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的经济原因分析
第五讲_跨国并购
案例解析
(2)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 雀巢收购的企业大多是各个国家食品行业内
的强势公司,通过收购不仅壮 大了其麾下的 品牌队伍,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次并购,最终确 立了雀巢在宠物食品 市场的老大地位,成为 了全球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商,取得了在瓶装水 业务的领先 地位,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市 场份额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典型案例——德国汉高公司的
并购扩张
汉高公司最初的产品是生产漂白碳酸钠,汉高公司在 科技先行的主导思想下,积极进行改组及从事各种形 式的扩张。1922年,汉高公司将生产和销售一分为二, 即分为专门从事生产的Hankel&Cie有限公司和专门 负责销售的Hankel&Cie股份公司。前者在1975年更 名为汉高两合公司(Hankel KGaA),后者也在同年 改名叫汉高有限公司(Hankel&Cie)。汉高公司的 发展始终与购并和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分不开的,从 1913年在其境外设立子公司以来,汉高公司不断成长 壮大,其中很多子公司都是通过收购当地企业设立的。 1917年,汉高收购了一家生产碳酸钠的 Matthes&Weber工厂,从而开始生产碳酸钠。
股份收购
则指买方企业直接或间接购买卖的部分或全部股票 的行为。
兼并和收购的区别
从法律形式来看 兼并的最终结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合并 成为一个法人,而收购的最终结果不是改变法 人的数量,而是改变被收购企业的产权归属和 (或)经营管理权归属。
从并购对象来看 兼并以上市公司兼并非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 之间的兼并比较常见,而收购通常只是针对上 市公司的。
第五章 跨国并购
第一节 跨国并购概述 第二节 跨国并购有关理论 第三节 跨国并购的国际协调
第一节 跨国并购概述
产业升级、金融危机与跨国并购
产业升级、金融危机与跨国并购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并购活动的影响,认为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危机后刺激计划增强了大型国企的市场力量,加快了并购的复苏。
其次,我们分析了跨国并购,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战略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最后我们展望了中国跨国并购再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跨国并购;金融危机;产业升级并购活动随着经济、产业发展而发生,并且必然符合经济、产业发展规律。
金融危机下中国并购活动的变化,更是体现了这点。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并购交易1.1并购交易在金融危机后迅速回升bvd全球并购数据库数据表明,中国并购从2006年开始快速上升,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是这下降趋势仅仅维持了一年。
金融危机后一系列刺激计划,使得并购交易在2009年上半年就恢复到了2007年上半年的水平,并且直到2011年上半年,都没有出现较大的回落。
此外,尽管交易总金额一直较为稳定的维持在1万6千亿左右的水平,但是交易的数量经历2009年下半年短暂的上升后,却出现了持续的下滑。
这说明平均交易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1.2迅速回升原因分析中国产业升级加快及危机后刺激计划资源配置不均是并购回升的主要动因。
中国并购浪潮的兴起就是伴随着产业内部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发展而来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加速了落后产能的淘汰,企业进而不得不进行并购重组,相关产业进入了深度整合的阶段,不仅并购重组的数量增加了,交易额也有了提升。
金融危机后的刺激计划资源主要流向大型国企。
随着大型国企扩张的步伐,一方面各类地方性国企被纷纷纳入央企旗下;另一方面央企也走出国门,趁欧美企业深陷金融危机之际大举并购;第三,民企因为得不到信贷支持,经营愈加艰难,被国企收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转型、金融危机后的刺激计划以及信贷资源的不平衡配置,导致了中国并购在金融危机发生一年后就得以恢复,并且平均交易额度上升的现象。
吉利对沃尔沃跨国并购的分析.
吉利对沃尔沃跨国并购的分析摘要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跨国并购了沃尔沃汽车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全部股权。
本文通过展开对这一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跨国并购案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从而探讨吉利应对诸多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吉利首先应该想办法降低每辆车的生产成本,使沃尔沃摆脱连年亏损的境地,然后再全面打开中国市场,使沃尔沃有盈利的可能,但同时必须还要顾及沃尔沃原有的高端品质和中国与瑞典的文化差异等问题,从根本上留住沃尔沃的核心人才,消化掉其高端技术。
现在看来,吉利跨国并购沃尔沃之后虽然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从吉利官方对各种质疑的表态中,我们不难看出吉利已经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各项准备。
希望吉利的跨国并购之路可以走的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平坦。
关键词:跨国并购;吉利;沃尔沃The analysis of Geely to Volvo transnational M & A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sweeping the globe, Geely with 18 billion dollars for the price of transnational M & A for Volvo’s equity, includ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This paper started on this sensational country, even the world's cross-border M & 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analysis to address the many challenges of Geely countermeasures to be taken. Geely should first try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per vehicle, so that successive loss of the Volvo out of position, and then fully open the Chinese market, Volvo has profit potential, it mus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original Volvo the high qual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Sweden, and other issues, a fundamental core of talent to keep Volvo and absorb the high-end technology. It now appears that lucky after M & A Volvo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uncertain factors, but Geely official statement made by a variety of questions, we can easily see that Geely has already done the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various preparations. Hope that Geely’s transnational M & A channel of road can go farther and farther, also more and more smooth.Key words: transnational M & A; Geely; volvo目录1吉利跨国并购沃尔沃介绍 11.1吉利与沃尔沃简介11.2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的原因22并购后吉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2.1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机遇 42.2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挑战53吉利跨国并购沃尔沃后的经营对策3.1降低生产成本83.2全面打开中国市场83.3保持沃尔沃原有特性83.4留住核心人才,消化高端技术93.5促进文化的融合9参考文献致谢附录所谓“并购”是合并与收购的合称,国外学者通常将合并与收购结合在一起研究,缩写为M&A,即merger&acquisition,我们将其翻译为并购。
中石油、中海油跨国收购的异同与成败原因分析
中石油、中海油跨国收购的异同与成败原因分析摘要:中石油成功收购pk公司与中海油失败退出优尼科,从表面上看这两起并购事件本身没什么直接联系,加上这两家石油企业的竞争对手和所选择的环境似乎也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仔细观察与分析就能够在这两起并购中找到一些相通的问题,而这两家企业具体处理问题手段的不同以及政府外交博弈所显现的力量,最后中石油与中海油一胜一败的命运都值得我们深入去思考。
关键词:中石油中海油异同成败原因一、行业背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实力强大的跨国石油公司通过跨国投资,极大地提高了跨国企业母国的国际地位,使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伯格说的那样:“没有一个美国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通过跨国并购,原来强大的跨国公司更为强大,甚至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霸主,从而控制了该领域,也因而使得其母国在该领域成为世界的枢纽国家(郑睿臻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洋石油开始大规模开采。
近年来,由于油价、市场、贸易等影响,尤其是欧美严格的环保要求,迫使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紧缩本国石化生产,而转向在资源国家或拥有广大市场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和合资办厂。
而我国国内发展状况良好,国务院提出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包括扩大投资、加大国有企业投资力度等,支持国民经济稳定的适度快速增长。
对石油行业发展战略见图1。
从公司内部看,中石油经过两次大重组及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已具备了加快推进跨国企业集团建设的现实基础。
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和供应企业,中石油资产总额已于2011年底超过3万亿元,在全球500强排名第6位,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第5位。
海外业务由单一合作开采转入到风险勘探、油气开发、工程承包、产品出口一体化运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论文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003-01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方式。
在党中央提出要“走出去”的战略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也参与到并购行列当中。
本文从目前中国的并购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应如何进行海外并购。
关键词跨国并购特点成因对策一、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分析当前,在中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2000年,出现了第一次并购高峰。
这一时期从区域来看这个阶段的对外投资分布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也主要以窗口公司或比较有创新的公司为主,并且集中在一些在当地市场受到欢迎的行业和产品。
但是在中国进入wto为分界线,开始了海外并购的第二个高峰。
这一次主要表现在:第一,以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发达国家为收购目标,而且行业也集中在石油、化工、家电、金融等领域:第二,企业积极在全球性产业分工与整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第三,。
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不再一味追求规模效益,开始转入高新技术及无形资产的引入,也注重了核心技术的收购和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第四,民营企业也开始涉足海外并购,由于目前国内与海外并购有关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如外汇管理等不成熟,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上面临诸多掣肘,而民营企业相对来说,则要灵活得多。
如浙江的民营企业华立集团先后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万向集团正式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2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二、中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原因分析第一、获取先进技术和国际品牌。
技术是中国企业的软肋,核心技术的缺乏使中国企业频频被国外企业索要高额的专利费用,而通过跨国购并则可以使中国企业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专利技术和技术人才。
例如:明基对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收购,可以使其完全获得西门子在手机领域拥有的1000多项专利,仅核心技术专利就有几十个,在核心技术的武装下,明基成为全球手机顶尖生产厂商。
京东方科技集团跨国并购实例浅析
京东方科技集团跨国并购实例浅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2003 四班国际贸易学韦玮【摘要】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成功实现跨国并购一步跨入世界一流制造商行列,本文通过对京东方利用杠杆收购,“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完成并购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京东方进行跨国并购后将面临的挑战,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并购整合【正文】一、京东方的并购始末2001年,京东方与韩国半导体工程有限公司(SEC)、韩国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HYNIX)在韩国合资设立了现代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HYLCD),然后,京东方将HYLCD作为收购主体,收购HYNIX全资子公司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X)所持的STN-LCD(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器,LCD行业中除TFT-LCD之外的第二大产业。
)及O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新一代的平板显示技术,全球众多厂家争相抢夺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的制高点。
)业务的资产。
京东方支付收购资金22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8675万元,后因项目变更实际资金投入14584万元),资金来源于公司2000年12月公募增发6000万A股的募集资金。
借鉴第一次海外并购的成功经验,京东方在韩国设立子公司BOE-HYDIS作为收购主体。
2002年11月,BOE-HYDIS收购了韩国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HYNIX及其子公司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HYDIS)全部与TET-LCD(薄膜晶体管彩色液晶显示器件)业务持续进行有关的资产、房产和权益。
2003年8月6日,京东方与FIELDS PACIFIC LIMITED(简称“FPL”)、潘方仁(FPL 的全资持有人)签署协议,收购FPL持有的占冠捷科技已发行普通股总数26.36%比例的股份,收购总价款为10.5亿港元。
收购资金来源尚未明确披露,只是提到收购价款来源于京东方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
冠捷科技的CRT显示器产销量居世界第二位,液晶显示器产销量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实力迅速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时代潮流,但是并购的过程总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而且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本文以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失败作为例子,简要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某些原因,并从中得到一些教训,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国并购战略目标国家政策一、腾中收购悍马失败的案例简介2009年6月2日,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就并购悍马品牌签署谅解备忘录,腾中重工将获得悍马品牌所有权益以及高管和运营团队。
但此项并购最后的实现,尚需要获得中国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批准。
2009年7月15腾中重工日表示,公司已经向发改委提交了申请,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一事正式进入官方审批阶段。
对收购悍马和悍马国产两个步骤的审批,分别由商务部和发改委担任之责。
就审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方面,发改委态度尚待明确。
油耗问题是发改委不能通过悍马国产的关键问题。
2009年08月14日由于腾中和通用在商议悍马资产的具体价格上出现了分歧,所以一再延期签约时间。
2009年08月21日腾中重工为了准备接受悍马,正在积极部署相关工作,并挖来奇瑞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奇瑞汽车国际公司副总经理黄志强,准备在上海成立悍马中国的运营团队,主要负责进口悍马在华的销售工作。
2009年08月24日腾中高管准备飞抵底特律与通用展开最后的谈判。
悍马的正式出售协议也将于此次商旅中签订并对外公布。
但交易生效前还需通过中美双方监管部门的批准。
2009年0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已经彻底回绝了腾中的收购申请,理由为腾中上报的收购报告中,仅仅收购悍马的品牌,不属于发改委核准项目。
2009年10月10日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9日宣布,双方就通用汽车旗下高端全路面品牌悍马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
腾中将以1.7亿美元左右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须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分析近年来,中国国内企业在海外的跨国并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放和加快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结果。
本文将分析中国企业在海外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一、原因1.获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市场份额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海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快速提升自身实力,加速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加产能和市场份额。
2.扩大企业国际化程度跨国并购是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的有效手段。
如今,许多中国企业正在寻找国外市场,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
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国际化程度,打破国界限制,开拓全球市场。
3.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优势已经逐渐消失。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企业开始进行转型升级。
跨国并购成为了这些企业一种重要的转型选择。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二、优势通过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可以快速获取海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提升实力。
这些方面的提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2.加速产能建设跨国并购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收购现成的经营资产和人员来加速产能建设。
这些资产和人员有可能是创立多年的,并且已经在当地拥有很好的声誉和客户群。
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削减建设风险,而且可以快速进入当地市场。
3.增加市场份额通过并购其他企业,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泛的客户基础。
这对于业务扩展和市场拓展非常重要。
三、面临的挑战1.政策限制目前,许多国家都对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设置了政策限制,或是提出了更为苛刻的反垄断审查。
这给企业带来了压力,需要更加谨慎的执行商业计划、选择海外合作方。
2.文化差异企业跨国并购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操作,如果不能成功克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在企业合并后的经营过程中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
合理化管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优劣势是企业不能忽视的问题。
TCL并购案例分析
TCL公司发展理念
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
“大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
TCL成功的国内并购
1996年兼并了当时香港老牌彩电企业——陆氏集 团的彩电。 1997年TCL斥资6 000万元与美乐集团共同组建 “TCL—美乐电子有限公司“。 1999年,通过国有资产的无偿划转,TCL重组了 内蒙古彩虹电视机厂。 2000年12月~2001年1月间,TCL兼并原无锡“虹 美”电视、中山“索华”空调和无锡永固电子公 司。 2003年8月,TCL集团出资8 400万元兼并了乐华 彩电。
TCL海外并购前面临的形式
一财务状况良好。2003 年TCL 公司按照零售额的排名为 全国第二位,其优势更体现在利润指标上:根据TCL 国际 2003 年年报,彩电业务的盈利为5亿元左右, 在单位营业 费用、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 二海外销售艰难。没有加入W T O时,中国彩电已经失去了 欧洲市场。 2004 年4 月13 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中国彩 电反倾销案的终裁结果, T C L 被裁定倾销税率为2 2 .36%,这无疑意味着渠道之失。 三国内市场饱和。在中国国内市场中,有强大的本土对手 长虹、海尔、海信、康佳以及国外巨头索尼、三星、LG, 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国内的彩电市场城市人均保 有量已经达到了7 5 % 。
经过了短时间内“蛇吞象”式的三次并购之后,规模 迅速扩张“光环效应” 下的TCL集团实际上其经营绩效却 大幅滑坡。数据显示,尽管国际化整合后的2004年仍然实 现利润2.45亿元,但同比下降57.03%,之后2005年年报 显示亏损3.2亿元,2006年半年报显示巨亏7.38亿元,其 中海外投资业务的亏损是集团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尤其 是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亏损数额相当巨大。
国际商务第五章 跨国公司的形成原因:微观分析
迫使它们跳跃的原因: (1)国际市场的后进者地位 (2)全球竞争者在方的稳定 地位 (3)技术与市场环境的快速 变化 (4)产业与产品生命周期缩 短 (5)在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资 产上的不足
特俗活动 (1)内向国际化 (2)带有风险的进入模式 (3)在选址上路线分离 (4)激进的投资规模和资源投入
特殊挑战 (1)差劲的公司治理 (2)跳跃后的整合与组织困境 (3)缺乏全球经营、管理、专业技能 (4)缺乏产品与流程创新
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理论
■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 对外直接投资量迅速扩大。 ◆ 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国际投资的地位明显提高。 ◆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数量增加,竞争力也逐步增强。
■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如何获得竞争优势
◆ 首先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本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 获得最初竞争优势。 ◆ 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特有的优势,即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 指定与企业文化相符的企业战略。 ◆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其 竞争优势。
内部化理论的评价
■ 内部化理论的贡献
◆ 属于一般性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 有力地解释了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许可证安排 等 参与国际经济方式的依据,有助于解释战后跨国公司增长速度、发展阶 段和盈利变动。
■ 内部化理论的局限
◆ 忽略了一些宏观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 ◆ 难以解释当前发展中国家逐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一经济现象。 ◆ 交易成本的无法具体衡量导致内部化理论难以进行实证研究。
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理论
■ 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扩张:一种跳板的观点
由陆亚东和董林雪英提出,认为新兴市场企业将国际扩张作为跳板 以避开国内制度和市场的限制来获取战略资源。 该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的文献综述2600字》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研究现状 (2)参考文献 (3)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经历了五次并购高潮,对于企业并购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较多。
研究的文献主要体现在对并购动因、并购风险种类及表现形式、对目标企业估值、对并购融资及支付方式、并购风险和并购整合等方面的研究。
对并购风险定义:Healy (1992)认为,企业并购导致成本增加、企业价值降低等,使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可能性为并购风险。
在跨国并购动因研究上:研究认为企业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的或更多的资源、技术;快速进行跨国扩张;进行多样化经营;获得协同效应。
在并购表现形式上:1987波特⑴认为,企业并购风险主要表现为并购半途终止、并购后企业业绩下滑及股东利益受损,即企业在前期投入部分成本后,并购终止,使企业前功尽弃,损失增加或并购后企业收益无法覆盖运营成本,导致企业失控,成本增加。
2005年杰弗里.C.胡克在《兼并与收购指南》中指出,财务风险是由于借债产生的收购融资制约了经营融资和偿债的能力而引起的。
“财务风险由并购交易融资的负债数额和将要由购买方承担的目标企业的债务数额等因素决定”。
在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方法方面:美国学者Altmang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Z-Score”模型,Z值模型是通过对美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研究时分别从流动性、获利性、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周转能力五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多元分析,选取财务比率,最后赋予权重进行加权计算。
在并购风险的控制措施及防范方面:杰弗里.S.佩里(2004)与汤姆斯vT.海德(2004)认为充分尽职调查对降低并购风险非常重要,成功并购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①征询专家意见;②详细核实;③关注主要问题,如制定市场战略,调整企业渠道和供应链,充分识别风险,制定减缓风险对策;④精心策划并购整合方案。
2005年杰弗里.C.胡克在《兼并与收购指南》中指出,在并购中处于主动地位者能获得正向的经济效果。
各国财务报告差异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日益频繁,财务报告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以及税收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各国财务报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各国财务报告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进行国际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二、各国财务报告差异的表现形式1. 会计准则差异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受其经济体制、文化背景、法律体系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异:(1)收入确认原则:美国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我国采用收付实现制。
(2)固定资产折旧:美国采用直线法,而我国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
(3)存货计价方法:美国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而我国仅允许采用先进先出法。
2. 会计政策差异会计政策是企业根据会计准则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异:(1)研发费用资本化:美国允许将研发费用资本化,而我国不允许。
(2)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美国采用成本法,而我国采用权益法。
(3)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美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3. 税收制度差异税收制度是各国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异:(1)企业所得税:美国采用累进税率,而我国采用比例税率。
(2)增值税:美国实行消费税,而我国实行增值税。
(3)税收优惠政策:各国对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等实行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各国财务报告差异的原因分析1. 经济体制差异各国经济体制的差异是导致财务报告差异的重要原因。
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公有制为主体,而美国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私有制为主体。
2. 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
如我国注重稳健性原则,而美国注重公允价值原则。
3. 法律体系差异法律体系差异导致各国会计准则、税收制度的差异。
如美国法律体系较为完善,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较为严格。
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跨国并购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跨国并购分析摘要:本文从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出发,运用交易成本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对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行为进行了分析。
文中指出,跨国并购作为跨国公司一体化的手段,是不同“契约人”契约的组合过程和市场交易的企业内部化。
其交易成本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交易的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国家、行业和企业及知识等因素密切相关。
可以认为,对交易成本的节约是跨国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力和原因,因交易成本的局限性,它对不同的并购类型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跨国并购;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跨国并购作为一种国际直接投资,在二十一世纪初已经超过“绿地”投资而成为占绝对地位的主要投资方式。
对于跨国并购的经济解释,过去更多地是传统的企业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来进行分析的。
自科斯于1937年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以来,经威廉姆森、克莱因,张五常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创立了交易成本理论。
随后,交易成本理论被运用于对跨国公司的研究。
因此,交易成本理论为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试图运用交易成本的观点与方法对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行为进行分析。
一、跨国并购的基本要素分析20世纪70年代,交易成本理论逐步被应用于对跨国公司的解释。
跨国公司通过协调内部生产和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使得其边界得以扩张。
由此,公司的边界跨越国界,跨国公司便产生了。
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过高,孕育了跨国公司的并购动机——实现一体化,节约交易成本。
通过跨国并购的产权交易行为,跨国公司内部化一部分交易成本过高的经济活动,并将东道国的企业内部化为其组织结构体系的构成部分。
交易成本理论将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关注着伴随交易的组织而来的实现节约的成果——当商品或服务通过技术上的可分离的每个接合被转让时,就会发生交易。
交易成本分析明确地考虑到人类决策制定者的基本特性——特别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考察的是在各种可供替代的治理结构(市场与企业)的比较成本。
跨国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法律与监管障碍
法律法规限制
跨国并购可能涉及多个国家的法 律法规,包括公司法、证券法、 反垄断法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可能导致并购失败,甚至面临法
律诉讼。
监管审批延误
跨国并购往往需要获得多个国家 监管机构的批准。监管审批流程 可能繁琐、漫长,期间可能出现
变数,增加并购失败风险。
国家安全风险
部分国家可能对涉及关键产业、 技术的跨国并购持谨慎态度,以 保护国家安全。在这种情况下, 并购可能受到严格审查,甚至被
否决。
财务与估值问题
01
财务信息不对称
跨国并购可能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并购方对目标
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判断失误。
02
估值过高
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波动等因素,并购方可能对目标企业估值过高,
导致支付过高的并购对价,损害股东利益。
03
融资困难
跨国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若并购方在融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
能导致并购资金不足,增加并购失败风险。同时,过高的融资成本也可
能降低并购的经济效益。
CHAPTER 03
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与应对 策略
制定详细的尽职调查计划
明确调查目标
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调查,了解其财务状况、法律合 规、市场地位等关键信息。
02
03
04
• 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并购 进入新市场,降低市场进 入壁垒,迅速扩大市场份 额。
• 实现多元化经营:通过并 购不同行业的企业,降低 经营风险,实现稳定收益 。
• 提升企业实力:通过并购 获取优势资源,提升企业 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ppt课件
国务院
证监会
商务部
工商总局
国资委
负责工商注册
成立于2003年,直接监督和管理国有企业并指导它们的重组活动,189个主要国 有企业受其直接监督 审批国有企业的重大收购 制订外汇政策和法规,并且监管外汇交易活动 审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活动
外管局
附B:不同收购者类型所适用的审批规则矩阵
主要机构 发改委
相关规章政策 略
解当地情况并且在该领域内成功地管理者
应该尽可能积极地压缩成本开支 应该更早的预料到技术的更新趋势(例:纯平彩电的飞速发展)
联想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
应该更早地调整管理团队-Amelio在整合后8个月才进入公司
应该果断地决定在国外扩大大小型商务及家用电脑市场(二者 为联想的核心部门),而不是依赖于IBM传统的大型企业市场
1 公司战略
缺少一个清晰明确的全球战略 有些中国企业是机会主义者,通常被动地等待机会的出现 选择了错误的目标或者仅有范围很窄的备选目标 目标公司不是100%的符合收购方的企业战略 处理非核心资产的困难
潜在影响
2 文化差异和经营方式的不同
避免冲突和“面子”问题是最大的两个文化差异 西方企业倾向于一个明确的内部权力结构,但中国企业的政治 权利版图却不是很透明 许多中国企业高度集中决策的方式在有些外国市场并不可行
附A:海外并购中的主要审批机构
机构
发改委
角色和职责
监管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 审查5000万美元以内海外投资项目(2亿美元以内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项目) 考虑整体的海外投资/并购中的国家利益以及其他主要事物 审查5000万美元以上海外投资项目(2亿美元以上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项目) 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者,确保市场安定并维护少数投资者的利益 审批国内上市公司的重大收购 监管外国投资的所有方面 保护商业、消费者以及更宽泛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 支持配合中国企业境外投资
改革开放后,响应我国“走出去”战略,诸多中国企业投身 到了国际竞争当中去,主动进行海外投资。
• 支持配合中国企业境外投资
商业银行改革完毕,成功上市后效益不断提升,资本充分率、 不良贷款率等主要指标日益改善。
(5) 推动并购后旳全方位整合
跨国并购企业要足够注重并购后旳整合工作,涉及业务 整合、组织架构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和企 业战略整合等,银行业还要注重IT系统旳整合。首先要认识 到文化整合旳主要性。中资银行海外并购面临着企业文化 旳差别和冲突,还有国家文化、银行业文化、监管文化和宗 教文化等差别。实施文化整合要使并购双方建立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旳关系,抱着尊重和沟通旳态度,寻找不同企业文 化之间旳交汇点,经过多种手段,形成新旳更具有包容性旳 企业文化。第二是管理架构整合。第三是业务资源整合。 第四是人力资源整合。最终,中资银行要秉持求同存异旳 方针,力求目旳银行与本行旳发展战略趋于一致,若只是在 某些方面存在非原则性旳差别,原则上应该包容。
• 制定了清楚旳国际化战略布局和途径
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
• 把握中资企业“走出去”旳历史机遇
服务“走出去”企业为己任,在区位选择上注重和中国有紧密贸易往 来旳地域,为大量走出去旳中国企业提供了跨境金融服务。
• 目旳银行多选择资产优良旳小型银行
付出相对较少旳对价就能取得该银行旳经营控制权;这些银行业务 发展潜力巨大,依托母企业旳品牌影响,在本地投资发展旳中资企业和本 地旳优质企业成为工行旳客户,提升业务发展旳速度。
(3) 甄选恰当旳并购目旳
银行进行跨国并购旳一种主要动因就是获取目旳银行 某方面旳比较优势来支撑本身旳成长或是突破被并购国旳限 制或障碍,例如目旳银行所拥有旳产品业务、境外分支机构、 客户资源等,也就是说该并购应该体现出一定旳战略意义,要 根据本身旳发展战略考虑并购对象是否对本行旳发展战略形 成优势互补。一般情况下,并购互补型较强旳银行能够取得良 好旳协同效应,增进中资银行本土业务和海外业务旳同步发展。 同步,中资银行能够优先选择自己了解旳银行进行并购。在规 模方面,应该考虑“先小后大”旳原则,小型银行价值判断比 较简朴,比较轻易取得目旳行旳经营管理权,并购成功旳机率 较大,工商银行海外并购旳目旳银行大多选择资产优良旳小型 银行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100字》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目录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1国外文献综述 (1)1.2.2国内文献综述 (2)第二章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及企业并购相关概念 (4)2.1 并购的含义及分类 (4)2.1.1 并购的含义 (4)2.1.2并购的分类 (4)2.2 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 (5)2.2.1 协同效应理论 (5)2.2.2 多元化理论 (5)2.2.3委托代理理论 (6)2.2.4市场势力理论 (6)2.2.5价值低估理论 (6)2.2.6 估值套利理论 (6)2.3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7)2.3.1 事件研究法 (7)2.3.2 财务指标法 (7)2.3.3 非财务指标分析法 (7)参考文献 (7)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国外文献综述(1)企业并购动因的国外文献综述在国外,并购活动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了。
但是经过研究,学者们发现企业并购动因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难以归纳成一个确定概念。
就算是一家企业,在不同时间进行并购的目的也是有差异的。
Halil Kiymazh和TarunK.Mukherjee(2000)[1]通过对并购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司为获得正的协同效应,增加股东利益而选择并购。
Kode,Ford等(2003)[2]认为企业发起并购也可能是想降低风险。
由于并购后被并购方的投资机会及融资由外转内,企业的融资成本风险会减小。
而Capron(1999)[3]通过研究得到了另一种结论,他们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取长补短,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也使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及地位提高。
Heaton(2002)[4]使用了一个简单模型,分析指出:当公司的决策者过于自信,会认为资本市场对本公司的股价低估了,或者高估项目的收益。
在情况一下,当必须用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决策者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在情况二下,会导致决策者其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中联重科并购CIFA成功的原因分析
中联重科并购CIFA成功的原因分析中联重科并购CIFA成功的原因分析海外并购一直被看作是勇敢者的游戏,十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尽管路程坎坷,但出于转型和企业战略的考虑,走出去成为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选择,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步伐已经不可阻挡。
承载着中国企业改写世界工程机械历史与格局的蓝色梦想,6月25日,中联重科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曼达林基金,正式收购意大利CIFA 公司100%的股权,中联重科也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
对于这个经典跨国并购案例,本文主要浅谈一下其成功的原因。
一、强大的行业实力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重科”),创建于1992年,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全国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
中联重科从1992年50万元起家到2008年实现销售额150亿元,年增长率达60%以上,规模和效益均实现快速增长。
2006年中联重科以91.36%的销售额增幅居全球工程机械50强之首。
2007年中联重科再次以80.06%的销售额增幅成为全球工程机械增长最快的公司,销售额增幅高出全球50强22.99%的平均销售额增幅57.61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增长113.76%,居全球第三,高出50强营业利润增幅90.71个百分点。
其销售收入也从2000 年上市时的2.45亿元提升到2007 年的89.73 亿元,2008 年上半年为62.16 亿,其中海外业务收入为10.18亿元,几乎与2007 年全年相当。
在“2008全球工程机械50强排行榜”中,中联重科以20.01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名第19位,比上年飙升了7位。
这一系列数字有效的表明了中联重科自身强大的行业实力,也为本次收购案奠定了实力基础。
二、合适的收购伙伴在此次跨国收购中,中联重科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曼达林基金,形成利益共同体,成功收购CIFA100%股权。
这些收购伙伴是国内和全球知名的投资者,拥有长期的丰富投资经验,与中联重科的管理层团队形成互补,这不仅能为本交易的成功提供独特的思路、资源和地缘关系,更有助于在未来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本次收购后的整合能够取得成功实施。
跨国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三: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成功案例
总结与启示
06
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
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前,应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避免盲目跟风和短期行为。
明确战略目标
尽职调查
整合资源
风险控制
企业应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了解其业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以降低并购风险。
企业应注重整合目标公司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以实现协同效应。
详细描述
Google在2006年以16.5亿美元收购了Youtube,当时Youtube只是一家成立仅1年的小型视频分享公司。Google收购Youtube后,将Youtube打造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视频平台,并在广告、订阅、游戏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创新。Youtube的广告模式不仅为Google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为Google的其他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目前,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跨国并购的历史与状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介绍
02
背景介绍
失败原因
总结
案例一:A公司并购B公司失败案例
背景介绍
01
C公司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跨国公司,而D公司则是一家以低成本战略为主的企业。C公司希望通过并购D公司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客户群体。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应对,以降低潜在损失。
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启示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规范企业跨国并购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完善政策法规
政府可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如资金支持、咨询服务等,以促进企业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
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