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
二、教学重难点1.鸦片战争起因;2.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鸦片战争起因及经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国情。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导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预习在课前通过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预习教学内容。
例如:- 鸦片战争的起因有哪些? - 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 当时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样子?3.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让学生围绕英国、中国、鸦片等关键词展开思考,探究鸦片战争的起因。
(2)讲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经过,让学生了解此次战争的全貌。
(3)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启迪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深入思考。
(4)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介绍当时中国的国情,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4.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并安排相关作业。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的看法。
2.课后收集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资源1.教具:黑板、白板等。
2.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七、教学延伸通过课外阅读、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选题进行研究。
八、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讲解要点明确,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3.教材内容可适当增加拓展,、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鸦片战争,学生将深入了解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的这场战争的发生、原因和结果,加强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发生原因和主要战争经过。
2.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能分析其原因。
3.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
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
【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发生原因和主要战争经过。
2.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教学难点】1.学习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讲解。
2.学生小组讨论。
3.展示网上电影。
4.利用互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通过学生简单询问,导入本堂课的话题。
二、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引入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三、阅读素材(15分钟)学生阅读课本的文本内容,完成鸦片战争的标志性事件的朗读及理解。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原因。
五、互动游戏(15分钟)利用互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内容。
六、展示网上电影(10分钟)放映一段有关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战争的相关信息。
七、课堂总结(5分钟)将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总总结,并让学生作出课堂反思。
【板书设计】鸦片战争:一、原因二、主要战争经过三、对中国的影响四、反思【教学反思】本节历史课以介绍鸦片战争为主,通过图片、阅读素材、小组讨论、互动游戏、展示网上电影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
在展示网上电影片段时能使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鸦片战争背后的人文历史。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 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危害。
难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罂粟花图片教师: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
可是它却被殖民者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渊。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去回忆那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展示:第1课:鸦片战争(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展示: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什么样的状况?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学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教师: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等,销路旺盛。
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展示:英国厂房教师: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布匹都是机器生产的产品。
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
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
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
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自然成了英国的目标。
我们再看中国当时的情况。
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
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引入鸦片战争主题,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提问导入。
–提问: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回答,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30分钟)1.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
–利用课件和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输入鸦片?这对中国有哪些影响?2.学习鸦片战争的经过。
–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的港口和岛屿,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输给英国?是否存在内外因素?3.学习鸦片战争的结果。
–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失去了领土和主权,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这场战争?梳理归纳(10分钟)1.整理学生的回答,梳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拓展延伸(10分钟)1.提出问题:鸦片战争是怎样影响中国的社会变革的?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总结反思(5分钟)1.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作业1.综合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鸦片战争•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港口和岛屿•结果:中国失去领土和主权,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资料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掌握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二、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的背景:介绍清朝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情况,特别是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2、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包括虎门销烟、英军侵略、战争形势的变化等方面。
3、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包括割地、赔款、五口通商等方面。
4、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人物:介绍林则徐、关天培等重要人物的事迹和贡献。
5、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讲述三元里抗英、南京条约等重要事件的过程和意义。
6、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政策:介绍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期间采取的重要政策,如钦差大臣的设置、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等。
三、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特别是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2、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包括割地、赔款、五口通商等方面。
3、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如林则徐、关天培、三元里抗英、南京条约等。
四、教学难点1、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2、掌握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特别是其相互关联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背景和过程。
2、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鸦片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的实际作用和影响。
六、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背景: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鸦片战争》示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统编)】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与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等史实。
2.根据中英两国社会的差异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并分析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
探究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3.通过对《南京条约》的分析概括,理解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4.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卑劣与血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5.学习林则徐、关天培等人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材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教师:“中国梦”这个词语我们在街头小巷随处可见。
2012年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而这个“中国梦”却是随着另一场梦碎开始的。
古代中国曾经盛极一时,曾以“天朝上国”自居,但在1840年,英国的船坚炮利惊醒了国人、打破了美梦,也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的美梦是如何破碎的,一起来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从“中国梦”的提出说起,通过对“中国梦”这一热点的讲解,引出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引导学生思考英国船坚炮利惊醒了国人、打破了美梦的背景和对中国的影响来进入本课。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 新课讲授1.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神甫事件”)3.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起战争;1857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批判侵略行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辅助材料:鸦片战争相关图片、史料、视频等。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教师讲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5. 情感教育:(1)培养学生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批判侵略行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7. 布置作业:(2)复习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8. 板书设计: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过程: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结果:《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021年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案三篇【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同学们知道 ___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 ___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 ___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 ___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 ___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 ___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 ___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 ___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 ___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1.归纳法。
像 ___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
对 ___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 ___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 ___烟,*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 ___,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 ___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___之害甚于*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 ___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 ___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 ___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 ___态度如何?等等。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学生能够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
【教学重点】:
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将鸦片战争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如何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观看视频或看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鸦片战争”。
二、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1. 讲解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此的反应。
2. 介绍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以及最终中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情况。
三、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 各种形式的侵略和剥削。
2. 开辟了中国的贸易渠道,影响了中国的国民经济。
四、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
1. 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看法,思考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和平。
【作业布置】:
1. 了解中国的其他一些不平等条约。
2. 思考如果自己置身于鸦片战争当时的情况,会作何选择。
【课后反思】: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思考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利益。
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1.1鸦片战争》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1.1鸦片战争》一. 教材分析《1.1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侵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等。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构成了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的理解可能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形成对鸦片战争的全面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细节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事件过程和细节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3.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资料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呈现(10分钟)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梳理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同学们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 ?同学们知道因为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 19 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 。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 (包含鸦片、危害及销烟 ) 。
2.中英《南京条约》( 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1.归纳法。
像鸦片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述法。
片争的程等内容,可以用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 世上半期中英易情况及原因、片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 安排一●教学程[入例示一]《炮子》()清?澧“ 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几个死 ?君莫畏火箭,夜才二三里。
我所畏者片烟, * 不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不知烟尽囊中。
呼 !太平无事吃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 ?”同学,首《炮子》里的是片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下降、家、社会气坏等劣影响,一个主便是片之害甚于 *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片又是如何入中国的 ?是把片入来的 ?其目的是什么 ? 片入中国后社会来哪些危害 ?中国政府度如何 ?等等。
通本的学,就会明白的。
[板]第一片争一、林徐虎烟1.19 世上半期的中英易[教引 ] 同学看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 1.19 世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的状况 ?2.中英出口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学生看] ⋯⋯[学生回答 ]19 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史实。 (2)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南京条约》与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不同。 (2)通过搜集资料,组织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 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史实。 2.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 《南京条约》与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区别。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章:林则徐虎门销烟 教学内容: 1. 林则徐的生平及其禁烟运动的原因。 2. 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活动: 1. 讲述林则徐的生平及其禁烟运动的原因。 2. 组织学生讨论虎门销烟的意义。 第二章:鸦片战争 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其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 1. 讲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其过程。 2.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三章:《南京条约》 教学内容: 1.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 《南京条约》的影响。 教学活动: 1. 讲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南京条约》的影响。 第四章:鸦片战争后的反抗斗争 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反抗斗争的意义及其启示。 教学活动: 1. 讲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分析反抗斗争的意义及其启示。 第五章: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教学活动: 1. 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 第六章: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革。 2. 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 1. 讲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 2. 分析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七章:鸦片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2. 民族意识的觉醒及其表现。 教学活动: 1. 讲述鸦片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2. 分析民族意识的觉醒及其表现。 第八章: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探索 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2. 探索的成果及其影响。 教学活动: 1. 讲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2. 分析探索的成果及其影响。 第九章: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 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 2. 教训对现代中国的启示。 教学活动: 1. 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 2. 分析教训对现代中国的启示。 第十章:总结与反思 教学内容: 1. 鸦片战争的总结。 2. 对鸦片战争的反思。 教学活动: 1. 组织学生总结鸦片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 2. 引导学生反思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林则徐虎门销烟:重点关注林则徐的生平及其禁烟运动的原因,以及虎门销烟的过程和意义。补充说明禁烟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虎门销烟则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一次重要斗争。 2. 鸦片战争:重点关注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补充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阶段。 3. 《南京条约》:重点关注《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补充说明《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序幕。 4. 鸦片战争后的反抗斗争:重点关注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补充说明这些反抗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5.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重点关注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补充说明这些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它们使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也为中国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近代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6. 鸦片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重点关注鸦片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影响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及其表现。补充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促使他们开始觉醒,寻求振兴国家的道路。 7. 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探索:重点关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补充说明这些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它们是中国人民为了振兴国家、实现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尝试。 8. 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重点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补充说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包括要坚持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要坚持改革开放,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等。 9. 总结与反思:重点关注鸦片战争的总结和反思。补充说明通过总结鸦片战争,我们要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也要从中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全文总结和概括:通过学习鸦片战争,我们了解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为了振兴国家、实现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探索,也明白了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和总结。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铭记的历史,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是该册的开篇,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精美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比较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了解鸦片战争,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鸦片战争的过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认识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同学们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中精品历史《鸦片战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 第一节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教师分析]同学们请看: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这是机器生产的产品。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
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成了英国的目标。我们再*当时的情况。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自己消费。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国的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很少。自然经济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因此,外国商品进来之后没有市场。细究起来,当时外国
商品在中国没有销路的主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清廷对外政策上的严格限制。康熙五十八年,一向果敢而英明的康熙大帝宣布禁止南洋贸易,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夷人不许进内,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规定广州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体恤地处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办法是设立“行商”。所谓“行商”,就是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人。由于清朝体面的大吏们不能直接与未开化的夷人接触,所以采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间接管理办法以免有伤国体。二是当时外国商品初入中国时只是贵族人家的奢侈摆设,平常百姓很少有人买,甚至见都少见。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入贾府,到宝玉
的屋内,看到大钟摆心里还奇怪为什么把个大称砣挂起来,站在西洋镜前,还不知道那满头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镜云:人老不知羞,花儿插满头。因此,外国商品最初在
中国确实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的人广泛接受。而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等在英国却非常受欢迎。中国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国上层绅士淑女、下层平民百姓的家中。当时在英国饮茶竟成为一种时尚。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银钱来到中国购进茶叶。所以19世纪上半期(特别是20年代前),中国对英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而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却处于入超地位,
而且这种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急需向外输出商品,它不能容忍这种不利处境的继续,开始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学生回答]英国发现,从事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鸦片。 [教师提问]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鸦片还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板书]2.鸦片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师讲述]英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为了利益,它可以不择手段。鸦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可耻的商人们输进中国的。鸦片,俗称“大烟”“阿芙蓉”,是
由红*的青果汁液,经过割取、晒干,凝缩而成的软膏。红*本是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这种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上瘾。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鸦片不可解。天长日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被鸦片这个恶魔侵蚀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终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英鸦片商鸦片的利润高得惊人。在当时,每箱(约100斤)印度鸦片成本在20卢比,而到中国出卖,竟可获利100倍以上,达到2000至3000卢比的高价。在暴利的驱动下,他们所信仰的*教应有的仁爱精神和作为人应有的良知被泯灭,越来越多的鸦片被输入中国。在1767年以前,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烟土不超过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输入达40000多箱。1835年东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对华贸易的专利权不存在了。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都可以有权对华贸易,这些工业革命的暴发户们争先恐后地瞄准对华鸦片贸易,疯狂地向中国运送鸦片,疯狂地从中国人口袋里捞取银元,而他们送来的鸦片又在疯狂地吞食中国人。仅仅东印度公司解散的当年,到中国的鸦片已达2万多箱。到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已高达4万多箱。英政府仅仅印度鸦片税一项税收就达422万多元。据有关资料统计,鸦片战争前,英商向中国输入鸦片达42万多箱,给他们带走了三四亿银元的财富。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表: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能否认识到鸦片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根据课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据自己想像,讨论一下,归纳成几点。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随着鸦片输入的猛增,大量银元流向国外也是自然的事。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答案二:从课本所选的《炮子谣》里可以看出四个字:鸦片吃人。正如歌谣所写:“我所畏者鸦片烟,*不计亿万千。”
答案三:《炮子谣》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耗钱毁体。这从“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二句可以看得出来。
…… [教师归纳]下面我们来把鸦片的危害归纳一下: 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这是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由原来的1000文抵一
两到1500文抵一两。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先把粮食卖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白银交税,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一两白银的税。现在纳一两白银的税却需卖150斤稻谷)。三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而受贿放私,
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四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由于军队也吸食鸦片,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五是民风日下。全国各地烟馆林立,吸食人数竟达200万。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军官将领,庶民百姓,甚至连妇女、僧尼也沾染恶习,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教师提问]针对鸦片输入带来的种种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应呢? [学生回答]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个小问题——林则徐虎门销烟。 [板书]3.林则徐虎门销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林则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绩,试着评价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来掌握。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药丸,限定吸烟人定期戒绝。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则徐到广州后,*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引导]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不对? [学生回答]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
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教师讲述]从嘉庆皇帝开始明令禁止鸦片进口,当时多出于维护道德民风的原因,那时的朝臣们谁也不愿意被人当作伤风败俗的辩护者而被指控,后来发现屡禁不止,烟害已
成为一个严重的财政问题时,以大臣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出场提出新论,主张鸦片贸易合法化,并照章纳税,允许内地种植*,以国产鸦片来抵制外来鸦片,从而阻止白银外流。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立即予以反对,从生产力、商业、国防等方面历数鸦片危害,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用“银荒兵弱”来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终于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