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每日一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月15日中国史每日一练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盐铁论》

2.庆历新政

3.头下军州

4.棉花革命

5.京师同文馆

6.科玄之争

7.《实业计划》

8.三反五反运动

二.简答论述题

1.论述中国古代(秦-清)中枢机构的演变

2.周初大分封情况以及对分封制的评议。

3.论述魏晋南北朝史时代特征

4.试分析唐朝开元天宝盛世形成的原因。

5.简述清初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及效果。

6.结合学术动态对北洋军阀历史作用进行评价。

7.为什么北伐战争会取得如此迅速的胜利?

8.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

9.论述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中日关系的演变

10.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名词解释

1.《盐铁论》

答:《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公元前81年,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曾议罢盐铁官营

事,和桑弘羊等进行了争论。这次会议由桓宽做记录,整理成书,就是现存的《盐铁论》。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同时把桑弘羊这一封建社会杰出理财家的概略生平、思想和言论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特别是西汉经济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庆历新政

答:庆历新政是指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进行的改革。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实行改革的十个方面的内容,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

3.头下军州

答:头下军州是辽代特别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机构。都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以外,都由各州的贵族委派。头下军州的户口,一面依附本主,一面受政府统治。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头下户又演变为“二税户”,与农奴身份接近。在辽宋澶渊之盟前,头下军州较多。其后,战争较少,俘虏来源减少,很难再用俘掠的人口来增置头下军州,因之头下军州总趋势是在减少,至辽末时近乎绝迹。

4.棉花革命

答:棉花革命是指发生在中国明清时期的棉花大规模代替丝麻和棉纺织业大规模发展的经济结构大变革。从秦汉到唐宋的1500年间,中国古人可用的织物主要是丝和麻。棉花出现之后,丝和麻的产量锐减。到了明清时期,棉布已经普遍,产量不多的丝绸反倒身价倍增。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传至松江,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再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中国的“棉花革命”。但因缺乏推动原始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中国最终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5.京师同文馆

答: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1862年,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初设英文馆,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格致等馆。学制分为五年、八年两种。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等活动了解西方世界。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902年1月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6.科玄之争

答:科玄之争是指1923~1924年由张君劢、丁文江之间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的辩论而引发的一场论战。在论战中,张君励主张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丁文江、胡适坚持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梁启超、范寿康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全部,理智的部分可以由科学解决,情感的部分非科学所能解决。陈独秀主张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问题。

7.《实业计划》

答:《实业计划》是孙中山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实业建设问题的专著。全书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孙中山继承了他以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振兴实业以求中国独立富强的思想,把实业建设看作“兴国之要图”,同时,他又关心人民的生活。作者认为利用外资必须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实业计划》为中国设计的那种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当时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但书中包含的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思想,却是一份极为珍贵的经济思想遗产。

8.三反五反运动

答:三反五反运动是指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而进行的斗争。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中共中央部署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三反五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纯洁了国家机关,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述中国古代(秦-清)中枢机构的演变

封建国家的中央行政体制是指在皇权支配之下的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及其

职能。秦汉两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组成了集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和监察于一体的庞大的中央政府。所谓三公,初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汉成、哀间(前32~前2年)至东汉,三公改为太尉、司徒、司空。九卿指奉常(后改太常)、郎中令(后改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几度改为大理)、典客(后改大行令、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后改大农令、大司农)、少府。除此之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后改执金吾)、将作少府(后改将作大匠)、大长秋、太子少傅等。这些官员与九卿合在一起称为“列卿”或“诸卿”。三公九卿虽然各有职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职与实际责任有很大的差别。汉代的中央行政体制至汉武帝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外朝官开始区分,中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组织一起形成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至东汉,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行政演变为“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①的管理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从总体上看是沿袭了东汉的制度,但有较大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部门,权力构成和职权分配形式也有一定的变化,逐步形成二相(相国、丞相)、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诸省(尚书省、门下(侍中)省、中书省(监))、诸监(秘书监(省)、殿中监)、诸台(御史台、符节台、谒者台、都水台)、诸卿、诸卫等顺序排列的中央行政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