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徽州宗祠文化与程朱理学思想

合集下载

徽州文化形成介绍

徽州文化形成介绍

徽州文化形成介绍
徽州文化是指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地形成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徽州文化主要以徽菜、徽州民宿、徽州民俗、徽州文化传承等方面为主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黄山和婺源等地方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的徽州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些条件为徽
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姓氏文化:徽州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徽州地区,姓氏文化浓郁,如黄山市的徽州张、徽州李、徽州赵等姓氏;
3. 理学文化:徽州文化中的理学文化是徽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
的内容之一。

徽州理学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4. 徽州工艺文化:徽州工艺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陶瓷、徽州石雕、徽州木雕、徽州剪纸等。

这些工艺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5. 徽州民俗文化:徽州民俗是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婚礼、徽州祭灶、徽州过年等。

这些民俗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6. 徽州文化传承:徽州文化传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传统文化的传授、保护和传承,如徽州谱系、徽州古建筑保护等。

徽州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徽州文化的来源

徽州文化的来源

徽州文化的来源当然,严格意义上的"徽州文化"概念与"徽州历史文化"概念是不同的,后者的外延更为广阔,而前者只是后者发展的一个阶段。

我们要清晰"徽州文化"的概念,了解徽州历史文化的过去及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徽州历史文化应是指所有发生、存在于徽州地域内的文化,它渊源流长,其发展至少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早期江南越文化阶段,时间当为从远古至春秋战国。

徽州早期生活的是越人,越人一般是指那些善于使用"这种劳动工具的人的群体,他们是由华夏的炎黄族系和东夷的太少嗥族系中分离出来的,最初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后与炎黄、东夷部落争斗,形成大小不一、互不相属?百越"部落。

徽州大地上的越人是属于哪一支越,目前还难考,但他们在徽州土地上生活并创造了文化这是肯定的。

我们考察徽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就是把徽州历史文化从母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分离出来。

从目前我们已掌握的材料以及众多徽州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新洲遗址、下冯塘遗址、桐子山遗址,特别是屯溪西郊挖掘出的七座跨度从西周到春秋的土墩墓的出土文物看,其时的徽州土地的文化既与中哦哦能干原地区或长江中上游的文化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而倒与江南一片越地区的文化同体,且其文化发展水平明显同步,如在徽州出土的大量几何印纹硬陶,其所属的部属就应是古越族,而其上所发见的刻划文字与符号,在江南地区其他遗迹的出土文物中同见,⑴据此,笔者称这一时期徽州土的上的文化为早期江南越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徽州的历史文化还没有呈现出从母体越文化系列上分离出来的特征,此为第一阶段。

第二,山越文化阶段,时间当为从战国中后期至三国。

徽州在秦之前一直没有明确的行政设置,春秋之前,据屯溪西郊墓葬出土文物看,可能属于一个独立的越人族国"囝"国。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后,王剪开始率师定江南,降百越,大约在秦始皇三十年左右,在徽州设障郡,置黟歙二县,以加强对徽州本土的越人及由东越和南越迁徙来的越人的统治。

徽州文化的特证与成因

徽州文化的特证与成因

附件:徽州文化的特征与成因所谓徽州文化,是基于徽州地理单元上产生的一种集理学、宗法、儒贾多层面于一体的典型性中华主流文化。

我们认为他是指徽州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最为辉煌的“徽州时代”(1121至1911年)里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与财富的总和,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徽州地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思想为核心内容,产生于徽州,以明、清最为鼎盛和典型的影响遍及全国并流传于今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是伴随“徽州”这一地域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有1千多年的历史(从春秋之际设置以来,“徽州”的名称虽有数次变迁,三国时称“新都”,晋时称“新安郡”,至宋宣和年间始称“徽州”,“徽州”的名称一直沿用800多年,直到近几年才改称“黄山市”)。

“徽州”是一个古老而生动的名字,是一个有着沉甸甸的文化内涵的名字。

历史上“徽州”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浓郁的民俗习惯、典型的宗法制度,有独具一格的民居、牌坊、书院、祠堂……虽然如今“徽州”的名字已被“黄山市”所取代,一个沉甸甸的文化名词在现行行政区划中已经消失,但多少久居外地的徽州人仍然萦绕着“徽州” 梦。

成因:徽州文化来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那时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

徽州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

他们在外谋生,或走仕途,或精商道,或仕商兼通,当他们经过艰苦努力,创造了绰有余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贾之后,便投资故里,或建筑家宅、或购置田地、或修筑桥路、或捐资办学、或建祠堂庙宇、或树碑立传等,一来光宗耀祖,二来博取名声,三来修身养性。

仅歙县在明代就有徽商投资兴建的祠堂、牌楼、佛寺、道观、桥梁、路亭等200多处。

可以说徽商资本和官宦资本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

“徽州”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文化含金量,我想不仅仅是它的建筑、民俗、风貌以及徽商的兴盛,而且更应该是它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宗族

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宗族

三、徽州宗族祠堂、谱牒、族产
1、徽州宗族祠堂 (1)徽州宗族祠堂的规制 (2)徽州宗族祠堂的祭祖活动 (3)徽州宗族的女祠 (4)徽州宗族祠堂对宗族统治的作用 (5)徽州宗族祭祖的种类
(1)徽州宗族祠堂的规制



徽州宗族祠堂(包括宗祠、支祠、男祠、女祠等等)的朝 向虽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受村落的朝 向、布局、环境和祠堂在村落中所处的位置所制约。 徽州宗族祠堂绝大多数都是三进。第一进是仪门,或叫大 门、门厅、过厅,第二进称享堂,或叫大堂、正堂、大厅、 正厅,是进行祭祖和举行缉私礼仪的地方,是从古代“庙” 发展、演变而来,第三进是寝室,或叫寝、室、正寝,是 供奉祖先神主的地方,是从古代的“寝”发展、演变而来。 徽州宗族祠堂龛室之规在宋元和明清时期有所不同。宋元 时期家祠龛室供奉先世神主有高、曾、祖、考,即五服之 内的“四亲”;明清时期徽州宗祠供奉的是始祖以下全体 祖先的神主,始祖神主、始祖以下五世考妣神主、爵德兼 隆神主、有功祠祖神主永远不迁,中龛神主永世不迁,左 右昭穆室神主则实行“五世则迁”的原则。此外,对于庶 母死后入主宗祠也作了一些规定。
第三讲 徽州宗族
一、徽州宗族的兴起 二、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和族规家法 三、徽州宗族祠堂、谱牒、族产 四、徽州宗族的基本特征

一、徽州宗族的兴起 1、徽州宗族的来源
徽州宗族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土著居民——山越 人,一个是外来居民——中原衣冠。 据历史文献记载,徽州地区世家大族的始迁祖绝 大多数是中原衣冠,他们来到徽州的原因主要有: 逃避战乱、向往徽州山水、宦游徽州、隐居徽州。 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两个文明发展水平不同的 民族或人群共同体共处于一个地区和空间,较低文 明的民族或人群共同体被较高文明的民族或人群共 同体同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徽州建筑与程朱理学

徽州建筑与程朱理学

而关于徽州建筑与程朱理学的关系, 我们可 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 行了解 。 1 .书院与程朱理学 书院作为徽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便是程朱理 学在 徽州大地上 遍地 开花 的历史痕迹。徽州一直是全国书院产生最早 、 是最 发达的地区 也
之 一 , 北 宋 , 州共 有 书 院 l , 宋 达 到 2 在 徽 5座 南 8所 , 明 代 则 在 18所 以 而 3
梁 之 才 从 徽 州 书 院 走 出 , 徽 州 也被 誉 为“ 南 邹 鲁 ” 而 东 。 2 .徽 州 建 筑 与 尊 崇“ 理 人 文 ” 天 常 见 祭 祀和 举 行礼 仪 活动 的场 所 , 满 了人 们 对 先 祖 的敬 畏 追 慕 之 情 。 充 徽 州 建 筑 作 为 我 国 传 统 建 筑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蕴 含 了 大 量 的 文 化 积
上, 规模居全 国之首。 而正是 由于书院 的发达 , 也使得徽州的书院较之其他
地 区更 为 大 气 和 精 致 。
图 二 : 村 宏
在 徽州众 多的书院之 中, 歙县 的南湖书 院 ( 图一 ) 和紫 阳书 院最为 知
3 .徽 州 建 筑 与 宗 族 文 化
名, 紫阳书 院更是与岳 麓书院齐 名, 号称徽 州第 一书院 , 由宋理 宗亲提 牌
州建筑便也和程 朱理学有 了千丝万缕 的联系 , 本文就将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 【 关键词】 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大 致上是指我 国现安徽一 带的古徽州传统特色建筑 , 是我 国 传统建筑 中的一朵奇 葩。安徽地处 中国的东南部 , 属长江 中下游, 地跨长 江 、 河 、 安江 三 大 流 域 , 是 安 徽 自然 地 被 分 为 了 淮 北 、 淮 、 南 三 大 淮 新 于 江 江 板块, 平原、 丘陵、 山地错次分布 , 多山多水 , 其境 内的黄 山是闻名天下 的旅 游胜地, 而巢湖 也是我 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 不仅如此 , 古徽州连接着 中原大 地和江南水乡, 以其建筑充分吸收 了两个 区域的精华 , 所 堪称瑰宝。 由于重 要的地理环境 , 徽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 英雄 豪杰、 文人骚客 辈出, 这使得徽州建筑具有十分深厚 的文化底蕴 。 学一词始于南宋 , 理 主要 是指与辞章考据训诂相 对应的义理 之学 ,由于其代 表人物朱熹 是徽州人 士, 以他的理学思想在徽 州产生 了巨大影响 , 成了颇具安徽特 色的哲 所 形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古徽州人民创造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涵盖了语言、戏剧、诗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古建筑等多个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徽文化起源于古代徽州,其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徽州人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此外,历史因素也对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徽州历史悠久,自东汉以来就有人居住,唐代以后逐渐成为文化发达地区。

在宋代以后,徽州地区逐渐成为文化重镇,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徽文化的核心内容1.语言文字徽州方言是徽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

徽州方言源于古代吴语,具有发音清晰、抑扬顿挫的特点。

同时,徽州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如“汝”、“吾”、“渠”等。

2.文学艺术徽文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就。

明清时期,徽商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兴建了许多园林和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徽州地区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3.学术思想徽州文化中还包含了许多学术思想。

其中,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新安理学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代表人物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程颐、朱熹、王阳明等。

程颐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从建筑看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伴随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入晚期封建社会,徽州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也进入徽州时代,在这一时代,徽州人几乎是在广义文化概念的所有领域都有非凡与伟大的创造,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异常的繁荣。

随处可见的历史烙印在思想学术领域,徽州是曾经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七八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徽州人研究理学又形成了新安理学学派,源远流长;传统的经学研究,徽州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就代不乏人,大儒迭出;考据学上,至清中期,更是出现了以婺源人江永、休宁人戴震为代表的徽派朴学,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影响极大。

在社会关系领域,中原世家望族的迁徙,在徽州是形成有自己特色和唐宋遗泽的宗族社会,势力强大,结构稳定,构成徽州社会千百年发展的基础,由之直接影响的徽州土地制度、佃仆制度等。

而我在徽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给人的最深的印象就是黑白相间的颜色和浑然天成的格局特色。

说到这黑白的颜色我就想到了另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物——阴阳鱼太极图。

在走访了徽州古村落呈坎之后,更加印证了我对徽州建筑文化与道家思想的联系的想法。

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具体为心神宁静,不轻举妄动。

而在徽州游览的时候,那高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优雅曼妙的美人靠无时无刻不在安抚我们那颗躁动的心灵。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道的本质特征之一,它返璞归真,崇尚自然。

主张天人互动的和谐原则,这与我们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的原则不谋而合。

而早在古代智慧的徽州人民便把这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合在建筑中。

几乎所有的古村落都依山傍水,枕山跨水,力求与自然完美的融合。

从《家礼》解读宗法制度下徽州祠堂建筑文化

从《家礼》解读宗法制度下徽州祠堂建筑文化

从《家礼》解读宗法制度下徽州祠堂建筑文化摘要:祠堂建筑的兴起与宗法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的《家礼》对后来宗法制度的兴起与完善又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法,从宗法制度与《家礼》,宗法制度与祠堂建设,祭祀文化、政治管理,礼制教化五个方面探究朱熹《家礼》对徽州祠堂建筑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家礼》、宗法制度、徽州祠堂前言:祠堂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形制中重要的建筑类型,也是宗族社会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与权力空间。

祠堂建设就是宗法制度发展与兴盛的物质体现。

《家礼》是南宋朱熹最有影响的礼学著作,对后来宗法制度的兴起与完善有重要影响。

徽州是朱子桑梓之邦,是程朱理学的厚实沉淀区。

作为一个有着唐宋遗泽的典型宗族社会,徽州的各个宗族对朱子思想顶礼膜拜,朱子的《家礼》是作为了徽州各个宗族的金科玉律,以之作为族规家法制定大理,以之规束和影响族人的生活与礼仪。

1宗法制度与《家礼》宗法制度产生的血缘和宗族传统观念,是徽州人兴建祠堂意识的社会基础。

中国古代乡村是小农经济,人们安土重迁,即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内,社会成员流动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而这种社会关系,又因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因此中国古代村落社会,就是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形态,即宗族。

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形成并巩固了宗法制度,并使之成为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观念。

徽州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移民过程,大量的中原移民进入,在同古越居民的冲突融合中,人们的宗族聚居意识不断加强。

宋元以后,程朱理学大兴,作为朱熹家乡的徽州,纲常伦理成为市民百姓生活形态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指南,宗族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家礼》作为程朱理学的重要内容,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

家礼源自于《周礼》,经过《孔子家语》《颜氏家训》的发展,定型于宋司马光的《家范》《书仪》。

2宗法制度与祠堂建设祠堂来源于家庙。

人们自古就有崇拜和祭祀祖先的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家庙就产生了。

徽派建筑祠堂

徽派建筑祠堂

● 徽派建筑
●祠堂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这是古徽州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 历史上,人们认为祠堂为祖宗灵魂的栖息之所。祠堂后寝均都设置有龛座。如呈坎宗祠的中龛便是祀始祖的神主,侑食于旁 者,左为有德祖先,右为有功祖先,支祠类同。如东舒公祠中龛是祀十三世祖罗东舒及其夫人神主,“左右按礼分曹,东西为夹 室,东宗饨,西报有功,手付祠之主序列焉”。郑庄在呈坎《罗氏祠崖记》中记载说:“人本乎祖,物本乎天。族之众尝欲为祠 堂之创,所以为报本之图也。”又说:“《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严。’”由此观之,则一祠之建,非 特为报本反始也,崇爱、敬谨、名分咸于此出。祠堂就是族中祭祀祖先、新年(农历)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 请功名成就者等诸事举行的重要之所。 本文略述一下呈坎罗氏祠堂的一些具体情况。据宗谱等历史记载和调查,前后罗族祠堂祠规中规定族田中有祭田(族田共有 三大类,即祭田、墓田、义田)。朱熹《冢礼》中规定:“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二十之一为祭田……。皆立约闻官,不得 典卖。”前后罗族的族田比较多。不论宗祠和支祠均有祠田(祭田)和山场,数量不等。前后罗族宗祠各有祠田约一、二百亩;山 场各数百亩;前罗族支祠东舒公祠有祭田页亩;一善祠有祭田六、七十亩,两支祠的山场各有近百亩。坐落在本村和外村的山场, 由主管祠堂雇人看管,这些看管人大部分都是安庆籍移民,由他们经营垦植。他们修建房屋需要木竹材料,经主管祠堂人同意, 指定数量,取材砍伐使用。荒山恳植,3-5年免租。在本村四周的山场,族里又执行封山育林,严禁村民乱砍伐。 族田都是实行租佃制和定额租制。绝大部分由支丁承佃,交租的比例是2:1,即佃户占2/3,祠方占1/3。如不是本祠的支 丁承佃比例就是1:1,即对半分成。如属外姓的佃户就不同了,不过,这是少有的情况。前后罗族的祭田收取田租的办法是:稻 谷收割时,佃户向祠堂缴租。稻谷晒干后一次性卖给本祠堂子弟(该子弟大多数是祠堂主管)开设的店铺。作为祠堂一年办货的预 付定金,出卖稻谷的钱,主要用于购买祭品、颁胙等支出。 呈坎前后罗族宗祠和支祠都各雇有祠仆一人,是外姓人,且卖身于祠堂的。祠仆除了打扫祠堂、祠祭时服役等以外,族长、 门长、祠堂主管家的婚、丧等大事,必须前往服役,不过,都要付给报酬,而且数额颇丰。祠仆不能与罗姓通婚。直到民国时期, 解放不久,还有祠仆。负责处理宗族、祠堂所有一切事宜是以族长为核心的祠堂主管、各门、房长的缙绅组织。支祠的祭祀活动 等事宜是门长、房长的职责。祠堂设有两个值年,负责一年的祠方事务处理。值年下有司年,由各门选派支丁担任,负责日常事 务,宗祠和支祠的人数不同。值年和司年都是一年一换。 呈坎前后罗族祠堂的祠祭分春、秋二祭和冬祭两种.如呈坎前后罗族家庙(宗祠)举行冬祭,前罗支祠的东舒公祠、一善祠等是 实行春、秋二祭的场所。要数前后罗族家庙、东舒公祠、一善祠的祠祭最为隆重,都以“少宰馈食之礼”,祭品主要是全猪全羊 各一只(即宰后无肚杂),俗称“猪羊祭”。此外,还有许多祭盆,内盛各种菜肴、水果.祭品由值年、司年筹办,从祭田的租后收 入中开支。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引言程朱理学是明朝的一门哲学学派,主要由程颢、程颐、朱熹三人所倡导。

其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介绍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意义。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程朱理学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天人合一。

程颐将宇宙万物分为两类:天和人。

他认为,天是宇宙之母,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天所赋予的。

而人则是万物之灵,是天赋予的最高责任。

因此,程朱理学认为,人和天不分彼此,应该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努力达到人类和天地之间的和谐。

孝道在程朱理学中,孝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伦理观念。

程朱认为,孝道是理性智慧和道德观念的结合,是一种强烈的道德感。

他们认为,孝道不仅是一种家庭美德,还是一种社会责任,因为良好的家庭和睦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诚信程朱理学非常注重诚信。

他们认为,诚信是一种道德美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坚持的核心价值观。

诚信包括言行一致、尊重承诺、保持信用等方面,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经世致用程朱理学不仅重视理论思考,还注重实践的应用。

他们认为,理学不是空洞的学问,而是需要指导人们的实际行动。

他们强调经世致用,即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接触的实际问题中,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程朱理学的影响教育程朱理学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倡导了“格物致知”的教育方式,即从实际生活中去感受、认知事物,从而深入思考。

这种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教育文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伦理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与当时比较流行的理论不同,强调天人合一,认为社会和谐的体现在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真诚、道德清高等方面。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政治理论程朱理学对中国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这在政治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B、区域性、独特性C、区域性、普遍性D、独特性、普遍性正确答案:C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A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B、东南邹鲁C、岭海名邦D、文献名邦正确答案:B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B、抚州C、歙州D、青州正确答案:C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B、隆庆C、泰昌D、天启正确答案:A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徽派建筑有哪些特色?

徽派建筑有哪些特色?

有记载的徽州建筑始于南北朝的梁,但既是地理学意义上及文化学意义上的,有徽州文化内涵的徽州建筑则始于宋、元。

正是这种建筑被称为徽派建筑,成为各个建筑流派中一个相当独特的流派。

徽州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程朱理学的伦理秩序观念、徽州人崇尚和谐的艺术旨趣与讲究风水的生态意识、徽州商帮的经济实力、山区丰富的建筑材料资源等,对于徽派建筑风貌的形成,无不发挥了作用。

徽派建筑的造型、结构、装饰、功能等都自成一格。

它的独特风格与工艺特色主要体现在徽州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戏台、园林等建筑物上。

徽州民居徽州村落民居大都是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选择依山傍水、背阴向阳的台地或缓坡作规划设计。

一般以天井为中心,一厅两房两过厢组成平面长方形双层楼,后面附有厨房、厕所、家禽家畜棚圈。

住宅四周以青砖砌成高墙,坡面屋顶以小青瓦铺盖,两侧有高过屋脊的马头墙,用以防火亦作装饰。

宅内如有庭院则植有花木,放置盆景的小型花园。

整个建筑形象稳重、朴素、淡雅。

富裕居民的宅第则大门有以青石或青砖精雕细刻的门楼、门罩,室内梁、柱、窗户有精细的木雕和彩绘。

宅第阔大,有多进及许多功能不一的房间,如书房、藏书房等。

屋后或屋旁有大花园及赏景的亭阁。

所有房屋都挂有各式各样的楹联、匾额与字画条幅。

形成一种儒雅的文化氛围。

徽州祠堂祠堂是徽州宗族社会最受重视的建筑。

直到现代,尚存的祠堂仍数以千计。

以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为例,此宗祠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村中时任兵部尚书的胡宗宪曾主持大修。

建筑主体及主要部分的雕饰,迄今仍保持了明代徽派建筑风格。

宗祠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由影壁、广场、门楼、庭院、廊庑、祭堂、厢房、寝殿、特祭祠组成。

由前至后,依次升高,总面积1,564平方米。

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式。

门前有两对石鼓、石狮。

仪门上有彩绘门神。

宗祠的祭堂有48根立柱和54根梁枋,明间上首设有祭龛,上方悬挂双龙祥云匾,四大木柱上有两副楹联。

宗祠有徽派石、砖、竹、木四雕及大量彩绘,其中木雕最为精彩,祭堂中东西22扇隔扇裙板上的“荷花图”尤其出色。

学习徽州文化的总结及探索

学习徽州文化的总结及探索

谢谢大家的观看
( 二) 徽商精神为现代商业提供价值根基
在新安理学影响下的儒商精神是徽商的文化核心,因而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入 了很多文化审美的成分。现代社会中浮躁的都市人已经渐渐失去了信仰层面的 追求,单纯的商品拜物教和工具理性主义已经渐渐使我国的商人逐渐缺失了人 性中的某一面。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思维提供良好的模板,并促进 现代企业价值观念的形成。此外,徽商在做好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能够有效 地反哺本地的教育事业,这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商业人士过 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教育文化产业的建设,因而有必要效仿徽商,在经济 建设的同时带动文化教育建设。然而徽商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人本质也依然能够 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扬弃徽商精神,建设现代商业,带动文化教 育产业,是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商业提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下面来谈一下徽文化的理 论与应用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 一) 新安理学是传统文化的完整标本
虽然历经长期的社会变迁,但是新安理学依然能够在徽州地区不断地传承和发 展。研究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就是展示我国文化从古至今的进步与演化 的过程,这为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参照。究其得以生存并发展的原因 ,在专业的学术研究者眼中,朱熹和新安理学是作为纯学术样本被研究的; 而 在古徽州地区的人们眼中,新安理学并不仅仅 是学术的存在,更是渗透到现实 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必要元素,在现实的生活中,新安理学存在的合理性被不断 地确证,在不断更迭的历史中,也随着人价值观念的不断转换而更新,并最终 形成能够一直传承至今的现代新安理学。新安理学作为一种价值观,在古徽州 地区起到了价值引领的作用并渗透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注入儒商、儒医等 等。反观现代社会,这样的价值观也适用于当下,采取何种方式来让新安理学 发挥现代的效应,不仅仅是徽州地区的人,同时也是专业的学术工作者应当思 索的问题。

徽州文化论文

徽州文化论文

徽州文化论文徽州文化在内容上并不是一种宗教文化,但是徽州文化里的宗祠文化却具有很多的宗教性特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徽州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徽州文化论文篇1浅谈对徽州工艺文化的探究摘要作为徽州文化的经典元素,徽州工艺品类繁多、内容丰富、技艺精巧、美观实用,可称为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

由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等影响因素,徽州工艺形成了区域文化的特点,突出地展现了徽州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注重对徽州工艺的深入研究,对于抢救民间工艺遗产,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徽州工艺影响因素意义一、徽州工艺的概况(一)对徽州工艺的界定我们所说的徽州工艺是特指徽州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和形成的那些与外地不同的,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工艺,它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的,在时空上特指从山越文化之后的新安文化到黄山文化之前的徽州文化这一历史时期的工艺。

(二)徽州工艺的特点徽州工艺包括生活类、科技类、娱乐类、民俗类和艺术类五大种类,具有徽州独特的地方性特色,是徽州文化的灿烂一环。

1.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为了使徽州文化类工艺满足市场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徽州工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打造一流产品,形成了很强的精品意识和竞争意识。

歙砚不仅石质好,而且雕工一流,由此得到众多文人的认可,尤其是为当朝的皇上所推崇;造纸工艺为徽州所独有,匀薄如一,闻名中外。

凭借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徽州文化类工艺如文房四宝、刻书、版画等在几百年间都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和支柱性产业。

2.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具有宗族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特色,文化底蕴深厚。

徽州宗族制度严密,而且势力强大,祠堂森茂,牌坊庄严,厅堂厢房结构井然有序、布局对称,突出地彰显了宗族文化特色。

徽商在政治上以程朱理学为依归,坚持“官本位”的价值观,在经济伦理上,以王学的说教为本,追求商业的成功与培育人才并举。

一般徽商的房屋再大,也都很精致、儒雅而不俗气,这正是由于受到徽州文化底蕴的影响,除了建筑中的“三雕”图案,徽州刻书中的插图、民间年画等也同样传达着儒家的理念。

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

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

93建筑装潢古徽州是指今天的皖南黄山一带,涵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等六邑。

历史上的徽州从南宋到明初,社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皖南一带读书风气日盛,名臣学士辈出,“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情况并不罕见。

到明代中叶,徽商崛起,徽州成为全国经商人数最多、最活跃的地方。

明嘉靖以后,徽人中多有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文/段泽民徽州的牌坊、古民居、祠堂建筑闻名遐迩,被誉为徽州古建筑艺术“三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

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影响深远。

“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达到官商一体者。

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便会大兴土木,树牌坊、修民宅、建祠堂,以壮大其宗派势力。

徽商中有热衷于开学堂,兴书院、重教育的,也就造就了礼仪之风。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徽州古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独具民族特色,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徽派建筑艺术。

一、牌坊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其历史源远流长。

牌坊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存在了,《诗经·陈风·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到了唐代,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坊门,以便通行,老百姓称之为牌坊。

牌坊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文化符号,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

当然,也有用来标明地名的。

现存的徽州古牌坊多建于宫苑、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

从建筑材质分有石头牌坊、木质牌坊和砖质牌坊。

从形制分有两柱单间坊、四柱三间坊和八柱方形坊,也有构造简朴、低小的双孝节坊,还有集里坊、门坊和功名坊三位一体的贞白里坊等等。

从内容分则有标志坊,门坊、里坊之类,有功名坊、功德坊,有节烈坊。

另外还有义字坊、百寿坊、墓道坊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位于歙县城内解放街和打箍井街十字路口上的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94建筑装潢立,高大宏伟,是举世无双的杰作。

程朱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程朱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程朱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程朱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徽州,这个地方可真有意思,既有山水的秀美,又有文化的深厚,真是个宝地!而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对徽州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

2. 程朱理学的基本概念2.1 程朱理学的起源程朱理学,也就是程颐和朱熹的思想。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认为,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讲究的是“理”和“气”的结合。

听上去很抽象对吧?其实就是想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真理,重视道德修养。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啊!2.2 主要思想在这套理论中,朱熹强调理性,认为万物皆有其理。

而程颐则更关注于道德,认为良心是做事的根本。

两位大师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徽州人听了这些,恨不得立马把这些理想放进自己的生活中,真是“心向光明,脚踏实地”啊!3. 程朱理学在徽州的实际影响3.1 教育的兴起程朱理学的推广,让徽州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大家开始重视书本知识,学子们争相赴考,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每年秋冬,考场上总是人头攒动,学子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

徽州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3.2 文化氛围的形成随着教育的普及,徽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人们开始讲究礼仪,追求品德,做事的时候也更加讲究“和气生财”。

你看,在徽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书声琅琅,茶馆里总是人头攒动,大家热烈讨论着经典哲学,真是个文化的大熔炉!在这里,儒家思想和地方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

4. 生活方式的变化4.1 家庭结构与伦理观念程朱理学提倡家庭和睦,这对徽州的家庭结构影响很大。

大家都讲究“家和万事兴”,家里的长辈们教导子女要尊重孝道,讲求伦理,形成了深厚的家族观念。

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能读书,都拼尽全力,真是“宁愿一人苦,也要全家富”的精神!4.2 乡规民约的建立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徽州的乡规民约逐渐形成,大家都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则,重视邻里关系,真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徽州文化特点

徽州文化特点

徽州文化特点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

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

那么,徽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这是探索徽文化精神的中心问题。

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有人认为“它所体现的那种理念或精神有: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公私兼顾的公私观、民富国强的家国观、遵守契约的诚信观、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冲突融合的和合观等”。

这是徽州当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

还有人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时代,又在徽州这块土地上造就了一代儒商一一徽商,他们不甘穷困,开拓进取,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造成了徽州物质文化的历史辉煌。

徽商是鼎盛时期徽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他们除了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征外,还具有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

研究徽文化精神,必须要讲“徽骆驼精神”:保旱乡土、严宗祠、尚祖祭、重教育、尚气好义、俭朴勤劳、文风昌盛、崇礼仪,,还有人认为徽文化精神特征有:(1)保守僵化与开放创新并存(山的封闭与水的开放,理学的保守与徽商的创新,徽州工艺作品思想内容的封建落后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等);(2)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州盆景、徽州方言、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菜等都与徽州特别的山川环境紧密相关);(3)吸收外地文化和向外扩张徽州文化并举(如新安医学先驱师湖北、四川名家,徽剧吸纳弋阳腔、西秦腔精华;而徽商的开拓又将徽文化扩撒至四方,徽戏进京,促成京剧产生,徽州版画“独鳌艺林”等);(4)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徽州文化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兼具山越刚勇好强和土族衣冠尚气重礼的特性)等等。

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语文阅读文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语文阅读练习题(一)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规范化、系统化,具体表现为:一、聚族而居,杂姓不得混居。

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

二、无论宗族人丁多寡,象征宗法势力的祠堂,展现宗族荣耀的水口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三、讲究群体布局,即以封建“风水”术为理论依据,在封建族权的制约下强调宗族建筑整体轮廓必须像模像样。

如不符合要求,则须设法修改或弥补。

站远了看,徽派建筑总体布局与封建城池模式如出一辙:以祠堂为中心放射状散开的民居群类似于拱卫内城的外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水口类似于护城河,具有抵御外族入侵的防卫功能;被民居众星拱月般团团簇拥着的祠堂则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表明了宗法势力的至高无上,不容侵犯,也便于在此召集宗族成员议事、祠祭,公布村规民约,行使族权。

祠堂在徽派建筑中的地位也体现在其建筑规模上。

祠堂的外观形象、内部设施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经济实力,是宗族间相互攀比争雄的首要内容。

各族各姓对祠堂建设毫不含糊,尽力而为,从族产收入,挨家摊派到主动捐赠,族人有钱出钱,没钱交粮卖力,将祠堂修得高大雄伟,壮观亮堂。

囿于族权的约束,徽派民居的地势、规模均不得超过祠堂,且不能遮挡与其遥相辉映的山峰河流,影响风水,妨碍宗族的繁荣昌盛。

民居外廓大,住房多,却井然有序,有回廊彼此连通,按男女长幼,房系嫡庶有序排列,主人住正(厢)房,佃仆散居四周,缜密繁杂,等级森严,堪称封建王室寝宫位序结构的翻版。

水口是走官道进村的必经之地。

学子赶考,高官归省,巨贾还乡,族人在此迎来送往,举行欢庆仪式。

在显示族威荣耀、宗族凝聚力的同时,教育族中晚辈笃学敬业,勤勉执著,将来光宗耀祖。

宗族的荣誉和荫护使族人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对水口建设热情洋溢,不遗余力;功成名就的高官巨贾更是慷慨解囊,一掷千金,支持家乡的水口建设:育林、砌桥、修亭、刻碑、撰联……大力弘扬水口文化,以协调宗族内部关系,淡化阶级矛盾。

程朱理学影响下的徽州

程朱理学影响下的徽州

程朱理学影响下的徽州自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以程朱理学为治国理政之意识形态,程朱理学不仅将“仁”与“礼”做了形而上的追溯、延续道统,而且也构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

而作为“东南邹鲁”的徽州府,同时又有另一个称谓——“程朱阙里”。

“程朱理学”与“徽州府”又有何关联?以至于朝廷将“程朱阙里”这一册封颁给徽州?原来影响后世的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和接继者——朱熹,都是相继从徽州篁墩走出来的,然后迁徙洛阳、婺源。

徽州是二程和朱熹的祖籍地,是程朱理学的根。

我们都知道朱熹曾写作《周易本义》,他是著名的义理派集大成者。

徽州后生们追随先人的步伐,更是将周易的“义理”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在徽州府,这儿的一草一木带着理学的影响。

上至村落的布局,如呈坎村的“八卦”布局,它将阴阳八卦风水融入了村落的格局里,又如篁岭村的水口林,将水口设置在村落的水源地上,收束一村之风水财气;下至屋内的布置,如屋内的正堂摆设,东瓶西镜,又如房屋天井,讲究聚水,将流入天井内的雨水汇聚视为聚财。

在中国的土地上,很少有这么一个地方,会为女性立祠堂;也很少会有大量立在地面上的奖状——牌坊群;也更少会在一个地方,户户村落建有祠堂。

徽州人从家族中生、敬畏祖宗灵位、歌颂“仁”与“义”、“孝”与“贞”。

崇尚人文的徽州人,又将此尚智风气在更大程度上书写,自开元取士以来,徽州一府六县的进士,就有六千余人;徽州的文房四宝,为历代文人视为珍品;徽州的书局、刻板,为文坛之最……在还崇尚人文的古代,徽州以一隅之地为世人贡献的是一地的精神——人文的光芒。

程朱理学影响的不仅是地面上的建筑、当地的文化,而且还有人心,一处处以传统文化包裹的心灵。

这儿的人——古朴、热情、老成、持重,甚至在现代思潮席卷下的今天,他们也带着传统烙印下的古道侠肠在开放下的徽州旅游市场中迎来送往。

冷眼观徽州,虽一地之地名已消失在历史书中,带着厚厚的灰尘,但这儿的人心,并没有沾上灰尘。

虽然理学又被新的意识形态所取代,但在新时代下,理学中“仁义”、“尚智”、“尊老爱幼”、“家庭观念”等等有益之思想,当在亘古中回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宗祠文化(一)、徽州宗祠形成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徽州宗祠也可称之为徽州祠堂。

它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

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村落布局结构均与祠堂相关。

可以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模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

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举。

其大体分为总祠、分祠和家庙。

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气势恢宏、庄严气派,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簇拥,牌坊映照。

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

而家庙是宗祠的一种特例,一般是官宦人家在家宅处所所建的祠堂。

一般较大的村镇,如歙县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

如此璀璨夺目的徽州祠堂和其丰富的宗祠祭祀内容成了徽文化的活化石,形成独帜一枝的宗祠文化。

那末,作为宗祠文化发源载体的徽州宗祠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对徽州宗祠文化的形成发展有何作用呢?第一、徽州祠堂的出现源于"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是维护封建宗法的需要,也是徽州宗法建制的重要表现之一。

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这样描写道:"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

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九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子家礼,彬彬合度。

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挂一抔;千年之放,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陈去病在《五石脂》一书中也说:"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

"民国《歙县志·风俗》还指出:“邑俗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族,姓各有祠,分派别复祠。

”徽州一带以姓氏为基础划地聚居,一村一姓现象相当普遍,而且世代相沿,根深蒂固。

如古歙篁墩为程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江村为江氏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屏山为舒氏世居;绩溪西关为章氏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等。

"吾邑万山中,风俗最近古。

村墟蔼想望,往往聚族处。

"从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的这首五言绝句中可以看出徽州祠堂最早出现与徽州"聚族而居"的原始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徽州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地处偏僻。

何能"聚族而居”?笔者认为徽州历史上中原大族的三次大迁徒是“聚族而居”的直接原因。

民国《歙县志》载:邑中各姓以程、汪最古,族亦最繁,忠壮,越国公之遗泽长矣。

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迁南。

略兴其时,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

《歙县志》中这段记载以徽州程、汪两氏族为例,阐述了中原大族北氏南迁的历史原因所在。

其中忠壮公、越国公均为徽州历史上的名吏。

史裁:忠壮公,南朝梁代歙县篁墩人程灵洗(514年-568年)。

年幼时"以勇力闻名乡里,通太极拳术,善骑射,曾应郡守招募捕盗,众盗匿迹"。

梁太清二年(548年),候景叛乱。

次年,程灵洗招集乡勇抗击叛军,占领了新安郡治始新,,与梁军会合。

因平叛有功,梁元帝任命其做新安太守。

程灵洗治军严明,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受百姓拥戴,卒后赠镇西将军,谥号忠壮。

越国公,系绩溪汪村人汪华(586-649年)。

年幼双亲早故,寄居歙县郑村其舅家中。

后拜南山僧人为师,日学昼练一身高强武艺。

时值隋末兵燹,被众人推兴为吴王,率甲十万,身先士卒,攻克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总管六州军事,六州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宁。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上表归顺大唐,被唐高祖授予歙州刺史,位上柱国,封越国公,最后卒于长安。

虽然忠壮公,越国公不是程、汪两姓氏始祖,然后,为何《歙县志》要以程、汪两姓氏族作为"邑中各族繁多"之例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程汪两姓氏族在徽州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后裔众多。

从"聚族"成村的规模和历史沿革看,程、汪两族族势显赫。

史裁:徽州汪姓传到十四世孙汪华时,汪华生有九子。

后九子分灶,汪华即让九子在徽州境内迁徙散居,各自谋生。

徽州便有"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也"。

就程氏而言,歙县槐塘程氏,竦口程氏,托山程氏,休宁汊口程氏,会里程氏,闵口程氏,鬲山程氏,五城溪口程氏,率水程氏,临溪程氏,婺源的高安程氏,枧溪程氏,草市溪程氏,西湖程氏,香山程氏,绩溪的程里程氏,中正坊程氏,仁里程氏,黟县的南山程氏,城南程氏,淮水门程氏,淮渠程氏,祁门的善和程氏,程村程氏等等,均属歙县篁墩程灵洗的后裔。

造成北族南迁的第一次大迁徙是在两晋之时的"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为避战乱而被迫辗转南迁,选择了历来兵燹很少,山青山秀的徽州。

从地理形势来看,徽州确实是聚族安居的理想境地。

"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陒,即山为城,溪为隍"此次大迁徒有鲍、余、俞、黄等十族,以歙县篁墩为主居地,环绕分散,聚族而居。

第二次中原大迁徙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连年战乱,中原一带土族纷纷南逃。

迁居徽州有三十一氏族之多。

至今在花山谜窟附近的篁墩流传这一传说:即黄巢义军所到之处追杀中原的皇宫贵戚的士族,于是族人纷纷逃往篁墩。

取名为"黄墩",黄巢军见村名为"黄",便以为与"黄巢"家族有缘停止了杀戳。

虽然系野史流传,但花山谜窟的"屯兵"说已指明了其中的端倪。

第三次迁徙在两宋的"靖康之乱"时的宋室南迁,,中原士族以及徽州邻近一些地方的大族入居徽州,约有十五族,以韩姓为例"宋淳熙间,天下苦于金胡之乱,朝迁暮徙,当时民在北地者咸以江南为乐土,实(韩实)由父宦邸道经休邑,见徽于万山,休邑人烟辏集,无异京华,乃留于城北居之。

历宋乾道,开禧间,曰惟远、曰惟道,业盛家肥,人以韩家巷为名。

"其实,中原氏族的迁徙追根问源于汉代,歙人方回记载:"储,字圣公,祖纮,本河南人,汉大司马长史,以王莽乱,避地江左,遂为丹阳郡人,家歙县之东乡"丹阳即现在的宣城,歙县此时属丹阳郡管辖。

三次大迁徙的结束,使中原的皇亲贵戚的士族入落徽州,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个以族姓命名的村落,包括宗族乡党、佃客、部曲等庞大的家族体系。

他们一方面有保持原有望族名门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强土风民俗和适应性。

为了有别于他族,加强聚族而居的内部管理体系和抵御外部冲击的防备机制,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建立一套等级森严,排列有序,行之有效的族规家法为主要内容的宗法制度来统领氏族和实行村落自治是族人首要选择。

这样,制定族规家法、修订族谱、祭祀祖先,强化族人的经济势力和统治地位成了宗族文化建制的重要部分。

气势恢宏的宗族祠堂作为同族凝心聚力的神圣"殿堂"由此应运而生。

第二,徽州宗祠的建制和历史演变;从古徽州现存的宗祠遗迹遗址看,徽州宗祠的功能与其他地方的宗祠一样也是为了祭祀祖先,昭示后人,振兴宗族,凝聚人心。

然而早期祭祀之地是"坛"、"庙"。

忠壮公程灵洗卒后,“里人坛其墓下以祭,里之社与坛接,尤以公配,水旱疾疠,祷之即应。

"此处"坛"即土筑的高台;"社"即社屋,社屋缘社(土地神)而建。

由于祭坛与社屋相邻,虽两者建筑式样迥然不同,但祭坛由此被赋予"社神"那种"祷之即应"的功能。

到了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程氏后裔程珌等在墓旁买地建庙,朝廷赐庙额"世忠",纳入祀典,程珌于是"倡休、歙族人捐田入篁墩庙,每岁合一乡六社之人迎神至汊口祀。

"由祭坛到庙的变化,使祭祀规格上升为"神"。

"世忠庙"位于歙县篁墩,四乡八邻程姓族人举行祭祀大礼,必先到篁墩从庙中请神,后再在各居住地建庙以祀。

以庙供奉"神"与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祠堂不同。

祠堂是以宗族为单一群体,适合于族人里人的平民,具有浓厚的平民化色彩。

从设置的位置看,徽州祠堂一般置于村落的风水之地,在村的中央和高处。

而社屋、神庙和墓葬一样,在村口和村外。

此外"行祠"的出现使祭祖形式大众化、多样化和崇"神"化。

以徽州程、汪两氏为例。

徽州程姓始迁祖是程灵洗的祖辈程元谭,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程元谭起兵镇守新安,因"有功于民,诏赐田宅于歙,因家焉"。

程元谭由此成为徽州程姓的始迁祖。

徽州汪姓的始迁祖是汪文和。

东汉末年时,汪文和为龙骧将军,"避地始迁新安,子孙遂为新安望族",汪文和由此成徽州汪姓的始迁祖,后人建"汪王庙"以祀。

虽然程元谭和汪文和为徽州程、汪两姓始迁祖。

但其裔孙大多祭祀的是赵国公汪华和忠壮公程灵洗。

究其因是因为世家大族远迁徽州异地后,为了区别于当地的山越苗裔,同时也为显赫族人的政治地位的优越,把在徽州立下赫赫功名的先祖作为徽州始祖拜谒可以昭示族人并给自己的族人带来名望。

在这种社会大众化心理驱使下,原本属于社屋才有的"地域神"渐渐叠印到"墓祠"先祖身上,成为大众祷告的偶像。

大量行祠出现则垫合当时这种大众的心理。

行祠实际是为"庙神"出行而设在各地的祠庙,《篁墩文集》卷十四《休宁汊口世忠行祠记》中载:古忠臣烈士有俊功大惠于世,有国者必崇祀之,著于令,有家者常祀之外,亦别有先祖一祀,著于礼。

礼法并行不可偏废,而况有俊功大惠于世者,置弗祀者可乎?专祠矣而复祀于家则亵,置弗祀则简。

于是中古以来,有行祠之设。

由此可见,族人对于"忠臣烈士"祭祀为了避免同朝庭用于族人祭祀的专祠重复而由族人到"专祠"中把庙神请出,然后在各地建"行祠"以祀。

从祭祖的历史看,在华夏最早用于祭祀祖先的场所叫"庙"。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大夫之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这种祭祀制度分成天子,诸候,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

这里的"庙"就是关乎家族宗法的宗庙。

"昭穆"是用来分别宗族内部长幼,亲疏等辈分的一种次序排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