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 隆抗体 的研究 进 展
邢海权 闫梦菲 赫晓燕 , ,
(. 1山西农 业 大学动 物 科技 学院 。太 谷 0 0 0 ;2南 京农 业大 学动物 科 技学 院 ,南京 38 1 .
摘
20 9 1 0 5)
要 : 体 分子是 生物及 医学领 域 中用途 最为广 泛 的蛋 白质 分子 。 抗 上世 纪 3 ~6 0 0年代 对抗体 的
至今 ,科 学 家们 已经 建 立众 多 鼠原性 m b 来 As 诊 断 和治 疗多 种人 类疾 病 。然 而作 为在人 体 内的应
用, 鼠源性单抗 尚存 在一些问题 。鼠源性抗体作为
异 种 蛋 白应 用 于人 体 可 引起 免 疫反 应 , 生人 抗 鼠 产 抗体 , 很大 程度 上 限 制 了 mA s 临床应 用 。此外 , b的 鼠源性 mA s b 不能 与人 类抗 体 FR c n结合 。 了克服 为 以上 这些 问题 , 年 , 着分 子 生物 学 的发 展 , 们 今 随 人 已有可 能 通 过抗 体 工程 技 术制 备 人 一鼠契 合 抗体 、 人 源化 抗体 或全 人抗 体 。
术能 将 特定 分 子 的基 因型 和表 型相 统 一 的特 点 , 即
噬菌 体 表面 表达 了特定 的蛋 白质 , 噬 菌体 的 D A 则 N
中必 然 含 有该 蛋 白质相 应 的结 构 基 因 , 过 多 次 的 通
作 者 简 介 : 海权 (94 ) 山西 临 汾 人 , 读 硕 邢 18 ~ , 在
发 展推 向 了高潮 , 抗体 制备技 术进入 了一个全 新 的 时代 。 使
关 键词 : 克 隆抗体 ; 源 ; 因工程 ; 究进 展 单 人 基 研
PCSK9单克隆抗体研究

PCSK9单克隆抗体研究高胆固醇血症表现为高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可控的危险因素,伴有高胆固醇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约是低胆固醇人群的2倍,美国约7100万人的LDL-C>160mg/dL,而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第一死因。
临床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LDL-C水平成正比,越低的LDL-C水平显示越低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他汀类是目前临床上疗效显著的药物,仍有相当数目的患者在给予最大推荐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的情况下,LDL-C仍然无法降低到正常范围,还有超过60%的患者提高剂量后虽有疗效,但是随之加重的副反应让患者难以忍受。
而且相关研究发现使用他汀类药物会提升PCSK9浓度达14%~47%,而且PCSK9的浓度与剂量和治疗时间呈正相关。
来自法国的学者Abifadel等证实了功能获得型PCSK9与常染色体显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autosomal dominant hypercholesterolemia,ADH)关系密切。
功能获得突变的PCSK9与LDL受体结合,增强LDL受体在溶酶体中降解,LDL受体有效数量减少,从而使LDL-C清除率下降,血浆中的浓度生高,PCSK9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这一途径发挥疗效。
因此,近十多年来PCSK9成为了降血脂研究领域备受追捧的新靶点,国际上各大药企竞相研发PCSK9单克隆抗体。
本文将简要介绍PCSK9单克隆抗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临床最新进展。
1 PCSK9和PCSK9单克隆抗体PCSK9是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也是前蛋白转换酶家族成员,由Seidah等首次发现于2003年,关联常染色体现行高胆固醇血癥。
研究表明PCSK9有两种基因突变类型:获得功能型和丧失功能型。
功能获得突变的PCSK9与细胞表面的类表皮生长因子样区域结合,引发常染色体显性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反之,若功能缺失性突变后,则使得血浆LDL-C和载脂蛋白B都处于较低水平。
最新: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最新: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视棉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避展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 NMOSD)是一种体液免疫介导的中枢禅经系统炎性脱髓鞠疾病,多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真高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主要的致病抗体为抗水通道蛋白4( A QP4)抗体。
约70%的NMOSD患者AQP4抗体阳性,女性较男性高发(9 : 1 ),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
NMOSD急性期的治疗方法包括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和血浆置换等。
经典的缓解期预防复发药物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硫瞠瞟岭、他克莫司、环抱素等免疫抑制剂。
虽然这些药物仍是当前不可替代的治疗NMOSD的常用药物,但部分患者难以忍受真带来的广泛的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药物,对阜期治疗、预防复发以及提高NMOSD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近年来,己再多种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治疗NMOSD 因真靶点相对明确,作用效应较集中,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为该疾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为确定这些药物的中远期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已开展了一系列临床t鹉金。
本文就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NMOSD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01、NMOSD的发病机制AQP4抗体在NMOS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AQP4是一种位于细胞膜的转运蛋白,可根据渗透压的变化控制水分子进出细胞,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视神经和脑)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
AQP4抗体主要由外周的B细胞产生。
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通过血脑屏障(BBB)并与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表面的AQP4抗原结合,来诱导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前者指AQP4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对星型胶质细胞发挥裂解效应;ADCC是指AQP4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抗体的Fe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睦细胞等)表面的Fe受体结合,杀伤细胞通过程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物质直接杀伤星型胶质细胞。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生物药物,通过杂交瘤技术将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与人类抗体的恒定区进行交换,以减少免疫原性,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现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方法、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主要包括抗体库的建立、抗体筛选和优化、以及抗体生产等多个环节。
目前,研究人员已成功建立了多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并应用于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并通过激活免疫反应来杀死肿瘤细胞。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研究方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建立人源化抗体库、筛选和优化抗体,以及进行药效和毒理试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比对,以获得抗体的最佳配对组合和最佳治疗剂量等参数。
成果和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试验,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也在研发和试验阶段。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同时,抗体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尽管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方法,以获得更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药物。
同时,需要加强抗体药物的工艺研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研究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研究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殊的抗体,由单个克隆的浆细胞所分泌。
相比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医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免疫原制备、免疫动物及其免疫和细胞融合和筛选。
首先需要制备免疫原,这个免疫原通常是目标抗原或者抗体对其特异性的区域片段。
如果是目标抗原,通常要首先纯化得到。
其次,需要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动物进行免疫。
一般是选择小鼠等实验动物,将免疫原注射到动物身体内,让它们产生特异性抗体。
之后,需要从这些动物体内获取免疫细胞,即B淋巴细胞。
最后,需要使用细胞融合技术通过融合免疫B细胞和癌细胞,来获取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长期分泌具有特异性的抗体,并形成混合瘤。
通常,这些细胞的混合物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鉴定,以确保其产生的抗体都是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 诊断和治疗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它们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晚期癌症。
新兴的单克隆抗体医学治疗(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MAT)被评价为一种有希望的抗癌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血液系统的癌症治疗方面。
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可以通过将它们与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结合,使它们更好地治疗癌症。
2. 分子生物学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单克隆抗体经常用来在Western blotting和其他分析技术中检验目标蛋白质的存在。
单克隆抗体还可用于免疫共沉淀、免疫沉淀、染色和免疫组化等实验中。
3. 生物分子检测单克隆抗体也广泛应用于药品研究和开发,例如用于高度灵敏的免疫印迹,以检测蛋白质、肽和DNA序列等生物分子。
此外,单克隆抗体还用于流式细胞术、细胞分选、病毒、菌和细胞诊断。
三、单克隆抗体的未来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健康细胞和组织,而非外来病原体,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往往无法精确识别并攻击异常的免疫细胞,同时还会抑制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的兴起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未来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其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性,针对导致疾病发生的特定抗原或炎症介质进行精确打击。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或细胞识别为外来威胁并进行攻击而导致的疾病。
单克隆抗体能够针对这些被错误识别的自身抗原,通过阻断其与相应免疫细胞的结合,从而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
在治疗过程中,单克隆抗体通过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止抗原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的清除功能,进一步清除体内的自身抗原和炎症介质。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特异性和精准性,能够针对特定的抗原进行治疗,而不会影响其他正常的免疫反应。
目前,单克隆抗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
通过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我们可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和精准的方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单克隆抗体治疗有望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制药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制药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作为生物制药药物被开发和运用于临床医学。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由同一克隆细胞分泌的单一种类的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性,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目标抗原并激活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其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首先,单克隆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针对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 antigen,TSA)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强化肿瘤细胞的清除效应。
例如,PD-1单克隆抗体(例如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可以抑制肿瘤细胞通过与PD-1抗原的结合来抵抗免疫细胞的攻击,从而减少肿瘤的免疫逃逸。
此外,单克隆抗体也可以通过激活效应细胞的功能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应答,例如通过具有ADCC(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活性的单克隆抗体的引入,加强了对肿瘤细胞的毒杀作用。
其次,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异常应答,引起持续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通过单克隆抗体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像TNF-α单克隆抗体(例如Infliximab和Adalimumab)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和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外,IL-6抗体(例如Tocilizumab)也显示出了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幼年型特发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种中的良好效果。
除此之外,单克隆抗体还在传染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潜力。
世界面临着新出现的传染病威胁,例如SARS和COVID-19。
早期的研究表明,单克隆抗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COVID-19,一些mAb药物(如Bamlanivimab和Casirivimab/Imdevimab)已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并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单克隆抗体技术历史与发展简述

单克隆抗体技术历史与发展简述陈 光(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背景单克隆抗体(monocl onal an tibody,sho rt fo r M c A b)技术(简称单抗),又被称为肿瘤"生物导弹",是能直接导向肿瘤的药物。
1975年英国科学家Koh ler和M ilstein将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融合,成功的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因此在198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单克隆抗体,顾名思义,是与“多克隆抗体”相对而言的,那么认识、理解什么是多克隆抗体对进一步明确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抗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po lycl onal an tilymphocyte an tibody)为例,来初步阐述多克隆抗体的定义。
这是一类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直接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破坏和抑制淋巴细胞及其功能,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功能,可用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以及其他免疫紊乱性的自身免疫病,如重型再障等的治疗。
抗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是通过注射人类淋巴细胞、胸腺细胞或B 淋巴细胞至马、兔、山羊或猪等动物体内所产生的抗淋巴细胞抗体。
由于淋巴细胞膜表面抗原成分复杂,免疫血清中的抗体是针对淋巴细胞多种抗原成分的抗体,即多克隆抗体。
根据所用免疫原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用淋巴细胞作抗原免疫称抗淋巴细胞血清(an tilympho2 cyte serum,AL S);用胸腺细胞作抗原免疫则称抗胸腺细胞血清(an titymphocyte serum,A T S)。
如果将AL S 和A T S进行吸收并提纯其免疫球蛋白则分别称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 ti lymphocyte gl obulin,AL G)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 tithymocyte gl obulin,A T G)。
与此对应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就是,动物受到外界抗原刺激后可诱发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
从鼠源到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改造策略的研究进展

从鼠源到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改造策略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是生物制药领域研究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单克隆抗体具有地耐药性、高效性、专一性等多种优越特性而受到各界关注,随着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出现,对其稳定性和亲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从全人源单克隆技术出发,探讨其改造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关键字:鼠源,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由人类通过采用各种化学技术或者人工方式制备,由单一b 受体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体。
其高度均一,且仅针对某一特定受体抗原上的表位。
单克隆免疫抗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具有产物纯度高、交叉免疫反应少、制备时间和成本低、结构均一、特异性强等特点,其主要生物学机理功能主要特点是与抗原分子结合后不能产生间接免疫受体分子或直接阻断配体。
当前已有40多种单抗体克隆免疫抗体被广泛用于自身自体免疫功能性疾病、肿瘤和器官移植等各个方面,效果显著。
1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自从1975年,KOHLER等人通过杂交瘤技术成功获得了具有抗原特异性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从而开启了单克隆抗体开发的新纪元。
随着多年发展,单克隆抗体已经成为人们疾病诊治的重要工具。
而鼠源性抗体来源于小鼠,在对人体使用时,存在着诸多缺陷,为解决此类问题,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被提出,是未来单克隆抗体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有以下几种:1.1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至1990年成功实施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该领域应用最广的制备技术之一。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应用原理是使用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将人体抗体编码的基因序列通过技术进行扩增,然后将抗体的基因序列插入到噬菌体中的适当位置,并通过建立一个噬菌体抗体库,让人体抗体和另一个噬菌体外壳上的蛋白进行相融,将两者互相融合的蛋白质形式展示在噬菌体的表面。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将通过构建好的抗体库与抗原进行结合,并通过抗原与抗体的差异性相互结合的基因组原理,通过筛选,挑出一种能与目的抗原进行结合的噬菌体,在通过噬菌体基因测序,得到一种新的基因序列,并将其通过基因组技术应用于全人源抗体中。
生物制品简介和研究进展-单抗

生物制品简介和研究进展-单抗生物制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药物或产品。
其中,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简称mAb)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品,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最主要的应用是作为靶向药物,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例如,纳武单抗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已经在治疗结肠癌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被广泛应用。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通过修饰、改变Fc区结构等手段,提高其相对药物的效果或减少免疫反应,实现以个体化疗效为目标的治疗。
除了在治疗上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在诊断领域也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特定抗原结合,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体外检测,例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作为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用于病理学和分子诊断领域,帮助准确定位肿瘤细胞和诊断疾病。
在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上,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多样性的单克隆抗体不断涌现。
以往发现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后来不断被人源化抗体所取代,人源化抗体通过对鼠源抗体的重链和轻链进行后续的mAb工程,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免疫学上和临床试验上的问题。
此外,新一代抗体药物不断涌现,如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这些抗体药物均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
总之,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和诊断领域,并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前景将进一步扩大,并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促甲状腺素受体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促甲状腺素受体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高晓燕,陈慧∗,杨晶晶(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甘肃兰州730030)㊀㊀摘要㊀Graves病(GD)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密切相关㊂TRAb是针对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的一组异质性抗体,作用于甲状腺膜表面的TSHR上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㊂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TSHR单克隆抗体(mAb),如M22㊁K1⁃70㊁5C9等被识别和制备,为深入揭示TRAb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相关免疫治疗手段展示了广阔的前景㊂该文主要围绕TSHR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㊂关键词㊀促甲状腺素受体;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促甲状腺素受体单克隆抗体中图分类号:R56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9664(2021)01⁃0117⁃04DOI:10.3969/j.issn.2095⁃9664.2021.01.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41029)∗通讯作者:Email:chenhui@lzu.edu.cn1㊀TSHR和TRAb概况1.1㊀TSHR的概况人促甲状腺素受体(human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receptor,hTSHR)主要存在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thyroidfollicularepithelialcell,TEC)膜上㊂在生理条件下,TSH与TEC膜上的hTSHR结合,调节TEC的生长分化及合成㊁释放甲状腺激素㊂人类TSHR基因位于第14号染色体长臂(14q31)上,长度大约为58Kb,由10个外显子和9个无编码功能的内含子组成[1]㊂TSHR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一种,本质为糖蛋白,由76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85KD,可分为膜外区㊁跨膜区和膜内区三部分,A亚基与B亚基通过半胱氨酸残基构成的二硫键连接,其中膜外区为TSH或TSHR抗体的识别及结合部位,跨膜区和膜内区主要作用为辅助受体的活化㊁传递活化信号及与G蛋白结合从而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2]㊂1.2㊀TRAb的概况TRAb是GD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是一组异质性抗体,根据功能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TSH刺激性抗体(thyroidstimulatingantibody,TSAb):能激活TSHR并产生类似TSH的生物效应,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②TSH刺激阻断性抗体(thyroidstimulation⁃blockingantibody,TSBAb):与TSHR结合后阻断TSH与受体的结合并抑制TSH的生物学效应,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③中性TSH受体抗体:常存在GD患者血清中,不能激活G蛋白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导致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的发生,但能通过多种应激信号途径诱导细胞凋亡[3]㊂所以,TSAb是GD的致病性抗体㊂其中TSAb和TSBAb可共存于患者血清中,且两种抗体在机体内可潜在转化,TSAb向TSBAb转化发生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相反,TSBAb向TSAb转化发生在使用左甲状腺素片治疗的患者中,两者之间的转化也可在孕期或新生儿短暂的甲状腺功能紊乱中观察到㊂疾病的发生㊁演变与特定抗体的含量以及与受体的亲和力相关,不同的生物活性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4,5]㊂GD/Graves眼病(Gravesᶄophthalmopathy,GO)患者TSAb阳性率高于其他甲状腺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ᶄsthyroiditis,HT)㊁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可作为监测GD/GO疗效㊁预后判断以及预测GD妊娠妇女胎儿或新生儿发生GD风险的指标㊂TSBAb广泛存在自身免疫性甲减患者血清中,包括HT㊁萎缩性甲状腺炎(atrophicthyroiditis,AT),此外妊娠妇女患自身免疫性甲减时,体内阻断性抗体常为阳性,可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暂时性甲减,因此母体阻断性抗体的检测对于预测新生儿甲减具有重要意义[6]㊂总之,TSAb和TSBAb对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thyroiddiseases,AITD)及其甲状腺外711第49卷第1期广州医科大学学报Vol.49No.12021年2月ACADEMICJOURNALOFGUANGZHOUMEDICALUNIVERSITYFeb.2021表现的诊断㊁鉴别诊断㊁评估疗效㊁确定停药时机及监测高危人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㊂目前TRAb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受体分析法和生物分析法两大类,受体分析法操作简单,周期短,常见的有放射免疫法㊁酶联免疫法㊁化学发光法,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为化学发光法,并已实现全自动化检测,但检测的是三种TRAb的总和,不能确切反应抗体的生物活性㊂生物分析法能区分刺激性和阻断性抗体,但操作相对繁琐,技术要求高,检测过程耗时,成本高,目前只用于实验室㊂TRAb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TSHR膜外区,是不连续的位点,相互穿插㊁重叠,不同TRAb识别TSHR的不同表位㊂TSAb结合的位点主要位于TSHR膜外区的氨基端(N端),TSBAb的结合位点则集中于羧基端(C端)[7],中性抗体的结合部位为TSHR胞外区的铰链区[8]㊂TRAb在人体内存在含量低㊁纯度低并且难以分离不同功能抗体,限制了其直接从GD患者体内提取㊁纯化,因此有研究学者开始尝试制备多种TSHR单克隆抗体,其具有纯度高㊁特异性强㊁效价高和交叉反应少等显著优势,在TRAb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㊁检测和开发相关免疫治疗手段展示了广阔的前景㊂2㊀促甲状腺受体单克隆抗体2.1㊀传统的单克隆抗体1982年,Valente等[9]用GD病患者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融合小鼠骨髓瘤细胞的方法制备TSHR单克隆抗体,但淋巴细胞来源有限,且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经过有限次的细胞传代后就会衰老和死亡,故用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转染B淋巴细胞使其永生化㊂但是用这种方法制备的IgM类TSHR单克隆抗体,分泌水平较低㊁亲和力低,克隆化困难,没有生物活性,因此这种方法逐渐被淘汰㊂2.2㊀动物源性单克隆抗体日本学者Shimojo用转染的成纤维细胞共同表达TSHR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抗原免疫AKR/N鼠成功构建了GD动物模型,开创了用表达TSHR的载体接种实验动物的开端㊂研究人员后来尝试多种方法构建GD动物模型,如用表达TSHR的B淋巴细胞及树突状细胞㊁质粒㊁腺病毒作为载体免疫小鼠获取鼠源性单克隆抗体㊂研究表明,TSHR的A亚基单位比全受体TSHR更有免疫原性,更能诱导并增强免疫应答[10]㊂表达TSHRA亚单位腺病毒诱导的GD小鼠模型较为稳定㊁成熟,为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造模方法,电穿孔技术可提高TSHR的免疫耐受,提高造模的成功率[11,12]㊂后来人们通过建立GD动物模型获取了多种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如Sanders等[13,14]报道的来源于小鼠的刺激性TSH受体单克隆抗体tsmab1⁃3㊁阻断性TSH受体单克隆抗体拮抗剂RSR⁃B2;Ando等[15]报道的来源于仓鼠的刺激性TSH受体单克隆抗体MS⁃1;Chen等[16]报道的来源于小鼠的阻断性TSH受体单克隆抗体CS⁃17等等㊂以上抗体虽然来源于动物,但其与人TRAb性质相似,价格相对便宜,能满足一定的科研需求,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中应用疗效差,主要会诱发患者机体的免疫应答,使其被快速清除㊂3㊀人源性单克隆抗体3.1㊀人源性甲状腺刺激性单克隆抗体2003年,Sanders等[17]报道了在一名患有GD和1型糖尿病的19岁男性患者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制备出首个人源性促甲状腺单克隆抗体M22,该抗体及Fab片段与TSHR有高度亲和力,既有拮抗TSH和TSHR的结合,也可刺激TSHR的作用,其活性高于鼠源性促甲状腺素单克隆抗体,可作为配体替代牛TSH被广泛地用于TRAb的检测,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8]㊂Evans等[4]从一名有8年AITD病史的妇女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甲状腺刺激性自身抗体K1–18,其具有替代重组TSH的潜力㊂另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取的人TSHR⁃大鼠黄体生成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TSHR⁃LH/CGR)单克隆抗体如Mc4嵌合体,其具有TSAb活性,保留了TSH和TSAb结合的能力,而不再显示TSBAb结合位点,在检测新发和复发性GD方面具有接近100%的准确率[19]㊂3.2㊀人源性甲状腺刺激阻断性单克隆抗体Evans等[4]同时在同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甲状腺刺激阻断性单克隆抗体K1⁃70,首次获得不同活性TRAb在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的直接证据㊂有学者从一名27岁的产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甲状腺刺激阻断性单克隆自身抗体5C9[20]㊂其中K1⁃70在体内的相对快速作用可用于甲状腺危象中㊁缩短GD的病程;单克隆抗体5C9抑制TSHR构成活性可控制TSHR激活突变相关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甲状腺癌;此外,阻断性单克隆抗体具有不穿透胎盘的特点,可控制孕妇甲亢的症状,在靶向给药到TSHR表达组织811广州医科大学学报(JGZMU)㊀2021,49(1)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1]㊂4㊀TSH受体单克隆抗体在GD治疗中的应用目前,促甲状腺素受体单克隆抗体不仅可用于GD的诊断㊁检测,其在GD的治疗中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㊂新兴起的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包括TSHR功能的小分子抑制剂如S37[22],VA⁃K⁃14[23]其不仅能抑制TSH对TSHR的刺激作用,也能阻断TSAb抗体的功能,以及靶向性生物制剂如针对CD20的人源化嵌合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24,25]等,在治疗甲状腺相关疾病方面展示了相当的潜能,但药物昂贵且药效学及毒性尚未明确,存在严重感染㊁肿瘤㊁以及病毒复制等潜在的严重副作用,其疗效及安全性仍需大量研究㊂TSHR抗原特异性疗法治疗甲状腺相关疾病的目标,其中阻断性单克隆抗体K1⁃70已完成在大鼠以及灵长类动物的临床前研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有助于将K1⁃70用于GD患者的人体研究[26]㊂另外,有研究发现TSHR胞外亚单位抗原区的小环肽以及合成肽诱导免疫耐受来预防疾病,其中合成肽ATX⁃GD⁃59已完成动物实验,进行了第一阶段的人体试验,发现ATX⁃GD⁃59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27,28],对于临床使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为蛋白疫苗接种奠定基础㊂此外,研究表明,TRAb中性抗体及刺激性抗体都可参与氧化应激反应,提示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可能是GD患者甲状腺炎症性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之一[3,8,29],抗氧化剂可改善GD的发生和发展,缓解症状,降低其复发率,其中在体内外进行多项研究表明轻度甲状腺相关眼病(GravesOphthalmopathy,TAO)患者使用抗氧化剂硒是有益的,并进入临床实践中[30]㊂综上所述,TRAb是GD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是一组异质性抗体,研究学者已制备多种TSHR单克隆抗体及其不同片段,应用于GD的诊断和TRAb的检测㊂同时,TSHR单克隆抗体在免疫治疗等方面也展现出良好的前景,但是目前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其药效学及毒性尚不明确,存在严重副作用的可能性,推广至临床前仍需大量研究确认其疗效及安全性㊂有相关研究显示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可能是GD患者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之一,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抑制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是GD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向㊂总之,促甲状腺素受体单克隆抗体仍需要进一步大量研究,使其在GD的诊断㊁相关检测和免疫治疗等方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㊂参考文献[1]TomerY,BarbesinoG,KeddacheM,etal.MappingofamajorsusceptibilitylocusforGravesᶄdisease(GD⁃1)tochromosome14q31[J].ClinEndocrinolMetab,1997,82(5):1645⁃1648.[2]KrohnK,FührerD,HolzapfelHP,etal.Clonaloriginoftoxicthyroidnoduleswithconstitutivelyactivatingthyrotropinreceptormutations[J].ClinEndocrinolMetab,1998,83(1):130⁃134.[3]MorshedSA,MaR,LatifR,DaviesTF.Biasedsignalingby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receptor⁃specificantibodiesdeterminesthyrocytesurvivalinautoimmunity[J].SciSignal,2018,11(514):eaah4120.[4]EvansM,SandersJ,TagamiT,etal.MonoclonalautoantibodiestotheTSHreceptor,onewithstimulatingactivityandonewithblockingactivity,obtainedfromthesamebloodsample[J].ClinEndocrinol(Oxf),2010,73(3):404⁃412.[5]McLachlanSM,RapoportB.Thyrotropin⁃blockingautoantibodiesandthyroid⁃stimulatingautoantibodies:potentialmechanismsinvolvedinthependulumswingingfromhypothyroidismtohyperthyroidismorviceversa[J].Thyroid,2103,23(1):14⁃24.[6]李磊,郭晖.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2,31(1):115⁃118.[7]Schwarz⁃LauerL,ChazenbalkGD,MclachlanSM,etal.Evidenceforasimplifiedviewofautoantibodyinteractionswiththethyrotropinreceptor[J].Thyroid,2002,12(2):115⁃120.[8]MorshedSA,MaR,LatifR,etal.CleavageRegionThyrotropinReceptorAntibodiesInfluenceThyroidCellSurvivalinvivo[J].Thyroid,2019,29(7):993⁃1002.[9]ValenteWA,VittiP,YavinZ,etal.Monoclonalantibodiestothethyrotropinreceptor:stimulatingandblockingantibodiesderivedfromthelymphocytesofpatientswithGravesdisease[J].ProcNatlAcadSciUSA,1982,79(21):6680⁃6684.[10]RapoportB,AlieskyHA,ChenCR,etal.EvidencethatTSHReceptorA⁃SubunitMultimers,NotMonomers,DriveAntibodyAffinityMaturationinGravesᶄDisease[J].ClinEndocrinolMetab,2015,100(6):E871⁃E875.[11]SajadMoshkelgosha,Po⁃WahSo,NeilDeasy,etal.CuttingEdge:RetrobulbarInflammation,Adipogenesis,andAcuteOrbitalCongestioninaPreclinicalFemaleMouseModelofGravesᶄOrbitopathyInducedbyThyrotropinReceptorPlasmid⁃InVivoElectroporation[J].Endocrinology,2013,154(9):3008⁃3015.911第1期㊀高晓燕,等.促甲状腺素受体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12]SchlüterA,HorstmannM,Diaz⁃CanoS,etal.Geneticimmunizationwithmousethyrotrophinhormonereceptorplasmidbreaksself⁃toleranceforamurinemodelofautoimmunethyroiddiseaseandGraves orbitopathy[J].ClinExpImmunol,2018,191(3):255⁃267.[13]SandersJ,JeffreysJ,DepraetereH,etal.Thyroid⁃stimulatingmonoclonalantibodies[J].Thyroid,2002,12(12):1043⁃1050.[14]SandersJ,AllenF,JeffreysJ,etal.Characteristicsofamonoclonalantibodytothethyrotropinreceptorthatactsasapowerfulthyroid⁃stimulatingautoantibodyantagonist[J].Thyroid,2005,15(7):672⁃682.[15]AndoT,LatifR,DaviesTF.Concentration⁃dependentregulationofthyrotropinreceptorfunctionbythyroid⁃stimulatingantibody[J].ClinInvest,2004,113(11):1589⁃1595.[16]ChenCR,McLachlanSM,RapoportB.Suppressionofthyrotropinreceptorconstitutiveactivitybyamonoclonalantibodywithinverseagonistactivity[J].Endocrinol,2007,148(5):2375⁃2382.[17]SandersJ,EvansM,PremawardhanaLD,etal.Humanmonoclonalthyroidstimulatingautoantibody[J].Lancet,2003,362(9378):126⁃128.[18]Z?phelK,RoggenbuckD,vonLandenbergP,etal.TSHreceptorantibody(TRAb)assaysbasedonthehumanmonoclonalautoantibodyM22aremoresensitivethanbovineTSHbasedassays[J].HormMetabRes,2010,42(1):65⁃69.[19]SandersJ,MiguelRN,FurmaniakJ,et.al.TSHreceptormonoclonalantibodieswithagonist,antagonist,andinverseagonistactivities[J].MethodsEnzymol,2010,485:393⁃420.[20]FurmaniakJ,SandersJ,ReesSmithB.BlockingtypeTSHreceptorantibodies[J].AutoImmunHighlights,2012,4(1):11⁃26.[21]LeeJI,JangHW,KimSK,etal.DiagnosticvalueofachimericTSHreceptor(Mc4)⁃basedbioassayforGravesᶄdisease[J].KoreanJInternMed,2011,26(2):179⁃186.[22]MarcinkowskiP,HoyerI,SpeckerE,etal.ANewHighlyThyrotropinReceptor⁃SelectiveSmall⁃MoleculeAntagonistwithPotentialfortheTreatmentofGravesᶄOrbitopathy[J].Thyroid,2019,29(1):111⁃123.[23]LatifR,RealubitRB,KaranC,et.al.TSHReceptorSignalingAbrogationbyaNovelSmallMolecule[J].FrontEndocrinol(Lausanne),2016,7:130.[24]BahnRS.AutoimmunityandGravesᶄdisease[J].ClinPharmacolTher,2012,91(4):577⁃579.[25]KahalyGJ.Immunotherapiesforthyroideyedisease[J].CurrOpinEndocrinolDiabetesObes,2019,26(5):250⁃255.[26]FurmaniakJ,SandersJ,ClarkJ,etal.Preclinicalstudiesonthetoxicology,pharmacokineticsandsafetyofK1⁃70TMahumanmonoclonalautoantibodytotheTSHreceptorwithTSHantagonistactivity[J].AutoImmunHighlights,2019,10(1):11.[27]EcksteinA,PhilippS,GoertzG,etal.LessonsfrommousemodelsofGravesᶄdisease[J].Endocrine,2020,68(2):265⁃270.[28]PearceSHS,DayanC,WraithDC,etal.Antigen⁃specificimmunotherapywiththyrotropinreceptorpeptidesingravesᶄhyperthyroidism:aphaseIstudy[J].Thyroid,2019,29(7):1003⁃1011.[29]DianaT,DaiberA,OelzeM,etal.StimulatoryTSH⁃ReceptorAntibodiesandOxidativeStressinGravesDisease[J].ClinEndocrinolMetab,2018,103(10):3668⁃3677.[30]MarinòM,DottoreGR,LeoM,et.alMechanisticPathwaysofSeleniumintheTreatmentofGravesᶄDiseaseandGravesᶄOrbitopathy[J].HormMetabRes,2018,50(12):887⁃893.(收稿日期:2020⁃07⁃23)(本文编辑:张辉张翔)021广州医科大学学报(JGZMU)㊀2021,49(1)。
抗体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

抗体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抗体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医学领域,其在生物工程、食品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抗体工程技术,这项技术成为最受欢迎的研究之一。
抗体工程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天然的抗体进行改良,使其可以更好的应对疾病的挑战。
在抗体工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以提高抗体的效果。
因此,抗体技术现在已经包括了许多不同技术,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重组抗体技术、人源抗体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抗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拓宽了抗体技术的应用范围。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单克隆抗体技术是抗体工程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提取淋巴细胞,将其与一定数量的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混合细胞瘤,并分离出其中具有单克隆特异性的混合细胞。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单克隆抗体技术也在不断进化。
例如,研究人员已经利用CRISPR技术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以提高抗体的制备效率和抗体的稳定性。
此外,也有研究人员使用重组蛋白技术来将单克隆抗体结合到载体蛋白上,从而制作出更有效的疫苗。
二、重组抗体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组抗体技术是通过将抗体的嵌合基因转化到细胞中,使其产生人工合成的抗体。
重组抗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容易地制作需要的抗体,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制作出大量的抗体。
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也不断尝试对重组抗体进行改良。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尝试将人源抗体与小鼠抗体结合使用以提高抗体的效果。
此外,也有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追求发性(Affinity maturation)”的技术来改良重组抗体的亲和力。
三、人源抗体技术的研究进展人源抗体技术是指通过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来制备全人类抗体,不仅更容易被人体所接受,而且不会激活免疫系统。
人源抗体技术的引入,为抗体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人源抗体技术的逐渐成熟,研究人员也不断地发现新的技术瓶颈。
生物制品简介和研究进展-单抗

生物制品简介和研究进展-单抗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简称 mAb)是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生物制品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热点之一、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同一原代细胞株分泌的、能特异性结合到一种特定抗原上的抗体分子群体。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1.科研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最初的研究方法是将抗原激发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随后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这些抗体与肿瘤细胞融合,得到不含杂质的单一种类抗体。
如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包括嵌合抗体、全人源化抗体等,这些技术为生物制品研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临床应用: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它们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例如,赫赛汀(Herceptin)是一种用于治疗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能选择性地靶向HER2受体,抑制癌细胞生长。
此外,通过将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还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4.生产技术:随着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推广,其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需要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时间,限制了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和成本。
而现在,随着发酵工程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单克隆抗体生产已经成为可能。
总之,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临床和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单克隆抗体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还将迎来更大的突破和创新。
抗CD20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抗CD20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摘要】 CD20是一种特异性、高表达在正常B淋巴细胞和恶性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识,是治疗B细胞相关性疾病理想的靶点。
近年来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有多个抗CD20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用于B细胞非霍启金淋巴瘤(NHL)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本文综述CD20单抗研究的主要药物及其进展,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CD20 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一、概述CD20是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的标志性分子,表达于95%以上的正常或恶性B淋巴细胞表面,在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和其他正常组织中无CD20抗原的表达。
它由29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3kD,34~36kD属于非糖基化磷蛋白,其抗原表位为第三、四跨膜区间的由43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区。
CD20与抗体结合后不发生明显的内化现象,也不发生明显的细胞表面脱落现象,是治疗B淋巴细胞相关疾病的理想抗原。
研究表明,CD20具有钙离子通道的功能,通过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影响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甚至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用机制主要有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1]以及提高细胞对细胞毒作用的敏感性和免疫接种作用等也均导致B细胞的凋亡[2,3]。
由于原始的正常B细胞不受抗CD20单抗的作用,在抗CD20单抗杀伤了大部分即使所有表达CD20分子的淋巴瘤细胞及正常B细胞后,仍能够重建B细胞群,因此抗CD20单克隆抗体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B细胞相关疾病的治疗中。
二、主要的抗CD20的单抗药物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1997年11月,美国FDA批准上市了首个用于治疗人类肿瘤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商品名为美罗华。
在美罗华治疗的各种疾病中,难治性低度恶性或滤泡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处于首位,NHL是造血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95%以上的B细胞NHL能够表达CD20抗原,但多数化疗药物对NHL的治疗不好,复发率也高。
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工艺研究进展

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工艺研究进展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制药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产生了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疫苗以及血液制品等五大类生物技术药物。
目前每年都有300-500种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远远超过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研发速度,是当前最活跃的医药研发领域[1]。
近年来,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表达重组蛋白成为生物制药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中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占重要地位,在医学研究及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1动物细胞培养生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概况1.1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动物细胞体外培养从1885年Roux等人进行鸡胚胎组织培养开始,20世纪50年代人类对病毒疫苗的大量需求促进人们大规模培养哺乳动物细胞,并开始生产工艺过程设计研究[2]。
1975年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问世,以及后来的基因重组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分别掀起了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研究的两次高潮,最终获得能够稳定表达重组蛋白的哺乳动物细胞,使其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
哺乳动物细胞具备完整的转录翻译系统,保证重组蛋白(特别是抗体)在表达过程中准确进行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包括多肽链的折叠、二硫键的形成、糖基化等,而正确进行翻译后修饰是重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前提条件[4,5]。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最接近人源蛋白质,与天然蛋白有最大的相似性, 使其成为蛋白类生物产品的理想宿主细胞。
早期的哺乳动物细胞系生产能力远比不上基因工程菌,但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培养哺乳动物细胞生产重组蛋白的最终浓度达到3-13 g/L,生产能力大大提高[6,7]。
总的来说,哺乳动物细胞相对于生产重组蛋白的基因工程菌(不能进行糖基化等翻译后修饰的原核生物)仍然具有优势,对于保证蛋白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单克隆抗体有“生物导弹”之称,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包括疾病诊断,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的治疗。
我国单克隆抗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单克隆抗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生物制剂,不仅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单克隆抗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首先,我国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单克隆抗体技术以来,我国科研人员不断进行创新,逐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多个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产品的批准上市,涵盖了肿瘤、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个病种。
这些产品的上市不仅改善了我国患者的治疗选择,同时也提升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我国单克隆抗体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我国的单克隆抗体产业链包括基础研究、抗体开发、制备和生产、临床试验和上市等环节。
与此同时,我国也拥有一批专业的生物制品企业和研发机构,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这些产业链的形成为我国单克隆抗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支持。
然而,当前我国单克隆抗体产业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较于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仍有一定距离。
其次,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同时,高昂的生产成本也制约了我国单克隆抗体产业的发展。
另外,监管政策和专利保护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单克隆抗体产业的未来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
通过加大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我国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水平。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海外优秀科研人才,争取更多国际领先技术引进。
除此之外,政府和企业也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和引进更多的科研创新人才。
其次,拓宽产业链,加强上下游合作。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单克隆抗体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研发环境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研究进展首先,在制备单克隆抗体前需要选择一个具有高抗原性和纯度的免疫原。
免疫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碳水化合物等。
通常选择具有免疫原性强和抗体反应性好的免疫原进行实验。
然后,将免疫原通过适当方法(如注射、免疫泵等)在动物体内进行免疫。
免疫后,动物会产生抗原特异性抗体。
融合细胞形成后,需要通过选择性培养条件(如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和限制性稀释法来产生单克隆细胞。
单克隆细胞会分泌特异性抗体。
单克隆细胞即可通过ELISA、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进行筛选和鉴定。
筛选后的单克隆细胞,可以进行大规模扩增生产,并通过细胞培养、培养基的优化来实现高产量的单克隆抗体的产生。
最后,对扩增的单克隆细胞进行纯化和鉴定。
纯化过程通常包括离心、柱层析、亲和层析等分离技术,以获得高纯度的单克隆抗体。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如下:1.重组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需要通过动物免疫,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制备。
而重组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将抗体基因序列克隆到合适的表达载体中,通过细胞培养和表达技术来制备大量单克隆抗体,大大提高了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效率。
2.新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的出现: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被提出,包括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体外生成单克隆抗体技术等。
这些新的方法不仅能够避免动物免疫的问题,还能够提高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3.单克隆抗体在治疗和诊断领域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在治疗和诊断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些单克隆抗体已经成功用于治疗癌症、炎症性疾病等,比如肿瘤靶向药物帕妥珠单抗。
同时,一些单克隆抗体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如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
总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经过多次改进和优化,从开始的动物免疫到现在的重组技术,使得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单克隆抗体在疾病治疗、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20103302 生物工程2班郭婉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一,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定义人源化的单抗则是制作出鼠的单抗后,利用基因操作手段,置换或者切除单抗基因中鼠源性的蛋白片断,弱化其在人体内的抗原性,达到疗效。
(取得抗体效价高的小鼠外周血B细胞,细胞融合杂交后筛出阳性克隆,培养后提取mRNA,反转装入载体测序,基因操作剪切替换,在装入其它载体在合适体系中表达,然后纯化抗体。
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发展通过免疫的.天然的以及合成的抗体库展示技术或者利用转基因小鼠,虽然可以获得人源单克隆抗体,但是进一步改造传统的杂交瘤技术所制备的大量源单克隆抗体。
仍然是目前开发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一种可能途径和源头,如若将这些特异性和亲和力较强的非人源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后,仍然比从头开始以新的靶点来开发治疗性单抗剂更有前景。
早期的临床试验证明鼠源性单抗为异种蛋白应用于人体后,可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对该异种蛋白质的免疫排斥反应,产生人抗鼠抗体应答,重复使用时甚至可导致病人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其次鼠单抗通常不能有效激活机体的生物效应功能,如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及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此外,由于HAMA反应的存在,鼠单抗在人体内往往被快速消除,其半衰期也较短。
随着对各类抗体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及其变异的种属和功能之间的深入了解,而能够利用抗体工程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而能够利用抗体工程技术对抗体结构进行改造,抗体的应用经历了非人源抗体,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Primatization,最终可到制备全人源单抗的转基因小鼠和噬菌体展示文库等不同的阶段,其中将动物来源的单克隆抗体人源化,以降低这些单抗的免疫原姓使之可成为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仍然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要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诉,至今人源化单抗通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嵌合,重构和表面重塑。
三,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方法1,嵌合抗体用人源抗体恒定区取代鼠单抗体恒定区而构建的人-鼠嵌合抗体,已被证实保留了其亲本鼠单抗的特异性抗原结合能力并能够降低免疫原性,目前美国正式批准上市的4个人—鼠嵌合抗体产品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病研究进展

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病研究进展关键词CD20 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克隆抗体RTX简介CD20是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活化的主要CD分子,属跨膜糖蛋白,表达于早期B细胞和成熟B细胞阶段,分化为浆细胞后表达消失。
其功能为参与跨膜Ca2+流动;调节B细胞增殖分化。
应用抗CD20单抗不仅可抑制丝裂原刺激的B细胞从G0期到S/G2和M期的分裂增殖,还可抑制B细胞发育分化,以及抑制EBV或PWM(美洲商陆)诱导的Ig分泌。
RTX是一种嵌合型人鼠单克隆抗体,由鼠抗CD20抗体可变区和人IgG1K型抗体恒定区组成与正常及恶性B细胞表面的CD20有高亲和力。
在体外,RTX能杀伤人B细胞。
RTX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约占人群的1%。
过去类风湿性关节炎被认为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疾病,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体液应答在RA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用RTX第1次成功治疗关节炎是发生在1999年的一个偶然事件,当时一位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同时存在RF阴性的炎性多关节病,用RTX治疗后上述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年后另一位同时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RA的患者,经RTX治疗后获得了完全缓解。
这些病例报道第1次揭示了B细胞清除治疗对难治性RA可能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是具有代表性的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B细胞耐受丧失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在SLE患者血液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特别是抗核抗体)。
为了得到RTX在治疗SLE中安全﹑有效﹑剂量反应的证据,Looney等[1]对18例SLE患者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研究。
结果评价了16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10例经治疗后B细胞数量明显下降,1个月后的SLE活动性评分(SLAM)明显提高(与基线相比),并且这种改善持续了12个月。
相反地,其余6例B细胞清除效果不好者的SLAM没有提高。
黏膜与皮肤,骨与关节症状对RTX的反应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姓名:学号:
摘要:1976年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stein创建杂交瘤技术而使鼠源单克隆抗体被广泛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建立了治疗性抗体的第一个飞跃。
自此抗体分子成为了生物及医学领域中用途最为广泛的蛋白质分子。
随着对抗体的理化性质以及对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与功能的阐明应用DNA重组技术和抗体库技术对鼠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先后出现了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抗体,它们从不同方面补充了鼠单抗临床应用的缺陷,使抗体制备技术得到了全新发展。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鼠单抗;人源化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开始了多克隆抗体走向单克隆抗体的新时代。
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高、效价高、纯度高、理化性状均一、重复性强、成本低并可大量生产等无可比拟的优点。
目前比较成熟的制备方法有(1)抗原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2)人–鼠嵌合抗体制备技术;(3)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的抗原特异性人源性抗体;(4)转基因小鼠制备的人mAbs;(5)核糖体展示技术。
随着对各类抗体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及其变异的种属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而能够利用抗体工程技术对抗体结构进行改造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促进生物学及医学的发展。
一下主要是对抗体制备技术的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的制备是制备抗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一方必须是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选用被免疫动物的脾细胞,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抗体分泌功能。
融合细胞另一方则要求在培养条件下的永生性,只有肿瘤细胞才是具备这一条件,所以选择同一体系的骨髓瘤细胞,因多发性骨髓瘤是B细胞系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稳定易培养、自身不分泌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融合率高、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酸转移酶(HGPRT)和胸腺嘧啶激酶(TK)的缺陷性,是理想的脾细胞融合对象。
再用HAT培养基筛选只有能长期生存与繁殖的是具有亲带双方遗传性能的融合细胞。
杂交瘤技术操作主要流程示意图
但是鼠源性抗体作为一种蛋白应用于人体可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人抗鼠抗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mAbs的临床应用。
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通过抗体工程技术制备全人抗体。
2.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原理,简言之就是用PCR技术从人免疫细胞中扩增出整套的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克隆到噬菌体载体上并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其外壳表面。
这样一来噬菌体DNA中有抗体基因的存在,同时在其表面又有抗体分子的表达,就可以方便地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而筛选出所需要的抗体,并进行克隆扩增。
它是将体外克隆的抗体基因片段插入噬菌体载体,转染工程细菌进行表达,然后用抗原筛选即可获得特异的单克隆噬菌体抗体。
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得到完全人源性的抗体,在HIV等病毒感染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3.核糖体展示技术
核糖体展示技术(Ribosome Display Technology, RDT)是由Plückthun 实验室在多聚核糖体展示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一种利用功能性蛋白相互作用进行筛选的新技术,它将正确折叠的蛋白及其 mRNA同时结合在核糖体上,形成mRNA-核糖体-蛋白质三聚体,使目的蛋白的基因型和表型联系起来,可用于抗体及蛋白质文库选择、蛋白质体外改造等。
运用此技术已成功筛选到一些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高亲和力蛋白质,包括抗体、多肽、酶等,是蛋白质筛选的重要工具。
核糖体展示技术完全在体外进行,与噬菌体或酵母菌展示技术相比具有建库简单、库容量大、分子多样性强、筛
选方法简便、无需选择压力,还可通过引入突变和重组技术来提高靶标蛋白的亲和力等优点,是一种筛选大型文库和获取分子进化强有力的方法。
4.展望
从鼠源单抗开始,已经通过多种技术制备了具有高亲和性的完全人源化抗体,拓展mAbs的广泛应用,是研究开发治疗性抗体药物的最理想途径。
全人单克隆抗体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新技术,它减少了鼠基因序列抗抗体反应,提高了单克隆抗体的功效和安全性。
虽然单抗药物存在单抗的异源性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不但降低了单抗效价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但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成熟相信全人源单抗将会更广泛更普遍的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春艳;刘全忠;;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
杂志;2008年02期
2.崔银珠;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
册);2001年01期
3. 邢海权;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J];ISSN.1671-6027.2011.07.001
4.刘萍;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J]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州;1671-7236(2012)01-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