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 捕捉闪光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契机捕捉闪光点
教育局教研室李富忠
一堂课的精彩程度不是看教师讲的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潜力和激情是否得到挖掘和释放。新课程呼唤生动、丰富、过程化、富有活力的精彩课堂。为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投入,只有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动向和一言一行,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以往很多老师的教学往往是满足于学生的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而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动向、好奇心往往视而不见或敷衍了事。导致在不需要教的地方教,需要教的地方反而没有教。学生已经会了,不再出错的地方,是不需要教的地方;学生容易出错、感兴趣的地方就是需要老师教的地方,是展示教师价值的地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地方。那么,我们如何去挖据学生的潜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深研教材,把握“生成”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依靠老师的运用。”目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既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又是对教材的验证、改进的过程。现行教材不再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它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教学结构。确切地说,现行教材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
提供了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教材的同时,更要活用教材、充实教材、延伸教材,尽量做到“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同学们在课前已通过实践称出了自身的体重,老师问:我们班里谁是最重的?重多少?谁又是最轻的?轻多少?你的重量和哪些小朋友的一样重?问题刚提出,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相互问起来,场面有点“混乱”。这时,老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全班这么多学生,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很快得出答案呢?”。片刻间,有位学生说:“我们一个一个地报出自己的体重,最后比一比就知道谁重谁轻了。”又有一位学生抢过话题:“一个一个地说太慢了,而且不容易记住,还不如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各组在全班汇报一下就更快了。”师及时对其鼓励:“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接着再问:“其他小朋友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有位“小机灵”按耐不住地说:“我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全班相同重量的学生站在一起,比如,我的重量是22千克,和我一样重的站到我的身边就行了。”老师对第三个学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如果大家都站起来走到相同重量的身边可能会出现混乱,怎样才能避免混乱呢?”几名学生争着回答:“大家站在原位或举手表决数一数就可以了”。接着教师出示各种可能出现的重量,无形中已经进入了统计知识的学习。
从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教学中教师通过一步步的诱导,抓住学生瞬间产生的思维动向,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新知中。
二、相信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和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如:在数学中教学“时、分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感受1分钟有多长?能做些什么?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让2个小组拍皮球,2个小组跳绳,1个小组数数字,1个小组写数字,再让1名学生上台看着钟表发口令。很快,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在1分钟内完成了各自的活动。再如:在教学口算:83-54时,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口算方法:先算83-50=53,再算33-4=29,之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去做练习,而是接着问:“想一想,除了这种口算方法外,你还有自己独特的算法吗?”“请同学们快快开动自己的智慧之门”。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生1:“从80里分出1个1,使3变成4,个位上的4减去4就得0,剩下的79去减50就可以算出29”;教师:“真了不起,你的算法还比老师的要好!”;生2:“我先把83加上1得到84,再用84减去54得到30,最后用30减去1得到29”;教师:“很有创意!老师很佩服你!”;生3:“我从80里借过来1个10,变成13去减4得到9,再用剩下的70去减50得到20,最后用20加9便可以得到29”。教师:“看来,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在老师的表扬与激励下,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开发,并体验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三、营造氛围,让学生善于交流
要想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内在潜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搭建一个轻松、和谐、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交流来向老师和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课堂上,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乐于交流的话题,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之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开放式的问题,“有7个小朋友一起来分一些苹果,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了3个,剩下的不够1人1个了,请问一共会有多少个苹果?”孩子们刚听完问题,个个跃跃欲试,你一句、我一句不由自主地说起来。生1:“一共会有21个苹果”;教师启发引导:“如果只有21个苹果,那么还有剩下的吗?”生2:“如果剩下的是1个苹果,就应该是22个,因为3×7+1=22(个)”;生3受到启发:“如果剩下2个苹果,就应该是23个”;生4迫不及待地说:“要是剩下3个、4个、5个、6个,苹果总数就分别是24个、25个、26个、27个”。教师接着问:“怎么不往下推出28个、29个……?”全班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那样的话,剩下的苹果就够分1人1个了”。接着师生共同推导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不能大于除数。通过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从“想说”到“敢说”再到“会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