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摘要:19世纪30年代,英法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与此同时,法西斯德国侵略势力日趋强大,不断威胁到英法两国的国家利益。为维护本国利益,英法共同对德实行了绥靖政策,幻想可以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

关键词:英法绥靖政策原因国家利益避战求和

一战后的英法两国面临着国内经济不振、政局动荡、社会思潮涌动的复杂形势,之后又遭遇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更加剧了两国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但德国法西斯侵略势力却在欧洲日盛。面对德国,英法被牵制于自身事务,无暇抽身顾及。在这种情形下,英法实行了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对法西斯侵略势力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并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绥靖政策。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共同原因

关于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在史学界一直有较大争议,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维持和平说”、“军事力量软弱说”、“舆论反战说”、“经济因素至关重要说”、“反共反苏说”等。1我认为,绥靖政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恶化的经济状况成为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根源。

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在一战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英国经济大为削弱,动摇了它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战后,英国国家债务由1914年的6.5亿英镑升至1920年的78.3亿英镑。大战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上当于1914年—1918年间可能增长的财富,战前已初露端倪的海外市场的丧失和出口机器等减少在战后迅速扩大。”2脆弱的经济导致军备严重滞后,军备开支逐年下降。英国政府在面临颓废的经济现状时,显得无能为力,只能渴望借助谈判,用怀柔的绥靖政策来换取和平。

作为西线战争主战场的法国,损失也极其严重,“法国北部的10个省已成为一片废墟,全国有200万公顷土地荒芜,法国的生产减少一半。战争使法国丧失1/10的人口,140万

人死亡或失踪,约300万人受伤,1/4的产业遭到损失。1918年法国预算赤字180亿法郎,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法国的工业动力能源缺乏,技术设备不足,造成法国商品成本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不足”。3这种疲惫的经济状况使法国根本无力与德国对抗,更让法国政府选择了更为保险的外交政策:跟随英国实行绥靖政策。

2、动荡复杂的内外形势推动英法绥靖政策的出台。

英国长期的经济萧条和之后的经济危机使英国国内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并引起了政治上的危机。另外,战后世界殖民地体系不断瓦解,英国作为殖民大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印度、土耳其都发生了民族解放运动,加拿大的离心倾向明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被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所困扰。这些困境和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英国不能把目光注意到国外的动态,而只能将处理国内社会问题和维护联邦的稳定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与英、美两党轮流执政的情况不同,法国党派林立,议会选举中由观点相近政党组成联盟参加竞选,政府亦采取联合组阁的形式,政府在议会中缺乏稳定的多数,容易被议会操纵甚至被议会推翻,或者因为联合政府内部分裂而自行瓦解,导致法国政府更换频繁,造成政局不稳。战后法国财政经济的困境,加深了法国政局的动荡。正是在频繁的内阁更换中,法国的国力不断下降,对德政策不断做出调整,对德强硬政策也由于缺乏强力政府的支持而难以为继,并因此不得不放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追随随英国的绥靖外交政策。

3、新生社会主义苏联对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影响。

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随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列强的殖民地普遍都发生了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甚至在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工人运动(英国出现了工党执政的局面),这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帝国主义国家都把仇视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向社会主义苏联。英法两国政府在经济衰落,并面临法西斯的威胁时,企图利用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矛盾,来实现一个“一石三鸟”之计:不仅把德国局限于欧洲,将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消灭资本主义国家的“宿敌”,而且又能给自己赢得时间和和平的环境来恢复经济,增强国防力量,最终在苏德两败俱伤之后,又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也无非是这样罢了。

4、和平主义思潮推动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20世纪20、30年代,和平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造成巨大的创伤,英国在大战中直接参加者达600万人,其中伤亡达244万,“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4残酷的战争使得民心向往和平,厌恶战争,并演化为一场政治

性运动。“人心所向”是任何性质的统治者所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因此,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民族利益的体现。“人心所向”就是当时的社会思潮的主流心理。在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下,民众盲目反战及对避战求和的强烈要求无疑极大的影响了英法两国政府的决策。同时,一战严重损伤了英法两国的元气和社会稳定,两国统治阶级不敢奢望战争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担心战争会动摇其已有的地位,不敢同侵略势力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对于统治阶级本身而言,“和平”既迎合了社会思潮,又能维持霸主地位的稳定,它是一种难得的自慰借口。人民对和平的呼声高涨,以及人民对和平的期望促使英法两国在面对法西斯侵略时,“顺应民意”并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结束语

绥靖政策是用弱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去满足侵略者的贪欲,以求暂时缓和同侵略者的对抗,并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的一种政策。三十年代的西方民主国家,尤其是英法两国推行这种政策,并没有缓和紧张国际的局势,而是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速了战争爆发。它的实行与当时英法两国的国家情况有重要联系,但这种外交政策是消极且损人不利己的。

1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398页。

2(英)伊勒·伍德沃得:《英国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3许海山:《欧洲历史》,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466页。

4(英)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