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

关于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
注 : 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 本 不代 表作 者单 位 官 方 观 点 。

表 1 西 北 五 省 区 承接 产 业 转移 基 本 情 况 表
单 位 : 。 元 个 亿
项目
产 业 转 移 产 业 转 移 产 业 转 移 省 级及 以上 开 转 移 企 业 转 移企 业 实 际 投 资额
25 2
4. 50 2
3. 27 5
42 1
22 4
2 .1 44
3 .3 5 2
36 8
13 6
2 .7 2 8
2 .3 3 7
10 3
5 7
77 . 0
83 _ 0
宁夏 青 海
新 疆
9 0 1 4
14 0
2. 1O 9 3. 78 4
5. 20 0
收 稿 日期 : 0 0 2 2 1 -1
作者简介 : 郭新 明(9 31一 , , 16 . )男 博士 , 0 高级经济师 , 现供职于 中国人 民银行西安分 行。
1 0 0年数 据 截 止 至 2 1 2 1 0 0年 6月末 。
2 需 要说 明的是 , 本次调研 的样本 收集不完全 : 陕西省的调研范围包括西安 、 阳、 咸 宝鸡 、 铜川 、 渭南 、 商洛 、 中 、 汉 安康 、 延安 、 榆 林 1 O个地 区: 甘肃省 的调研范 围包括 天水 、 峪关 、 嘉 酒泉 、 武威 、 阳、 庆 临夏 6个 地区 ; 宁夏 自治区的调研 范 围包括石 嘴山 、 吴 忠、 中卫 、 固原 4 个地 区 : 青海省 的调 研范围包括西宁 、 海南州 2个地 区; 新疆 自治区的调研 范围包括阿勒泰 、 伊犁 、 石河子 、 吐

2014年高考地理预测试题

2014年高考地理预测试题

(3)图7所示地区戈壁广布,草原低矮稀疏, 请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 ①降水稀少;(2分) ②海拔高,气温低;(2分) ③风力大;(2分) ④土壤贫瘠,盐碱滩分布广。(2分)

(4)格尔木是在戈壁上建成的一座新型城市, 简要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①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的兴建与扩展;(2 分) ②柴达木盆地资源丰富(或附近有丰富的钾 盐、石油、煤等资源);(2分) ③有公路、铁路交汇,对外联系便利。(2分)
(4)近几年,晋西南及周边地区有不少农民工返乡 创业,试说出其主要原因。(6分)
答案:①该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多; ②政策更加优惠;基础设施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③农民工已获得了基本技术和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
下表为2010年山西省工农业产值构成表。
农业 种植业 比重(%) 63.8 工业 比重(%) 煤炭 41.7
(3)分析青海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的原 因,并简述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 状况的影响。(12分) 答案: ①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交通落后,经济不发 达,科技水平低,对劳动力需求量大(2 分); ②经济落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就 业岗位有限(2分) ③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快(2分),但是对就 业影响较小(2分); ④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2分);但是对 就业带动较为明显(2分)
青海地区
36.(36分)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7,简述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10分)
格尔木气候资料
答案:①太阳辐射强;(2分)②气温低; (2分)③气温日较差大;(2分)④降水 较少;(2分)⑤多大风。(2分)
湟鱼是溯河洄游性鱼类,一生是在咸水和淡水中交 替度过的,育肥期和成熟期主要生活在青海湖里。 春夏之交,湟鱼进入周边的河道中逆流而上,繁 衍后代。湟鱼以湖中刚毛藻为食,一条幼鱼长到 500克,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湟鱼是迁徙候鸟 的主要食物来源。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 活动,加上降水减少,青海湖水位下降,草场沙 化,湟鱼生存环境不断恶化,1995年湟鱼资源量 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的1/10.现在,我国已禁捕 湟鱼,其数量正缓慢增加。 (2)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湟鱼数量减少对青海 湖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6分) 答案: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 渗透;(2分)湟鱼减少,刚毛藻大量繁殖,水中 氧气减少,湖泊水质变坏;(2分)鸟的食物减少, 候鸟数量减少。(2分)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东部产业转移是指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现象。

随着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因此,东部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背景、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

一、宏观经济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渐渐消失,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此外,东部地区的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也让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日益加剧。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这些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空间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较高,与环境容量相对不匹配。

与此不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空间有限。

因此,通过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平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三、政府支持政策为了推动东部产业转移,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首先,政府加大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提升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吸引力。

其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例如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方式,降低企业转移成本。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将逐渐增加。

首先,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压力的加大,政府将进一步推动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

其次,中西部地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投资环境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再次,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进行转移。

最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分析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分析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
问题分析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产业上下游及配套设施不健全。

产业的配套性已经成为投资商衡量当地投资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县产业园区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部分产业无上游产业支撑,也没有下游就近销售渠道,加上配套产业不健全,导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困难。

如:贵州顺立达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坯布仅为纺织行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上游原料线锭生产基地和下游印染工序均在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产业生存发展存在问题。

2.承接产业转移成本过高。

产业转移企业外购配件的运输成本在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中占了很大比重,贵州处于中国西南内陆省份,东部地区大部分产业需对外出口,虽然贵州对外交通设施日益改善,但廉价的海运、河运基本未享受,物流运输成本相对东部较高,抵消了转移过来后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优势,客观上构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阻力。

3.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健全。

产业园区在污水处理、供电、供热、网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服务方面的配套条件未达到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使产业转移严重受限。

配套政策优惠不到位,影响东部产业转移的投资环境。

如产业园区部分企业对于出口退税政策条件掌握
- 1 -
不清,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

二、意见和建议
建议国家进一步给予贵州省深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更多政策支撑,大力支持贵州省承接东部全产业链转移力度。

- 2 -。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东部产业转移是指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部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这一趋势的出现源自于多种原因,如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矛盾、资源环境成本的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并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1.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因此,东部地区的企业逐渐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 资源环境成本的增加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东部地区的土地、水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减轻这些压力,东部地区的企业开始向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友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3.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大。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东部地区企业的目光。

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也为东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1. 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企业的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

东部地区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等,已经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布局。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并逐渐缩小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逐渐成为东部地区企业的热门投资目的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为推动产业转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东中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引言近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的高度发展和产业集聚已经导致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

本文将探索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意义和相关工作的成效。

我们将重点讨论这一战略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及相关措施和政策的执行情况。

产业转移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的东部地区包括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其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然而,随着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急剧增加,这些地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产业转移的目标是通过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负担的转移。

这不仅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压力,还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关工作的成效中国政府自2010年起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产业转移。

以下是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工作成效:1. 制定政策和法规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产业转移的政策和法规。

例如,通过加大税收、信贷和用地政策的支持,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2. 建设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为了吸引企业转移并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这包括建设工业园区、拓宽交通运输通道、提升能源供应等。

3. 支持中小企业和创新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转移,中国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和技术咨询服务。

此外,还鼓励加大对创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研发投入,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选择。

4. 培养人力资源和技术转移中国政府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建设。

这有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力和技术水平。

5. 推动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需要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对接与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结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国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负担的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02第二章 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2022

02第二章 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2022

第二章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本章主要从西宁市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发展环境对西宁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西宁市城市飞跃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发展的艰巨坎坷与光明前景。

1、优势(S)1.1、特殊的区位西宁市素有“海藏咽喉”、“天河锁钥”之称,作为进出西藏的必经要道之一,具有公路、航空、铁路三大立体交通优势,兰青铁路、青藏铁路和宁大铁路在此交汇,其中青藏铁路更是连接内地和西藏的“黄金通道”,全省80%的进出商品都经西宁中转。

从青藏高原看,西宁市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农区和牧区、汉文化和藏文化的交汇点,是联接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的通衢,是进入青藏高原的门户,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可成为青藏高原开发开放的先导示范区,对辐射带动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宁市可成为承接东部地区经济影响的“二传手”,辐射整个青藏高原的“桥头堡”。

1.2、水电资源丰富,用电成本低青海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电资源丰富,可装机2376万千瓦,在全国省区中名列第五,居西北之首。

青海省已建和拟建的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

2005年全国平均零售电价为0.5元/度,而青海约为0.35元/度。

西宁市工业发展,特别是高载能工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低电价的优势。

图2—1 兰西银交通现状图2—2 西宁市区域关系示意图1.3、青藏高原上相对较好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西宁市成为天然的消夏之都。

西宁市的高原气候,造成了天然的凉爽。

地处高原的西宁市和地处平原的济南处于同一纬度,但是西宁市的年均气温比济南要低8.5度,气候凉爽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西宁市区海拔2300米左右,是平原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的过渡地带,成为游人去西藏观光前调节和适应的必游之地。

1.4、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西宁市既有高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众多历史文化名胜,还是多民族聚集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还有环湖赛等世界顶级的赛事和郁金香节等特色突出的节日。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 成效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 成效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指将原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

这种转移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通过产业转移将一部分产业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转移来的产业可以为中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将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农业和重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

例如,东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和资源可以供应给东部地区,实现互利共赢。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和人口压力。

东部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减轻东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人口的合理流动,缓解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和人口压力。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中唯一的多民族省份。

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青海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与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对青海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特别是青海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青海省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青海省的农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农业方面,青海省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为主,同时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党参等。

在畜牧业方面,青海省以牦牛、羊、藏香猪等特色畜牧品种为主导,青海省的特色农牧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青海省旅游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青海省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提高了地方经济的收入,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

然而,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省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青海省的交通运输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有望向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首先,青海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青海省将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青海省将继续注重农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再者,青海省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此之外,青海省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增加经济的多元性和稳定性。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

这一转移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减少东部地区的过度集聚和资源环境压力,同时提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推动东部产业转移,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举措。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动态,并探讨相关政策和举措,为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1.产业转移现状:根据数据统计,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初步展开,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部分产业转移进度较慢,原因主要有产业基础薄弱、用工和市场环境不稳定等。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对产业转移培育支持不够的问题。

2.转移思路:为实现东部产业转移,可采取以下思路:a.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产业转移提供条件。

b.建设产业集聚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形成经济和人口的集聚效应。

c.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加吸引东部企业转移的竞争力。

d.加大政府支持:适度增加财政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

3.相关举措:a.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府职责,为产业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b.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提升营商环境,吸引东部企业到该地区发展。

c.引导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融资支持,降低转移企业的融资成本。

d.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择部分典型地区进行试点,探索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三、政策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完善财政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力。

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及相关思考

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及相关思考

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及相关思考作者:尹秀娟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第03期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序列演化过程,这种产业转移同时还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最佳路径[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及中央政府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政策倾向,充分吸引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级;随后的中部地区凭着紧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相对完整的基础设施,吸引了来自国外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级,都充分证明了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处于高梯度的东部沿海大中城市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开始纷纷把工业中尤其是把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环节向低梯度区的中西部地区扩散。

青海处于产业低梯度区,且处在工业化初期,应该紧紧抓住这种机会,充分发挥其优势,主动地、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承接产业转移对于青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有益,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青海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促进地区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

青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矿产资源、劳动力等普通要素丰富,而资本、技术、知识等高级要素短缺。

这种状况是青海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

由于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技术的转移,也伴随着其他无形要素的进入,具有综合性,因而接受产业转移能够使青海迅速积累起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青海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结构主义者认为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的增长。

青海乡村振兴swot分析

青海乡村振兴swot分析

青海乡村振兴swot分析青海是中国的西北边陲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青海乡村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模式,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对青海乡村振兴进行SWOT分析。

首先,青海乡村振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青海拥有广阔的草原、湖泊、山脉、河流等自然资源,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

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牧业养殖等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独特的民族文化。

青海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拥有藏、回、蒙等多个民族的独特文化,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特色和亮点。

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手工艺品等方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提升乡村形象。

三、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点战略,政府对青海乡村振兴给予了政策和财政支持。

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经济上的支持。

然而,青海乡村振兴也存在一些劣势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青海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欠缺,这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乡村的物质条件。

二、人口流失。

由于青海乡村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普遍倾向于向城市发展,这导致乡村人口流失,劳动力不足,给乡村发展带来了困难。

需要通过吸引人才、优化就业环境等方式,留住和引进人口,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三、环境保护压力。

青海作为一个生态脆弱区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压力。

乡村振兴需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最后,青海乡村振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旅游的兴起。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消费热点。

青海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

人们对于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青海乡村可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青海乡村振兴在发展中面临着优势和挑战,需要抓住机遇,突破劣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经济的腾飞。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在经济发展方面立足实际,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筑了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青海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势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2年,四大支柱产业的资产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57%,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60%、56%和64%。

对青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电力工业。

青海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列全国第五位。

其中黄河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13座,装机1302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

装机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还有尼那等水电站都将相继开始发电。

在电源结构上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水火电比为84:16。

截止2000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95.37万千瓦;变电容量434.48万千伏安,35千伏安及以上输(配)电线路6628.76公里。

2000年全省发电量138.80亿千瓦时,供电量104.73亿千瓦时,用电量98.67亿千瓦时。

2002年全省水电发电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271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01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1553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298万元。

目前青海形成的电力格局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石油天然气工业。

青海石油天然气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到目前已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备1574.96亿立方米,建成了年加工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涩北至格尔木、涩北至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已投入使用。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承接机遇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承接机遇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承接机遇作者:李晓西来源:《市场周刊》2009年第03期“本文在理解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高度上,回顾了我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制定实施过的几项重要政策和举措,将东部产业转移和中西部产业承接的这种双向依赖关系,从解析宏观政策的角度,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几项对策。

作者根据丰富的工作和研究经验,在分析东部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的问题的同时,关注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定位问题,详细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障碍与困难,以及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亟需突破的瓶颈。

”如何定位我国产业转移中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认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关心,不仅来自对东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心,也基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心,即从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

2008年11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求是》上谈论当前发展若干重大问题时认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随着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既有的优势在减弱,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走得更远,加上国际形势变化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强,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商务部曾决定,用几年时间实施“万商西进”工程,即通过投资和贸易促进,推动上万个境外和东部地区的工业、商贸及服务等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经营协作。

吴仪副总理曾在第二届中部投资博览会上(2007年4月,郑州)提出中部地区要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努力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基地,并确定南昌、合肥、太原、武汉、新乡、焦作等9城市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2008年10月17日,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表示,商务部将在广东、上海、江苏等东部地区建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近日在昆山基地揭牌的“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是全国第一家,是由商务部与江苏省外经贸厅、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驻“中心”的中西部省份共同参与。

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分析

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分析
2 、 加 强基 础设 施建设 , 加 大财政金 融扶 持
二、 青海 省承接 东部产 业转 移的优 势
1 、 政 策优 势 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青海省基 础设 施建设 相对 落后 , 竞争力 较弱 , 工业基 础薄 弱 , 产 业配 套能力 差。应 改善 青海 省基 础 设施 条 件 , 促进 铁路 、 公路 的 建
展资 源型产 业致 使轻重 工业 比例 失 调 , 改 善工 业发 展 的质 量 , 促 进 完整产 业链 的形 成 , 提 高产业 配套能 力。青 海省应 加大 财政 金融 支 持 力度 , 扩 大对 中西部 国家级 开发 区基础设 施建 设项 目贷款 贴息 规 模, 用于青 海省 国家级开 发区 内基础 设施建 设 。采取专 项财 政收 入 转移 支付 手段 , 支 持开发 区发 展。积 极 争 取政 府贷 款 、 国际 组织 援 助资 金投 向园 区开发建 设 。鼓励 国家政策 性银行 、 保险 公司 和商 业 2 、 自然资 源丰富 银行 等金 融机构 对园 区基础 设施 项 目 及公 用 事业 项 目给 予 信贷 支 青海省 拥有 非常独 特 的气 候 资源 。青 海省 是 典型 的 高原 大 陆 持 。支持 园区企 业通过 股 票、 债 券 等资 本 市场 扩 大 直接 融资 , 鼓 励 性气侯 , 日照 时数 长 、 辐射强、 夏季 凉爽 、 气 温 日差较 大 、 年差 较 小。 企业 集合 发债 , 鼓励企 业上市 融资 , 支持 高新技 术企业 发展 。 青海省 的矿 产资 源储量 大 、 品种 多 。在柴达 木盆 地 、 东 昆仑 成矿 带 、 3 、 营造 良好 的投 资环境 , 完善服 务体 系 北祁连 成矿 带 、 青 东地 区和其 它 地 区等 五个 区 域 , 矿产 资 源 非常 丰 青海 省应 在经济 的发展 中更 优地整 合产业 链 , 以更好地 适应 东 富, 截至2 0 0 5 年底, 全省 共 发现 矿 产 1 2 7种 , 其 中查 明 有资 源 储 量 部 地区产 业的 转移 。应 当建 立起一 套完 善的服务 体 系 , 以促 进 青海 的1 0 7 种, 编入 《 青海矿 产储 量表》 的 矿产 共有 9 1 种 。有 5 4种矿 产 省 投资环 境的优 化发 展 , 在 坚 持科 学发 展 观 的基 础 上 , 促 进 青海 省 保有 资源储 量排 在全 国前 1 O位 , 有2 3种 排在 前 3 位 。其 中锂 矿 、 经 济发展 方式 的良好 转变 。大力发 展创 业服务 中心 、 生产力 促进 中 锶矿 、 冶金 用石 英 岩 、 芒硝、 电石 用 灰岩 、 化 肥用 蛇纹 岩 、 钾盐 、 玻 璃 心 、 信息服 务 中心等科 技创 新 服务 机构 , 发 展 与 高新 技 术产 业成 果 用石 英岩和 石棉 等 9 种 矿产排 在全 国第一位 。同日 寸 , 青 海省 有天 然 转 换 、 产业 化进 程相 配套 的各种 中介服务 业 。 4 、 加 强 区域互 动合作 , 促进 区域 间企业 的联合 草地 3 6 4 7万公 顷 , 是 高寒 地 区重 要 的 生态 屏 障 , 也是 本 省 7 O多 万 牧 民赖以 生存 的最重 要生产 资料 , 其独特 的生 态地位 在生态 环境 保 青海 省地处 内陆腹 地 , 周边 临近 新疆 、 西藏、 四 川、 甘肃 四省 。应 护和 建设 中具有 重要 的战略 地位 。 吸引周边省份 投资以促进企 业间的联合 , 做到 优势 互补 , 在充 分吸 收 3、 工 业 园区快速 发展 周边地区经济发 展经验 的同时 , 促进产业 链的 整合 , 加 强青海 省与 其 可 以充分利用其他 地 区的优势 资源 , 特别是 周 在青 海省 , 工业 园区 已然 成 为承接东 部地 区产业 转移 的重要 载 他区域间企业 的联合 , 体, 青海省 已初步 形成 以柴 达木 循 环 经济 试验 区、 西 宁 经济 技术 开 边 地区 的科技 、 人才等资 源 , 在 充分 发挥 自身 优 势 的同 时 , 使 青海 省 发 区为龙 头 , 海 东工业 园区 、 十 大县 域 工业 园区 为支 撑 的 园区 工业 企业的竞 争力更上一个 台阶 , 为东部 地区产业转移 创造更好 的条件。 体系, 初 步构建 了 以柴达木 循环经 济试验 区 为依托 的六 大循环 经济 特色 产业 体系 , 以西 宁经济 开发 区为重点 的新 能源 、 新材 料 、 生物制 【 参考文献】 药、 纺织 、 装备 制造产 业也 逐 步形 成 。随 着 园区 基础 配 套设 施 进一 [ 1 ] 孟福 来.西部 地 区科学有 序承接 东部 产业 转移 的原 则及 步健 全 、 产业体 系形 成 , 工业 园区 辐射 带动能 力显 著增强 , 承接 产业 对 策[ J ] .西部 大开发 与 建设 西部 强省 , 2 0 1 1 . ( 下转 第 1 3 页)

浅谈东部产业转移趋势及中部承接转移策略

浅谈东部产业转移趋势及中部承接转移策略

1872020年22期 (8月上旬)区域经济摘要:我国正在逐步地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建设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实现了进一步的开放,使得各项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因此现阶段中部地区已经有着东部或者境外产业转移的基础,为此,本文主要就东部产业的转移趋势,以及中部承接转移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优势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产业集中化;产业转移在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对一些具有优势性产业进行转移,以此来提升产业转移的有效性。

但是现阶段在进行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和个人对于产业转移理解不深,使得会出现各种障碍和困难,为此对行业和个人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转移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出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一)产业转移的速度以及规模逐年提升在对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以及全方位的“优于”中国的东部地区,为此这就可以表明,在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产业的升级方面正在加速发展当中[1]。

在我国的数据分析中,通过调查表明,很多区域其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其增长的效率都已经超过东部地区[2]。

经过数据的对比发现,其发展的产业转移的规模已经越来愈大,这就使得在未来,产业的转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

(二)产业转移主要体现在劳动型密集产业上随着我国对于劳动力、土地等各种要素的成本提升,使得在发达地区,一些在产业链中下段的,营收能力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中部地区进行产业的转移[3]。

例如在珠江三角区内的纺织、服装以及玩具等产业,需要进行及时的转移。

甚至对于电子信息以及家电产业,也需要进行产业的转移,以此来谋求新的发展出路。

例如对于深圳来说,对外转移的产业多是机械、仪器的领域。

并且在未来的时间内,旅游开发、药材种植等产业,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移[4]。

(三)区域之间争夺产业转移权进行产业转移,可以很好的带动经济的增长,为此这种拉动经济发展的方法,使得让中部地区的城市都希望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机遇,从而实现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整体性调整,进而为中部地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带动起周边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为此现阶段大部分地区都在进行着沿海产业的转移承接工作,例如会进行项目的抢夺、环境的竞争等[5]。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关于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关于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关于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13•【字号】青政办[2011]127号•【施行日期】2011.06.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关于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11]127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一一年六月十三日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二0一一年六月)“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等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是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四个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指导我省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国办函[2011]10号)精神,结合我省“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需要和“四区两带一线”规划布局,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鼓励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强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布局,为加快推进全省实现“四个发展”做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为了深入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举措,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1.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补贴、优惠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优化。

2.加强产业配套和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鼓励技术研发,提高东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利共赢。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举措1.政策引导:制定相应的产业转移政策,明确各地区的产业方向和优势,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产业转移套餐,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等各方面的支持。

2.建设产业园区: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平台。

3.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和资金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4.推动企业转移: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转移,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5.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加强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交流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青海承接产业转移及银行业支持研究

青海承接产业转移及银行业支持研究

青海省地大物博 , 土地 面积 7 .2万平方公里 , 21 耕地 5 . 3万公顷 , 68
可利用草原 3 3 .3万公顷 ; 3 33 湖水总面积 12 .6万平方公里 , 水流域面积 献率均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 差距还有加 大的趋势 。东 部向西部 转移产 5 0平方公里 以上的河流 26条 ; 0 7 已探 明储量的矿产 6 0多种 , 量大 , 业 一般具有相当的科技含量 , 储 与青海 占较大份额 的传统尸业相比 , 能够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 , 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逐年 上涨 , 使得劳 问题。同时东部通过利用西 部产业资源 优势 , 主动 转移具 有优势和强 动 集型工业发展的条件大大恶 化。青海地 区劳动力价 格相对 较低 , 关联效应的产业 , 与青海原 有的冶金 、 工和机械 产业相结 合 , 化 有助于
加工制造业西移 , 可以降低生产成 本 , 提高加 工工业的 整体效 益, 增强 市场竞争力。
2 资 源优 势 、
青海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 有 利 于提 高青 海 产 业 的 科技 水 平 、 由于历史和地理区位原因 , 青海地区科技综 合实力相对较 弱, 尤其 是科 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较低。青海 的禾 技进 步平均水平和科技进 步贡 斗


青 海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优 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集型产业、 初级加工工业 和资源型产 业 , 能吸收 青海大 量农村 劳动力 , 改善三次产业 的结构 比例。通过有针对 的产业 转移 , 主动 吸纳轻加 工
产业 , 直接进入规模 生产 , 有利于及早地解 决青海轻重工业 的比例失调
1 劳动 力优 势 、
1 有利 于青 海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升 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分析
本文在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基础上,探讨青海省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应采取的积极对策:建立要素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扶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区域互動合作,促进区域间企业的联合。

标签:产业转移;优势;对策
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现状
1、产业转移规模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伴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进一步增长,东部急需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2、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行业
首先,伴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东部发达地区中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盈利能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如当前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食品、玩具、皮革、制鞋等产业转移最为迫切,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家电、机械、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产业等行业企业外迁较多。

其次,依托资源进行资源开发型产业如家具制造、矿产品开发、化工、冶金及加工、水电开发、旅游开发、药材种植及加工等行业,也都需要向外转移。

此外,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二、青海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
1、政策优势突出
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国家给予了青海省良好的政策支持: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推动青海省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以及《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制定和实施,既使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使青海将享受一些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有利于省外生产力要素向青海转移。

2、自然资源丰富
青海省拥有非常独特的气候资源。

青海省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侯,日照时
数长、辐射强、夏季凉爽、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

青海省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

在柴达木盆地、东昆仑成矿带、北祁连成矿带、青东地区和其它地区等五个区域,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发现矿产127种,其中查明有资源储量的107种,编入《青海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共有91种。

有54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有23种排在前3位。

其中锂矿、锶矿、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钾盐、玻璃用石英岩和石棉等9种矿产排在全国第一位。

同时,青海省有天然草地3647万公顷,是高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本省70多万牧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生产资料,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工业园区快速发展
在青海省,工业园区已然成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青海省已初步形成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海东工业园区、十大县域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园区工业体系,初步构建了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依托的六大循环经济特色产业体系,以西宁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纺织、装备制造产业也逐步形成。

随着园区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产业体系形成,工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青海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
1、建立要素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青海省的自然资源等各项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青海省拥有资源、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但恶劣的自然条件又限制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

因此,政府应在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制定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来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完善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财政配套政策,以发展青海省特色经济为目标,做到人无我有,人优我特,增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通过要素激励机制,加强与东部地区产业的衔接,提高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热情,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实行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政策,依托工业园区发展青海特色经济产业,如通过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以青藏高原独有的动植物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中医药及高原绿色食品加工等项目,逐渐形成以生物技术、中藏药及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扶持
青海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竞争力较弱,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差。

应改善青海省基础设施条件,促进铁路、公路的建设,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降低平均运输成本。

避免由于加大发展资源型产业致使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改善工业发展的质量,促进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青海省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扩大对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规模,用于青海省国家级开发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专项财政收入转移支付手段,
支持开发区发展。

积极争取政府贷款、国际组织援助资金投向园区开发建设。

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支持园区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鼓励企业集合发债,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
青海省应在经济的发展中更优地整合产业链,以更好地适应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

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以促进青海省投资环境的优化发展,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促进青海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

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换、产业化进程相配套的各种中介服务业。

4、加强区域互动合作,促进区域间企业的联合
青海省地处内陆腹地,周边临近新疆、西藏、四川、甘肃四省。

应吸引周边省份投资以促进企业间的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在充分吸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促进产业链的整合,加强青海省与其他区域间企业的联合,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周边地区的科技、人才等资源,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使青海省企业的竞争力更上一个台阶,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