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表格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教材简析
本单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围绕“大胆想象”这一主题,教材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和2篇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

《宇宙的另一边》通过对宇宙另一边的“我”、另一边的生活与这一边的世界的想象对比,表现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写出了想象的有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23个字,正确读写24个词语。

2.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神奇。

3.能和同学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4.能借助习作例文进一步体会想象的神奇与丰富。

5.大胆想象,写一个想象故事。

6.能欣赏同伴的习作,并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重点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

3.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心理变化,领会文章意图。

4.走进文本,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

5.发挥想象续编故事,或仿写故事。

教法与学法
1.本单元教学可以按照“重温课标——课文讲读——记录业余生活——交流平台——习作”的顺序进行。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奇特的想象世界,了解课文内容的生动、有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例文的引导,发挥自己的想象,续编或仿写想象故事。

16 宇宙的另一边
务是——(学生齐读本单元语文要素)课件出示: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2.聚焦课题。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宇宙的另一边》。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2)质疑:读了课文题目,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3)预测:请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

(4)过渡: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家陈诗哥一起去看一看。

学生齐读本单元语文要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读了课文题目,同学们有
什么要问的吗?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秘密”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
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圈出生字词,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
序号,思考:宇宙的另一
边是什么样的?
2.学习反馈。

(1)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一栋房子
一篇习作一座城市
一条街道流淌秘密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指名认读,相机提
示:“气喘吁吁”的“吁”不
能读成yú。

思绪气喘吁吁
(2)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秘密”。

①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教师引导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预设:读音相同,都有“必”字。

一个是左右结构,一个是上中下结构。

③教师引导观察:要写好这两个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④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秘”左窄右宽,“必”要写得稍大,最后一笔要穿插到禾字旁下;在“密”中,“必”相对要小,最后一笔要舒展,能包住下面的“山”。

(4)默读课文,感知“秘密”。

①教师提问: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样的?文中的哪一句话点明了这个秘密?
②教师引导理解“倒影”:你们见过倒影吗?它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宇宙的另一边,是这
①换偏旁识记:躺—淌;
都—绪;冻—栋;偏—篇。


动作演示辅助识记:通过演一
演“气喘吁吁”的样子加深印
象。

③组词识记:秘密、秘书、
秘诀、秘方。

学生练写,全班展评。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
课件,课件出示:星光洒进
我的眼睛,在我身体里汩汩流
淌,告诉我一个秘密:很远很
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
这一边的倒影。

(倒立的影子)
引导学生运用多
种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并相机指导书写“秘
密”一词。

通过找中心
句的方式,引导学生整
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
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边的倒影”?课件出
示:那里有座一样的城
市,有条一样的街道,街
角处有栋一样的房子,房
子里有个一样的孩子。

③教师点拨:四个“一
样”具体写出了“宇宙的
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
影”。

学生齐读第2自然
段。

(指名读)
三品读课文,感受“想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
3~9自然段,思考:课文
围绕“倒影”,写了宇宙另
一边的哪些秘密?
2.教师引导交流:用
自己的话说说宇宙另一边
的秘密。

(1)课件出示第3自
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读“当我……”,学生
读“他……”。

(3)课件出示第4~
5自然段。

预设3:第一节
课的“倒影”。

(4)课件出示第7~
9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这3个自然段写了宇宙另
一边的哪些秘密?
教师提问:宇宙另一
“我”的倒影。

大自然的“倒影”。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
在这两个自然段中发现了哪
些秘密?(季节特征相反、日
出方位相反、生命状态相反)。

男女生合作朗读:男生读“这
一边”的句子,女生读“另一
边”的句子。

(学生交流)
小组轮流读第8~9自然
本教学环节紧密
结合课后思考题的内
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重点语段,探究课文写
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
秘密,进而发现作者在
表达方法上的秘诀,落
实了本课的核心教学
边的数学课是什么样的?(5)教师启发:你喜欢宇宙另一边的数学课吗?为什么? 3.引导发现表达方法。

(6)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引导:作者把宇宙的另一边想象得很有趣,也很好玩。

你发现作者展开想象的秘诀了吗?
(7)教师指名交流,归纳:你觉得哪些想象特别有意思,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觉得这里有意思?段)
(优美的风景、快乐的游
戏)
宇宙另一边发生的事情
和宇宙的这一边恰恰相反,即
反着想。

(生交流)
目标,为“交流平台”
的教学做了铺垫。

四归类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
的范字:淌、栋、梯、铃、
绪。

教师指名认读。

2.教师引导观察:这
5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
写,请提示大家。

3.指导书写“绪”。


教师范写,提示:右边“者”
第四笔撇要写得舒展,穿
插到“纟”下面。

②学生
练写,同桌互评。

4.学生
自主临写其他4个字,全
班展评。

教师指名认读。

(左窄右宽)
【设计意图】虽然
是习作单元,但写字也
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
一。

根据本课“会写字”
的特点,采用归类指导
的方式,重点指导学生
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教师指导写一个字,到
学生自主练写一批字,
提升了学生的写字能
力,也提升了写字教学
效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
10~12自然段,思考:课文还写了宇宙另一边的什么秘密?
(1)课件出示:在宇宙的另一边,如果想写一篇关于风的习作,就得闭上眼睛,想象风的样子,慢慢地让自己也变成风,在空中飞啊飞,飞得越高,习作的分数就越高……
(2)提问:宇宙的另一边的习作秘密是什么?
(3):课件出示:在宇宙的另一边,如果想写一篇关于云的习作,就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学生默读课文第10~1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我”的想象?
课件出示:正当我的思绪在茫茫宇宙中穿梭时,突然,耳边响起了语文老师的声音:“你在想什么呢?”我有些尴尬。

下课了,大家都围着我,想知道宇宙的另一边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学生交流。

教师指名朗读,
仿照课文,拓展想象仿
写。

全班齐读
式回顾上节课的学习
内容,让学生在充满情
趣的朗读中温故知新,
自然而然地走进本节
课,走进想象的世界,
进一步感受作者想象
的奇妙、有趣,发现课
文字里行间隐含的表
达方法的秘诀。

二运用方法,展开想象
1.教师引导想象:是
呀,关于宇宙的另一边,
我们都想知道更多。

请同
学们像作者这样想象一
下:在宇宙的另一边还会
有哪些秘密呢?
2.语言训练。

课件出
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宇
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
倒影。

宇宙的这一边,雪
是白色的;那么,宇宙的
另一边,____________ 宇
宙的这一边,我是一个男
孩,但宇宙的另一边,
____________
宇宙的这一边,
___________,但宇宙的另
一边,____________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评
议:谁的想象更奇妙?为什
么?
根据提示写句子,指名交
流,相机引导
宇宙的这一边,鱼在水里
游;那么,宇宙的另一边,鱼
在天上飞吗?宇宙的这一
边,我是一个男孩,但宇宙的
另一边,另一个我是女孩吗?
本教学环节注重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
能力,让学生借鉴课文
反着想的表达方法,开
启想象之旅;提供典型
句式,为学生的规范表
达搭建支架,既锻炼了
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又提升了学生的习作
能力。

三加强示范,指导写字
1.练写汉字。

出示田
字格中的范字:乘、篇、
越。

(1)指导书写“乘”。

①动画演示“乘”的笔顺。

②教师范写,提示:第三
笔竖写在竖中线上,最后
两笔撇、捺要写得舒展。

(2)指导书写“篇”。

①观察:注意字形特点。

②教师范写,提示:“篇”
上小下大,要注意把“竹”
的竖和竖钩变成点。

(3)指导书写“越”。

学生练写,同桌互评,全班展
评。

在归类指导写字
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难
写字、易错字。

“乘、
篇、越”三个字字形结
构各异,教师逐一指导
范写,引导学生从字形
结构、部件组合、笔画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一、复习导入。

(用时:5分钟)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
容。

(师板书课题)
1.学生听写词语。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听写词语,巩固
所学内容。

二、精读感悟。

(用时:25分钟)
1.自读第1~4自然
段,思考:“我”为什么希
望变成一棵树?
2.细读第5、6自然
段,了解“我”变的树是
什么样子的。

3.齐读第7、8自然
段,边读边想:“我”让所
有的动物都住在树上说明
了什么?
4.用开火车的方式朗
读第9~12自然段,从妈
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
并思考:
(1)第11自然段中,
“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
又有些失望?
(2)妈妈是一个怎样
的人?
5.默读第13~20自
然段,从小动物的言行中
感受想象的奇妙。

思考:
“我”变成一棵树后,心
情有哪些变化?
6.齐读第21~23自
然段,感受妈妈对“我”
的爱,思考:
“噢,最了解我的人
1.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方
式朗读课文。

用“”在文中画
出“我”希望变成树的原因。

2.用“”在文中画出“我”
变成的树的样子。

3.感受“我”变成的树的
神奇之处,以及“我”对小动
物的喜爱之情。

4.重点从妈妈身上感受
想象的神奇,体会妈妈的爱
心。

5.联系全文,体会“我”
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有点
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
着急后悔觉得变成树很
麻烦。

6.细细品味第21~23自
然段,明白:母亲是世界上最
了解孩子的人。

在母亲眼里,
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被错认。

孩子天生就有
丰富的想象。

我还会
变成一棵什么样的
树?问题一抛出,孩
子的思维立刻活跃
起来。

仿照课文说一
说,锻炼了学生运用
语言的能力。

习作例文·习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3.引导学生通过习作例文,领悟写假设类想象作文的方法。

4.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一个美好心愿。

5.引导学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将丰富的想象清楚地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
一、交流平台。

1.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读这样的文章特别有意思。

本单元都是这样充满奇异想象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课文。

(1)《小真的长头发》里有着短头发的小真凭借着自己的奇特想象,勾画着自己美妙能干的长头发。

在小真的想象中,她的长头发可以做什么呢?(钓鱼,能拉牛,能裹在身上做户外的棉被,还能帮助妈妈晾衣服;抹上洗头发的香波就是个大大的冰激凌,躺在河流里头发就像随波荡漾的海带……)
(2)如果你也有像小真那样的长长的头发,你会用它去做什么呢?(学生大胆畅想)
(3)《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中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你认为有什么奇特之处?
(4)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2.看来,在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大胆想象可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拥有奇异的经历。

二、初试身手。

(一)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谁的想法最新奇。

1.引导想象。

(1)教师投影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感悟画中的奇思妙想。

(2)伸出我们的手,先在纸上按下自己的手指印,你想用你的手指印画什么呢?看谁想得新奇,画得漂亮。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评价。

评价要点:
(1)谁想象得最奇妙?谁的画颜色最漂亮?
(2)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师总结:通过这节课,老师发现你们的想象力都特别丰富,画出了这么漂亮的画。

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学习更多的本领,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二)选一个开头,展开想象,大家接龙编故事。

1.课件出示课本第66页的两段开头。

2.理解故事的前半部分。

(1)分别介绍故事中的人物,猜想情节。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它们要去干什么?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瞌睡虫们纷纷飞出洞口,去寻找自己的朋友,它们会找到哪些朋友?会做些什么呢?小牧童除了看见树是颠倒的,还会看见什么?他会有怎样有趣的经历?
3.续编故事。

(1)引导续编多种故事结尾。

(2)分组讨论:把故事创编完整。

(3)分组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4.个别讲述,同伴补充。

根据学生的讲述,教师进行归纳梳理。

5.自主评价,提升续编故事的经验。

(1)根据要求对学生的讲述进行评价。

(2)“故事大王擂台赛”:每组派一名选手参加比赛,其余学生当评委,评选出冠军。

三、习作例文。

(一)《一支铅笔的梦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文章。

(1)同学们,我们每天写字都离不开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铅笔人人都有,可是你知道吗?有一只老憋在抽屉里的铅笔有自己的梦想,大家想知道它的梦想是什么吗?
2.初读例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小组内学一学。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只老憋在抽屉里的铅笔的五个梦想)
(2)铅笔的梦想分别是什么呢?
4.总结,体会想象的神奇。

5.展开想象,续写铅笔的梦想。

(1)铅笔还有哪些梦想呢?仿照课文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评选出想象力最丰富、想象得最新颖的同学。

(二)《尾巴它有一只猫》
1.激趣导入。

有一条尾巴,它很自豪地说:“我拥有一只猫!”听了这句话,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走进例文,了解内容。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3)齐读第7自然段,谁来说一说尾巴的想法。

小结:像这样反着去想象,尾巴就能有一只猫了。

真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一说。

除了“尾巴它有一只猫”,你还能想到什么新鲜有趣的说法?
第二课时
(习作:奇妙的想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两篇课文都充满了作者的奇思妙想。

它们奇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选择一篇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它的奇妙之处。

二、引发想象,创编故事。

1.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一切都变得那么奇妙。

下面这些题目一定会激发你无穷的遐想。

(1)出示题目。

《最好玩的国王》:想象国王怎样好玩?他做了什么事让人觉得好玩?
《一本有魔法的书》: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呢?
《小树的心思》:小树有什么心思呢?它想干什么呢?
《躲在草丛里的星星》:这颗星星为什么会躲在草丛里?它有什么奇妙之旅?
《手罢工啦》:人们仰赖其吃饭、写字、画画、玩游戏的手罢工啦,这是怎么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小土豆会滚到哪里呢?又有什么奇妙的旅程呢?
《假如人类可以冬眠》:假如人类可以冬眠,会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呢?
(2)选一个题目编一个想象故事。

小组交流自己编写的故事。

2.学生选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故事,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故事。

(1)举例文,悟写法。

回顾本单元两篇文章以及习作例文,品析课文想象的精妙之处,说说他们是怎样展开奇思妙想的?
(2)自主选择题材,自拟题目。

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提示或自己的想象,自主选择一种题材,再把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写生动。

(3)想象情节,讲给同桌听。

三、作业。

学生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习作评议)
一、相互传阅,学会把故事写得新颖、有趣。

1.学生互相传阅习作。

2.指名反馈:你读了哪些同学的习作?你觉得谁编写的故事最新颖、最有趣?简单说一说故事情节。

3.教师出示情节新颖、有趣的习作,全班一起欣赏。

4.教师:同学们,这些故事的情节都是比较新颖、有趣的,充满了奇思妙想,你们知道它们有趣在什么地方吗?(指名反馈,同学间可以互相补充)
5.小结:要想让你的故事充满奇思妙想,同学们在创编故事情节时要注意故事情节的起伏,最关键的是避免编出来的故事与人雷同,这是本次习作中不少同学出现的问题。

所以,谁的想象最奇特,谁的故事才新颖、有趣。

二、欣赏佳作,学会让表达更有趣。

1.师:要想创编的故事新颖、有趣,除了故事情节外,还得用有趣的语言使故事新颖、有趣。

2.教师朗读佳作,学生倾听。

3.指名反馈:哪些语句表达生动、有趣?(学生评议)
4.小结:想让你的语言生动有趣,就要抓住主人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一一展现出来。

三、小组合作,修改习作。

1.小组成员相互读作文,提出修改意见:
(1)情节应该怎样修改会更新颖、有趣?
(2)语言要怎样表达才更好?
2.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要想让你的习作充满奇思妙想,需要我们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注入你的思想感情,要喜他们之所喜,悲他们之所悲,让笔下的主人公鲜活起来。

五、作业。

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守身自爱
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
义章)
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
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
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吕氏春秋・孝行》
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
三、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结合所学,査一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失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的学生曾参(即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

有一天,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

曾点正好看见,于是,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

曾参当场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

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放心。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找不到。

平日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

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
五、积累与感悟:
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一《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一《(论语・卫灵公》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证认识古人的孝道。

第二课手足情深
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

以兄弟为例,要做到“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

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兄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课教学:
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见弟求矣。

----《诗经・小雅・常棣》
注释:①孔怀:很关心。

孔,很。

②原:古同“塬”。

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
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

③隰(xí):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④裒(póu):聚土为坟丘。

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

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责在天。

君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注释:①亡:同“无”。

②患:忧虑。

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失,对人能恭数有礼,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
3、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①与(yù):参与。

在其中。

②数:意外的事情。

③怍(zuò):惭愧。

语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很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三、思考讨论:
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

结合课文注解想一想,“孝“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

《论语》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追求。

你如何认识这里“兄弟”的意义呢?请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四、延伸阅读:兄弟情深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

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兄弟亲情的词作。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佳句。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撤已有六七年没见面了。

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走在。

苏撤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

临别之际,适達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写就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

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

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仕途,苏轼、苏撤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进谏。

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蒙难。

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苏轼被关进大狱的时候,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赎罪,结果被贬到筠州盐酒税。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

后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海南儋州,而苏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被贬雷州,正是一南隔海相望。

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

五、积累感悟:
1.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兄弟关系的词汇很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称之为“手足情深”;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之为“花萼相辉”;兄弟之间意气相合、亲密无间,称之为“伯埙(xūn)仲篪(chí)”。

查查资料,看看这三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2.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过年过节渴望团圆,春节期间,更是全国人民“大挪移”。

你有过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大挪移”经历吗?你怎么看待春节团圆的观念?请与同学一起分享过年过节的体会。

第三课尽心致养
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