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吃货旅游路线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吃货旅游路线图
对于吃货们来说,当地美食一定是旅游攻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定会用大半的时间用来搜寻品尝当地的美食。张小姐自称是个正宗“吃货”:“最回味的还属厦门的小吃了。”至今,海蛎煎等美味仍让张小姐和朋友念念不忘。
吃货旅游路线图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更让“吃货”们找到了旅游的意义,不然似乎有悖于“吃货”的原则。网友@捣乱帝甚至根据纪录片的前五集,根据地理分类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吃货旅游路线图,瞬间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转帖,转发数达2万,暴露了不少“潜水”的“吃货”。
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焖冬笋……《舌尖上的中国》用诱人的美食、朴实的故事,让一群吃货疯狂。
●南都鉴定:精美的制作才是收视口碑兼得的硬道理。
南都讯记者蔡丽怡实习生黄绮烨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几天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每天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吃货指南”。“风光+美食”的电视片谁没看过?这年头荧屏上
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烹饪大师”或“美食专家”推荐他们精湛的厨艺了,为何这部非黄金档播出的美食片,却能在深夜暗火?去豆瓣、微博和各大视频网站上点点看看就知道了呗,口舌之欢又怎能用文字尽述?
吃货旅游路线图
《舌尖上的中国》网上热论正浓———这部大半夜播出的美食片,以精巧细腻的高清画面,将大江南北的中华美食浓香扑鼻、闪闪发亮地摆到你面前,让正饿着的夜猫子们垂涎欲滴,自然是它成功的一大关键词;更多观众认为,该片对中国食文化的诠释角度十分特别,美食背后的淳朴故事,充满人文关怀,令人“泪腺大动”,是一部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美食大片,一夜火爆荧屏也就不奇怪了。
色
菜色诱人
“高清摄影机真是要人命,口水都流一地了”
“太虐了……都想去舔屏幕了”
在食品安全如此令人担忧的今天,央视赫然播出令人震惊的美食大片《舌尖上的中国》,时机真是选得太对了。《舌尖》之所以好看,皆因编导们选择了普通人生活中最自然、平实的美食,而不是充斥荧屏的“某某美食家”带你去某某星级酒店品尝的山珍海味。食物没有贵贱之分,这部片子反而告诉观众,最边远、最闭塞、最家常的厨房里,能尝到最好的人间美味。
央视纪录片一向有其优良的拍摄质量,从网友对《舌尖》溢于言表的赞美之辞可见,片中美食的色彩拍得丰满、浓郁、诱人,摄影师将那种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面上,确实让各种夜猫子在深夜腹鸣时,忍不住食指大动!
据总导演陈晓卿爆料:在为《五味调和》配音期间,录音师突然中止了操作,令配音间里的李立宏老师以为词儿出错了,录音师解释说:“刚才有杂音,是您的肚子在叫。”李老师不好意思地指指屏幕上鲜艳欲滴的泡椒说:“赖它!赖它!”可见口舌之欢,人皆爱之。
晚间10:30,对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已属夜半浓睡时,没有哪个饮食节目胆敢放
在这样的尴尬时间,但《舌尖》偏偏看准了深夜出没的白领高知们、刻苦温书的学子们、熬夜煲碟的夜猫子们,想必美食正是他们此刻最大的慰藉吧!怪不得吃货们在网上直呼“片子要把人看得欲火中烧、吃不着想骂娘、通宵失眠……观看期间至少三十次忍不住打开淘宝搜索有没有这个吃的。”
香
人情醇香
“浓浓的生活气息,居然差点让我落泪……”
“也许,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
看美食节目让人看得垂涎欲滴并不奇怪,但看得热泪盈眶却是怪事,《舌尖》就是让人眼泪和着口水一起流的节目。《舌尖》真正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不少人看到这些,都有种被“催泪”的生理自然反应,这其实是《舌尖》成功的另一关键词。
不少网友对《时间的味道》中的“虾酱奶奶”记忆犹新。片中的香港大澳岛上,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对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导演用一个无声的小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这样的镜头在片中俯拾皆是———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
鱼老者,浩瀚大海上一无所获的渔夫……摄影师静静守候在这些平凡人的身边,将我们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等普通食材背后采集者的艰辛一一呈现给观众。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人生况味”,令不少生活在饱食不知福中的80后、90后很受用,纷纷表示为此片贡献了不少热泪。尤其是每一集结束部分,当集中的每一位劳动者或其家庭的画面连环闪回,画面定格在他们淳朴的笑容之时,那种“劳动者真帅、真美”的感动,打动了不少深夜难眠的眼球和心灵。
味
中国味浓郁
“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很久没被中国的纪录片感动了!”
《舌尖上的中国》和大多数美食节目不同的是,此片不仅重“舌尖”,更重“中国”,正如总导演陈晓卿所说:“一部分我们是在表现美食,而通过美食,我们希望能看到中国的样貌,关注中国现实。”片中每一道美食,都附带着一些人文意味,给观众感受食物背后中国各地的风俗、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
有网友的表达更为热情夸张,“《舌尖》是最佳爱国主义教育片,没有之一,更戳人心窝子的是把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没错,《舌尖》是“特别中国”的美食片,摄制师的镜头赤裸裸地洋溢着中国式的勤劳、温馨、祥和和感动。观众印象最深的一点,要数旁白者那浑厚而饱含磁性的声线,娓娓动人的解说词,犹如“美食版《动物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连该纪录片参展戛纳电影节的海报也设计得“特别中国”,海报上的一块腊肉,却做出中国山水画的味道,让人惊叹设计者的别样心思。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