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一道思考题的解题探索

合集下载

一道有趣的思考题

一道有趣的思考题

的:


辆 客 车从 东城 开 向 西 城 ,
每小 时行4 5 千米 ,

了2
5



后 停 下 . 这 时 刚 好 离 东西 两 城 的 中点 1 8 千 米 , 东西 两 城 相 距 多 少千
米 ? ” 王 星 与 小 英在 解这 道 题 时 , 计 算的 方 法 与 结 果 都不 一 样 。 王 星
呆 掌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2 5 一 .
18 =
9 4 . 5 (千 米 ) ,
94 5 × 2= .
18 9 (千 米)。
两个答案 ,
也就是说 王 星

的 答 案加 上 小 英 的 答 案 才是 全 面 的 。 在 日 常 学 习 中 , 往 往 有许 多数 学 掌
题 目的答案 是 多个
我们 认
真 审题 , 唤 醒 生 活
说的
离 “

字,
没 说 是 还 没 到 中点 ,
还 是 超 过 了 中点 。
如 果是没到 中
点 离 中点 1 8 千 米 的 话 , 列 式就 是 前 面 的 那 一 种 , 如 果是 超 过 中点 1 8 千
米的话 ,
列式应该 就 是4 5
×
2 5= .
1 1 2 . 5 (千 米 ) ,
1 12 5 — .
算 出的 千米数 比 小 英 算 出的 千米数 少 , 但 是许 老 师却说 两人 的 结 果
都对 。 这 是 为什 么 呢 }你 想 出来 了没 有?你 也 列 式 算一 下 他 们 两 人 的 计
算结 果 。 ” 其 实 。 这 道 题 我们 可 以 很 快 速 地 做 出一 种 方 法 , 就 是 :

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一道思考题的教学片断与评析

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一道思考题的教学片断与评析

数学5小学教学参考题目:将1~9填入下面的方格中,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数的和都相等。

教学实录:一、尝试交流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间为5分钟。

(5分钟后)师:会做的同学请举手。

(约20%的学生举起了手)师:你们能介绍一下是怎么想的吗?生1:我是试出来的。

生2:我也是试出来的,我的运气很好。

师:做数学可不能靠运气!如果老师将题目改为“将15~23填入下面的方格中,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数的和都相等”,你还会做吗?生3:不一定,得让我试一试,运气好就能做。

师:会做一题,不一定会做同类型的另一题。

看来,只有真正掌握解答的奥妙才行。

二、共同探索师:那么,解答这道题的奥妙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来看一看,这张表格中最先需要确定的是哪一个数?为什么?生4:要先确定中间数,因为每一次相加时都要用到这个数。

生5:这个数肯定是5。

师:为什么?生5:因为将1至9加起来,和是45。

每一排的数的和肯定是15,又因为1+9=2+8=3+7=4+6=10,所以中间一格肯定填5。

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一道思考题的教学片断与评析江苏海门市东洲小学(226100)刘耀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

(投影出示例1)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时间(小时)12345678……路程(千米)60120180240300360420480……1.表中有()和()两种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3.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比值实际上表示(),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师(指着刚刚学习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反思: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思有“源”,比有“序”,推有“据” ——“乘积最大、最小”的实践与思考

思有“源”,比有“序”,推有“据” ——“乘积最大、最小”的实践与思考

小教园地思有“源”,比有“序”,推有“据”——“乘积最大、最小”的实践与思考■刘媛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中,有一道比较经典的思考题:用0、1、2、3、4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掌握两个关键原则。

原则一:要使乘积最大,大数占高位;要使乘积最小,小数占高位(其中,0不能占高位需要进行辨析)。

原则二:和一定,两数之差越小,乘积越大;两数之差越大,乘积越小(下面简述“和定差小积大,和定差大积小”)。

笔者在几年前第一次任教四年级时,虽然课堂上已经引导学生运用尝试和调整的策略对这道思考题进行了讨论,并安排了一些变式练习。

但因为是就题论题,所以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原则一容易掌握,原则二理解起来就稍显吃力。

这时,不少学生就转而借助课外学习的各种解决这类问题的“套路”。

而在后续练习中也暴露出了问题:机械记忆的“套路”很容易遗忘或混淆。

显然,这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

本学年笔者有幸第二次任教四年级,学校数学学科基于“课本+校本”开展了线上学习活动,在进入《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学习前,笔者又对上述问题展开了思考,并借助线上学习的机会进行尝试。

首先,笔者对上一次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学生对原则二的理解会感到吃力?学生的思维障碍到底在哪里?为此,基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7页的这道思考题,笔者又梳理了各版本教材的相关单元,尝试从上述两个原则入手,厘清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线。

笔者先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纵向梳理。

苏教版在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的思考题中涉及了原则一的知识点,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的一道练习题中涉及了原则二中的知识点,教师用书中也解析到“当长方形的长、宽比较接近的时候,面积会比较大”,这让笔者抓住了学生解决“乘积最大、最小”这类问题的思维起点。

为了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透彻,笔者继续对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的相关单元进行了梳理。

一道数学思考题的教学反思

一道数学思考题的教学反思

一道数学思考题的教学反思陈婧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后面有一道思考题: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到圆圈里,使横行、竖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道题目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其实有相当大的难度,怎样教学才能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呢?课上我是这么做的,自认为还可以,现在写下来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上课时我将题目抛给学生,先让他们试着做一做。

几分钟后他们的脸上出现了愁容,有的记得叫起来:“怎么做啊?”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研究起来:你找到哪三个数相加等于75?学生找到21+29+25=75;22+28+25=75;23+27+25=75;24+26+25=75.想一想,还有吗?我们又共同找到第一个算式中29不动,让25少1,21多1(22+29+24)、第二个算式中28不动,让25少1,22多1(23+28+24),同样的方法又找到21+28+26;22+27+26.一共有8个算式,摆在一起,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发现。

很快他们发现25用了4次,22、24、26、28各出现3次,21、23、27、29各出现2次。

这时我让学生观察题中的图中哪个位置的数出现5次(中心位置)、哪个位置的数出现3次(四个顶角位置)、哪个位置的数出现2次(四条边的中间位置)。

接下来我们开始根据以上的发现填数:将5放在中心位置;22、24、26、28放在四个顶角;21、23、27、29放在四条边的中间。

这时有的孩子高兴地笑了,有的孩子还是发现不行,我又和他们进行细微的调整,最后答案出来了。

这时我没有满足于有了答案,我让孩子们认真观察这道题的答案,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最后他们发现:中间的数5放在图的中心位置;处在第2、4、6、8(双数)位置的数填在四个顶角,而且都是从左往后放置;剩下的单数放在每条边的中间(最小的放在两个最大双数中间、最大的放在两个最小双数中间,剩下两个就好放了。

一道数学思考题作文【小学四年级300字】

一道数学思考题作文【小学四年级300字】

年级:四年级作文类型:日记作文字数:348字
一道数学思考题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思考题。

我用笔架着脑门,皱起了眉头。

这样那样都不行。

哎,到底怎么写呢突然一种正确的方法闪过我的眼前,三乘四等于十二,六十除以五,啊!六十除以五的答案还没算出来,我就立即又否定了它。

我根本就不知道刚才差一点儿我就成功了,便大声呼唤妈妈,妈妈问我干什么。

我说:“这道题我不会。

”妈妈就让我在草稿纸上一一试一下。

我先三乘以五等于十五,肯定不行,题目规定一个数只能用一次,算式中的五重复了。

我接着用二乘以五等于十,但不行,因为六、四、三三个数不管怎样组合,都不能除出十。

我又用四乘以五等于二十,也不行,因为用剩下的数还是算不出二十。

最后,我用三乘以四等于十二等于六十除以五,才算出正确答案。

我告诉妈妈,我就差一点就算出来了,妈妈意味深长地说:”你呀,要细心一点呀!不能太急躁!”。

思考题四年级上册数学及答案

思考题四年级上册数学及答案

思考题四年级上册数学及答案(本题为第24题)在某城市里有7家商店,店老板为你选择了2家店铺。

你觉得你该选哪家?(答案) A:2家(包括新开店),1家店铺(原关店后已改行)。

2家(不包括新开店)为你算出销售额为1260元和1196元。

你觉得这两项相加一共是多少?A:1260*(1+1)=1200元。

答案:1196×(1+1)=1620元(或1620×12)不含税。

1.为什么不能算出“1000-1500”?(1)“1000-1500”是不可能的。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同时算出两个数的整数倍。

所以,“1000-1500”不可能出现。

另外,就算出现1000-1500的情况,也需要根据数量关系来判断。

比如3家商店出售的货物不同,每个商品都有不同的价格,3元是一种售价的计量单位,3-2=3 (元),3-3=2 (元)。

如果有一种不同价格的商品同时销售在几个店里呢?又该怎么算呢?答案是:如果同时出售多个商品的话,就必须要用不同价格的两个数进行混合计算,然后再进行乘法求和处理。

所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3元价格的商品一定会出错的。

(2)“1000-1500”是要把“数”代入进商。

例如,4元=1000元。

如果用5除以1000,那么它应该变成4元。

为什么?因为数字4与数位不同,如果用10、20、50、100等数字代替10、100等数位和数值位的数字,就会出现进商不同的情况:10和20的进商是10;100和50、100等进商是100;而100和1000等进商不是100。

因为在计算的时候把进商从1位移到了2位或者3位之后,就要把进商从2位移到1位或者3位之后。

2.如果你要找出“1000-1500”,你该怎么做?(1)问出前面1位数是多少?(3)不能把买到的东西代入进商中。

因为,买到的东西不可能是100元或1000元,代入的数字也不可能是1000元×1×(1+1)。

因此,这两个数字只能用其中一个来表示。

一道思考题的后果_小学生

一道思考题的后果_小学生

一道思考题的后果
今天下午,妈妈给我买了一套数学奥林匹克丛书,想想真是有些无奈。

一回到家,我就吃晚饭,然后马上做作业(数学奥林匹克)。

我一做就是大半天,可有一道题非常的难,我算了一遍又一遍,就是算不出来,急得我抓耳挠腮,满头的大汗,心里烦躁极了。

我干脆放下笔不做了,听起了乐曲。

夜幕笼罩着江面,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光下面天水一色,多美的夜景啊!《春江花月夜》的优美的旋律让我平静下来。

我重新拿起笔,一下之就算出来了,多么的轻松啊!音乐是多么的神奇。

这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不能入眠,仿佛还有优美的乐曲在响,我尽情地享受这甜美的乐曲,心里乐融融的一片,我生平第一次陶醉在音乐之中......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一道思考题教学及反思

一道思考题教学及反思

一道思考题教学及反思思考题:把一个六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木块(如图)。

其中:(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4)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册中的一道思考题。

第(4)题是后添上的]在教学这道思考题时,一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巧妙诱导、适当引申和拓宽。

充分挖掘了这道思考题的智力因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其教学简介如下:1、教师出示图(1)(把原题中“60块”改为“8块”,原图暂不出示)。

图1 让学生观察得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块,其余三种情况的小正方体都没有。

2、教师出示图(2)[把上面的“8块”改为“27块”,用图(2)替代图(1)]。

图(2)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得出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及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8块、12块、6块及1块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得出的数据:8、12、6与正方体特征中的有关数据相同。

生2: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与大正方体顶点数相同;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与大正方体棱的条数相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与大正方体的面的个数相同。

生3: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内部。

图(1)内部没有,图(2)内部有1块,我猜想它的块数与每条棱上块数有关。

(有些学生在下面议论:这可能是巧合。

)3、师:是不是巧合呢,还是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呢?同学们不妨再看一看思考题中的图形(出示“64块”的原图),仔细地想一想。

学生再次观察、操作、交流。

生4:我认为是巧合。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处,肯定有8块(上面三个图形都是这样的)。

生5: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上,图(2)中有12块,但原图中却有24块,并不等于棱数,可能与每条棱上的小正方体块数有关系。

小学数学思考题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思考题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

习兴趣 和 能力 发 展 上 , 编 了大 量 的 思 考 题 。这 些 思 考 选
对 此 , 些 教 师 为 了赶 时 间 就 把 答 案 直接 讲 出 来 , 些 有 有 教 师 则 在 教 学 这 道 思 考 题 时 , 问几 句 , 生 若 回 答 不 提 学 出来 , 师 就 照 自 己 的 思 路 讲 下 去 。殊 不 知 , 样 的 教 教 这 学 非 但 无 效 ,而 且 会 使 学 生厌 烦 ,一 方 面 是 学 生 听 不
懂; 男一方面是临近 下课 , 学生的注意力也不集 中。与
其 这 样 , 不 如 先 布 置 思 考 题 让 学 生 课 后 思 考 , 后集 倒 然 中 时 间 让学 生 在 思 考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教 学 。其 实 采 取 适 当 归 类 、 中 教 学 的方 式 进 行 思 考 题 教 学 , 往 会 起 到 集 往 事 半 功 倍 的 作用 。如 上 述 思 考 题 的 教 学 , 师 在 教 学 时 教
题 的突 破 口 。
生 不 是 。 只 有剩 下 的空 瓶 比 规 定 的 空 瓶 数 少 1 : 的 时 候 才 行 。比 如 5 啤 酒 瓶 能 换 1 啤 酒 。 有 4 空瓶 个 瓶 你 个 时 就 可 以 先 喝 1 啤 酒 , 后 给 他 5 空瓶 。 瓶 然 个 师 : 。 个规 律 总 结 得 好 !那 类 似 “ 马 难 题 ”你 对 这 分 ,
思路 进行讲解 , 学生 被动 地接受 ; 者是教师在这节课 或 临近 下课 的几分钟 ,突然 冒出一道 与本节课教学 内容
不 甚 联系 的 思 考 题 , 让学 生解 答 。 如 教 师 教 学 “ 数 是 除
定思路时 , 学生思考上述思 考题 , 导学生寻找解 让 引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课后思考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课后思考题

题目: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水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壶重74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壶重980克。

每杯水重多少克?分析:根据题意,可用980减去740计算出(5-3)杯水的重量,然后再除以(5-3)杯即可得到一杯水的重量.解答:(980−740)÷(5−3)=240÷2=120(克),答:一杯水重120克。

题目:解答:分析:先求出1亿里面有100个100万,然后用6乘100即可.解答:100000000÷1000000=100,6×100=600(吨),答:1亿枚1元的硬币大约600吨.分析:已知王晓星给张宁8张后,两人画片一样多,说明王晓星原来比张宁多8×2=16张画片,也就是把王晓星的张数减少16张,两人的数量就相等.那么总数也会减少16张,即成为86-16=70(张),即70张相当于张宁张数的2倍,从而可先求出张宁的张数,进而求出王晓星原来有多少张画片.题目:甲、乙两地相距495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了3小时,剩下的路程比已经行的多45千米。

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你能先根据题意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再解答吗?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求出已行的千米数是(495-45)÷2=225千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式解答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填图如下:(495−45)÷2÷3=450÷2÷3=225÷3=75(千米)答: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5千米/时。

题目: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360×52+480×36 999×8+111×28分析:【考点提示】本题考查整数的简便运算,需利用算式特点合理变形,选择合适的运算律求解;【解题方法提示】第一个算式,360是36的10倍,利用积不变性质将原式化为36×520+480×36,此时有相同乘数,利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第二个算式,999是111的9倍,利用积不变性质将原式化为111×72+111×2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思维拓展与提升(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思维拓展与提升(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思维拓展与提升(一)
1.小华在计算加法时,把一个加数的十位上的8看作了9,另一个加数个位上
的9错写成0,他计算出来的和是170。

正确的和应该是多少?
2.芳芳在计算加法时,把第一个加数百位上的7错写成1,把第二个加数十位
上的6错写成9,这样算得的和是443。

正确的和应该是多少?
3.大明做题时,把减数个位上的9错写6,把十位上的8错写成3,这样算得
的差是200,正确的差是多少?
4.小原做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2错写成4,把十位上的5错写成9,这样
算得的差是201,正确的差是多少?
5.小彬做题时,把减数十位上的9错写成6,把被减数百位上的3错写成8,
这样算得的差是806,正确的差是多少?
6.小马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85写成58,结果得到的商是26,还余22,正
确的商是多少?
7.四年级(8)班参加数学竞赛的5名同学的平均分是91分,其中前3名同学
的平均分是96分,后3名同学的平均分是87分。

求第3名同学的成绩。

一道思考题的教学、反思及感悟

一道思考题的教学、反思及感悟

j | ≥ 凌蘩
| 。 |
◎ 王林 亚 ( 苏 省 灌 云 县 实验 小 学 江
在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我 们 发 现 , 着 年 级 的 上 升 、 识 量 随 知 的 累 积 . 习 难 度 的 增 加 , 生 在 数 学 学 习 中 常 常 产 生 畏 难 学 学 情 绪 . 学 成 绩 出现 明显 的 两 极 分 化 . 因 之 一 , 学 生 的 学 数 原 是 习能 力没 有 得 到 足 够 的 、 应 的 发 展 . 理 、 效 地 利 用 教 材 相 合 有 提 供 的 习 题 . 循 学 生 的认 知 规 律 , 每 一 名 学 生 都 乐 意 参 遵 让
画起 图来 得 心 应 手 . 分 学 生 显 得 很 自豪 . 们 叽 叽喳 喳 , 部 他 只 是 动 手 计 算 了 一 会 儿 , 快 就 报 出 了 结 果 , 来 他 们 没 有 按 很 原
部就班 的画图 , 已经 找 到 了 规 律 . 另 一 部 分 学 生 完 图后 , 待 询 问如 何 进 行 统计 时 , 案 基 本 一 致 , 们 争 先 恐 后 地 说 出 : 答 他 4+3+2+l O 条 ) 5+4+3+2+1 5 条 ) 这 样 , 生 =1 ( , =l ( . 学 通 过 直 观 、 象 的 画 图方 法 , 边 画 边 数 的 过 程 中不 需 要 教 形 在 师 刻 意 指 点 便 能 感 悟 其 中隐 藏 的 规 律 .

激 发 他 们 解 决 问 题 的 欲 望 。这 是 学 生 顺 利 解 题 的基 础 . 着 接 为 学 生 创 设 了 形 象 具 体 的解 题 情 境 . 引导 学 生 按 点 的 顺 序 不 重 复 地 画 直 线 , 低 了 解 题 的难 度 , 每 一 名 学 生 都 乐 意 参 降 使 与 到 探 究 的 过 程 中来 .这 是 学 生 成 功 解 题 的 源 泉 . 后 设 置 最

热学习题思考题解题指导讲解

热学习题思考题解题指导讲解

1.3.7 在标准状态下给一气球充氢气。

此气球的体积可由外界压强的变化而改变。

充气完毕时该气球的体积为,而球皮体积可予忽略。

(1)若贮氢的气罐的体积为,罐中氢气压强为1.25Mpa ,且气罐与大气处于热平衡,在充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可以不计,试问要给上述气球充气需这样的贮气罐多少个?(2)若球皮重量为12.8kg ,而某一高处的大气温度仍为,试问气球上升到该高度还能悬挂多重物品而不至坠下。

【分析】(1)按照给气体充气前后所充氢气的物质的量不变这一点列出方程。

(2)由于此气球的体积可由外界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因而气球上升过程中可以自由膨胀,始终维持气球内外压强相等。

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同体积空气的质量。

列出气球的力平衡方程。

【解】(1)设,1066.5,25.1,566,1.03211300m V MPa p m V MPa p -⨯====储气罐总共需要n 个,则根据等温条件下的理想气体定律,可以得到:870)()()(1010010011=-=+=V P P V P n nV V p nV p (2)气体始终维持气球内外压强相等。

它受到的浮力等于推开的同体积空气所受到的重力。

000RT g M V p F A m =其中M mA 为空气的摩尔质量,设氢气的质量为m H ,则有00RT M V p m Hm H =设气球的球皮质量为m 皮,为不使气球坠下,可挂的重物质量为kgRT M M V p RT M V p RT M V p m H m A m H m A m 8.660m )(m -000000000=--=-=皮皮重物1. 3. 10 一端开口,横截面积处处相等的长管中充有压强p 的空气。

先对管子加热,使它形成从开口端温度1000K 均匀变为闭端200K 的温度分布,然后把管子开口端密封,再使整体温度降为100K ,试问管中最后的压强是多大?〖分析〗: 开始时长管中气体有温度分布,所以它不处于平衡态。

对一道思考题的思考

对一道思考题的思考

对一道思考题的思考作者:杨锦全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7期在一次赏析高尔基《丹柯》的公开课中,授课老师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面对族人的包围,假若你是丹柯,你该怎么办?”我很想听听学生的回答,可惜下课了,这道题只能作为课外作业在下一节课上交流。

我听不到,但我还是坚信自己想象得到学生的回答走势;甚至,我还想象得到教师的评点。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我把这个题目也在自己的两个教学班里提出。

进行了五分钟的思考及同桌讨论后,展示出的答案有下列几种:1.我将追述民族光荣的历史,鼓励大家激发斗志,和过去一样继续做勇敢的人,就一定会战胜眼前的困难,找到光明,到达幸福的地方。

我们要勇敢,不能做懦夫。

2.面对族人的包围、愤怒,我先找到和自己关系好的人,让他们一定要支持我,减少大家的愤怒。

然后再去做大家的分化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只有相信我才是正确的,只有相信我才有出路;否则的话,只有死路一条,将会全军覆没。

3.我先用特殊的方法镇住大家,然后再告诉他们,现在怨我恨我,甚至是杀了我都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在这困难的时刻,我们需要的是团结,共同想办法,共同努力才是理智的。

我有信心带领大家,请大家对我也要有信心。

况且,现在往回走也是死,在这里也是死,我们不如死在追求光明的路上。

为寻求光明死了也是光荣的。

4.我告诉大家不要是非不分,我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大家好,我没有一点私心。

我要是悄悄一个人走了,看谁来管你们。

5.我首先激怒他们,然后在前面奔跑,让他们追我。

追到光明的地方了他们也就不会再恨我了。

6.我告诉他们,当初是大家同意跟我走的,现在有困难了怎么只怨恨我一个人呢?大家怎么不承担责任?有困难大家共同承担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现在大家不相信我了。

那很好,你们不跟我走好了,我不勉强任何人。

我反正要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7.我会撒一个善良的谎,就说我是上帝的使者。

上帝早已经把光明幸福的地方告诉给了我。

幸福的地方就在前面不远处。

211244247_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

211244247_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
数学乐园 疑难解答
尝试不同的 解题思路
◎ 郑玉峰
数学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了一道思考题: 1 2
+
1 4
+
1 8
+
1 16
+
1 32
+
1 64
+
1 64
。开始有些同学先用通分的方法计算,算了“好久”才算出结果,同学
们都感到这种算法比较复杂,那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呢?
课代表灵灵认为这道题可以用“倒推法”解决。仔细观察题目,发现末尾是
=
1 2
+
1 4
+
1 8
+
1 16
+
1 32
+(661144
+
1 64

=
1 2
+
1 4
+
1 8
+
1 16
+(331122
+
1 32

=
1 2
+
1 4
+
1 8
+(116
+
1) 16
=
11 22
+
1 4
+( 1 8
+
1) 8
22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疑难解答 数学乐园
+
(1 4
-
1) 8
+
(1 8
-
1) 16
+
(1 16
-
1) 32
+
(1 32

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要做好“三思”

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要做好“三思”

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要做好“三思”1. 引言1.1 概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考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思考题的教学时,需要做好“三思”,即教师要多思、学生要仔细思、教育教学改革要深思。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健全的数学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以上“三思”展开探讨,从教师、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数学思维培养和数字学习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思考题的教学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可以引起更多教育者和家长对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重视,共同努力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1.2 问题提出数统计等。

【问题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对数学思考题感到困惑或者缺乏兴趣的情况。

这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不佳,甚至出现了数学焦虑情绪。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呢?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这一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中做好“三思”,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思考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和使用思考题时也需要深入思考,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研究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意义在于推动数学教育的进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思维训练 小学生数学思考题解析

数学思维训练 小学生数学思考题解析

数学思维训练小学生数学思考题解析数学思维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训练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题能力。

本文将分析几个小学生数学思考题,通过解析题目解答过程,探索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

1. 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题目:52 + 36 = ?解析:此题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运算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数学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列竖式的方法,先写出52和36的个位,然后进位到十位,得到解答88。

这样的运算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过程,增强视觉记忆。

2. 推理与逻辑思维题目:甲、乙、丙三个人身高相等,甲比乙多2岁,乙比丙大5岁,丙今年10岁,求甲今年多少岁?解析:此题考察小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列出丙、乙、甲的年龄差,得到甲比丙大15岁,再运用等式10 + x = 15,求得甲今年5岁。

3. 图形面积计算题目: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宽都是5cm,长方形的长是正方形的3倍,求两个图形的面积差。

解析:此题考察小学生的面积计算和运算能力。

可以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是5cm的3倍,即15cm,面积为15cm × 5cm = 75cm²。

正方形的边长为5cm,面积为5cm × 5cm = 25cm²。

两个图形的面积差为75cm² - 25cm² = 50cm²。

4. 应用题题目:小明买了一盒铅笔,共有36支铅笔。

如果小明每天用3支铅笔,这盒铅笔可以用多少天?解析:此题考察小学生的应用计算能力。

可以使用除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将36支铅笔除以每天使用的3支铅笔,得到答案为36支铅笔 ÷ 3支铅笔/天 = 12天。

因此,这盒铅笔可以用12天。

5. 推理与数学模型题目:小华在某个时间段内每天篮球训练2小时,连续训练了12天后,小华共花了几个小时训练篮球?解析:此题考察小学生的推理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

思考题四年级上册

思考题四年级上册

思考题四年级上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年级上册思考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答这些思考题,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思考题四年级上册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在这些思考题中,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挑战。

学生需要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和探索,找出问题的本质,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法。

在语文方面,四年级上册思考题主要包括阅读理解、作文、词语辨析等内容。

通过阅读理解题,学生可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培养细致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文题则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让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第二篇示例:四年级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年纪,学生们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老师经常布置思考题,让学生们通过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四年级上册的思考题。

第一题:有一个水桶里有30升水,你往里倒了10升,然后又倒了5升,接着你又倒了10升,这时水桶里还有多少水?这是一道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题,通过这个题目可以让学生们巩固对加法减法的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答案是30升-10升+5升-10升=15升。

第二题:你拿10块钱去买了一本书,还剩下5块钱,请你计算一下这本书的价格是多少?第三题:如果有5个小朋友,每个人手里都有3个橘子,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橘子?第四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宽是4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是一个涉及周长和面积计算的问题,通过这个题目可以让学生们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周长=2*(长+宽),所以长+4+4=24,长=8,面积=长*宽=8*4=32平方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一道思考题的解题探索
Ahp2003
最近在检查女儿的作业时,发现四年级练习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用0、2、3、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乘积最大的算式吗?同时在《同步解析》中也有一题:用1、3、4、5、7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乘积最大的算式吗?
在此先暂且不讨论能写出几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只研究一下这个乘积最大的算式如何能准确找出。

我觉得这似乎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且不但要找出来,还要让四年级的学生明白和掌握似乎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内容,如网友所说:相信很多老师教学这道题时伤了不少脑细胞。

用某老师的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概能反映出很多老师当时的感觉。

所以网友们也是各有己见,讨论颇多。

当然其中不乏诸多高手从数学论证角度来推导,但这个不是我所考虑之内的,因为这样的方法并不适合四年级的学生。

既然这道思考题在四年级教材和练习中出现,那么如何让四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类题,是不是有适宜四年级的方法呢?
我综合考虑各位网友的不同意见,结合本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解题分析:
要使乘积最大。

首先,要把大数放在高位上。

通过估算可知无论是400多乘50多,还是500多乘40多,都比其它的组合乘积要大。

所以先从这几个数中取出两个最大的分别为两
个数的最高位,即4□□×5□或5□□×4□。

同理,第二题则为7□□×5□或5□□×7□
然后,“大数跟小数,小数跟大数”。

按照要把大数放在高位上的思路,再次取数。

去掉4和5后,最大的两个数就是3和2,因为3乘5大于3乘4,所以要设法在计算中让3和5去乘,这样就要把3写在4的后面;2就只能写在5的后面。

即43□×52或是52□×43。

同理,第二题中去掉5和7后,最大的两个数是4和3,因为4乘7大于4乘5,所以4要和7乘,4要写在5的后面;3就只能写在7的后面。

即73□×54或是54□×73。

也就是说,第二次所取两个大数按照“大数跟小数,小数跟大数”原则进行分配。

如以上两题:
第一题:第二次取出3、2后,把这两个数其中大的“3”要跟在第一次取的(5和4)小的数“4”后面;这两个数其中较小的“2”要跟在第一次取的(5和4)大的数“5”后面。

第二题:第二次取出4、3后,把这两个数其中大的“4”要跟在第一次取的(5和7)小的数“5”后面;这两个数其中较小的“3”要跟在第一次取的(5和7)大的数“7”后面。

最后,剩一个数按“大数”算,是“0”两组积一样。

如第一题,最后剩一个“0”,那么放在哪个后面都一样,两组的积相等。

即430×52和520×43。

第二题,剩一个“1”,那么按“大数”处理,要放在“小数”后面。

即541×73乘积最大。

2013-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