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童谣里的古语词和早期方言词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童谣里的古语词和早期方言词初探
作者:陈郁芬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6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摘要】本文分析潮汕童谣里保留的“著”“擎”、“官”“家”等古词语;植物、动物、蔬菜、水果等早期方言词的印记,用于研究潮汕童谣有助于了解潮汕方言词汇,能够深入认识潮汕地方文化,对方言学研究(特别是了解方言词汇的面貌)也有助益。
【关键词】潮汕童谣;古语词;方言词
童谣反映了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理想、幻想以及艺术趣味,是一种由成人或儿童口中创作并流传于儿童口中的歌谣,具有悠久的历史。童谣有别于儿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一般认为,适合于3~7岁(幼儿期)幼儿的称为儿歌;适合于7~12岁(学龄期)儿童的称为童谣。【sup】[1]【/sup】本文所要研究的童谣,兼指这两部分的内容。作为童谣,它应是创作、流行当时的地方口语、特别是作为流行群体的儿童语言面貌的集中反映,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当时地方儿童口中典型的语言,就难以为儿童接受,更不必说传唱了。再者,由于童谣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故而带了强烈的口语性和地方语言特点,在词汇方面具有浓厚的方言特色。“一个地方的戏剧、曲艺、歌谣、谜语等文艺形式都是以方言作为工具才得以表达的”【sup】[2]
【/sup】。因此,研究童谣有助于研究地方方言词汇。本文将通过对潮汕童谣词汇的研究,揭示潮汕童谣中保留的早期方言词和古语词。
一、保留的古语词
潮汕方言是闽方言的一个分支,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在其专著《中国音韵学研究》中说:“潮汕话是现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老、最特殊的。”【sup】[3]【/sup】这些古语词在古典文献中都有相应的记载,虽然在当代这些口语词已经消失了,但是因为它们记录在传唱的童谣的特殊空间里,所以得到了更多的保留。如:
1、“著”
“著”字在古代表“穿”的意思较为常见。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辞》)。且看童谣《甕家》:“甕家是甕家,欲著丝绸还未经;粗裙布衫且去著,著去书斋拜先生。”(《潮属儿歌》第115-116页);还有《盌饭》:“盌饭添起白煲煲,不凸不半并盌头,姑爷往京中金榜,姑娘年尾著龙袍!”(《潮属儿歌》第71 页)。这两首童谣中的“著”都是指动词“穿”的意思。商务出版社2005年出版并发行的《新华字典》(第10版)有一项注释是“附着,穿着。后作‘着’。”而该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表示“穿”的这一义项的字是“着”,而“著”已经没有表示“穿”这一义项。这应是语意自然演变之故,亦可能是汉字简化、义项分配的结果,在现代口语的表达中这一义项已消失。
2、“擎”
如《盆水》:“面盆盛水清央央,照见英武在后厅,头毛披肩手擎剑。脚下踏是乌龟精。”(《潮属儿歌》第89-90 页)。“擎”是“举起”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只有书面语仍保留这一义项如“众擎易举”、“高擎大旗”,而口语中已经难觅。又如“天乌乌,擎支雨遮等阿姑。阿姑一下来,花篮掼红柿。一个乞阿李,一个乞阿奈。阿桃看见就拼爱,阿姑去了下次唔敢来”(摘自《潮汕童谣网》)。
3、“官”、“家”
如《一欉榕树》:“一欉榕树倒落坑,行孝媳妇敬大家……一欉榕树倒落山,行孝媳妇敬大官……”(《潮属儿歌》第25 页)。“大家”指的是丈夫的母亲,“大官”则指丈夫的父亲。“家”与“官”都是古语词。据王懋《野客丛书》记载,妇人“称翁姑为官家”。《南唐书·李家明传》注:“江浙谓舅曰官,姑曰家。”家指此意时读“ɡu”。如今在潮汕方言中仍然保留这种用法。
在潮汕童谣中保留古语词的现象还有很多。如:《雅姿娘》:“雅姿娘,嫁潮阳。三个囊,四个箱。红眠床,白虻账,乞虻咬到嘻嗄叫”。“雅”是漂亮、好看的意思,如今在潮汕方言口语中这种用法仍然十分普遍,但在普通话口语中这种意义基本消失了。“囊”指的是“口袋”,但在潮汕方言中也很少用了。又如“老鼠拖猫上竹竿,和尚相打相挽毛。担梯上树沽虾仔,点火烧山掠田螺”(摘自《潮汕童谣网》)。
二、早期方言词的印记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成分,并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词汇也随之演变,一些方言词汇的使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有些只在老一辈的口中偶尔出现或已经消失。这些词汇中有一部分是能够反映出农业社会生活印记的词汇,如动物、植物和亲属称谓、社会称谓以及建筑的称谓等。如《赛儿歌》:“斜歌斜,俺今斜有一米筛,一千八百的来赛,一百八十勿磨来。”(《潮属儿歌》第7页)文中的注释“斜”为“比赛”之意,现今潮汕方言口语中这种表述已经消失,只保留作形容词的用法。因为童谣的通过口口相传的特殊功能,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象这些在生活中使用较少的方言口语词就逐渐消失了,而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高的方言词则得以代代相传。如:《一条无骨歌》:“龟无腰,鳖无腰,膠蚤无腰触触潮!俺那雙人雙无骨,雙雙无骨是牙蕉,牙蕉无骨好剥皮,厚合无骨好煮粥!俺那雙人雙无骨,雙雙无骨是芋横。芋横无骨好斤丝,秋瓜无骨吊竹篱!俺那雙人雙无骨,雙雙无骨是多哖。多哖无骨亢亢乌。俺那雙人雙无骨,铺笘无骨批贴塗!俺那雙人雙无骨,雙雙无骨是六苏。六苏无骨躲叶下,菜头无骨白历历。俺那雙人雙无骨,雙雙无骨是鵺,鵺无骨拈掉须,厚鯢无骨溪底游,俺那雙人双无骨,雙雙无骨是石榴。石榴无骨肚内空,木仔无骨肚内红。俺那雙人雙无骨,雙雙无骨是六葱。……”(《潮属儿歌》第59-61页)这首童谣中有很多农作物或动物的称谓,如“厚合”(粤语称“猪乸菜”)、“秋瓜”(粤语称“水瓜”)、“六苏”(粤语称“荞头”)、菜头(指萝卜)、“六葱”等指的是蔬菜;“石榴”、“木仔”(石榴)、牙蕉(香蕉的一种)指的是水果类;而“多哖”、“铺笘”指的是山上的一种食物;“芋横”指芋茎,“厚鯢”是类似乌贼鱼一类的海里动物,“鵺”指蜻蜓。这些称谓多是口语词,特别是农作物的称谓,通过这些在农业生产社会中既常见又浅显易懂的称谓,教给儿童一些农业认知常识。如“厚鯢”无骨生活在水里,“石榴”与“木仔”的分辨等等。
在这样的相互对照之中,可以领悟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窥见当时社会文化的特性。词汇是一种符号,是认知的一种表征,它表达的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而这些客观存在又是通过人们的认识反映到词汇中去的。词汇的更替演变证明了人们对生存空间事物的认知系列,主要都是来自目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来自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来自人与生存空间的互动。与此同时,新的认知系列也促动着、引导着并且制约着语言的词汇形成。我们可以由此探寻词汇保存和消失的内在根据。
正因为童谣保留了民间最为朴实的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此对于方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为潮汕方言历史词汇的研究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注释】
[1]舒兰编.中国地方歌谣集成(广东省·儿歌)渤海堂文化公司印制,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