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对慈利县水稻生产情况的调查
文章来源:慈利县政府办作者:吴仁铣发布时间:2009-04-01 08:52:0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可见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定,而且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水稻生产又是我县粮食生产中的一项主导产业。长期以来,我县水稻生产一直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县水稻生产总体呈现“种植面积下降,产量缓慢提升”的局面。虽然随着国家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我县农民群众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有所回升,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基于此,我们对全县近五年来的水稻生产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影响水稻生产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现状及特点
近五年来,我县水稻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种植面积、产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据县农业部门统计:全县水稻生产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达到顶峰,其中197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为57.09万亩,为全县水稻生产的顶峰期。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全县水稻生产逐渐由双季栽培向一季栽培转变,水稻生产面积也逐步下降,至2003年,全县水稻生产达到最低点,为34.1万亩,此阶段为全县水稻生产的持续回落期。自2004年后,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从2005年起减免了农业税,农民的负担逐步减轻,农民的种稻积极性也有所回升。到2007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6.68万亩,比2003年增长7.04%;产量达16.7万吨,比2003年增长13.6%。
(二)规模种植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在国家鼓励农民种植水稻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稻谷价格的拉动下,我县农民的水稻种植积极性明显提高,涌现了一大批水稻种植大户。到2008年,
全县水稻种植大户达到128户,共承包水稻近3000亩,户均承包水稻达23.5亩,比2003年分别增长56.3%、61%、57%。其中水稻承包面积最多的达80亩,如景龙桥乡的牟显成。(三)优质品种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近五年来,我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高度重视水稻生产,水稻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得到极大提高。据统计:在全县除大面积应用高产稳产的Ⅱ优58、Ⅱ优86、金优58等品种外,近两年来还重点发展了超级稻生产,全面推广准两优527、Y 两优1号等国审品种。中2007年全县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了3.46万亩,2008年种植面积达8.05万亩。
(四)科技服务应用更趋广泛。近几年来,我县把水稻生产科技推广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大面积推广应用了软盘抛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防技术,农民群众种植水稻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优质高产攻关活动,通过办点示范,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水稻单产水平的提高。到2007年,我县水稻平均单产水平达到历史最高,为454.5公斤,比2003年增长5.62%。
二、问题及成因
虽然,当前我县水稻种植面积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是其增长速度和幅度并不理想。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影响水稻生产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水稻生产后劲和潜力发挥。(一)种植比较效益过于偏低。务农收入相对偏低,是一个不争的真实,而水稻种植收入偏低在农村各产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1、从种植业内部看,水稻种植收入远远低于与水稻种植同时争地、争劳动力的玉米、桔柑、蔬菜等的种植收入。以2007年我县水稻、玉米、桔柑、蔬菜每亩收益情况为例:
慈利县2007年水稻、玉米、桔柑、蔬菜每亩收益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种植水稻与种植玉米、桔柑、蔬菜等农产品相比,无论是产值还是现金收益都相差较大。当前,与水稻种植争地最多的桔柑,每亩现金收入是种植稻谷的13.9倍;同为粮食种类的玉米,其每亩现金收入也是水稻的3.8倍。
2、从农村各产业看,水稻种植收入远远低于农村其它各产业。一方面是农民水稻种植收入比外出务工收入低。当前,农民到县城做小工收入每天一般都要达到50—60元,电工等技术性的收入每天一般都要超过80元。另一方面是水稻种植收入低于在农村就地从事运输、开店或做小生意等行业的收入。不少农民可以靠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其它行业改善家境乃至发家致富,而水稻种植仅仅作为一项副业,为满足一家人吃饭所需(大户除外)。
3、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水稻种植收入增长潜力不大。一是稻谷价格水平提高有限。提高稻谷价格水平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但受制于市场和社会因素,稻谷(含其它粮食)提高不可能过高、过快。二是农资价格上涨压力有增无减。我县水稻种植每亩成本从2003年的394.5元上升到2007年的776.6元,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且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导致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相应增加水稻生产成本。三是目前我县对粮食的“三项补贴”政策是按照“普惠制”、即按照原有计税面积分摊的形式执行,补贴金额与实际是否种粮以及粮食产量并不挂钩,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种多种少一个样”、“种与不种一个样”的现象。虽然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没有直接达到激励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的作用。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大中型水库等治理的力度,但对农村小排灌、山塘沟渠的小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较少。而农村“三提两统”和“两工”取消以后,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缺资金、缺劳力、难组织的困境。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造成山塘、水库容积缩小,部分塘坝干涸,沟渠渗漏,提排灌设施水毁严重,旱涝保收耕地面积逐步减少,同时也导致
抗灾抗旱能力减弱,对水稻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轻视。一是双季稻改单季。在调查中不少农户反映,种植水稻既辛苦又少收,遇上稻谷价格下跌或自然灾害还要亏本、甚至绝收,不如种一季保证自家口粮简单了事。到2008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仅有600余亩,较2004年1150亩要减少近一半。二是抛荒现象依旧存在。近年来,我县加大了遏制抛荒的力度,抛荒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但是由于受到缺水、缺劳力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到2007年全县抛荒耕地面积仍有800多亩。三是抗灾能力减弱。2005年,我县遭受严重的旱灾侵袭时,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县累计受灾面积达95.76万亩,损失粮食4.27万吨,农业经济损失达1.24亿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三)种植面积呈逐步减少趋势。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用地审批力度,特别是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但实际种粮用地仍然在减少。一方面,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还有近几年由于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而改种玉米、水果、蔬菜等因素导致水稻种植绝对面积减少。据统计,到2007年末,全县共有耕地面积54.83万亩,与1979年相比下降14.7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从1.14亩下降到0.806亩,已超过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1亩的耕地安全线。另一方面,由于近些年来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绿肥几近绝迹及水土流失等原因,土壤结构逐步遭到破坏,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同时,由于水源不足的问题,许多“靠天吃饭”的山区村水稻种植面积也大幅下降,至2007年底,全县旱涝保收面积为33.9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62.29%。如景龙桥乡桐子巷村、苗市镇龙阳村等山区村由于严重缺水,水稻种植基本绝迹;景龙桥乡大清村也由于水源不足,导致近四分之一的水田无水耕种,而改种其它经济作物。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水稻生产责任。抓好水稻生产,必须坚持县委县政府对水稻生产的组织领导。一是要层层成立班子。县政府要成立水稻生产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