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落宗族变迁角度分析家乡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村落宗族变迁角度分析家乡的变化

[摘要]宗族研究一直是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此类的研究文章也可谓是汗牛充栋。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政策的放宽,许多地区的宗族文化开始复兴。于是,

这种现象又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但是,在人们的探讨中却一直忽略了一个领域,那就是没有复兴的宗族研究。本文以家乡李曹村为例,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出发,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村落宗族变迁。

[关键词]家乡变化;宗族变迁;村落

传统时期的宗族组织通过修祠、修谱、祭祖、祖田、义学、规范人伦、扶助幼弱、一致对外等外显性的形式强化自己的存在,本文考察的李曹村可以说是一个宗族部分复兴的村落,李曹村的李氏宗族仅保留下了修祠、修谱和有限的祭祖。显然,这种复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复兴,而宗族的实质并没有复兴,因此只是一种有限的复兴,换言之,是一种处于衰落状态的宗族。尽管如此,考察这种部分复兴的宗族和个人生活实践的关系、与村落社会的关系,进而弄清楚宗族是如何化约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这正好也可以说明个人生活实践对宗族的影响,获得理解宗族的另一种视角,从而与复兴宗族相参照,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族的存在与发展及其对村落社会的意义。

一、村落环境与宗族

李曹村隶属于安徽省亳州市方山乡,位于方山乡最南端。李曹村全村由街路头和龙现两个自然村组成,辖9 个村民小组。一条公路自南向北穿村而过。村委会爱村楼、龙现小学、李氏宗祠和老人协会等公共设施基本上位于村中心,基督教堂也在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人们房前屋后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养有田鱼。村里的菜市场在老人协会前的场子上,几家杂货铺出售人们日常必需品。村子里有许多以前修建的老房子,规模最大的就是村民李乾奎家的延陵旧家。现在人们建房则多采用欧式的洋楼别墅。近年来,因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关系,有的人办起了农家乐,也有人开始大规模养田鱼。李曹村最大的特色是稻田养鱼,其历史已有700 多年。在李曹村,家家户户都养田鱼,人们将田鱼做成田鱼干出售或者送人。除此之外,李曹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华侨众多。目前,全村有700 多人侨居全球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家庭都有亲戚在国外,整个李曹村只有7 户人家没有华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出国之后,他就会带动其亲戚朋友出去。华侨在国外大多从事餐饮行业,也有创办服装工厂,经营批发零售业务的。人们虽然出国去了,但大多具有浓厚的爱乡爱家意识,大力捐助家乡各项公共设施建设。

李曹村居民以李姓和杨姓为主,李姓占绝大部分。目前,李姓共有703 人,杨姓不足百人。与方山乡其他地方的情况一样,不论李姓还是杨姓,年轻人大都出国去了,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老人和孩子的经济来源就主要靠他们在国外的亲人的汇款。

宗族的存在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性的存在,一种是精神性的存在。物质性存在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宗族活动,以及宗族的物质载体——宗祠、族谱、祖坟和族田等方面。精神性的存在则表现为家庭与个人的日常生活与人们在生活中予以内化的族内观念。

(一)宗祠

宗祠,是一个宗族最直观具体的外在表现,因为宗祠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形成了一个家族精神信仰的神圣空间,它将老去的先人与健在的后辈紧密地联系起来【1】。以前的宗祠不仅是人们祭祖的场所,有的宗祠还建有义学以教育族中的儿童,拥有族田以支持祭祖的延续,立有族规以教导族人敬老爱幼、勤劳守纪。新中国建立以后,大部分地区的宗祠、族谱都被焚毁,族田被收为国有分配到户,义学被破坏,族规消失了。有的即使祠堂仍在也被挪作他用,或者被村委会占用办公,或者当做保管室,或者改造成了村里的小学,祭祖等活动被称为封建迷信而受到政府的禁止。改革开放以来政策逐渐放宽,许多地方的宗族文化开始复兴,修宗祠、修族谱之风大行。然而,这种复兴毕竟是有限的,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复兴,有的也只是族中积极分子的行为,并不能唤起所有族人的同族观念并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

李曹村的李氏宗族就是这样,经过20 世纪90 年代时的大修,宗祠建筑得到部分恢复,牌匾也都新做了起来。但是村中的卫生室还继续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正门上放着一块“李氏宗祠”的大匾,门前走廊外的木柱上悬挂着“族聚龙谷起宗支,世系库村来派脉”的木质对联。宗祠大门之后的戏台还在使用,据村民讲不久前还演过几场戏,被村里用来进行孤寡老人救助款的发放仪式。戏台下和两侧的楼上放着族中许多老人为自己准备的棺材。中庭也有许多“世泽绵长”、“叙伦”一类的牌匾。宗祠最里侧的香堂中也只见几个香炉,却并没有任何的牌位和祖先画像。李氏宗祠是在第五世李顺时修建的,之后又进行过一些修缮,由于年代久远史籍无考,具体的情况本文无从得知。据村里老人讲,解放以前每次修缮的时候,人们都要汇集到宗祠里在祖先牌位前上供祭拜,告诉祖先宗祠要修缮了,希望祖先保佑工程顺利进行。解放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宗祠的功能日渐萎缩,人们也就很少再修宗祠了,这样的祭祀和仪式也就消失了。但是,作为偏安一隅的一个小山村,李曹村受到历次运动的打击都比较小,在人们的印象中,“文革”中人们只是象征性的毁掉了祠堂中的一些牌匾,因此,宗祠还是经过几次小修的,主持小修的有村干部也有热心宗族和村落公益事业的人。这样的修缮只是就椽子、檩柱等被白蚁蚀掉的部分进行更换,并不对宗祠的主体结构进行大的拆建。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在于扩大宗祠的规模,或者说使其更加宏伟,而只是为了使这一公共建筑不至于因为梁柱朽坏而倒塌。尽管如此,在新中国打倒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宗祠和宗族的活动还是衰落了,而且这种衰落是根本性的。改革开放后,虽然政府的政策已经放开,但是由于许多人出国发展,村中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所以这样的事业就只能靠那些家业宏富又特别具有公益心和祖先观念的人来进行。因此,当本文问到什么时候对宗祠进行大修的,许多村民都不知道,甚至村中有的老年人也不清楚。宗祠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20 世纪90 年代,村中一位叫李志鸿的人主持了这次大修,他就是那种家业宏富又特别具有公益心的人,但他既不是村干部也不在族中有什么特别的职位。他和几个有相同想法的人发动人们出钱出力出料来完成这件大事。当时总共花了有一万多元,宗祠大门和祠内柱子上许多以前用纸写的对联都换成了用木板做的,这样就不用每年贴了。祠堂中庭还有一块大匾,上面写着“世泽绵长”,据说是1999 年修谱的时候瑞安那边梅房的人送的。

(二)族谱与修谱

族谱是家支绵延的证据,它展示了一个祖先之下所有后辈的长幼次序、宗亲关系和子嗣、婚配、丧葬等相关信息【2】。以前的族谱规定女子和入赘的女婿不得上谱,不能参加祭祖,现在这样的规定已被大多数宗族所摈弃,从而使所有宗族成员无论男女老幼

1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108—119 页

2冯尔康:《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3 年第06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