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教案8-12课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教案8-12课

8.测量的技巧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特殊的测量方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感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探讨与体验活动,初步掌握用特殊方装测量圆形铅笔的周长、直径,测量硬币厚度等有关知识和技巧。

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为各小组配齐实验用品。

并清洗一元硬币。

3.课前教师要准备好教师演示用教具,并对几项测量技巧要多次练习,达到能熟练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了相关实验数据,以备教学中查用。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探讨测量方法的思考过程为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探讨测量铅笔直径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怎样测量物体长度,揭示课题:探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不是算术问题而是物理问题,也是动脑动手问题。

2.探索活动(1)由实验准备与三项实验展开活动。

共进行五个项目的测量技巧研究。

①实验技术准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关于学习看准尺,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

由此及彼,五个项目的测量技巧研究都涉及看准尺的刻度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读准尺的刻度。

②实验一是通过“借用线绳帮忙的测量”的技巧。

共进两个项目测量第一项测量圆杆铅笔的周长,关键在于“绕5圈则除以5”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好。

另一个问题是线绳的始点与终点问题,要让学生认真掌握这个技能。

因此多绕几圈则更精确一些。

第二项是用线绳帮忙测量不规则线段的长度,准确程度在于线绳准确地摆在不规则的线段上。

(海河)实验一是全课的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③实验二是通过“用两把三角板和直尺帮忙测量圆杆铅笔的直径”的技巧。

是游标卡尺的原理。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两人合作完成。

图3的方法要注意尺的始点即是刻度的始点。

一般学生用尺刻度始点都不是尺的始点,那么可采用图4的方法,那要注意刻度数值取用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新知- 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观察并记录成功和失败的情况。

- 活动2:学生交流操作结果,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3. 巩固练习- 练习1:判断下列三根小棒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 练习2: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10cm,BC=15cm,AC=20cm,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5. 课后作业(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完成教材P23页的第1-3题。

- 选做题:探究四边形四边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验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三角形三边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_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_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_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和第29页“练一练”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内角和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知识,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丰富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形成解决三角和内角和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该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发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难点:重点: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难点: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形状大小不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量角器教学过程: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回答:发现三角形内角和都接近180°教师:那会不会就是180°呢?教师取出三角形纸片如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教师: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平角。

教师:平角是几度啊?这能说明什么?学生:平角是180°,这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刚好是180°。

教师:你们也来试试吧,看看你们手上的三角形是不是这个特点,也能拼出一个平角吗?让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存在这一规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师:之前我们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那是因为测量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使得测量的结果不是那么的精确,所以才说“接近”;接着,我们又通过撕拼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拼成一个平角,进一步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现在,老师再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我们的发现。

教师演示教具教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一、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若有同学发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直接可以用90°-30°,给以表扬。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发现与探索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合理结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发明创造的图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会自动行走的机器人、能在水上漂浮的金属等。

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神奇的现象和发明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什么是发现与探索向学生解释发现是指察觉到原本存在但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或现象;探索则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过程。

(2)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强调发现与探索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发现问题的方法(20 分钟)(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教室中的物品、校园里的植物、天气变化等,提醒他们注意细节和异常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质疑法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现象提出质疑,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冬天嘴里呼出的气是白色的?”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3)联想法让学生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鸟儿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由植物的根系联想到建筑物的根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够识别三角形,并能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分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三角形边的性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边的性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边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三角板,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3. 新课讲解(1)讲解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讲解三角形的分类。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和稳定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实践操作”环节。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1. 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面向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其特殊类型的边、角的概念。

但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关系,本次教学将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概念;•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深入理解三角形;•掌握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3.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讲授三角形边的关系和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3.1 三角形边的关系(1)边长大小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边长大小关系;•判定等腰三角形边长大小关系;•判定等边三角形三个边长之间的大小关系;•利用三角形边长大小关系解题。

(2)角度与边长的关系•两条边之间的夹角确定第三边的长短。

3.2 三角形问题的解决方法本节讲解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用来解决一个三角形问题。

•SSS、SAS、ASA、AAS等条件的定义和使用。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画出三角形、让学生说出自己已知的三角形相关知识来开展教学导入。

4.2 案例分析(25分钟)教师用具体例子向学生分析三角形边长大小关系的判定、角度与边长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3 讨论总结(25分钟)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形的解决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4.4 评价(10分钟)进行个人评价或者小组评价。

5.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多种方法,针对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深入讲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进行进行把握,并指导学生下一步学习计划的制定。

6. 教学反馈(1)学生学习成果及教师指导意见;(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使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是由其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关系决定的。

三、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角之和等于第三个角。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

2. 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继续使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70页至第71页的“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这部分内容来深入理解三角形边的长度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边的比例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对三角形边的认识。

2. 讲解与演示:我利用教具,向学生讲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来测量三角形的边长,进一步验证这一关系。

3. 例题讲解:我出一道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4.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判断。

5.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标注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并写上三角形边的关系。

6. 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测量和判断给出的三角形的性质。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下列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们的性质。

2. 答案: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测量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测量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我打算让学生们自己尝试找出更多的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运用这些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个三角形模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二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3. 培养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吗?它们分别是多长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给学生们发放三角板,让他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边长,观察和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讲解和练习: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解释它们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绘图,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说明原因。

答案:(1) 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3^2 + 4^2 = 5^2(2) 不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6^2 + 8^2 不等于 10^2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并记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是哪种类型的三角形。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2.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特征,如三条边、三个角等。

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并用彩笔标注出三角形的边和角。

2. 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规律成立。

四、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桥梁、自行车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这些物品采用三角形结构的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 教学目标1. 了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特性;2. 掌握三角形中边与边、边与角的关系;3. 发现并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 教学内容1.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3.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4. 三角形边的关系:相等关系和大小关系等。

三. 教学方法1. 演示法;2. 实验探究法;3. 讨论法。

四. 教学步骤1. 导入(1)通过给学生展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定义;(2)向学生提问:“等边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三边相等”;(3)继续询问:“等腰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两边相等”;(4)最后问:“直角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有一个角是直角”。

2. 引入课题(1)向学生展示一个有关三角形边的图片,让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直观感受;(2)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并探究其中的关系。

3. 学习与探究(1)让学生就图中三角形,通过测量边长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关系;(2)让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如果两条边等长,则对应的相等角度也相等;如果一条边较长,则其对应角度也较大;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是斜边,则另外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这条边的平方。

4. 总结与归纳(1)向学生展示“三角形边的关系图”,让学生认真观察;(2)通过举例,让学生运用归纳总结出三角形中边与边、边与角的关系;(3)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这些关系的应用场景,并反思它们的意义。

5. 练习与巩固(1)向学生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的特性;(2)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书面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度计算练习,加深对于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

6. 作业与拓展(1)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三角形,观察它的边和角的关系,并且尝试解决有关问题;(2)拓展:通过提供一些有趣的三角形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和发现乐趣的课堂,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一起领略数学的魅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中的第6课时《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这一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形模型、直尺、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同学们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2. 自主探究: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用直尺和剪刀剪出不同的三角形,并测量其边长。

然后,他们需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准备进行分享。

3. 合作交流:每组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讨论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例题,展示如何运用三角形边长的相互关系来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同学们会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测量其边长,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长的更多规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就是我对于《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
人的触觉是重要的感觉之一,它是十分敏感的,它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做以下的实验,看看你是否得到同样的结论。
实验程序:
①按下表在纸上画触觉“观察”表
物体1
物体2
物体3
物体4
物体5
物体6
物体7
物体8
触摸猜想
结果验证
②把手伸进盒子里,感觉里面的东西。拿起其中一样物品,仔细感觉。如:笔帽、海绵块、橡皮、电池、瓶盖……在表中“猜想”一栏中写出猜想的物品名称。
2.制作三个演示用降落伞,熟悉制作过程,并进行投放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做好实验的基本数据记录,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教学过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2008年5月12日午后,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为背景导人新课。教师可以从简要介绍地震情景和空降兵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讲起,引到降落伞的作用并提出问题,降落伞为什么能飘浮在空中拖拉重物慢慢地降落到地面?进而提出降落伞留空时间的问题。
教学重点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按教材要求要准确实验器材,为各小组三种砂纸,尤其是为每小组准备4个带有凸起的硬卡纸,并要对每个实验亲自做1~2次,以便指导分组实验的各个步骤。
教学过程
1.“引言”及“课题”部分:老师可以做如下的导言(供参考)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实验的观察与结论的推导。
教学用具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对称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

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三)、探索发现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它叫什么名字?2. 探索三角形的特性(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等。

(2)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3)探索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的差是否小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特性,并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三角形特性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2. 有趣的七巧板3. 简单的推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观察物体a. 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

b.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规律。

(2)有趣的七巧板a. 向学生介绍七巧板,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和作用。

b. 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规律。

(3)简单的推理a.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推理的方法。

b. 让学生运用推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课后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2.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
三、探索发现
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是使建筑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3、人们把很多物品制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
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四、探索延伸
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
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难点是从微观上解释物质溶解过程。微观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看不到、摸不着,较难理解。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及活动过程,使抽象、深奥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所以我就利用多媒体,通过投影让同学观看了物质溶解、乳化微观过程的动画。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
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教学难点
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教学媒体
2个气球、2段线绳、2条塑料条、1张A4纸大小报纸、1支铅笔。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情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实验的观察与结论的推导。
教学媒体
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3个实验杯、一把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等。准备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引言导入
1、上学期科学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溶解的知识,你们还记得加快溶解的几种方法吗?(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等。)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加快溶解的有关知识。
第三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知识
目标
知道溶解快与慢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情感
目标
通过对以“溶解的快与慢中的一种情况及溶解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后题,寻找对称图,你感悟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
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
第三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三课静电小实验

学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
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2、初步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情感
目标
引起学生对静电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产生静电的条件
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
2、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①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子里倒入多半杯同样温度的水。
②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实验观察:花生油与醋在杯中水里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实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对称现象的意义。
教学媒体
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情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第三中心小学
教案本
(下册)
年级:__四年级______
学科:发现与探索
教师:季卫海
2016年2月19日
第三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课对称




知识
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
目标
培养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揭示课题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
①各小组分别装配实验器材。
②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③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中,一块吊在水的表面,一块吊在水的中间一块放在杯底。
实验观察:3——5分钟后观察糖块溶解的情况,可以和同学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问题:你观察到那块糖溶解的快?你的结论与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的结论一样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