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表

合集下载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73页的内容来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特性,包括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角度关系。

我们将详细探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包括三角形的边长如何影响其形状和稳定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

难点则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演示和练习,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包括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些实际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板、三角形的玩具等,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三角形的特点。

二、理论知识讲解:三、例题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讲解一些例题。

我会通过 stepstep 的方式,展示如何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四、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随堂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会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让学生们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的作业题目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第三边的长度。

答案是:第三边的长度可以是5cm,也可以是7cm,或者是其他的合理长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同学,我会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我还会鼓励同学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探索其他多边形的特性。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教案8-12课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教案8-12课

8.测量的技巧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特殊的测量方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感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探讨与体验活动,初步掌握用特殊方装测量圆形铅笔的周长、直径,测量硬币厚度等有关知识和技巧。

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为各小组配齐实验用品。

并清洗一元硬币。

3.课前教师要准备好教师演示用教具,并对几项测量技巧要多次练习,达到能熟练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了相关实验数据,以备教学中查用。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探讨测量方法的思考过程为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探讨测量铅笔直径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怎样测量物体长度,揭示课题:探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不是算术问题而是物理问题,也是动脑动手问题。

2.探索活动(1)由实验准备与三项实验展开活动。

共进行五个项目的测量技巧研究。

①实验技术准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关于学习看准尺,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

由此及彼,五个项目的测量技巧研究都涉及看准尺的刻度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读准尺的刻度。

②实验一是通过“借用线绳帮忙的测量”的技巧。

共进两个项目测量第一项测量圆杆铅笔的周长,关键在于“绕5圈则除以5”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好。

另一个问题是线绳的始点与终点问题,要让学生认真掌握这个技能。

因此多绕几圈则更精确一些。

第二项是用线绳帮忙测量不规则线段的长度,准确程度在于线绳准确地摆在不规则的线段上。

(海河)实验一是全课的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③实验二是通过“用两把三角板和直尺帮忙测量圆杆铅笔的直径”的技巧。

是游标卡尺的原理。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两人合作完成。

图3的方法要注意尺的始点即是刻度的始点。

一般学生用尺刻度始点都不是尺的始点,那么可采用图4的方法,那要注意刻度数值取用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新知- 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观察并记录成功和失败的情况。

- 活动2:学生交流操作结果,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3. 巩固练习- 练习1:判断下列三根小棒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 练习2: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10cm,BC=15cm,AC=20cm,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5. 课后作业(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完成教材P23页的第1-3题。

- 选做题:探究四边形四边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验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三角形三边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_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_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_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和第29页“练一练”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内角和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知识,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丰富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形成解决三角和内角和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该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发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难点:重点: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难点: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形状大小不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量角器教学过程: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回答:发现三角形内角和都接近180°教师:那会不会就是180°呢?教师取出三角形纸片如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教师: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平角。

教师:平角是几度啊?这能说明什么?学生:平角是180°,这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刚好是180°。

教师:你们也来试试吧,看看你们手上的三角形是不是这个特点,也能拼出一个平角吗?让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存在这一规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师:之前我们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那是因为测量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使得测量的结果不是那么的精确,所以才说“接近”;接着,我们又通过撕拼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拼成一个平角,进一步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现在,老师再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我们的发现。

教师演示教具教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一、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若有同学发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直接可以用90°-30°,给以表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够识别三角形,并能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分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三角形边的性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边的性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边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三角板,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3. 新课讲解(1)讲解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讲解三角形的分类。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和稳定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实践操作”环节。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使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是由其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关系决定的。

三、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角之和等于第三个角。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

2. 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6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6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6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内容: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边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三角形的桌面等。

2. 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吗?二、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10分钟)1.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观察并思考:三角形的三个边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直尺和剪刀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实例验证(5分钟)1.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测量其边长。

2. 让学生用自己的三角形边长进行验证,确保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四、练习与应用(5分钟)1. 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给定三条边长,判断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作业设计:1. 请用三角板测量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记录其边长。

2. 用自己的三角形边长进行验证,确保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例验证环节,部分学生对如何测量和记录三角形边长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二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3. 培养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吗?它们分别是多长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给学生们发放三角板,让他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边长,观察和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讲解和练习: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解释它们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绘图,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说明原因。

答案:(1) 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3^2 + 4^2 = 5^2(2) 不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6^2 + 8^2 不等于 10^2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并记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是哪种类型的三角形。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2.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特征,如三条边、三个角等。

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并用彩笔标注出三角形的边和角。

2. 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规律成立。

四、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桥梁、自行车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这些物品采用三角形结构的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发现其中的奥秘。

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三角形的三条边,我们需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形状是否为三角形。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可以转化为一个三角形。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让学生们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重点则是让学生们掌握如何用三角形的特性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可以转化为三角形。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板和直尺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以图示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边的关系的题目,让学生们课后进行练习,加深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引导他们。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让学生们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让学生们掌握如何用三角形的特性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如何让学生们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们对三角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我会拿出一个三角形的形状,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它的三条边。

然后,我会讲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我会告诉学生们,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和发现乐趣的课堂,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一起领略数学的魅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中的第6课时《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这一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形模型、直尺、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同学们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2. 自主探究: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用直尺和剪刀剪出不同的三角形,并测量其边长。

然后,他们需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准备进行分享。

3. 合作交流:每组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讨论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例题,展示如何运用三角形边长的相互关系来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同学们会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测量其边长,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长的更多规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就是我对于《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教案1-7课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教案1-7课

1.对称一、教学目标1.通过以对称物体和图形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对称”现象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审美水平。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对称的意义,并能观察、判定生活实践中和建筑物中对称与不对称的物体或图形。

对建筑艺术中的对称作用有一定体会。

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与实物,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

应对实验一制作相应课件。

2.制做好各小组的四叶风车。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对称现象的意义。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引入新课探索课题主要是通过美丽的图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六幅图分别是:(自左至右,自上至下)天安门、河北赵州桥、西安大雁塔、天坛、人民大会堂。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对称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向学生解释一下“对称”的概念,2、探索活动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初步认识对称现象,通过动手实验感知对称的概念,让他们体会出“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教学中将小组内同学分成三个小小组对三个图形分别进行实验,然后交流,启发印证“思考问题”栏目的结论。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是通过用第一个环节的结论验证六幅图中哪个是对称图形。

仍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

再次印证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再引进一些事例进行练习。

第三个环节是实验三“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通过对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的建筑分析来研究对称的作用。

以小组讨论形式来进行。

可以让参观过天坛祈年殿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再用以上结论研究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建筑,对称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它叫什么名字?2. 探索三角形的特性(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等。

(2)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3)探索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的差是否小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特性,并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三角形特性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2. 有趣的七巧板3. 简单的推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观察物体a. 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

b.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规律。

(2)有趣的七巧板a. 向学生介绍七巧板,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和作用。

b. 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规律。

(3)简单的推理a.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推理的方法。

b. 让学生运用推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课后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2.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表
课时教案总第()
蓟县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学科课时教案
·
课时教案总第()蓟县
·
学科课时教案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课时教案总第()蓟县
·
学科课时教案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蓟县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
学科课时教案
蓟县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
学科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总第()蓟县
·
学科课时教案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课时教案总第()蓟县
·
学科课时教案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蓟县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
学科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总第()蓟县
·
学科课时教案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课时教案总第()蓟县
·
学科课时教案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课时教案总第()蓟县
·
学科课时教案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课时教案总第()蓟县
·
学科课时教案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课时教案总第()蓟县
·
学科课时教案
礼明庄镇八沟中心小学
课时教案总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