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心得体会3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穹顶之下》里柴进雾霾的调查报告,首先主要原因是烧煤,其次是烧油。为什么烧这么多煤,为了就业,为了GDP。是当前政治体制下政府的选择,是政府的问题,引导不当,怕担过错,不敢去尝试其它的方式。烧油,主要是石化企业忽视社会利益,不能够提供优质的石油。
随着《穹顶之下》的调查,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法律的问题,法律最注重的两条是一、合理性,二、可执行性。法律的尊严在于让人们遵守法律,要让人充分敬畏法律。里面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执法的结果就是逼别人作假。这就是为什么要重提依法治国。在法律执行这方面,个人认为,酒后驾驶的惩罚,以及执行性就是对法律最好的证明,现在还有多少人敢酒后驾驶?我希望我国很多法律就像这个法律一样,在国民的大众中深深扎根。
;;
我本人很佩服柴静本人,不管她私生活如何,我只对事不对人,针对这个事情,敢问整个中国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敢于站出来?她一个弱女子,令天下多少男子汗颜?我没有她的能力,没有她的气魄,但只能在屏幕后面默默鼓掌,我相信比她知道这社会‘公开的秘密规则’的人更多,但有多少人会去回去想?更敢于站出来,为社会的进步而呐喊?而柴静站出来了,把这个很多媒体都清楚,却不敢去说,用自己的调查,向更多的民众揭示这个事实,是报了多大的勇气、决心?我们国家更应该有更多柴静这样的人,更多媒体敢于有《穹顶之下》这个作品,这样的中国才是有希望。而不是去揭别人的隐私,去关注某某明星分分合合。 我只想说,请别把这些私底下,邻居家短,邻居家长的东西,别上升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高度。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二:
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在互联网上疯传,短时间内过亿的点击量,让国人意识到环保问题已经关系到你我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本人细细地看完了两遍,这《穹顶之下》的片段在脑中挥之不去,在不停的冥想中,得到一个深感震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这不仅仅是环保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中国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前进一步是发达国家在望,而原地踏步,必将滑落到拉美国家,就看国家的领导人能不能团结一致,拿出破釜沉舟的气魄去开创中国新型的创新型社会。
如果有人问我,到时候这不乱套吗?人民群众的生活怎么办?我在这里用中石油高管的话回应:快递业务放开了,邮政人员下岗了,到时候快递业务鱼龙混杂,不知道他们会把你的东西送到哪儿?你以后敢去邮寄东西吗?
相信上面这个问题最终的答案大家都清楚,类似与这样的案例在其它方面也很多,比如真正的‘中国芯’只有作为私营企业的华为才有,只有放开,才能茁壮成长,百花齐放才是春。改革之路尽管它暂时是剧痛无比,但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以及未来的子孙后代,在这关键的十字路口,用你的行为,你的所知,助改革一份力量。
可怕的不是去冒险,而是不敢去冒险本身!看看习在刚任的时候意气风发,而现在满脸都是疲惫与憔悴,就知道这改革之路的艰辛。
关于垄断行业,我提谈点自己的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留给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这是在国家充分竞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就套用战国七雄的‘七’这个数字,一个星期也是‘七’天,我国的军区也是‘七’大军区,我国的中央政治局也是‘七’个。包括国外的通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这是一个行业里最具有竞争性的数字,即避免了资源的过度集中,又具有充分的竞争性,为什么不能把我国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划分出来七个大型的公司?移动通信等具有垄断性的都是如此。保证资源不过度分散的同时,充分竞争的同时又能为国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穹顶之下》里柴进雾霾的调查报告,首先主要原因是烧煤,其次是烧油。本文是《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一:
相信广大学生开学初时都在热烈讨论由柴静个人推出的《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作为一名关心社会现象,关注时事,关怀环境的大学生,我也观看了这一个掀起舆论风波的纪录片,并且深有感触。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效果
《穹顶之下》的反响十分剧烈,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雾霾,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雾霾具体是什么!不知道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雾霾对人体有什么伤害!而这个纪录片,则让大众明白了这些,让大众意识到雾霾的存在并非不影响自身,让大众知晓环境问题不容小视!
感想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很受震撼!因为说真的,我之前也不太关心雾霾,虽然我知道雾霾是什么,但是我却不清楚雾霾对人身的伤害,所以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天气现象。我觉得,国家已经十分重视环境问题,不过,雾霾恶化在说明环境的恶化,说明国家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不仅改变环境,更应该改变政策,让相关部门承担起责任,让相关企业承担起责任,给人民以希望。
意义
这一个纪录片一出来,便有许多争议,有人被雾霾以及环境污染情况之恶劣所震撼,有人则吐槽柴小姐数据不准确,用词模糊转义。而我觉得,不管此个纪录片数据是否有所夸大,不管柴静小姐是否弄虚作假,但是雾霾现象确实存在,环境问题确实严重,柴静退出纪录片的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便是暴露问题,显示问题,提醒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忽略问题,她做到了,她达到目的了,总的来说,这个纪录片的影响是积极并且深远的。
这就是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国家利益既得者,占用国家的大部分资源,却不想去改变,不敢去创新,因为对他们来说,改不改,利益都是那么多,改了,说不定利益就丢失了,还伤精费神的去做?他们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解决困难,而是在抱怨我为社会做了这么多,我有这些困难,我有那些困难。
邓小平说过,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江泽民说过要与时俱进,可很多人都停留下来开始享福了?河还只过到一半,在河水中休息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回到拉美国家的时代。但我们的垄断企业就是是不动,看着这河水,不敢去尝试,甚至明知这河水只到脚裸,却怕弄湿了鞋子而在岸边徘徊,非要等到历史的强大的力量把自己推倒在河水里,然后磕晕在石头上,然后淹死在巴掌大的水坑里。
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多专家,最后都变成了‘砖家’?就是类似于这个专家,脱离本行业,对不起,那你真就是砖家! 他的回应,有些我不懂,但有些觉得很搞笑,也许这既是代沟吧,但请不要用你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来藐视市场的力量。只要放开了,即使不买你中石油的油,可以去买中石化的,可以去买XX石油。而且他们会有更好的油企冒出来,并且生产出更好的油。而且军队的用油离你中石油就飞机飞不起来,坦克开不了,舰船不能在海上航行了?按照你的思想,那美国这么多油企,是不是军队就应该趴窝里?而事实是,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更可气的是部分军工产品现在都有民间资本,技术进入,怎么单单就是中石油不行啊?到底是军队的军工产品更重要,还是你中石油的油更重要?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几个敢口气如此之大,还是一个企业吗?这是我错了,中石油不是企业,他是副部级单位。
本文最后用《穹顶之下》里面的话结束: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保护落后是没有办法创新的。政府的角色是制定好标准之后,保证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三: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国的改革如此艰难,就是既得利益者为求部门利益,不放眼世界,固步自封,总是活在闭关锁国似的过去的辉煌中,可你们是否清楚,过去的辉煌是前一辈大刀阔斧的改革才得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辉煌的三十年,但三十年后你们可否清楚后人会以什么样的心态评价现在的你们?就像日本迷失的二十年?还是像拉美一样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随着《穹顶之下》的调查,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法律的问题,法律最注重的两条是一、合理性,二、可执行性。法律的尊严在于让人们遵守法律,要让人充分敬畏法律。里面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执法的结果就是逼别人作假。这就是为什么要重提依法治国。在法律执行这方面,个人认为,酒后驾驶的惩罚,以及执行性就是对法律最好的证明,现在还有多少人敢酒后驾驶?我希望我国很多法律就像这个法律一样,在国民的大众中深深扎根。
;;
我本人很佩服柴静本人,不管她私生活如何,我只对事不对人,针对这个事情,敢问整个中国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敢于站出来?她一个弱女子,令天下多少男子汗颜?我没有她的能力,没有她的气魄,但只能在屏幕后面默默鼓掌,我相信比她知道这社会‘公开的秘密规则’的人更多,但有多少人会去回去想?更敢于站出来,为社会的进步而呐喊?而柴静站出来了,把这个很多媒体都清楚,却不敢去说,用自己的调查,向更多的民众揭示这个事实,是报了多大的勇气、决心?我们国家更应该有更多柴静这样的人,更多媒体敢于有《穹顶之下》这个作品,这样的中国才是有希望。而不是去揭别人的隐私,去关注某某明星分分合合。 我只想说,请别把这些私底下,邻居家短,邻居家长的东西,别上升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高度。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二:
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在互联网上疯传,短时间内过亿的点击量,让国人意识到环保问题已经关系到你我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本人细细地看完了两遍,这《穹顶之下》的片段在脑中挥之不去,在不停的冥想中,得到一个深感震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这不仅仅是环保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中国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前进一步是发达国家在望,而原地踏步,必将滑落到拉美国家,就看国家的领导人能不能团结一致,拿出破釜沉舟的气魄去开创中国新型的创新型社会。
如果有人问我,到时候这不乱套吗?人民群众的生活怎么办?我在这里用中石油高管的话回应:快递业务放开了,邮政人员下岗了,到时候快递业务鱼龙混杂,不知道他们会把你的东西送到哪儿?你以后敢去邮寄东西吗?
相信上面这个问题最终的答案大家都清楚,类似与这样的案例在其它方面也很多,比如真正的‘中国芯’只有作为私营企业的华为才有,只有放开,才能茁壮成长,百花齐放才是春。改革之路尽管它暂时是剧痛无比,但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以及未来的子孙后代,在这关键的十字路口,用你的行为,你的所知,助改革一份力量。
可怕的不是去冒险,而是不敢去冒险本身!看看习在刚任的时候意气风发,而现在满脸都是疲惫与憔悴,就知道这改革之路的艰辛。
关于垄断行业,我提谈点自己的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留给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这是在国家充分竞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就套用战国七雄的‘七’这个数字,一个星期也是‘七’天,我国的军区也是‘七’大军区,我国的中央政治局也是‘七’个。包括国外的通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这是一个行业里最具有竞争性的数字,即避免了资源的过度集中,又具有充分的竞争性,为什么不能把我国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划分出来七个大型的公司?移动通信等具有垄断性的都是如此。保证资源不过度分散的同时,充分竞争的同时又能为国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穹顶之下》里柴进雾霾的调查报告,首先主要原因是烧煤,其次是烧油。本文是《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一:
相信广大学生开学初时都在热烈讨论由柴静个人推出的《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作为一名关心社会现象,关注时事,关怀环境的大学生,我也观看了这一个掀起舆论风波的纪录片,并且深有感触。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效果
《穹顶之下》的反响十分剧烈,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雾霾,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雾霾具体是什么!不知道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雾霾对人体有什么伤害!而这个纪录片,则让大众明白了这些,让大众意识到雾霾的存在并非不影响自身,让大众知晓环境问题不容小视!
感想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很受震撼!因为说真的,我之前也不太关心雾霾,虽然我知道雾霾是什么,但是我却不清楚雾霾对人身的伤害,所以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天气现象。我觉得,国家已经十分重视环境问题,不过,雾霾恶化在说明环境的恶化,说明国家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不仅改变环境,更应该改变政策,让相关部门承担起责任,让相关企业承担起责任,给人民以希望。
意义
这一个纪录片一出来,便有许多争议,有人被雾霾以及环境污染情况之恶劣所震撼,有人则吐槽柴小姐数据不准确,用词模糊转义。而我觉得,不管此个纪录片数据是否有所夸大,不管柴静小姐是否弄虚作假,但是雾霾现象确实存在,环境问题确实严重,柴静退出纪录片的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便是暴露问题,显示问题,提醒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忽略问题,她做到了,她达到目的了,总的来说,这个纪录片的影响是积极并且深远的。
这就是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国家利益既得者,占用国家的大部分资源,却不想去改变,不敢去创新,因为对他们来说,改不改,利益都是那么多,改了,说不定利益就丢失了,还伤精费神的去做?他们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解决困难,而是在抱怨我为社会做了这么多,我有这些困难,我有那些困难。
邓小平说过,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江泽民说过要与时俱进,可很多人都停留下来开始享福了?河还只过到一半,在河水中休息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回到拉美国家的时代。但我们的垄断企业就是是不动,看着这河水,不敢去尝试,甚至明知这河水只到脚裸,却怕弄湿了鞋子而在岸边徘徊,非要等到历史的强大的力量把自己推倒在河水里,然后磕晕在石头上,然后淹死在巴掌大的水坑里。
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多专家,最后都变成了‘砖家’?就是类似于这个专家,脱离本行业,对不起,那你真就是砖家! 他的回应,有些我不懂,但有些觉得很搞笑,也许这既是代沟吧,但请不要用你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来藐视市场的力量。只要放开了,即使不买你中石油的油,可以去买中石化的,可以去买XX石油。而且他们会有更好的油企冒出来,并且生产出更好的油。而且军队的用油离你中石油就飞机飞不起来,坦克开不了,舰船不能在海上航行了?按照你的思想,那美国这么多油企,是不是军队就应该趴窝里?而事实是,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更可气的是部分军工产品现在都有民间资本,技术进入,怎么单单就是中石油不行啊?到底是军队的军工产品更重要,还是你中石油的油更重要?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几个敢口气如此之大,还是一个企业吗?这是我错了,中石油不是企业,他是副部级单位。
本文最后用《穹顶之下》里面的话结束: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保护落后是没有办法创新的。政府的角色是制定好标准之后,保证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三: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国的改革如此艰难,就是既得利益者为求部门利益,不放眼世界,固步自封,总是活在闭关锁国似的过去的辉煌中,可你们是否清楚,过去的辉煌是前一辈大刀阔斧的改革才得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辉煌的三十年,但三十年后你们可否清楚后人会以什么样的心态评价现在的你们?就像日本迷失的二十年?还是像拉美一样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