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与海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玉蟾与海南(2009-08-20 10:56:26)

白玉蟾是一个传奇。

他出身于一个贫穷的村庄,最终却诗书画无所不精;在海南,他是最早的诗人,

也是第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家,却没有人能清楚地说明其身世。

他是道教南宗五祖、内丹派南宗真正创始人,却没有像寻常的宗派鼻祖那样占山结庐开坛立宗。

他足迹遍布南宋山河,诗书传遍市井乡村,但就在他声誉鼎盛之际,却又如惊鸿一瞥,以36岁之年归隐林泉,

而且消逝得无影无踪。为了追寻白玉蟾的遗踪,

中国世界道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教授卢国龙先生日前亲临海南。

相传白玉蟾羽化升仙的地方———定安文笔峰。武进群、李幸璜摄

有人说他“不知所终”,有人说他“卒于盱江”。但在海南,却有一个说法:白玉蟾最终回归故乡,且在文笔峰顶羽化升仙,文笔峰上至今留有遗迹。卢教授此行,也曾特意到文笔峰考察。

传奇身世

白玉蟾的身世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够拼凑出他完整的一生,即使是零星的片段,又都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900多年前,中国的南荒之地———海南岛幸运地迎来了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在岛上生活了3年,大兴文教。终于在东坡离琼约100年之后,海南出现了本岛最早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奇人,他就是白玉蟾。再约230年之后,海南岛才出现了丘浚、海瑞等文化名人。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祖籍福建闽清,从祖父起落籍琼山。白玉蟾出生于原琼山县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美安镇典读村)。6岁丧父,母亲改嫁。据说因母亲嫁到雷州半岛(一说是澄迈)的白家而改姓白。至于其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中国世界道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教授卢国龙认为,他生于1195年,逝于1231年。

白玉蟾年少聪明,7岁赋诗,9岁时能背诵《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儒家9经。12岁时,他以特荐的身份到广州参加“神童科”考试。考官以“织机”为题,令其赋诗。白玉蟾脱口吟道:

山河大地作织机,

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

日月双梭天外飞。

天地为机,日月作梭,少年白玉蟾胸襟何其豪迈!就凭这种胸襟,他也应当高中。他这首织机诗后来也被收录进了《全闽诗话》。

白玉蟾博学多识。21岁那年,他在给紫元的信中称自己“三教之书,靡所不究”,后来又在文中说,“世间有字之书,无不经目”。

一个偏远贫瘠村庄的少年,能有此成绩实在是一个奇迹。即使在今天,走进典读村,触目之处仍是满目苍凉。所有的房子全是灰黑的火山石砌成,细长的藤蔓在多孔的黑石上攀爬,顺着狭窄的巷道走进去,总让人疑心,一阵弯弯曲曲之后,巷道的另一端会通向宋、明王朝或某个更为古远的时期。然而,一个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人物毕竟从这里诞生了。这与它的村名揭示的精神有关吗?典读,应该就是“典衣供读”吧?也只有这种精神才能让贫瘠的土地开出艳美的文明之花了。

然而,白玉蟾初试科举却落选了。据说是因为考官认为他太过骄狂。考场失败让他厌弃功名,从此便潜心向道。16岁那年,他开始游历四方。有一种说法是,他先是来到儋耳山修道,并在这里遇见道教南宗四祖陈楠,陈楠授之以雷法,他后来以此为基础创立道教金丹派南宗。

在儋州儋耳山,现在还建有一座小庙(观),名为白衣大帝庙,庙中祭祀的正是白玉蟾。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之前,这座庙(观)曾香火盛极一时。从现存的8个大石基来看,当年的规模一定不小。虽然如此,这也算不得白玉蟾曾修道于此的确证,能够证明的只是,海南人至今对他念念不忘。

离家之后,白玉蟾游历的足迹遍布南宋山河。游历的过程并不浪漫而是充满艰辛:“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仙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其间,在武夷山上止庵中修炼较久。游历之时,白玉蟾信口吟诗随手为文,还随处传道,以至名声满天下。但就在这时,他突然从世人的眼中消失了,所有的史料再也找不到对他的记录。关于他的归宿,也就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个谜团了。有人说他“不知所终”,有说他“卒于盱江”。但在海

南,却有一个说法:白玉蟾最终回归故乡,且在文笔峰顶羽化升仙,文笔峰上至今留有遗迹。卢教授此行,也曾到文笔峰考察。

白玉蟾博学强记,据说,他随身从不带书本,但每每为文总能随意调用儒释道三教经典,或是直出胸臆,都能做到一意圆融。寻常诗友为此惊叹:“莫笑琼山僻一隅,有人饱读世间书。”

艺苑奇葩

清朝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曾以诗书画三绝自诩,世人也以此三项赞其为全才。事实上,白玉蟾的诗书画也堪称为三绝。

在游历天下的那些日子里,白玉蟾纵情山水挥洒文字,创作下大量诗文,足迹所至之处无不留下诗篇。据说白玉蟾吟诗多不存留,随写随丢,“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那些热爱其才情的追随者们,却用心将它们收集起来,编为文集,如《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这些诗文被追随者相互传抄,或镂板印行,因此得以流传至今。现存《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共10卷,另附录、补遗1卷,共收诗词1200多首,约70多万字。

白玉蟾博学强记,据说,他随身从不带书本,但每每为文总能随意调用儒释道三教经典,或是直出胸臆,都能做到一意圆融。寻常诗友为此惊叹:“莫笑琼山僻一隅,有人饱读世间书。”

儋州儋耳山上祭祀白玉蟾的白衣大帝庙遗迹。

作为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歌自然有其远离俗世烟尘的一面:

不把双眸看俗人,

五湖四海一空身;

洞天深处无人到,

溪上桃花度几春。

那种坐看云起云飞了无牵绊的意境,一读之下,便令人襟袖间陡生起苍苍烟云。

然而,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的文人,有时他又儿女情长:“我亦频年饮大河,吟髭扌然尽为诗魔。夜来斗转参横后,梦与吴头楚尾多。所喜江山无病痛,可怜故旧半消磨。水车自转如谁踏,枕上松声奈若何!”因诗扌然髭,为友生怜,世间情怀毕竟萦绕心头。

偶尔间,白玉蟾也如金刚怒目:

三分天下二分亡,

犹把山川寸寸量。

纵使一丘添一亩,

也应不似旧封疆!

故国疆土无人收复,小朝廷却寸量山川搜刮人民!也许在白玉蟾看来,即使修道为仙,如不关怀人间疾苦,仙又何为!学问不能使其迂腐,修道并未让其忘情,这也是卢国龙教授欣赏喜爱白玉蟾的原因。

白玉蟾的书法也同样造诣高深。元代隐士黄王介,赞赏白玉蟾的书法:“将飞蛟龙影,或是风雨迹。”明朝人唐顺之的《史纂左编》有这样评论:“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清康熙皇帝的《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也谈及白玉蟾草书“有龙翔凤翥之势”。《宋元宝翰》收录宋元两代书法精品,其中的第十三幅,就是白玉蟾的草书四言诗。道教的符书,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变体,白玉蟾的符书同样精妙。据载,湖南祁阳县祁山紫清观,旧藏有白玉蟾的符书,“玄妙淳古,莫测其运笔起止之迹”。

白玉蟾善画梅竹及人物像,“相传鄂州(湖北武昌)城隍庙壁竹林,是其真迹。”画的主题是林竹,配以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等人物,“观者无不叹异”。白玉蟾的传世画作,据《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载,有《竹石来禽图》、《墨梅图》等十六幅。

作为白玉蟾金丹派思想渊源之一的内丹学说,其源头直可上溯吕洞宾。因为按道教的说法,南宗初祖张伯端的内丹修炼法乃是传自刘海蟾,而刘海蟾又亲受吕洞宾点化。

南宗五祖

尽管诗书画都堪称一绝,但白玉蟾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影响还在于作为道教南宗五祖,他开创了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宗是道家内丹学说与神霄派雷法相结合的产物。

内丹学在道教教内又称“钟吕金丹道”。这是因为,按道教的说法,内丹学是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在人间传授的。北宋以前,钟吕金丹道已有不同流派,但它虽然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却并没有在信徒间设立具体的教团一类的组织,所以也并未形成为“宗派”。北宋末年,战乱兴起,在战火肆虐朝不保夕之际,宗教为百姓提供了精神上的归依,道教也得以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