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教案资料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摘要】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集中体现在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通过时间跨度的处理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深刻塑造让观众对主角的成长和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情节的紧凑布局让整部影片紧张感十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历史背景的真实还原则使影片更加具有真实感和震撼力;影片的视听效果则通过摄影和音乐的运用,增强了故事的氛围和情感传达。
综合这些方面,在电影《活着》中,导演把握叙事艺术的多个层面,呈现出一部精彩纷呈、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电影《活着》,叙事艺术,叙事结构,人物性格,情节布局,历史背景,视听效果1. 引言1.1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是导演张艺谋的一项重要成就,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功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普通家庭的坎坷遭遇。
该片以陈寅恪的同名小说为基础,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深入塑造的人物性格以及紧凑布局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
影片对历史背景的真实还原和精准的细节刻画也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视听效果也十分出色,音乐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都体现了导演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了出色的水平,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既感人又震撼的作品。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更能够深刻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坚韧。
2. 正文2.1 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活着》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展现出了巧妙的安排。
导演张艺谋通过将故事分为不同的章节来呈现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每个章节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这种分章的叙事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更加清晰易懂,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影片还运用了反复回顾的手法,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闪回来揭示过去的秘密和真相。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悬念,还让观众更加投入故事情节中。
而且,影片还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
《活着》声音分析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是一部中国活生生的现、当代野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影视声音的构成元素分为有声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影视声音是影视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叙事,也可以间接地对叙事起到渲染的作用,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声语言有声语言在影视声音元素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
通过语言的音色、音量、音高节奏、发声位置等结合后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语言情绪。
影片中,福贵和二龙在语言的语调和语气上按照剧情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反差,影片刚开始,在赌场听皮影戏这场戏中,刚开始龙儿频频给福贵斟茶,低声哈气地和富贵说话,而这时候的福贵则显得目中无人。
福贵:我说龙二,你这个皮影班主怎么弄的?光惦记着赢我钱了?这戏唱着比驴叫都难听。
龙二:累了,这板眼就乱了,都唱了一夜了。
要不,福贵少爷你给露两声?让他们开开眼。
这段语言的表达,福贵的语气比龙二显得有气势,语调要比龙二高,语速也相对比龙二要快,体现出福贵和龙二的地位,突出了福贵目中无人的形象。
当嗜好赌博的福贵很快把他家的财产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龙二时。
龙二:账面上没错的话,我先告辞了。
富贵少爷,您府上那院房连半间都没给您剩下。
您千万别怪我狠心,我实在太喜欢那院房了。
失陪失陪,过两天府上见。
福贵:(不服气想把院房赢回来)你不能赢了我就走吧?咱还没完呢,接着来接着来。
龙二:福贵少爷,对不住了,您现在连本钱都没了,拿什么跟我玩呀。
有什么话您可以跟谢老板说,对不住了。
福贵:不行,不行,不行……龙二:富贵少爷,您这是干什么?福贵:还没完,再来再来……你是存心憋着害我,你……这段对白福贵的情感高涨,语调高,带有乞求的语气。
而龙二这时的语气带有讽刺的意味。
电影《活着》分析报告——从制作角度
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
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有人说《活着》是张艺谋的巅峰之作,与我接触比较多的张艺谋后期的电影相比,除电影的大场景拍摄的造诣外。
《活着》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导演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影片。
它反映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下,普通小人物(富贵)的曲折历程,很能引人思考。
这部电影跨度很大,所以在叙事、视听语言、镜头组接上有很高的造诣。
下面就从这三方面来对电影进行分析。
一、叙事结构分析在我看来,影片的结构非常清晰,而且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明暗线交织,情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过渡和谐而情节丰满。
明线则为导演为影片分的四个部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
通过这种线型的结构形式,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以线型的结构形式,把人物融入时代背景当中刻画,让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中交替上演。
暗线则是皮影。
张艺谋电影《活着》影评分析与课件展示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福贵看到血肉 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 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 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 欠我们家一条命”。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导演在这里 大大的讽刺了一下,竟然让教授被 馒头噎着。导演在最后安排了一家 人在一起的场面源自“活着”真好。小说《活着》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 略有不同。进入电影的感觉 后马上就会感到同阅读小说 的鲜明差异,余华的叙述角 度是客观的,而电影的表现 方式是主观介入的,导演和 编剧放弃了原作中的“双重 叙事”,对整个故事进行了 重构,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 色。
小说里的环境是农村,电影却把环境放在 了小镇上,看似一个很小的改动,对于《活着》 来说却是牵筋动骨的。环境的变化首先带来的 是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前后景关系的转变。四 几年到六几年正是中国政治最动荡敏感的年头, 离城市很近的小镇上,政治气氛可比农村要浓 厚多了。 在书中,时代特征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可在电影中,时代特征的位置不但被大大提前, 甚至成了全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例如凤霞婚事 一段戏,小说里的换茅草示爱、做饭定情、借 钱大发烟酒搞风光喜筵等等细节到电影里就变 成了戴红军帽、刷主席像定情,反复高唱革命 歌曲、照“大海航行靠舵手”全家福结婚。二 喜的实在、细心和凤霞的幸福被淹没在一堆政 治符号里,时代氛围本身抢了人的戏,跟小说 重点突出一家人幸福得受宠若惊的心情相比, 已经相当不一样了。
剧情简介
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 无效, 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 全部家 产,父亲被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 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 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 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 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 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后来,福 贵因家产输光未被划入地主分,但 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 剩下的唯有活着……
以《活着》为个例,浅析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
以《活着》为个例,浅析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作者:周知瑶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电影和文学之所以可以进行转换改编,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叙事性,都是通过时间的延续来实现叙事功能。
电影《活着》改编自当代著名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小说通过一个极具鲜明宿命色彩的悲剧故事,表现了人民承受苦难的生命韧性,以及命运和岁月那不动声色的力量。
张艺谋说:“赞扬生命和人的生存精神,这是《活着》的本质。
活着——对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来说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又非常大,正是小说中这种东西感动了我。
”《活着》从小说到电影改编后,叙事结构及故事情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面将结合小说本身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来进一步说明。
(一)叙事视角和结构的重置小说《活着》中作者选定一个独特的视角,以“我”,一个收集民间歌谣的年轻人来引出福贵的故事,电影直接截取小说中福贵讲故事的内容,而省去作者的视角,并把故事发生地从南方移到了北方。
小说以大的时代背景为主线,通过这种线型结构形式,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融入到历史背景中刻画。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增加皮影为另一条线索。
在影片中,皮影在烘托和渲染背景,奠定感情基调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影片的开头,福贵在赌场赌钱时,曾唱过一段皮影“奴和潘郎肖宿久,象牙床上任你游。
”这段曲揭示他还是养尊处优的少爷,在赌钱的过程中,皮影作为背景音乐,紧张又激烈,为以后他输掉一切做铺垫。
接着,他为了生活不得不找龙二求助,龙二把皮影借给了他。
他唱道:“文仲心中好惨伤,可恨老贼姜飞雄”,也是他此刻的处境和心理写照。
大跃进运动开始了,他又开始为炼钢工人唱戏,“赤精子使起阴镜,宝镜照的月难换,吩咐一声莫怠慢。
”有一种斗志昂扬的精神在里面,但是在同样唱戏的地方,他经历了儿子的死亡。
文化大革命,皮影戏不得不烧,同时期,唯一的女儿也因生育而死。
皮影箱子最后成为了孙子放小鸡的地方。
电影的主题也在这一层又一层的转折变化中得以体现。
《活着》赏析
Part Part 4 4 Part 5 Part 6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Part 6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春生开的车撞倒了墙而有 庆却由于太累了在墙的另一边睡着了,于是惨剧发生 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简直不敢相信,而家珍 哭得死去活来,而村民还不让她看这种血腥的画面, 生怕孩子的妈受不了。后来春生被打成反革命,想自杀, 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最后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 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这是多么令人感 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福贵和家珍,他们没有 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活着 就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第四次:是凤霞难产去世的时候,而凤霞的儿子 取名叫馒头,长得聪明又可爱。电演在最后出现了一 家人在一起的场面,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 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当时我的感觉就 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生与死,人还是要活着。 总之,活着就好啊!
1616
春生之死:
春生到底有没有死呢?当年的生死战友和后来不 小心撞死儿子有庆的春生到底死没死没有交待,但 在饱受造反派批判和凌辱的春生来向福贵夫妇告 别时, 是有赴死的念头的。家珍对着他“你还欠我 们一条人命, 你要好好活着”, 他回头看了一眼, 那 种眼神像是将死的人对尘世的最后一瞥, 又像是对 生的留恋。所以,春生到底有没有死不重要, 重要的 是电影在这里提出的问题: 活着, 还是去死? 解脱, 或者继续背负着债。
Part 4
Part 5
Par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在此期间, 经过镇长的撮合 ,工人二喜(姜 武饰)来到福贵 家相亲,他只是 小小的看了一眼 凤霞,但是却仔 仔细细的看了他 们家用相框裱起 来的被水洗坏了 的当年参加革命 的证明。然后这 门亲就定下了。
简单亲切的诉说——电影《归来》声音构成与设计探析
公性格的同时 ,与单一深沉 的时代 色彩交 相辉 映 。不断地 敲击着观众 面的切人点 。好莱坞著名声音设 计师兰迪 .索姆在一 次采访 中指 出 :
的心灵 。尤其在几处高潮时加 入了无歌词的女声哼鸣 .让忧思的情绪 “电影中最有力 的声音设计段落就是那些主观视点段落 主观视点段
不断蔓延 。
外的呼应是影片在主题音乐构思上的一大亮点
镜头从客观视角切换到冯婉瑜的主观视角.看 到的是被子 向镜头前 盖
1.2 多样 的场景音乐 :烘托时代 氛围
过来 ,此时环境声 的音量也发 生了细微的变化 .主观视角冯婉瑜从 睡
《归来》在叙事上有三个时间段 ,一是文革期间陆焉识越狱后又被 梦 中醒过来时周 围的环境是寂静无声的 .而客观视角 中环境声是能够
’36 f科技视界 science&Techn。 。gy Visi。n
表现出在新 时代人们追求健康 ,不再 笼罩在革命主题的生活之下 在 息 .导演采用 了在 画外 添加 鸟鸣的音响效果 .从而让观众透过 画面能
影片后半部分 电视机传来 了春晚中李谷一演 唱的《乡恋》,这样的场景 够提取到时 间信息 :已经来 到了新一天 的清晨 。冯婉瑜正在梳妆 准备
音乐 让观众联想到过年时的团圆 。与陆家形成反差 ,突 出悲剧 的主题 . 去车站接丈夫 这里鸟鸣声 的添加便起到了阐明画外信 息 .渲染 氛围
落为声音设计提供 了很大 的空间 .因为一旦 观众意识到他们所看到 和
值得注意的是 .钢琴独奏并不是导演为 了匹配主题而随性选择的 听到的一切来源 于某个人的主观感受 .电影制作者就可 以为所欲为地
旋 律。笔者认 为.在演奏乐器的选择上该影片也有其独特的考究 在高 制造他想要 的一切 .而观众将无条件地予以接受 。”C4]
张艺谋电影《活着》影评分析与课件展示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福贵看到血肉 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 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 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 欠我们家一条命”。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导演在这里 大大的讽刺了一下,竟然让教授被 馒头噎着。导演在最后安排了一家 人在一起的场面。“活着”真好。
被禁原因分析
• 《活着》是张艺谋迄今唯一一部被 禁的影片,却在国际上赢得了空前 的荣誉。 • 之所以被禁就是因为这部片子拍的 太真实,把四十,五十,六十年代 拍的太真,并没有一般反映革命电 影中的歌颂共产党,相反,更深切 的看出了那时候人民生活在共产党 的领导下生活的那种无可奈何。 • 而这样的真切使电影到处流露出对 当时社会的讽刺。
小说《活着》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 略有不同。进入电影的感觉 后马上就会感到同阅读小说 的鲜明差异,余华的叙述角 度是客观的,而电影的表现 方式是主观介入的,导演和 编剧放弃了原作中的“双重 叙事”,对整个故事进行了 重构,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 色。
小说里的环境是农村,电影却把环境放在 了小镇上,看似一个很小的改动,对于《活着》 来说却是牵筋动骨的。环境的变化首先带来的 是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前后景关系的转变。四 几年到六几年正是中国政治最动荡敏感的年头, 离城市很近的小镇上,政治气氛可比农村要浓 厚多了。 在书中,时代特征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可在电影中,时代特征的位置不但被大大提前, 甚至成了全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例如凤霞婚事 一段戏,小说里的换茅草示爱、做饭定情、借 钱大发烟酒搞风光喜筵等等细节到电影里就变 成了戴红军帽、刷主席像定情,反复高唱革命 歌曲、照“大海航行靠舵手”全家福结婚。二 喜的实在、细心和凤霞的幸福被淹没在一堆政 治符号里,时代氛围本身抢了人的戏,跟小说 重点突出一家人幸福得受宠若惊的心情相比, 已经相当不一样了。
分析《活着》的音乐
浅谈电影活着中的音乐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好的编剧,优秀的导演,独特的剪辑,鲜明的画面,深刻的情节是决定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
然而,电影中的音乐却是使电影有质的提高的一个重要砝码。
当人们把音乐放置在电影中后,音乐便成了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基调、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同时,电影融入了音乐以后,它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较大的变化。
今天在我看来没有音乐的电影是枯涩的,没有音乐的电影就会缺乏高尚的气息,没有音乐的电影就会少了感动观众的重要因素。
因此,音乐是电影的又一个灵魂,恰到好处的音乐将会成就一部出色的电影。
而活着这部影片中的音乐就可以说用得恰如其分,它将故事的情节过渡得几近完美,也使得电影的综合艺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音乐可以渲染气氛。
其次,音乐可以抒情,这是电影音乐最常见的作用。
再次,音乐可以表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最后,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什么样的人物登场就配相应的音乐,不同的曲调,不同的风格,观众一听到熟悉的音乐,就立刻明白电影正在讲述哪一方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浅析该片中的音乐所表达的效果。
1.渲染气氛影片开头主人公在赌场里面赌博的时候,就有着皮影班那浓浓的秦腔高调。
在主人公输钱后,他去里面唱了一段小曲儿,逗得观众连声叫好,这不仅给当时赌场里面沉寂的气氛中增添了一道“风景”,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赌场氛围中的靡靡之音。
但是,当福贵一无所有后,他拿起皮影再次开场的时候,从那股音乐中渲染出来的是健康向上的氛围,在这一刻,我们知道福贵一定会改正自新,这时的福贵才是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人。
2.抒发感情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抒发感情。
当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当,家珍带着凤霞坐车离他而去的时候,片中响起了清幽的二胡小曲。
这时,福贵心里那家产没了,妻儿远去的难受程度不是用言语能表达清楚的,导演正是看中了这点,在家珍离去的时刻响起了那忧伤的旋律。
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变——论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
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变——论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变——论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感人的文学情感而闻名于世。
1990年代,这部小说被中国导演张艺谋拍摄成同名电影作品。
这一转变使得小说从纯粹的语言艺术形式转变为视听艺术,出现了诸多变化和创新。
本文将以《活着》的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探讨这种转变对原著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影响。
一、情节的改变相对于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在情节上进行了适度的删减和调整。
电影以冈仁波齐峰为开篇,引出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命运。
随后电影将焦点转向了福贵的妻子懒蛋,通过展现懒蛋的形象来反衬福贵的苦难。
这一调整强化了女性角色在整个故事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了家庭变迁和旧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压迫。
此外,电影还对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进行了更加生动和激烈的呈现,比如饥荒时期的斗狗场景、福贵被绳子穿过鼻子拖回家的一幕等,这些改动充分利用了电影的视听特点,增加了故事的紧凑感和冲击力。
二、人物的塑造电影改编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福贵和懒蛋作为小说《活着》中的核心人物,在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刻画。
福贵的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他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加突出。
懒蛋则被描绘成一个更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虽然看似懒散,但内心深处却有着强大的抗争精神。
电影还增加了一些小说中没有的人物角色,比如福贵和懒蛋的儿子小福贵,这个角色的加入使得福贵夫妇之间的家庭关系更加完整和真实。
三、主题的表达小说《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反映了20世纪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旧社会制度对个人命运的摧残。
电影改编在主题表达上更加注重感官冲击和情感共鸣。
电影中的音乐、摄影、剪辑等技术手法被充分运用,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福贵和他所处时代的苦难。
比如,电影中通过音乐的运用,将福贵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直观地传达给观众,进而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活着》教案
《活着》教案第一篇:《活着》教案《活着》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余华及其文学创作。
2、分析将该作品改编成电影时做出各种取舍的理由。
3、比较分析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4、对比文学和电影中的语言特色及叙事风格。
5、了解并评价电影中皮影戏元素。
6、对文学原著和改编后的电影进行批判性比较分析。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阅读。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9课时【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一、电影导入:张艺谋《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影片曾获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
这部影片也是张艺谋至今未获通过的中国禁片。
很多人说,《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
也有人说《活着》的原著才有味道。
那我们就在读过原著和看过电影的基础上来谈论一下这一问题。
二、作家介绍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残雪、北村等。
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声音艺术属性中的真实性探讨
声音艺术属性中的真实性探讨作者:罗俊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10期【摘要】电影声音艺术对优秀电影的成功有着关键性影响,本文首先概述了电影声音艺术的真实性,然后从听觉心理学出发,对电影声音艺术处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张艺谋的影片《英雄》以及《终结者》等相关影片为典型案例,对影片中基于听觉心理学的电影声音艺术处理进行了研究,更好地体现了电影声音艺术对电影真实性的表现作用。
【关键词】声音艺术真实性听觉心理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3-01电影艺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众多优秀影视作品,其中好莱坞电影不管是在质量还是票房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据了优势地位,是电影领域的重要性标杆。
在观众进行电影观赏的时候常常会被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电影给予我们的真实感让我们沉浸在电影故事情节中不能自拔,那么是什么让观众能够沉迷在电影之中呢,是什么让观众可以体验到电影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性”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电影中所营造的声音给予人以真实的体验,电影从赋予了声音艺术的细胞,让观众能够感触到电影的真实性。
本文将从电影声音的视角出发,对电影声音艺术的真实性以及实现途径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一、电影声音艺术的真实性概述电影声音艺术的真实性从本质上来说指的就是电影通过声音艺术给予人的真实感,电影中所呈现的真实性需要有一定的受众,让受众能够通过声音艺术体会到电影的真实感。
而电影的“真实性”指的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能将电影中的经历融合为自己的经历,这就意味着电影达到了“真实性”表现。
其实当观众进到影院的时候,他们都知道电影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是如果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仿佛就在经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融入到电影中的视觉和听觉中去,那么电影也就真正达到了他的“真实性”[1]。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觉是大脑直接作用于耳朵、舌头、眼睛以及身体等感觉器官中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反应人与世界建立了感性关系,根据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将反映分为视觉、听觉、味觉以及嗅觉等,并通过这些感觉产生一定的情感、理解等,从而进一步构成了审美认知基础。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摘要:电影《活着》通过对深刻的思想意蕴、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本文对张艺谋影视作品《活着》从审美内容和电影画面、色彩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活着电影画面电影色彩引言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作品之一。
《活着》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心理接受,这无疑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有关,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深沉凝重的画面、与思想意蕴相配合的色彩以及低沉悲凉的音乐都给这部电影带来了强烈的艺术力量。
审美属于人类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价值是客观事物所具备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的实践价值和精神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表现人类的精神追求的视觉形式,是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
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画面、声音等等都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处理后最后重新表现出来。
动画画面与音乐作为一种模拟自然的工具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和自然界相同的视觉属性,同样使用它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工制作的过程,在电影视觉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而不同的是它本身的产生已经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总结上升后的产物,但在电影画面的制作中人们更加渴望得到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
所谓艺术加工的真实就是要完全符合人类审美经验并且在人类已有的视觉经验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真实,基于这样的状态之下,动画画面与音乐对电影视觉审美方面的指导暂时只能到达一定程度,但是即使这样的状态也已经制造了无数的视觉神话。
电影画面的逼真性张艺谋对于影片的画面和色彩特别重视。
中国电影审美观念根源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批判,美来自生活的观念造就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坚实传统电影在其艺术形象的直观下,之所以能使受众获得深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满足,正是因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
《活着》_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
《活着》_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活着》: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与小说相较而言,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在观影体验和叙事方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活着》小说和电影在叙事艺术上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劣与魅力。
首先,小说《活着》以文字为媒介,具有较大的叙事自由度。
小说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展示了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
小说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独白,能够更加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福贵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小说中,余华通过不断描述福贵的家庭成员和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家庭悲剧和命运的无常。
然而,电影《活着》则将叙事方式转化为影像语言,通过画面、音乐和演员的表演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信息。
相较于小说,电影更加注重视觉和声音的刺激,通过具体的图像来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
电影可以运用各种影像特效和摄影技巧,将主人公的命运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增强了叙事的冲击力。
比如,电影中通过景深、特写镜头和剪辑手法等技巧,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经历的苦难,增强了情感的共鸣力。
从叙事结构上来看,小说《活着》采用了线性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故事,从福贵的少年时代一直到晚年,生动地呈现了他的一生。
小说将主人公的一生串联起来,更加完整地展示了他的成长和生活的起伏。
而电影《活着》则在叙事结构上做了些创新,采用了回忆和闪回的手法,使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电影中交错的时间线索使观众能够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来了解福贵过去的经历,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故事发展。
此外,小说和电影还在人物刻画和情感描写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小说《活着》通过福贵的第一人称叙述,向读者展示了他的思想和感受,使读者更能够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小说中福贵经历的苦难和思想的转变更为深入地展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而电影《活着》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观众能够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声线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浅析《活着》符号运用
浅析《活着》符号运用人们总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条路,一条时而颠簸,时而平坦,总是望不尽,走不完的路。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在一开场就给观众展现了这样一条古街:两侧是简约陈旧的木楼,斑驳的石壁,湿润的青瓦,在几株槐树的掩映之下透着古香古色的韵味。
一个双手提着木箱穿着长袍的老先生在泛着晨雾的青石板路上踯躅而行,愈行愈远。
在他身后,那木楼上悬挂的一块块铺着尘灰的招牌此时也委屈地不敢道尽往昔的繁华。
四十年代,一个封建色彩已遭撕扯却尚未抹去的年代,在黑色和灰色的画面中显现了。
与色彩单一的古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紧随其后的喧哗的茶肆。
清幽的背景之后,这一浓色重抹的茶肆当然给人一个不小的视觉冲击:明亮的灯火,戏班咿咿呀呀的吟唱,最终,一阵清脆密集的骰子碰击的声音随着“啪”的一声定格,一下将镜头拉近了我们的主角——富贵。
作为没落世家的少爷,赌博成了他“子承父业”的最大标志。
虽然家道中落,但从小衣食无忧的富贵依然保留着贵族的原始习惯。
演员葛优将贵族与生俱来的那种纨绔之气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份慢慢品茗的优雅,那份即使赊账押注也依然气定神闲的从容和幽默。
台词中“这一阵子账欠的不少,字也练得大有长进。
”寥寥数语,就将富贵的这种敢于“自嘲”的闲适描画出来。
而皮影戏——这一贯穿整部影剧的元素也在开场短短五分钟内华丽登场了。
皮影戏班的吟唱极具地域特色,在欢快甚至有点吵闹的民族管弦打击乐中,那种拐弯抹角的腔调也捎带上一种戏谑的味道。
而这种有点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正好反映了主人公富贵纨绔的一面。
富贵出赌场的一个片段颇具讽刺意味。
与门口罗雀的黄包车相对,一个体态肥胖的妇女反而成为富贵的坐骑。
送至门口,两个镇守在朱门之外的石狮子,正式点明了富贵的身份。
依次推进的雕梁画栋的屋舍,再一次展示了富贵祖上的财富。
深幽的院落在父与子的对话中,随着镜头的前后转换告诉观众:这座庭院,即使不再光鲜也足以其精致和气派令人垂涎。
在最后的赌博中,皮影戏班迅疾的鼓点以及管弦吟唱的密切配合也在烘托这场博弈的紧张气氛,加剧了故事情节的快速发展。
以《活着》为个例浅析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
周知瑶 :以 《 活着 》为个例 ,浅 析张艺谋 电影 的改 编艺术
以《 活着 》为个例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
周 知瑶
(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 1 1 7 5 6 )
【 摘 要 】文学 以语言文 字为 手段塑造形象 ,而电现叙事功能。张艺谋 的电影 改编 多采取原著 的精神主 旨, 对小说 中的人物性格 、 社会 背景 、内容叙事 、
处 优 的 少 爷 ,在 赌 钱 的 过 程 中 ,皮 影 作 为 背 景 音 乐 ,紧 张 又 释 说 明 了一 个 大 的 时 代 背 景 。 电 影 《 活着 》既 不 失 小 说 的 深 激 烈 ,为 以 后 他 输 掉 一 切 做 铺 垫 。 接 着 ,他 为 了 生 活 不 得 不 刻 、又 不 失 戏 剧 的 鲜 活 及 电 影 独 特 的 视 觉 审美 。 找 龙 二 求 助 ,龙 二 把 皮 影 借 给 了他 。他 唱 道 : “ 文 仲 心 中 好 小 说 在 改 编 过 程 中 ,电 影 思 维 起着 重要 的作 用 。通 过 蒙 惨 伤 ,可 恨 老 贼 姜 飞 雄 ” ,也 是 他 此刻 的处 境 和 心理 写 照 。 太 奇 思 维 、镜 头 运 动 、画 面 、声 音 等方 面 ,从 时 空 结 构 、风
叙事时 间等都做 了删改,丰富戏剧色彩的改编策略,更加 展示 了其背后的深刻寓意。
I 关键 词 】张艺谋; 电影;改编
中 图分 类号 : j 9 o 5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0 5 — 0 1 6 3 — 0 1
途 ,最 后 回到 妻 儿 身 边 。在 战 争 场 面 ,电影 中 的镜 头 都 采 用 变 化 。下 面 将 结 合 小 说 本 身 的叙 事 结 构 、人 物 塑 造 和 情 节 表 大 全 景 镜 头 ,表 现 人 物 在 大 的历 史 背 景 下 的 渺小 无 力 。在 人 现来进一步说 明。 物 情 绪 方 面 ,影 片 多 采 用 人 物 的 脸 部 特 写 ,刻 画强 调 人 物 细 ( 一 ) 叙 事 视 角和 结 构 的 重 置 腻 的 心 理 变 化 ,增 强 影 片 的 感 染 力 。使 小 说 中 的文 字 更 加 生 小说 《 活 着 》 中作 者 选 定 一 个 独 特 的视 角 , 以 “ 我” , 动形象 。
浅析文学作品影视化中视听语言的运用
浅析文学作品影视化中视听语言的运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来说,编剧、导演称得上是“作者”。
文字本身对于导演而言,只是一系列素材的堆积。
如果要让文字变为影视,就需要综合运用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情境塑造等视听语言技巧进行加工创造。
一、彰显主旨:从静止黑白到生动色彩作为文学与影视最直观的区别——色彩,是评判影视改编是否成功的首要指标。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过程中,色彩运用必须找到文学与影视的契合点:既要与原著的描写一脉相承,又要用艺术手法进一步丰富文中的抽象概念。
电影《红高粱》中色彩的运用就是典型例证。
高粱地是莫言小说《红高粱》的主要意象。
在莫言的描写下,这片神奇的高粱地汇集了顽强的原始活力。
莫言把这种强烈而原始的生命活力用红色进行了创造性的概括,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总结。
在莫言的笔下,这片高粱地最常用的描绘颜色是“红色”。
在许多颜色中,莫言尤其喜欢使用“红”色。
纵观《红高粱》全文,“红”色一词竟然总共出现105次,远远超过其他颜色的描写。
“红”在莫言的写作中并不是出于写实的目的,而是具有强烈情感的一种想象力。
它是一种源于激昂想象的高度象征隐喻。
红色是原始生命力量的象征。
在莫言的这部作品里,所有生命的孕育,诞生,成长和生命终结都是在这片神奇的高粱地上完成的。
不过,影视艺术的画面毕竟是直观的。
如果将高粱地直接用红色来布景,难免会令观众感到困惑。
张艺谋以高超的构图技巧将现实性与象征性巧妙融合,运用红与绿的色彩相结合,绿色为现实成分,便于入戏,红色则为想象,比喻。
张艺谋电影的画面则既有现实的形象,又有艺术的抽象,神奇再现了莫言描写的那片高粱地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绿色的高粱彼此接近,密密麻麻的排列着,在狂风中没有章法的乱舞,分不清彼此。
伴随着狂风,枝叶都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我奶奶”的大红嫁衣、红彤彤的太阳、烈士鲜红的热血、动人心魄的日蚀,种种意象交织在一起,这片高粱地里的八月深秋,仿佛被演绎成了汪洋汹涌的血海。
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在影片中还创造性地运用了黄色。
电影创作中的声音艺术分析-制作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电影创作中的声音艺术分析-制作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广受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但对于电影创作中的声音艺术运用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多数人并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就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活着》为例来对电影创作中的声音艺术进行研究,以此来能够为我国声音艺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添砖加瓦,从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些许的理论帮助。
关键词:电影;声音艺术;运用;《活着》一、前言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自出现之初就是二维平面艺术的代表,由于是平面的表现因此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更加注重对于演员演技的表达,甚至可以说在默片时代电影演员的演技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部电影的成败。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默片时代最终也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终结,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从此电影也就走上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道路。
因此就当前的电影发展而言,对于一部好电影的要求不仅在于要求其画面是多么精美或者演员的演技是如何逼真,而如今对于电影中声音艺术的运用也开始逐渐被重视起来。
本文就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活着》为例来对电影创作中的声音艺术进行研究,以此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些许的理论帮助,同时,也希望通过本人的研究能够有力推进中国电影行业的进步。
二、声音艺术的在电影中的应用价值(一)营造环境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自出现之初就是用来“看”的艺术,所以其必然着重于对镜头语言的表达,但正如前言所提到的,随着默片时代的终结,电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能够给予观看者以视觉上的体验与享受,同时对于观看者的听觉方面而言,电影一样也可以给观众带来一场丰富异常的盛宴。
而且就电影的艺术欣赏来说,观众如果想要完全深入且有针对性地欣赏好一部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观众们不仅仅要紧紧盯着屏幕,对于听觉的发挥也同样重要,电影不只是要“看”的,更是要“听”的。
在电影的艺术表达中,电影画面对剧情和故事的叙述是平面的,是二维的,因此对于氛围的表现是有限的,但声音却是立体的,因此在电影氛围的渲染上声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主导作用。
班会课影视鉴赏
04
影视制作技术鉴赏
摄影技巧
摄影构图
通过合理的构图,突出主 题,引导观众的视线,营 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光线运用
利用不同的光线条件,创 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增 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镜头运动
通过镜头的推、拉、摇、 移等运动,打破静态画面 的限制,增强视觉冲击力。
色彩运用
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调整, 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氛围, 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 · 影视鉴赏的定义:影视鉴赏是一种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价影视作品,理解影视艺术的表现形 式、语言特点和深层含义的过程。它涉及到对影视作品的感知、理解、评价和反思,旨在培 养观众的审美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影视鉴赏的重要性
01 培养审美素养
通过影视鉴赏,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优秀 影视作品,从而培养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能 力,提高审美素养。
02 拓宽文化视野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不同国家 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通过影视鉴赏, 学生可以了解多元文化,拓宽视野。
03 促进思维发展
影视鉴赏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这一 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能力。
影视鉴赏的技巧和方法
观察画面
注意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视觉 元素,以及它们如何营造特定的氛围
02
经典影视作品鉴赏
经典国产影视作品
01 总结词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反映了中国社 会的历史与现实。
02 《活着》
这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通过讲述福贵一家的 命运变迁,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和人民的苦难。
03 《霸王别姬》
由陈凯歌执导,以京剧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复 杂和命运的无奈,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声音分析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是一部中国活生生的现、当代野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影视声音的构成元素分为有声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影视声音是影视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叙事,也可以间接地对叙事起到渲染的作用,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在影视声音元素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
通过语言的音色、音量、音高节奏、发声位置等结合后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语言情绪。
影片中,福贵和二龙在语言的语调和语气上按照剧情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反差,影片刚开始,在赌场听皮影戏这场戏中,刚开始龙儿频频给福贵斟茶,低声哈气地和富贵说话,而这时候的福贵则显得目中无人。
福贵:我说龙二,你这个皮影班主怎么弄的?光惦记着赢我钱了?这戏唱着比驴叫都难听。
龙二:累了,这板眼就乱了,都唱了一夜了。
要不,福贵少爷你给露两声?让他们开开眼。
这段语言的表达,福贵的语气比龙二显得有气势,语调要比龙二高,语速也相对比龙二要快,体现出福贵和龙二的地位,突出
了福贵目中无人的形象。
当嗜好赌博的福贵很快把他家的财产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龙二时。
龙二:账面上没错的话,我先告辞了。
富贵少爷,您府上那院房连半间都没给您剩下。
您千万别怪我狠心,我实在太喜欢那院房了。
失陪失陪,过两天
府上见。
福贵:(不服气想把院房赢回来)你不能赢了我就走吧?咱还没完呢,接着来接着来。
龙二:福贵少爷,对不住了,您现在连本钱都没了,拿什么跟我玩呀。
有什么话您可以跟谢老板说,对不住了。
福贵:不行,不行,不行……
龙二:富贵少爷,您这是干什么?
福贵:还没完,再来再来……你是存心憋着害我,你……
这段对白福贵的情感高涨,语调高,带有乞求的语气。
而龙二这时的语气带有讽刺的意味。
表现出福贵和龙二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
同样,在福贵和家珍两个人的关系中,福贵对家珍的态度前后也有明显反差,在福家还没有衰败之前,富贵对家珍说话的语气总是那种爱理不理的感觉,语调高,语气生硬。
但在家珍听说福贵改邪归正回家后,福贵的语气明显软了下来,变得柔和了,语调也变低了。
表现出福贵和家珍两个人关系的慢慢升温,为下面的剧情做好了铺垫。
福贵回到家中,与父亲发生争执,有过这个一段对白.
徐老爷:畜生,又是一夜,狗改不了吃屎,你这小王八蛋。
你就这么胡折腾,徐家这点家底,非得让你折腾光了。
你还能干点什么?你说,除了那
事你还能干什么?就不学点好,这王八蛋
福贵:没有老王八蛋哪来的小王八蛋?我跟谁学好去?我就纳闷,这三院房怎么就剩这一院了?当年有名的徐大混蛋,不是我。
(徐老太太见状忙
拿毛巾给老爷擦脸)
徐老爷:他说我什么来着?
徐老太太:喝粥,喝粥。
福贵:娘,你擦完了,扶我爹进去吧!
凤霞:爹,爷爷又来骂你了!
福贵:你爷爷在唱歌呢
这段对白,两人距离较远,语调都比较高,语气生硬。
体现出两个人之间关系不和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加了矛盾冲突,在这样的争执下,一句稚嫩的童声打破了这种僵硬的局面,增添了几分诙谐的色彩。
这部影片也巧妙的运用了画外空间,在家珍和福贵第一次团聚的那个晚上,画面首先是个门的固定镜头,画外音是家珍和福贵的对白,停留了几秒后,运用了一个长镜头,从徐老太太一直摇到家珍和福贵。
这个片段,巧妙的利用画外空间表现了家珍和福贵夫妻之间的恩爱,给观众留下了更多遐想的余地,画中有声,声中有画,声画互补,生生传情,真正体现了“视听艺术”的魅力。
群声指的是群杂或背景人声,它主要用来表现故事情节的环境气氛。
在影片刚开头,当福贵唱戏时,喝彩声明显要比之前高涨许多,有明显的情绪差别。
(二)音乐
音乐的特点具有抽象性、主观性,它不像语言那样能够直接表达意义,它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感染力。
音乐语言包括旋律、音色、音区、节奏、节拍、力度、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等等。
这部影片的配乐非常好,吸收了西北秦腔戏曲素材,唱出了人生的种种无奈,.电影揭示了个人与时代对立,个人处于时代历史的重压
之下,任其摆布,无从反抗.刻画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表现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现状,解放战争、大跃进、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每一次打击都与时代有暗合的关系,展现人在社会面前的渺小。
本影片出现次数最多的曲子是“似水流年”,是赵季平老先生的杰作,他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身后的东方文化传统,包含着窑洞、高原、秦腔、剪纸、信天游等各种西部元素,他的音乐能够很好的运用和发挥民族乐器民族音调的特点,是音乐和影片相结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本影片刚开头,曲调悲凉,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体现了赵季平老先生音乐的乡土情结和黄土高原的风格。
这段音乐是由板胡和二胡独奏交织而成,音乐风格古朴。
在《霸王别姬》中,首段音乐就是京剧锣鼓,后面更由京胡、琵琶引出悠婉悲壮的大乐队的交响。
当男主人公福贵即将输掉自己全部财产时,赌场内皮影戏的伴奏音量突然大了起来(近乎噪音),达到了烘托紧张气氛的效果。
当福贵带着皮影帮子第一次演出时,刚开始还是有源音乐,音乐是福贵唱的秦腔,后来画面是福贵和皮影帮子在路上,但是背景音乐还是福贵唱的秦腔,此时为无源音乐;而后的唱戏、家珍喂徐老太太吃饭,这几个画面来回切,此时音乐为主题音乐,渲染了情绪,是影片主题得到了升华;最后画面落在了唱戏上,无源音乐转为有源音乐,也就是音乐与画面结合了起来。
这样一段戏,先利用秦腔这个有源音乐,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然后转为无源音乐,在渲染福贵新生活来
之不易的同时,同时又很好的塑造了家珍贤妻良母的形象,所谓一举两得,最后又转到有源音乐,音乐一紧一松,恰到好处。
在为国民党演皮影戏的那场戏中,撕心裂肺的人声和胡琴高亢的旋律回荡在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塑造了一种荒凉、无奈的意境。
贯穿本部影片的音乐叫“似水流年”,曲调哀怨,在影片中出现了十几次,每一次出现在影片中诠释的意思都不同。
其中有几次对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
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
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
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这时主题音乐响起,让人心里面由衷的觉得活着真好,只要家人团聚,能在一起就好。
有一次是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
家珍让春生进屋说话,这时主题音乐响起,体现了中国农民质朴的心灵和善良的心,精神层面高于物质层面。
还有一次就是在影片的结尾,福贵在对自己的外孙馒头说:“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那我就可以骑牛了”“到那个时候馒头就可以开上火车,飞机了”“到那时候,咱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
”这时音乐响起,体现出人生命途多舛,人们只要活着,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好好的活着才是人生最伟大的价值体现。
(三)音响
音响就是除语言、音乐之外,影视节目中其他声音的统称。
包括电影中的动作音响、自然音响、特殊音响、背景音响等。
在影
片中能够渲染情绪,烘托环境气氛,同时可以推动情节,创造节奏,产生寓意等。
在徐府算账抵押院子这场戏中,在空旷的房子里,算珠碰撞的声音远超过实际碰撞的声音,剪辑人员将此声音夸大,加大了混响,体现出福贵心里的忐忑不安,和龙二心里的得意洋洋,两种心理的巨大反差,通过算盘巧妙地体现了出来。
在福贵第一次为谋生演出这段戏中,有个戏帮子在路上走的镜头,夹杂着鸟扑打翅膀飞走的声音,表明了福贵的内心不平静,但是又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无奈与惋惜,以前那种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春生给福贵一家送存折的这场戏中,福贵在开门之前的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动作声都凸显了出来,穿衣声,开门声,脚步声动作;在影片的结尾,春生背的一个大全景,有火车驶过的声音,火车疾驰而过的声音为主声源,人声为辅助声源,一个主声源和一个或多个辅助声源结合一起形成复合声源,这样的结合胜过语言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