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海史
题目: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X
专业班级:XXXXXX
指导教师:XXXX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和条件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至宋真宗时期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了靖康之耻,宋室被迫南迁。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后期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正是因为宋朝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也就致使秦汉时期便已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得以发展壮大,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
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是重要的沟通渠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
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而衰落,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在东汉初年,宁波地区已与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为中国的大港之一,两宋时,靠北的外贸港先后为辽、金所占,或受战事影响,外贸大量转移到宁波。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主要贸易是丝绸,故名。此名出现后,学术界又延伸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年)。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期——秦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魏晋;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期——隋唐;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明清。
繁荣的背景:
1、科技因素:宋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有较大的发展,船体的隔舱、司南等对航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发明已经出现;
一:气象航海技术
(一) 季风航海:
所谓季风是在较大的大陆沿海产生的一种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周期性风。季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陆地与海洋在同一季节中增热与冷却的程度不同。冬季,海洋温度高,气压低,陆地温度低,气压高,分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正好相反。主要是由于陆地与海洋在同一季节中增热与冷却的程度不同,和介于欧亚大陆与印度洋之间的北印度洋水域,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区域。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在中国东部的西太平洋海区,冬季多吹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 在南亚、西亚南部的北印度洋海区,冬季多吹东北风,夏季多吹西南风。宋代航海者对于上述两大海区的季风的认识,虽然从科学的概念上尚未达到现代海洋气象学的水平,但是在他们的长期实践中却已清楚地掌握并运用了这种季风的变化规律。
( 二 )气象预测:
宋船在远洋航行中,难免遇到变幻莫定之风云。当时的科技条件,当然不可能拥有今夭意义上的海洋气象预报手段,因此,能否依据船舶本身的条件与海员自己的观测,去预测未来的气象态势,便成为衡量该时气象航海技术优劣的标志之一了。据宋代有关航海文献所载,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航海者已能做到“善料天时”,并“审视风天时而后进”。
这种凭观测与经验的判断,当然尚停留在古代实用科学的阶段,缺乏精细的系统的理论分析与研究,但是,就其对航海实践的指导价值来看,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二:地文航海技术
( 一 ) 陆标定位:
宋人在航行,对船舶所驶经“海中之地”与海岸地形,能睹物状名,分门别类,作为进行海上定位的观测陆标。仅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所述,我们每每可以读到这样的航行记录:“海驴礁,状如伏驴”产远望三山并列,中一山如堵,舟人指以为排岛,亦日排山,以其如射垛之形”产槟榔礁,以形似得名”……根据这些陆标的辨认,宋人就可以相当正确地测定本船所在的观察位置。这种陆标定位的手法,使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宋人已掌握对景定位与方位定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