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五讲(中间相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oiling Point at 0.1MPa ** Melting point
Phenanthrene Naphthalene Anthracene
Acenaphthylene
Pyrene Fluoranthene
Indene OH NH Carbazole CH3 N OH Quinoline
Heterocyclics Carbazole(咔唑) Dibenzofuran Quinoline Isoquinoline Phenolics Phenol m-Cresol o-Cresol p-Cresol 354.75 287.0 273.1 243.25 181.87 202.23 191.00 201.94 245.0 83.0 -15.0 26.5 40.89 12.22 30.99 34.69 0.9 1.3 0.3 0.1 0.5 0.4 0.2 0.2
+
H2
+
O O
H2O
+
H2O
+
O CH2 CH2
H2
+
H2O
+
H2
CH=CH
CH
+
CH
+
CH3 2
CH2
+
CH2
H2
CH2-CH2
2
+
+
H2
苊烯和二芴的重排反应
+
2.3 纯芳烃液相炭化的研究
1、芳香烃类炭化反应性和其理论反应性指标间的关系
1)热反应性芳烃(Thermally reactive aromatics) 热稳定性芳烃(thermally unreactive aromatics)
2)表征反应性的指标 * 共振能


共振论法和分子轨道法是对有机体系中共轭分子和芳香分子 中的π电子的本性作出的质和量的处理。当芳香环数一定时, 环的配臵能够产生出最多共轭苯型环单元者最为稳定。 一般地说、随着芳香环数的增多,芳香体系的共振能增加, 其稳定性增加。
* 电离势(Ionization potential, ip)
3)杂环芳烃 比对应的无杂原子的芳烃反应性高,分子 的构型、杂原子的位臵、取代基的本性 等对稳定性均有影响。
4)典型芳烃的热解反应历程 * 萘 * 蒽 * 苊烯
2
-2H
-2H
更大平面分子
萘在压力下的热解
254
252
380
382
502
506
354
526
702
210 ℃
>340 ℃
360℃
>480 ℃ 进 一 步 缩 聚
Main constituents of Coal Tar (1)
Compound BP (℃)* MP (℃)** Average content (wt%) 10.0 4.5 3.0 2.0
Hydrocarbons
Naphthalene Phenanthrene Fluoranthene Pyrene 217.95 338.4 383.5 393.5 80.29 100.5 111.0 150.0
第三部分 第二讲 液相炭化-中间相理论
2.1概述
定义:热解先于挥发的液体或高温下熔融的固体烃类 有机物在惰性气氛中热解时,一般经历液相炭化成 炭,其温度范围一般在350-550℃,主要对象为重 质稠环芳烃,如沥青、渣油、蒽、萘等的热解。 三个分支方向: 1)纯芳烃液相热解(和炭化)的化学机理(二十世 纪20年代后期至今) 2)石油重油液相炭化的化学转化历程(二十世50年 代中到60年代中期) 3)中间相理论的创立和应用(1965年—)
2 .4 煤焦油及沥青
Pitches (沥青)
are carbonaceous materials derived from organic precursors by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processes, e.g. Distillation at <700K. They contain a large range of molecular types and masses, especially the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heterocycles.
K催化芳烃成炭的过程
B、反应条件的影响
在原料确定以后,液相炭化的条件决定了所形成 的中间相的性能。 温度;
温度阀值,由反应活性最高的分子确定; 温度高,反应速度快;温度低,反应缓和,利于中间 相的长大和融并。
升温速度;
时间;低温长时间和高温短时间
压力; 磁场; 惰性气体或机械力搅拌;
共振能、电离势、自由价表征反应性的限制

共振能从离域的角度表征分子的能量特征或热力
学性能,其值与分子体积的关系比较直接,掩盖
了分子中各个点位的化学活性差别;

自由价最大值由于能够表征和区分分子中各个点 位的化学活性,因此常被用于同多环芳烃的热反 应性相关联;

电离势则适用于化学键的异裂即离子化反应的情
Huckel关系式ip=4.39+0.857λ p 热活性芳烃(ip<7.10ev) 热惰性芳烃(ip>7.10ev)
* 自由价(Fr)
是对碳原子的剩余的未使用的键合能力的一个量度。 Fr=Nmax-Nr Nmax是与原子r的化学性质和杂化状态有关的常数, Nr是将原子r与分子中其余原子相联的所有化学键的 键序之和。 Fr(max):自由价最大值 Fr(max)>0.53 活性质点 Fr(max)<0.53 惰性质点
沥青类有机化合物在中温(350-550℃)惰 性气氛中进行热处理时,经过热解,脱氢和 缩聚等一系列 化学反应 逐步形成分子量大, 平面度较高,热力学稳定的缩合稠环芳烃; 当 缩合稠环芳烃平面大分子形成的足够大 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在表面张 力(或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下定向排列,为使 表面能最小,自组装生成直径为1~100m的光 学 各 向 异 性 球 状 聚 集 体 ( Mesophase Microbeads)。
O Coumarone Phenol o-Creaol
Boiling range of products of coal tar
Products
Light oil
Boiling point (℃)
<195
Content (wt%) 0.5-1.0
10-12
Naphthalene oil 195-230
化学变型 (向Baidu Nhomakorabea相)
向列相
Discotic型
A240 沥青、萘 工业燃料沥青 合成沥青等
萘热解沥青等
A240之 TI组份
5、中间相的化学结构模型
中间相多数不溶于通常的有机溶剂,再
加上为复杂的混合物,所以其精确的分 子结构难以测定。 利用加氢可溶化,溶剂抽提(NMR、MS、 IR、HPLC等)及固体研究方法(XRD、 XPS、SEM、TEM等)可以剖析中间相 的化学结构(Average Molecular Structural Parameters, AMSP)。
3、中间相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形成中间相的主要条件: 芳烃分子单元大小 分子的平面度 分子内碳原子排列的连续性或完善性 要形成可塑性好、球体发育完整且缺陷较少的中间 相需要芳烃原料具有以下特点: 1)芳香度高,缩合度低; 2)分子组成均匀; 3)含有适量烷基侧链和环烷结构; 4)杂原子及灰份含量低。

2、物理模型 地球仪模型(Brooks-Taylor模型) 同心球壳型(洋葱型、K J Huttinger) 扁圆片型(Lewis, Kovac和今村键)
中间相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模型
实 际 中 间 相 形 成 和 转 化 过 程
中间相的形成: ★含有中间相成分的沥青叫做中 间相沥青( Mesophase Pitch );处 于液态沥青向固态炭转化的中间状 态 ★化学、物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沥青体系中中间相的形成是不 同步的
1)无取代芳烃
含有蒽核的多环芳烃的热反应性高于不含蒽核的多环芳 烃;
2)取代芳烃
* 对于取代苯,反应性随取代基的尺寸加长而提高,异 构比正构具有较大反应性; * 对于甲基萘,1-碳原子上的甲基取代导致较大的反应 性; * 邻位二甲萘比对位二甲萘更富反应性; * 具有一个或多个亚甲基桥的芳烃易发生缩合。
4、中间相向列液晶的类型和本质
* 液晶类型 近晶型 (Semectic) 向列型 (Nematic) 胆甾型 (Cholesteric) * 中间相向列液晶的类型: 1) 化学变型液晶 (Chemotropic); 2)热变型液晶 (Thermotropic); 3)溶变型液晶 (Lyotropic); 4)Discotic结构(同质多晶相)
2.2 液相炭化中的化学反应
1、氢转移反应
液相反应温度比气相低得多,从能量观点看,芳烃本身很难在 500℃以下均裂成自由基。但是,由电子迁移引起的离子化反应 即芳烃间相互作用所诱发的氢转移,氢阴离子向电子迁移后具 有正电荷的芳核转移所需要的能量更低。热转化时,分子的氢 转移是反应的重要因素。
热反应芳烃在 DTA 试验过程中挥发份之分析 出发原料 苊烯 丁省 晕苯 二苯并芘 产物检出 苊 5,12-二氢化丁省 部分氢化产物 大部分产物为氢化衍生物
CH3
CH3
CTP
CH2CH2
EP
CH3 CH3 CH3 CH3
C2H5 C2H5
A170
A240-BS
2.5 中间相理论 (Mesophase Theory) 1、中间相的形成 Self-Assembly 超分子结构



首先由 J. D. Brooks G. H. Taylor 发现 二十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形成研究热潮 典型产品---高性能沥青炭纤维 针状焦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A、原料结构与性能
原料化学组成决定了它的反应性: 1) 稠环芳烃的构型(渺位、迫位); 2)烷基取代基; 3)环烷结构; 作用:氢转移;宽的熔融温间。 4)O、N、S等杂原子含量; 5)一次QI(喹啉不溶物)含量及其它外来添 加物; 6)族组成、分子量分布; 7)催化剂的加入。
AlCl3催化芳烃成炭过程
2、自由基反应 是液相炭化中最主要的反应。分两阶段进行:通 过化学电子转移产生一自由基离子—σ自由基。 它极不稳定,反应性强,寿命短;稳定的π自由 基缩聚物在反应的第二阶段形成,由于离域性, 被共振稳定化,可由ESR测定。 3、增环反应 1)自正丁基转变为菲 2)Elbs反应 分子内缩合 3)-CH2-CH2分子间缩合 4)D-A反应 5)芳核脱氢缩聚 分子间通过芳核缩合 6)重排反应
况。
化合物 苯 萘 蒽 四并苯 苯并蒽 五并苯
几种化合物的热反应性 Ip/ev Fr(max) 热反应性 10.00 0.399 惰性 8.12 0.452 惰性 7.22 0.520 惰性 6.64 0.530 活性 7.35 0.514 惰性 6.29 0.540 活性
2、多环芳烃的热反应性
* R T Lewis 12th Bienn. Conf. on Carbon 215(1975) (Lyotropic) * I C Lewis Carbon 16, 503(1978)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
稠环芳烃大分子体系的液晶类型
热变型
溶变型 (向列相)
Creosote oil
Anthracene oil Pitch
230-300
>300 residue
4-6
20-30 50-60
Primary QI in coal tar or pitch
石油沥青(PP):
组成依赖于使用的原油及其加工过程;
一般地说,PP的芳香度比煤沥青的低10-
20%,具有更高含量的烷基侧链和部分 氢化芳烃结构; 与煤沥青相比,PP的分子量分布更宽, 也更大,杂原子含量较低。
它是沥青类有机化合物由液态向固体 炭(焦炭)过渡转化时的中间液晶状 态,故被称作碳质中间相 (Carbonaceous Mesophase)或碳质液 晶 (Carbonaceous Liquid Crystal)。 微球在进一步热处理时逐渐长大融并 成为沥青整体中间相,它作为高性能 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和高级粘接剂的 原料已获得广泛研究和应用。
Acenaphthylene Anthracene Indene 2-Methyl-naphthalene 1-Methyl-naphthalene
270.0 339.9 182.8 241.1 244.4
93.0 218.0 -1.8 34.6 -30.5
2.5 1.3 1.0 1.5 0.7
Main constituents of Coal Tar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