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学员操作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培计划”(2015)——四川省中小学(幼儿)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

四川师范大学

2016年3月

“国培计划”(2015)——四川省中小学(幼儿)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依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项目区县实际需求,推进乡村教师混合研修,与项目县教师培训机构密切配合,协同调研设计、实施与评价区域教师研修、校本教师研修,根据教师发展规律和教师培训特点,采取短期集中面授、网络跟进研修和课堂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实现学用结合,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研修目标

(一)促进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提升。

围绕以“深化校本教研,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主题,参照教师专业标准设置研修课程,引领中小学教师审视改进教学方式,提升中小学教师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的能力。

(二)促进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的卓越发展

1. 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围绕“怎样教”与“教什么”开展行动学习,开发并传播“问题+课例”实践课程,促进“教什么”与“怎么教”的有效整合。

2. 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结合本地/校实际,设计与研修主题相关的校本研修主题,制定相应研修计划,并设计、组织本校或跨校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活动。

3.在培训乡村教师中实现培训团队的卓越发展。

(三)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师常态化成长研修社区。

以本次研修为契机,带动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尝试逐步形成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二、研修方式

自主选学——根据预设性课程资源,参训教师根据个人教学需求自主选学,要求选学课程学时不低于70学时。

在线课程——专家对培训课程进行讲授,对课程内容分专题、多维度进行剖析和解读。通过系统性的剖析和解读,帮助参训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培训课程设置的背景、理念等,进而深层次理解课程内涵。

问题研讨——为了方便交流研讨,加深参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培训将参训教师进行分组。在培训过程中,增加小组讨论环节。各个小组带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共同研讨学习,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将专家讲授的内容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案例学习——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入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和解读,帮助学员深层次的理解课程内容,以达到学员能够完全把握课程内容的目的。

参与式培训——专家答疑的另外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在培训的过程中,设置互动交流环节,学员针对自己所疑惑的问题,与专家进行网络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真正解答学员心中的疑惑,有助于他们理解课程的内涵。

任务驱动——通过预设任务(作业),参训教师带着任务进行学习,能够提高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完成预设任务,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三、内容设计

根据培训原则,预设性课程以专题课程学习与研修活动相结合的模式设计,围绕以“深化校本教研,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主题,采取基于教师个人教学需求、任务驱动、自主选学的方式进行研修任务划分与学科课程设计。

(详细课程内容见附件)

四、研修阶段安排

五、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六、组织与保障

1. 县级培训管理团队职责

遴选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管理者、学科骨干培训者或教研员、校长等组建县级培训者队伍。

(1)制定整体推进方案,并对校级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

(2)遴选教师工作坊学员及坊主,对项目学校进行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

(3)定期组织跨校协作研修活动,展示培训成果,分享研修经验,不断提升研修质量与水平。

2.项目学校培训管理团队职责

项目学校遴选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组建校级培训者队伍。团队使用情况如下: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制定研修计划,建立组织管理制度,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安排学校专项经费支持研修工作开展。

(2)教研主任负责具体的研修活动实施事宜。

(3)各学科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负责本学科参训学员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按要求提交研修活动总结和成果等。

3.培训机构管理团队职责

专家在线值班:每天每学科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在线值班,通过QQ热线、群组互动评论等方式进行网络研修操作方法和课程学习疑难问题指导、专题互动研讨及培训成果评荐等方式对学员学习进行有效引领。

集中辅导答疑:培训期间将安排不少于2次网络视频答疑,基本按照模块专题学习后即安排1次辅导答疑(每次15学时)的频率贯穿整个培训过程,通过远程实时交流系统,对学习阶段性热点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组建网络虚拟班级:以学科为单位组建网络虚拟班级,原则上每班按50-100人方式组班,每班级设定1名辅导教师。

在线服务与支持:培训期间提供平台实时监控服务,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提供专业系统的各层次技术培训,保证各角色顺利使用平台;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对突发情况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

1.建立培训管理QQ群,提供400服务热线,24小时专人值班,在线解答参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保障培训质量。

2.定期做好学情统计,对项目实施情况和各班级学习进度进行及时统计并及时共享督促,每周不少于1次学情简报。

3.定期做好项目简报,对项目整体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及时告知各项目管理团队,根据学习进度要求及时做好指导工作,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发布不少于4次项目简报。

4. 项目结束后继续开放平台,研修教师和团队可以持续开展常态化的校本研修和区域协同研修等活动,平台的自动统计功能跟踪学员后续的研修绩效。学校可以将平台作为校本研修的常态化网络载体,在专家辅导下,制订新的研修计划,组织实施校本研训项目。

七、考核评价

1.对培训者(辅导教师)的考核

包括研修指导与管理的绩效指标—工作坊成员的学习率、合格率、优秀率、研修进度,辅导教师的研修绩效—辅导教师发布研修资源的优秀率、发起研修活动的优秀率等,监测和评估辅导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未达到60分,则视为不合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