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彭建王剑
2012-10-10 17:00:46 来源:《旅游科学》(沪)2012年2期
【英文标题】A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Tourism Research
【作者简介】彭建(1975-),男,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北京100081);王剑(1975-),女,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北京101101)。
【内容提要】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从其他学科引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自身的成熟与发展。旅游感知、态度和行为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过去数十年间,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相对剥夺理论是一种二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和疏导机制研究方面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通过对旅游研究中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对剥夺的内涵和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进而比较了相对剥夺理论与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地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成因、疏导机制和定量测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As a relatively new academic research field, tourism research needs to borrow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from other relevant disciplines to
promote its progress. Tourism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important fields for researches, and are significan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some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such a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tourism research and have provided strong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for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issues. Social deprivation theory is one type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born after the World War Ⅱ, which is a powerful analytical tool for the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unbalance of social disadvantaged group. After examining the exist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ourism research, the authors mak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and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phenomen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n analyze its uniqu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in the exist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is a type of new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ourism research and has particular values and potentials in the status quo, casual analysis, counseling, and quantitative measuring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issues in given tourism destinations.
【关键词】相对剥夺理论/旅游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征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tourism research/social
psychological/social exchange theory/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研究,很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积极投入到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旅游问题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是较早介入旅游研究的先锋学科(Jafari, 1981),至20世纪80年代末,将旅游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增至15个(Jafari, 1988)。90年代以来,旅游研究的多学科属性进一步加强,参与旅游研究的学科累计多达26个(Cheng, et al., 2009)。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纳入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作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能为旅游活动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独特的理论分析视角。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被成功应用于解释和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旅游研究的理论水平。然而,旅游引发的社会心理现象十分复杂,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方面的研究需要借助于更加多样化的理论分析工具。相对剥夺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已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旅游研究方面的应用还十分薄弱。本文在阐述旅游研究中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相对剥夺理论在研究旅游社会心理问题方面理论视角的独特性、新颖性及其与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互补性,以期为相关旅游问题的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
1旅游研究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
1.1社会交换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后来,Blau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而人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