生计算机的知识水平差别非常大,这给计算机教学加大了难度。
程度好的,课堂内容早已熟悉,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而对程度差的同学来说都是新内容,熟练地掌握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教师不容易掌控教学进度,授课内容不易统一。
2.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选用全省统一教材。
目前计算机软件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又严重滞后,有些内容甚至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高等院校涵盖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门类繁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而教学上选用统一的教材,强调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忽视学生的专业差别,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要求,这必然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3.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理论与课程实践脱节。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式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上机实践不够充分重视。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工作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总结报告信息工程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20XX年12月一、项目的目的、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全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能顺利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提升我院在省里同类院校中的知名度,我系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研究,加强课程建设与组织管理,最终使我院在20XX年春季的省一级统考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通过率近90%,在宁波各高职院校中排名仅次于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的搭建和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仍遵循“以应用为中心”的原则,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是21世纪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计算机技术是典型的应用技术,应包括在素质教育当中。
鉴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实践性,我系在师资安排、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并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向教务部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
二、项目的主要工作在整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中,主要工作如下:1、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完善教学资料为配合教学所需,由应金萍老师负责申报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于20XX年8月顺利结题。
在课程建设期间,根据现有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能力点、知识点要求,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应金萍老师负责组织戴亚娥、史晓燕老师编写了《Office 2000实践教学指导》案例教程,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上机指导,并在宁波较多学校中推广使用。
同时,为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应用能力,系里组织教师在假期积极投入试题库的建设,共整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五大块包括800多道题目的试题库,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教学辅材。
同时,根据省一级考试内容的重大改革,应金萍老师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教材的修订及内容的补充,并作为20XX级新生的选用教材。
《计算机文化基础》建设经验总结

2007-2008学年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经验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电子表格、Internet基础知识、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为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在本学期初,制定了本门课建设计划,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现总结经验如下:
1、进一步丰富、完善课程网络资源,尽快建设《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课程,便于学生上网学习。
加快课程试题库的建设。
2、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通过辅导、教研活动等形式熟悉教学内容及教学规律,营造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
3、申报了校级精品课;
4、建立和完善系精品课网站,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学习园地。
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信息教研室
- 1 -。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情况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情况总结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并对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和应用进行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能。
以下是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情况的总结。
首先,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的实验内容丰富多样。
实验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本运作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功能、网页设计的基本流程等,为之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其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注重动手实践。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亲自操作计算机,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操作系统实验中,学生需要实际安装和配置操作系统,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式。
这样的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实验内容既包括实际的计算机操作,也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数据库管理实验中,学生除了实际操纵数据库软件,还需要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这样的综合性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与同组的同学共同完成实验任务,相互合作、协调、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最后,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分析、思考和实践来解决。
例如,在网页设计实验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布局不合理、图片显示不正常等问题,需要通过调整代码和图像处理来解决。
这样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通过实践操作计算机、理论学习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之我见

关于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之我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在校生初步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术,最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
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者们的重要课题,结合我的工作经验谈谈我院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改革,不足之处请大家予以指正。
一、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现状目前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或高级职称,院领导重视,全体教师团结一心,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当然,现实中也存在着不足,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任课教师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大家在任课的同时又承担着日常的工作,大家彼此的交流相对较少,不利于凝聚集体的智慧。
课程教学的创新力度欠缺,考核模式比较单一(参加针对山东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统一考试),学生以通过该考试为终极目标,不利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
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根基相异,造成基础好的觉得啰嗦,基础差的觉得太快,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必须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在课程改革大趋势下,我院课程标准的改变如期而至,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情景教学中实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以上标准正在我院试行。
二、课程标准制定的再好关键在于观念的改变和执行我院的课程改革已经持续几年,但是我认为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实行相异的课程标准,而不应该千篇一律,否则事与愿违,当然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宗旨是解决问题。
下面通过我的教学心得谈一下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看法。
课程标准制定得再好也没有用,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当然更重要的是执行。
我院课程标准强调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情景教学中实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合理化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合理化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合理化改革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个信息时代,计算机文化已经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因此,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然而,目前许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理论化、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
因此,本文将探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合理化改革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目标。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当做一个单纯的技术培训课程,而应该将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来进行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应该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常见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编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教学,我们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和项目实践,让学生们面对真实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将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知识得以更好地运用。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现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并不完全契合。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行业界的联系,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五篇材料)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五篇材料)第一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
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改革的基本过程1、课程调研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
(3)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合班讲授+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图文稿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信工系:孙彦明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 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 24 课时,上机部分 24 课时。
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 Word 和Excel 、 PowerPoint 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1 、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Windows 、 Word 、 Excel 、PowerPoint 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 Windows 、Word 、 Excel 、 PowerPoint 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
3 、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
4 、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
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
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
5 、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
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字】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论文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高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高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
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
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
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一、引言《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大高校普及计算机基本技能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别于普通本科学生,本人认为独立学院要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教育,必须要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1、新生文化成绩偏差,计算机水平不平衡。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由于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和家庭条件的不平衡,大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经过近年来的数据统计,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还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有些学生在步入大学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技能,而有些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还有一部分学生了解了网络的基础应用,比如浏览网页、收发邮件和聊天,但计算机基础知识仍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2、教学模式和手段问题现阶段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统一的“一刀切”的方法或手段,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以至于不能顾及到基础差的学生,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3、理论与实践脱节《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老师上课时,学生只能看和听,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下课后又没有及时回顾和上机操作,学习效果不佳;而上实践课时,由于相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时间差,知识的延续性被截断,甚至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理论老师却没有担任实践课,出现了理论课老师还没有教而实验课老师先上课的情况,导致实验课学习效果也不太好。
三、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与普通本科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更需加强调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从多方面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学改革中,要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并在实践中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要深入开展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强化课程的实用性,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创造一个实用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实践研究,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实用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性。
此外,要深入开展科学创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同时,通过实践研究,发展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研究和开发新的计算机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要深入开展网络教学改革,支持学生通过网络研究,掌握新的计算机知识,研究新的计算机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网络能力。
总之,为了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
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践、实用性、科学创新和网络教学改革,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实用性、创新能力和网络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填表日期:xx年xx月xx日
学号
xxxxxxxx姓名xxx源自专业xxx班级
xxx
课
程
心
得
体
会
一学期马上快要结束了,但是依然想上计算机课。这是一种享受,乐此不疲。不光理论课尤其是上机课,通过自己动手,付出努力,在机房一蹲好几个小时独创的硕果倍感欣慰,真的以前从来不会不懂的计算机,总感觉有种神秘感,然而当自己真正投入其中,尝试,理解,操作直至完成过程的“曲折性”只有自己体会得到。本课程的内容设置很好,理论联系实际,授课联系操作。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操做方法。通过对Word2003的基本操作,Powerpionts,Frontpage,以及Excels的简单制作利于我们掌握基础网络操作。“任务驱动方式”的教学方法是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对于老师的耐心讲解及帮助,我们深表谢意。总之在课堂上我学到很多,本来对计算机就感兴趣的我现在更愿意去学去“钻研”了。真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上此课堂,不过我会平时自学提高计算机能力。
对
本
课
程
的
建
议
1.希望学校能提供好的计算机设备供我们操作。
2.增加教师队伍,因为看到老师一人管俩班挺忙不过来的
3.可以延伸下学习内容,拓展更多知识
4.理论课应安排时间充足些
5.可以和计算机系联合促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革调研报告

附件5: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建议选开专业
一、教学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定位于公共基础课,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各个专业。
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方法,使本课程成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真正起到“基础”的作用,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工作和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具有团结协作、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能力。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处理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故障,能具备安装、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的能力;能熟练地进行文件的存储、管理,软件安装和卸载,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工具软件,能完成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和基本的系统安全防护任务;能熟练地进行中英文录入;能以网络应用环境为工具,完成Internet的接入和安装,使用并设置浏览器完成网上信息检索和文件下载等任务,并能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以电子邮件系统为工具,借助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能以OFFICE办公软件为工具,熟练地将有关内容以电子文档、电子报表、演示文稿等形式清晰表达出来,并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电子作品。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开课学期及学时安排
教务处2009年6月11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文化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和思维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获得了计算机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加深了对计算机文化的理解。
首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文化的内涵、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等。
在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计算机技术从最初的巨型机到现在的个人计算机、移动设备和云计算等形式的发展过程,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还了解到计算机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还包括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现状、计算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另外,在学习课程中,我掌握了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的基本技能,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的运用和网络资源的搜索与利用等。
其次,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培养了一种科学、理性、创新的计算机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讲授案例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中,通过讨论和分析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计算机思维的能力。
计算机思维方式注重问题分解和抽象,通过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然后通过合理的组合和抽象,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计算机领域,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管理、经济和工程等。
通过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一种思维方式,这对我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通过课程的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性。
计算机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金融、娱乐等。
了解计算机文化,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必备的素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总结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总结本学期已经完成从开学以来到现在各班级顺利完成了本学期教学计划内的上课任务。
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以一个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听从领导安排服从分配出满勤干满点圆满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下面就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做一下汇报:本学期我主要带建工A073、建工A074、建工A075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学期开始我们系调整了教学计划文化基础课程从第二章Windows 2000的操作开始讲课由于这一章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章所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上课认真听课上机认真练习。
班内的学习气氛令人满意。
在这些同学的带动下各班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自学计算机应用软件和英语的。
在良好学风的引导下班内的班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随着各门课程到了期中考试阶段有些课程在期中考试结束不久就整体结束所以学生思想上整体都有所放松学期初形成的良好学风有所下降在期中考试之后有不少同学迟到、旷课、早退幸好系里领导积极发现苗头迅速做出反应使大部分同学的思想波动很快平息。
在纪律方面。
本学期我所带教的班级时07级新生刚刚入学所以在校比较遵守纪律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学院的规定能够按时到课迟到早退现象基本没有上课能够做到认真听讲上机能够认真练习上机无玩游戏现象。
在思想方面。
由于07级学生时新生所以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明显有些不适应觉得课余时间太多有些儿精神空虚我上课之余给他们介绍了一些儿计算机其他方面的书籍让他们能够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大学里能够学会自学这种能力。
在科研方面。
积极撰写论文在《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发表了《模糊聚类的分析》一篇论文在《学术探讨》发表了《复杂事件分布式处理的研究》一文。
此外我认为一个好班风、学风的树立有利于班级内各项工作的开展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狠抓班风、学风建设以此在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给班里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系里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摘要】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出发,分析了当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并探讨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路径探索。
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揭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挑战。
结合教学改革成效评估和未来发展方向,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本文总结回顾了教学改革的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必要性、路径探索、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成效评估、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回顾。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需求。
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需求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背景也更加迫切。
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在当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构建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剖析报告

课程基本情况介绍—课程概述
开设本门课程,要达到三方面的目的 一是使学生获得“信息素养”的教育; 二是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 习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打下基础; 三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作为今后学习和 工作的有利工具,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
课程基本情况介绍—教材建设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 作和使用技能; 使用Word技术与技巧 进行综合排版; 使用Excel进行较复杂 数据的分析处理; 使用PowerPoint制作 艺术性较高的专业演 示文稿; 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并 进行信息处理; 使用FrontPage设计制 作专题网站;
具有团队协作能力 及合作精神;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 调能力及语言文字 表达能力;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高度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 德和诚信的品质; 具有良好的自主学 习能力、及时把握 新知识、新技术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剖析
汇报人:***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目录
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课程定位及教学理念 课程培养目标 学情分析 课程改革 课程特色 问题与整改措施 建设规划
课程基本情况介绍—课程概述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一学期可设,其中非计算机 专业共计60学时,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比例为1:1。 计算机专业以《计算机基础实训》的形式,共计30 学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 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档处理、 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FrontPage 网页设计、网络知识及其应用等内容。是学习其他 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
课程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改革
依据承油专教[2009]13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考试、 考核方法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经过研究决定,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 全体学生可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河北 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获得计算机等 级考试成绩。 不及格学生可以通过任何一次全国等级考试或者是河 北省等级考试作为补考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
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改革的基本过程1、课程调研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 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
(3) 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 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合班讲授+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100多名学生集中在阶梯教室上理论课,再上机实践。
一是人多听课效果不好;二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相隔时间较长,导致学生遗忘知识点,需要在实践课上重新跟随教师学习。
改为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一是每班人数在30-50人之间,能确保听课效果;二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带领学生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学生跟随教师边学、边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考核方式也坚持“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思想,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取消了“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开放式、全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即在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布置项目设计,每个项目设计包含该模块的知识点,根据每个项目设计完成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最后综合学生期末实践操作为总成绩。
2、课程开发标准与论证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依据形成的课改方案,通过同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家反复论证,开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案设计、课程考核评价、学习情境设计等。
3、教材开发(1)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选用自2003年开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成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以来,先后使用了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高职高专的专用教材。
这些教材的特点是理论知识详尽,但实践操作相对较少,特别是案例部分往往脱离实际,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所学计算机知识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关系。
从2011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启动开始,该课程选用了由本校资深教师编写的教材作为过渡,并开发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校本教材。
(2)教材设计理念根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课改课程内容标准,本课程确定了以项目教学为主框架,以案例贯穿每个知识块,以结合专业特点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新教材结构。
力求让学生能够以教材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快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就业打好基础。
(3)教材的开发2013年依据课程标准,专业教师在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人员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教材一套。
该教材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4、课程资源开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往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及实训指导书,以往的课程资源单一、运用简单,现已落后,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求异创新、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改小组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上下了很多功夫,更新和拓宽课程内容与功能,建立了全面、综合、多变的课程资源模式。
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实训指导、电子课件、教案、习题库、案例库、网络学习系统、考试系统等。
丰富的习题库和案例库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网络学习系统包括:所有教学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提交作业、在线交流、单元自测、等级考试自测、新技术文章等功能。
网络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和协同学习提供了平台。
可以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密切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另外,计算机是一门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在网上及时更新新技术文章,以确保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考试系统可以根据教师预先设定的时间、分数、题型自动组卷,并且根据评分标准自动评分。
5、课程实施依据本门课程的改革方案,我们在2011级和2012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我们选择教师的标准是:应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必须有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需求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意愿,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
二、改革成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的,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自改革以来,在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得到教务处的鼎力支持,使得该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新课程标准通过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调研和访谈,毕业学生调查、在校学生调查等,完成社会需求分析。
与企业专家合作,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完成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确定学习领域,选取学习情景的载体,校企合作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完成学习情景设计,根据学习情景完成教学场景设计,开发了课程标准。
2、发表论文五篇2013年在华章发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验分析》,2013年在知识经济发表了《分层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上的应用》,2013年在科技信息发表了《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2013年在长春教学学院学报发表了《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2012年在活力发表了《浅谈在课程改革中对高职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认识》。
3、编写教材一套2013年依据课程标准,专业教师在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人员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教材一套。
该教材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4、通过本门课程改革,申报省级科研项目一项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课程组全体成员在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上都有了迅速提升,于2012年4月申请了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已结题。
5、教师、学生纷纷在各项赛事中名列前茅学生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国家比赛中频获佳奖,累计奖项有: 参加“2012年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IC3)海峡两岸赛”总决赛荣获季军奖1项;参加“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2012年C调的华丽-H3C杯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师组个人赛二等奖1项。
参加“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2014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三、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并非尽善尽美,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计算机知识更新较快,新教材还没有完全跟上计算机知识的发展速度。
2、由于其他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如何让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与时俱进仍是一个难题。
3、由于开发的教材主要参照本校开设课程的课时设计的,是否能通用、且适用其他高职类院校还需调研。
4、学生课余自主上机学习的环境有待改善。
多数大一学生没有自己的计算机,我校业余开放的机房还远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上机,学生不能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
5、现有好多班级是不同专业合班上课,在课改过程中,难于实施“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6、学生学习起点差异较大。
现在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学校、家庭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学时已经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了。
这些学生在进大学时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大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知识。
这样就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或者感觉太浅显,水平较低的学生却感觉很深奥,很多内容很难理解。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现做如下打算:1、通过参加培训、参加实践锻炼等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还可以准备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料,及时更新实践内容,以把最新的知识传播给学生。
2、进行及时、深入地专业调研,以便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与时俱进。
3、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
可以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该课程以及对课程中每个知识模块达到的水平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水平情况,申请相应模块考试,免学相应模块。
4、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根基。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应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如何学习计算机的指导意见,使学生明确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享受学习”、“快乐学习”中达到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