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过程-吸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II IV III V
II类 其特点是不出现饱和值,随对比压
力增加,平衡吸附量急剧上升,曲线 上凸,属于多分子层物理吸附 。气体
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压力也较低,
接近于饱和蒸汽压。
III类 曲线下凹,属于多分子层物理吸附。在压力较低时,吸 附量低,随着相对压力的提高,吸附量才增大。吸附气体
p/p0 图 13- 1 五 种 物 理 吸 附 等 温 线
FLGC
第五章
吸附过程
一、吸附现象及吸附分离
二、吸附的应用
三、吸附过程的特点
四、分类比较 五、吸附剂 六、吸附剂的再生
概述及吸附平衡
FLGC
5.1 概述 5.1.1 吸附现象及吸附分离
吸附 : 当气体或液体与某些固体接触时,气体或液体的分子 会积聚在固体表面上,这种现象称之为吸附。它可以被认为 是某些固体能将某些物质从气体混合物(或溶液)中凝聚到其 表面上的一种物理化学现象。 与吸收不同,吸收时,液相中物质分子是均匀分散的。 而吸附是流体分子富集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吸附层(或称 吸附膜),而没有向固体内部渗透。由于吸附是一种固体表 面现象,所以只有那些具有较大内表面的多孔性固体才具有 吸附能力。吸附过程是由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构成一个 体系,是非均相过程。
五种类型的物理吸附等温线
I为-193 0C 下N在活性炭上吸附;II为-195 0C 下N2在硅胶上吸附;III为78 0C 下溴 0 在硅胶上吸附;IV为50 0C 下苯在FeO上吸附;V为100 C下水蒸气在活性炭上吸附。
I类
吸附出现饱和值。这种吸附相当于
在吸附剂表面上形成单分子层吸附,
接近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常适用 于处理临界温度以上的气体。
当毛细管半径大于 104 cm时,其蒸气压与平面蒸气压差别很小,这样 的毛细管中不会出现毛细管凝结现象。而当毛细管的直径与分子大小相近 时,同样也不会有毛细管凝结现象。因为此时将不会形成弯曲的液面。
FLGC
4、吸附滞留现象
五种吸附等温线中,不管何种类型
的吸附,都是随压力的升高吸附量增
大,随温度的增加吸附量降低,图I示 为氨在炭上的吸附等温线。所讨论的
800块
300---350块
FLGC
5.1.3 吸附过程的特点
优点:1、选择性高 。
2、吸附速度快,过程进行完全。 3、常压、常温下进行。操作费用少。 缺点:1、吸附量少、消耗吸附剂、设备庞大。 2、吸附剂的运输、装料、卸料较困难。 3、吸附剂不易找到,吸附理论不完善。
FLGC
5.1.4 分类比较
不再有吸附能力了。至于中压范围,仍保持曲线形式 。因 此上页图中的第Ⅰ种类型曲线也称朗格谬尔型吸附等温线。
bVm P 1) p bp 1时, V 直线 1 bP 2) p bp 1时,V Vm 水平线
FLGC
2、BET方程 假设: (1)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2)可以有多层分子吸附 (3)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4)第一层为物理吸附 ,第二层以上的为相变的 观点,认为在物理吸附中,固体和气体间的吸附是依靠分 子间的引力发生的,已被吸附的分子仍有吸附能力,所以 应是多分子层吸附。 由此可导出BET二常数的吸附等温线方程式如下:
吸附等温线都是完全可逆的,即吸附
等温线上任一点所代表的平衡状态, 既可以由新鲜吸附剂进行吸附时达到 ( 即从吸附等温线的低端向上 ) ,也可 以从已吸附了吸附质的吸附剂脱附达 到 ( 即从等温线的高端向下 ) 。但有时 候,在某一段等温线上,由吸附所达
到的某一平衡点,与由脱附达到该点
图I 氨在木炭上的吸附等温线 时不是同一个平衡状态。
FLGC
5.1.2 吸附的应用
由于某些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所以在化工中可用来实 现气体或液体的分离。
1、气体的分离:用于气体的干燥、脱臭和去除杂质成分
以及烃类气体的分离。 2、液体的分离:可用于油品的脱水、脱色、脱味和去除 杂质以及烷烃与芳烃的分离等。
邻二甲苯 间二甲苯 对二甲苯 乙 苯 144.41 139.10 138.35 136.19 100---150块
V
VmCp p ( p p)[1 (C 1) 0 ] p
0
FLGC
VmCp p —— 平衡压力; V p 0 V —— 在 p 压力下的吸附量; ( p p)[1 (C 1) 0 ] p C —— 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Vm —— 第一层全部覆盖满时所吸附的量; p0 —— 实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根据吸附剂表面与被吸附物之间作用力的不同,吸附 可分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是被吸附的流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间的 作用力为分子间吸引力,即所谓的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因此,物理吸附又称范德华吸附,它是一种可 逆过程。
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与被吸附物间的化学键力起作用 的结果。这类型的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故又称“活 化吸附”。这种化学键亲和力的大小可以差别很大,但 它大大超过物理吸附的范德华力。
FLGC
当单分子层吸附时n=1,上式可简化为朗格谬尔方程式; 当n=∞时,即吸附层数是无限的,则即为上式。显然BET 方 程比朗格谬尔方程适用范围更宽些,把吸附理论向前发展了 一步 。一 般认为二 常数方程适用于相对压力 (p/p0) 约为 0.05~0.35之间。BET 方程可适用于五种类型等温线中的Ⅰ、 Ⅱ、Ⅲ种,但仍不能适用于Ⅳ和Ⅴ类型。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是没有考虑表面的不均匀性,同一层上吸附分子之间的相互
5.1.5 吸附剂(制造困难,理论缺乏)
怎样选择: 1、选择性高(如分子筛)(1)孔道(2)极性 2、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好。 如:活性炭 1000平方米/克
x型分子筛
1030平方米/克
3、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物理特性 4、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
FLGC
5.1.6 吸附剂的再生
当吸附进行一定时间后,吸附剂的表面就会被吸附物所 覆盖,使吸附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就需将被吸附物脱附, 使吸附剂得到再生。通常工业上采用的再生方法有下列
上式是在假定固体表面为均匀的,吸附层数可以是无 穷多的情况下推得的。但吸附剂是属多孔性固体,吸附 的层数有一定的限制,当假设吸附层数为n层时,则可得 三常数BET方程,如下所示:
VmCx 1 (n 1) x n nxn1 V [ ] n 1 1 x 1 (C 1) x Cx p x 0 p
FLGC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比较
特点 1、作用力 物理吸附
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
化学键力 化学吸附热 与化学反应热相近,大 选择性强
2、热效应
3、选择性
与液化热相近,小
选择性不强
可以由这些特性判断吸附类型
P 多层P 单层
快 低温 可逆
4、吸附形式
5、吸附速度 6、温度要求
7、可逆性
单层
慢 高温 不可逆
FLGC
• 单组分气相在固体上的吸附平衡
实验表明,当流体为气相时,对于一个给定的物系(即一定的吸附 剂和一定的吸附质),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与温度及压力有关, 可表示为 V =f(T,p) 当 T为常数,V =f(p),它表明了平衡吸附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反 映这一关系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下面是 Brunauer 等研究的单组 分气体的五类物理吸附等温线。
V Vm
所以:
bVm p V 1 bp
FLGC
讨论: 在低压时,bp项比 1 小得多,即 1+bp≈1, 因 Vm 、b均为常 数,所以吸附量V与p成正比。在高压时,bp项比1大得多, 因此分母中 1+bp≈bp,使V≈Vm,所以增加压力,吸附量基
本不变,表明吸附剂表面已被单分子层的吸附质所覆盖,
FLGC
第五章
吸附过程
5.2.1吸附平衡
5.2.1.1单组分气体的吸附 5.2.1.2双组分气体的吸附
1. 只有一个组分显著的被吸附 2 . 两组分都被吸附
5.2.1.3液固吸附平衡
吸附理论
5.2.2吸附速率
FLGC
量随组分分压增加而上升。
IV类 能形成有限的多层吸附。开始吸
附量随着气体中组分分压的增加迅 速增大,曲线凸起,吸附剂表面形 成易于移动的单分子层吸附;而后 一段凸起的曲线表示由于吸附剂表 面建立了类似液膜层的多层分子吸 附;两线段间的突变,说明有毛细 孔的凝结现象。
0 p/p V类 曲线一开始就下凹,吸附质较难 图 13- 1 五 种 物 理 吸 附 等 温 线 被吸附,吸附量随气体中组分浓度 IV类、 V类 分别为 II
作用力,以及压力很高时多孔性吸附剂因吸附多分子层而使
孔径变细后可能发生的毛细管凝聚作用等因素 。
FLGC
3、毛细管现象
毛细管凝结现象是指被吸附的蒸气在多孔性的吸附剂孔 隙中凝结为液体的现象。开尔文 (Kelvin) 对微小液滴的饱和 蒸气压研究得出:
pr 2M ln 0 p RTr
式中 :p0—— 平面的饱和蒸气压; Pr——液滴上方的饱和蒸 气压 ;r—— 液滴的半径; ρ —— 液体的密度 ;M—— 液体的 相对分子质量; σ —— 液体的表面张力; T—— 绝对温 度。
FLGC
ຫໍສະໝຸດ Baidu
如图 II 所示。即在脱附 过程中,欲使吸附剂达到与 吸附时同样的吸附量,需更 低的平衡压力。这种现象称 之为“吸附滞留现象”。
图II 吸附滞留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固 体吸附的毛细管或孔穴的开 口形状和吸附质湿润在固体 吸附剂上的复杂现象所造成。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产生滞 留现象,则对应于同一吸附 量,其吸附的平衡压力一定 比脱附的平衡压力高。
FLGC
流体分子从流体相被吸附到固体表面,其分子的自由焓 降低,与未吸附前相比,其分子的熵也降低了。按照热力学 定律,自由焓变化 (Δ G) 、焓变化 (Δ H) 及熵变化 (Δ S) 关系 如下: Δ G=Δ H-TΔ S 上式中 Δ G 、 Δ S 均为负值。故 Δ H 肯定为负值。因此, 吸附过程必然是个放热过程。 所放出的热,称为该物质在此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热。 原因:多孔性固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因受力不均而具有剩余 的表面能,当流体中的某些物质碰撞固体表面时,受到这些 不平衡力的作用就会停留在固体表面上。
v
v'
固体吸附剂表面
——固体表面被吸附分子遮盖的分数
p v
,
1
v a '(1 ) p v ' b '
v
FLGC
平衡时:
a '(1 ) p b '
bp 1 bp
以 Vm 表示表面覆盖满时(θ =1)的吸附量,V表示在气 体压力为 p 时的吸附量,则表面覆盖分数为:
I II IV III V
增加而缓慢上升,当接近饱和压力
时,曲线趋于饱和,形成多层吸附,
有滞后效应。
类 、 III 类的等温吸 附的毛细管冷凝型。
FLGC
5.2 吸附理论
5.2.1 吸附平衡
一、 单组分的吸附平衡 1、郎格谬尔等温线方程 假设: (1)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2)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3)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4)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吸附 气体分子(空间) 解吸
FLGC
pr 2M ln 0 p RTr
上式表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其液面的曲率半径 (r)有关,微小液 滴的曲率半径为正值,故其饱和蒸气压Pr恒大于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p0。 如果液体能在固体毛细管的表面上很好润湿,则毛细管内液面应是凹面, 故与液滴相反,这种液面的曲率半径应为负值。因此,在毛细管内液体的 饱和蒸气压Pr将恒低于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p0,所以对平面液体尚未达 到饱和的蒸气,而对毛细管内呈凹面的液体可能已达到饱和。对于给定的 蒸气压P1,可从上式算出使蒸气开始凝结的毛细管半径 r1。显然,凡是半 径小于 r1 的微孔,此时蒸气都可在其中凝结。当蒸气压逐渐增加,较大 的微孔也将先后被填满,吸附量将随压力增加而迅速增加,这就是类型Ⅱ 的曲线在p/p0达0.4以上时曲线向上弯曲的原因。
几种:
(1)降低压力 (2)升高温度 (3)通气吹扫 (4)置换脱附
FLGC
5.2 吸附理论
5.2.1 吸附平衡 • 吸附平衡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气固或液固两相充分接
触,最后吸附质在两相中达到动态平衡;也可以是含有一定 量的吸附质的惰性流体通过吸附剂固定床层,吸附质流动相 和固定相中反复分配,最后在动态下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