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附优秀范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附优秀范文)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多媒体出示诗词《竹枝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
(逐一出示相关内容)3.(多媒体出示诗词《元日》)我们再来阅读一首王安石写的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又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4.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的两首诗中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风俗。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那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理解) 5.教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习作,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展示,了解风俗1.同学们,我们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
(多媒体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2.学生边看图边说、边补充。
3.刚才所看到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但是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如有的地方春节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等。
你的家乡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4.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及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确定思路,回顾写法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如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你参加的风俗活动的经历,你最想介绍哪种?2.引导学生回忆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描写方法,生动地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查阅资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如何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知识:介绍家乡风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 写作方法指导: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和起草。
3. 文章结构布局:开头、中间、结尾的写法,以及过渡的使用。
4. 语言表达技巧: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风俗活动写具体、写生动,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独特感受。
- 难点: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和构思,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风俗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具:写作素材收集记录表、草稿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风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3. 写作方法指导:教授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和起草,以及如何布局文章结构。
4.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素材和构思,互相交流启发。
5. 写作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俗- 正文:包括风俗背景、写作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要点。
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人交流,了解更多家乡风俗,准备下次课堂分享。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写作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家乡的风俗》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能力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板块。
一是出现了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除夕包饺子等风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二是提供两个话题: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基于描写事物类习作的特点,选择了前一个话题。
关于介绍节日风俗习惯,统编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一次是在三下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此次是对这一习作的延续和发展。
经过前几次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搜集资料,也能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而抓住风俗特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将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和本次习作要求,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选择自己家乡最特别的风俗,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晰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做到详略得当。
2.抓住重点介绍的部分,结合搜集的资料,把“怎么过”写具体。
3.愿意将家乡的风俗与人分享,增进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教学准备教师:PPT,学生课堂作业纸。
学生:搜集整理家乡风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语境,触发习作思维。
(一)聊聊作品中的风俗。
(课件呈现各地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随着作者,穿越古今,了解了各地的风俗,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谈谈家乡特别的风俗。
1.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它有什么特点?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预设一:在我的家乡,结婚时的风俗很有意思。
女儿出嫁的时候要哭,而且哭得越厉害,以后的生活就越幸福。
预设二:我觉得过春节的风俗很特别。
特别是正月初一的时候,不能扫房间,这样财就会溜走。
那一天要开开心心的,这样才能一年都顺顺利利。
预设三:我是苗族人,我的家乡人非常重情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家乡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内容要求如下:1. 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描述风俗的特点、起源、发展及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3. 结合亲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调查、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风俗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调查了解: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或图片。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调查成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文。
6. 修改润色: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评、指导。
7. 优秀作文展示: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风俗特点、起源、发展、意义3. 写作要求:选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3. 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或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调查、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写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集中一点来细致抒写“家乡风俗”。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重点学会细致抒写,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一、导入--节日风俗同学们,大家好。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的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等……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和习俗就是风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节日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板书)二、品他乡风俗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两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家乡的春节习俗》《春节•添位》,看看自己喜欢哪篇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可以联系文章中的一些具体的语言和段落,来谈。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这两篇文章中,总结出一些写作的方法呢?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反映出民风民俗的情趣。
写民风民俗,要能让别人从中体会到生活情趣。
我们还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所查阅的资料,要将资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进去,这样文章才有感染力,别人才爱读。
小结:写什么?选取家乡有代表性独特的风俗。
明确了写什么,最难的是把它写好。
大家看,该怎样写?细腻描写(可以结合具体段落读)板书:选材:独特描写:细腻同学们,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
因此我们在写节日家乡风俗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介绍它的起源、更要挖掘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在品读、鉴赏了学长们所写的习作之后,我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的有哪些节日风俗。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过程与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写出民风民俗的特点。
2.字里行间表达自己对民风民俗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明确习作要求,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节日。
你们知道哪些节日呢?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设计意图:习作与生活相联系,说说知道的节日就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消除习作的畏惧感,以迅速进入一个自由表达、自由发挥的情境中。
二、明确要求。
1.学生读习作要求。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课件出示)这次习作内容可以写什么?①介绍一种风俗;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有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习作要求)①介绍一种风俗。
想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也可以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审题,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本次习作。
三、写作指导。
1.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9830;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简介: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2. 家乡的风俗特点:分析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3. 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
4. 家乡的风俗活动: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3. 分析家乡的风俗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4. 讲述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
5. 介绍家乡的风俗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6.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将所了解的家乡风俗融入到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学生习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8.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精神3. 正文:- 家乡的风俗简介- 家乡的风俗特点- 家乡的风俗故事- 家乡的风俗活动- 写作指导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会集中一点来细致抒写“家乡风俗”。
2. 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体验故土乡情。
重点学会细致抒写, 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一、导入-- 节日风俗同学们,大家好。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 我们可以粗略的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等⋯⋯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 逐渐形成的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和习俗就是风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 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 来上一节“家乡节日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板书)二、品他乡风俗1.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两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 《家乡的春节习俗》《春节·添位》, 看看自己喜欢哪篇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可以联系文章中的一些具体的语言和段落, 来谈。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这两篇文章中, 总结出一些写作的方法呢?用自己的语言, 写自己的感受, 反映出民风民俗的情趣。
写民风民俗, 要能让别人从中体会到生活情趣。
我们还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所查阅的资料, 要将资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进去,这样文章才有感染力, 别人才爱读。
小结: 写什么?选取家乡有代表性独特的风俗。
明确了写什么, 最难的是把它写好。
大家看,该怎样写?细腻描写(可以结合具体段落读)板书:选材:独特描写:细腻同学们,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
因此我们在写节日家乡风俗的时候, 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介绍它的起源、更要挖掘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说。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观察、描述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材料:笔、纸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4.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舒适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小视频展示家乡特色风俗,引发学生兴趣。
2.教学目标:介绍家乡风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表达家乡情感的愿望。
3.活动一:学生自我介绍家乡的一两个特色风俗。
4.活动二:小组合作,讨论家乡风俗的意义,并汇总形成小结。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
2.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家乡风俗。
3.活动一:学生根据所了解的家乡风俗,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自由作文。
4.活动二:学生交流作文,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课时1.复习:再次强调家乡风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了解。
3.活动一:小组合作,准备呈现家乡风俗的PPT,每组介绍一种风俗并展示具体场景。
4.活动二:全班讨论,分享家乡风俗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家乡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合作与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更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
五、延伸阅读1.《家乡风俗的魅力》,刘瑞康,少儿图书出版社,2008年。
2.《风俗文化探索》,李宁,中华书局,2015年。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次习作话题“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习作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教材第一部分,首先点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并配以三幅插图,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唤起他们对风俗的真实体验,拓展习作思路。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提示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是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并从如何搜集资料、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指导。
教材第三部分,对习作后的评改和展示提出具体建议,把全班的习作成果集中成为“家乡风俗作品集”,为学生创设了分享、展示习作的平台,提升学生习作的成就感。
本单元的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同时,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也曾经安排了“走进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家乡风俗的习作,不仅降低了习作难度,更体现了教材内容编排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重点来细致描写家乡风俗。
2.写一写自已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可适当穿插风俗的传说或者来历,做到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3.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增强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教学难点:介绍风俗习惯时,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主题1.你的家乡风俗有哪些,结合预习任务单内容,想想你最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哪一种风俗?2.本次习作内容:(1)介绍一种风俗。
(2) 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确定题目:如《春节的习俗》《家乡的___节》《欢度___》《有趣的___仪式》等等。
二、打开思路,技法点拨1.确定内容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像我们北方,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春节了。
包饺子、拜年、守岁、放鞭炮等等各种风俗让这个节日热闹而美好。
此刻,你脑海中又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节日场景呢?当然,除了拜年、包饺子之外,无论是迎春的除尘行动、年货采购还是年后的元宵赏灯,二月二的洗剪龙头,每一个节日都值得我们用笔记录下来,选择你最熟悉的,你认为最有趣的内容来写就好。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新人教版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1. 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尝试介绍一种风俗。
恰当安排详略,写出这种风俗的来历与特点。
2 课时第 一 课 时1. 深入了解所写风俗的来历与特点。
(重点)2. 写出自己对这种风俗的看法。
(重点)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图片展示的是什么风俗呢?你最喜欢什么风俗?审题指导小组交流: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本次习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 本次习作要求写家乡的风俗。
2. 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 写作时要突出风俗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习 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 一 二板书搜集资料——确定内容——罗列要点——阐述要点 思路导航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北京的春节》的写作方法。
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写好家乡的风俗?2.小组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3.教师点拨:写作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思路。
(1)可以从给出的两个习作内容中任选一个来写。
(2) 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
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3) 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要把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写具体,把风俗的来历或特点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技法点拨:(1)白描法。
在习作中可以把在风俗活动现场看到的情景一一记录下来。
(2)穿插法。
在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过程中穿插介绍有关的传说或故事。
(3)剪切组合法。
把相关的传说或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剪切组合在一起。
自由习作1. 选择你最熟悉的一种风俗,写一写这种风俗的来历和特点,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2. 学生尝试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 四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第二课时1.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并与同学交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家乡的习俗》教案教学目的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写作技巧: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3. 作文修改: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互相修改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风俗,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5. 修改与评价:学生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正文: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3. 写作技巧: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七、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修改作业: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写作指导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集中一点来细致抒写“家乡风俗”。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重点学会细致抒写,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一、导入--节日风俗同学们,大家好。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的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等……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和习俗就是风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节日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板书)二、品他乡风俗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两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家乡的春节习俗》《春节·添位》,看看自己喜欢哪篇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可以联系文章中的一些具体的语言和段落,来谈。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这两篇文章中,总结出一些写作的方法呢?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反映出民风民俗的情趣。
写民风民俗,要能让别人从中体会到生活情趣。
我们还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所查阅的资料,要将资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进去,这样文章才有感染力,别人才爱读。
小结:写什么?选取家乡有代表性独特的风俗。
明确了写什么,最难的是把它写好。
大家看,该怎样写?细腻描写(可以结合具体段落读)板书:选材:独特描写:细腻同学们,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
因此我们在写节日家乡风俗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介绍它的起源、更要挖掘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在品读、鉴赏了学长们所写的习作之后,我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的有哪些节日风俗。
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会选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四、写家乡风俗同学们说的很好,有的同学选取了独特的最具家乡代表性风俗,有的同学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同学给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境,讲的都很生动细腻。
但是,说的再好都是纸上谈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片段。
同学们写的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
说风俗,谈家乡,过来过去绕不开一个“情”字。
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
板书:感情:真挚因此,我们在写家乡风俗的时候,哪怕你写的是最普通的风俗,只要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感,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结束语: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
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二、选择题2.一千张糖纸铁凝①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外婆家住。
正是七岁八岁狗都嫌的年龄,加之隔壁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的种种游戏使外婆更不安宁了。
笑呀,闹呀,四合院里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②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
天,她对我们说:“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累呢?”我和世香相互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
是啊,什么叫累呢?我们从没想过。
累,离我们多么遥远啊。
有时听大人们说:“噢,累死我了。
”他们累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
当我们终于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呀,你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漂亮的糖纸,多好玩呀。
”我想起世香是向我炫耀过,她那几十张美丽的糖纸。
可我既不喜欢糖纸,也不觉得找糖纸有什么好玩。
世香却来了兴致,“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呢?”“攒够一千张糖纸,表姑就能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③我和世香惊呆了。
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奇,但在我的童年,表姑的许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
那是怎样一笔财富,那是怎样一份快乐!④从此我和世香不再吵吵闹闹,外婆的四合院也安静如初。
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墙角里的糖纸。
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有时候,我们会追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追个老半天。
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用来买糖,这样,也只能买几十颗。
然后我们突击吃糖,嗓子让糖狗得生疼。
我们还在糖果柜台边,耐心地守候带孩子来买糖吃的大人,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⑤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泡在脸盆里仔细把它们洗干净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⑥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狗呢,欠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待她不笑了才说:“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园子里闹,不得清静。
”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蔑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姑啊!⑦这时,我突然觉得很累。
原未大人们常说的累,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了。
我和世香走出院子,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
⑧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⑨我已经长大成人,可是所有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吗?1.请围绕“糖纸”这一线索,补充完整相关情节。
表姑让我们攒糖纸→→→抛酒糖纸发泄悲愤2.第②段和第⑦段加点的词“累”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效果。
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泡.在脸盒里仔细把它们洗.干净,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4.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
5.作者从被表姑欺骗的经历中得出的人生启示是什么?6.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读到过“曾子杀彘”的故事吗?请你比较曾子和本文的表姑的做法,说说你的看法。
1.收集、清洗糖纸献上糖纸却没换到电动狗2.不同。
第②句中的“累”是指身体疲劳或劳累,第②段中的“累”是指内心疲惫。
3.“泡”“洗”“贴““揭“四个动词用得十分贴切、传神,表现孩子清洗糖纸的耐心细致和心灵手巧,也饱含着对糖纸的呵护和珍惜之情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糖纸比喻成彩蝶,形象地写出了“我“和世香愤怒的宣泄以及内心的一份释然。
5.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6.略3.高贵的捐赠方冠晴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安慰的话。
....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带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厖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是翔子的妈妈,我不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
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10她的母亲抱住她,疯狂地问她。
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
她幸福,是因为;她骄傲,是因为;11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为这小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
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1.赏析第⑦自然段加点的词,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根据文章内容,请将原文中横线上空缺的两句话补充完整。
她幸福,是因为她骄傲,是因为3.文中画线的一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反映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请赏析此句。
4.文章结尾三次用到了“高贵”一词,请结合语境,分别指出其中含义。
(1)高贵的捐赠:(2)高贵的母亲:(3)高贵的花:5.小女孩高贵的捐赠在我们内心激起的是一圈圈爱的涟漪,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打情诗,让人心潮澎湃。
请你说说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1.“一点点钱”“一两句”写出了“我”对翔子的捐赠之少,关心之浅,以此反衬出了小女孩的捐赠的高贵。
2.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世界上最为宝贝的东西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与神态描写,将小女孩即将捐献妈妈的矛盾心理和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苍白”“咬”等词运用准确传神。
4.(1)小女孩将她最宝贝的母亲捐赠给了翔子,这一行为十分高贵。
(2)母亲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优秀,她自身的品质也十分高贵。
(3)母亲对女儿从小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女儿拥有纯洁善良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