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音乐创作冲突和音乐观念的多元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义2001年轰动乐坛的“卞谭之争”为起论点,根据两人艺术生涯、审美和创作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较为深刻地剖析了这次争论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音乐创作中的冲突和音乐观念多元化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中国现代音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卞谭之争;创作冲突;音乐观念多元化
在看过2001年轰动乐坛的“卞谭之争”视频后,就一直在思考有关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接受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剧烈的冲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评价这种音乐观念上的不同,中国现代音乐之路又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思考,笔者略抒己见,请同仁指正。

“卞谭之争”虽然场面有些尴尬,争论也早己平息,对卞祖善和谭盾两人的评价亦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这件事情却引起了音乐界对中国现代音乐创作、认识的深思,为其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

这次争论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了音乐创作、音乐审美、音乐功能以及音乐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争论的主题是重大而积极的,但争论的结局似乎并不尽人意。

争论过程已无须赘述,我认为作为卞、谭二人的年龄、成长环境、受教育环境、创作和活动环境的差异造成两人对音乐创作和认识的观点不同是必然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位作曲家的生平和成就——卞祖善,1936年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升本科指挥系,师从杨嘉仁教授,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从事乐队指挥至今,现任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特约理事,国家一级指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卞祖善一直手执指挥棒耀眼于舞台。

近年来,他积累多年的音乐学养也如雪山融化般倾泻出来,他的声音经常出现在校园里,讲堂上,为追随音乐的人传道授业解惑。

1999年,卞祖善正式退休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交响乐的普及工作中。

卞祖善说:“如果没有听众,交响乐便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听众需要引导,我愿为之努力,更令人由衷钦佩的是他已经以乐评人的身份,在最近12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央电视台的转播现场,担任转播嘉宾、顾问,为观众点评演出,舞台上乐队、指挥、曲目的一切,从他脑海里简单搜索便开始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广大观众,令观众在欣赏到动听音乐的同时,也享受到一场艺术教育和熏陶。

谭盾,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幼年深受中华楚文化的影响,后来进入京剧团开始其京剧音乐家生涯,由此可见,谭盾先生并不缺少民族音乐的功底。

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随赵行道、黎音海学习并取得作曲硕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

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他为电影《卧虎藏龙》的作曲获得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被《美国音乐》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作曲家”。

谭盾的不同寻常的音乐理念和中国文化的底蕴让他走出了一条超越常规的音乐创作之路。

他做出了水乐、石乐等离经叛道的音乐,他的作品和为人都各受争议,这些也是卞谭之争的主要内容。

但这位被贴上另类标签的音乐大师热情似火的个性和对音乐的执著,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毫无置疑,作为我国音乐界前辈的卞先生和作为国际著名作曲家的谭盾先生成就都是辉煌的,他们都为国内音乐的普及发展以及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果作为以批评者姿态出现的卞先生能用更宽广的胸怀去接受现代音乐作品,在批评中不要太过刻薄,在争论中
用一种更加理性和耐心的态度引申出要讨论的实质性问题将会使这次争论更学术化和正规化。

而谭先生如果能够认识到每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自己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著名作曲家,应该听得进别人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拂袖而去”则略显小气。

音乐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物质进步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精神层面的变革,探索、茫然、冲动、狂热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意或无意地冲击着艺术领域。

艺术家们渴望用新的表现形式和更丰富的表达手段,去突破传统固有模式的束缚,因此出现了一些带有探索性的,突破常规的新的音乐形式。

对此,我们应该用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去欣赏和接受,允许出现音乐观念多元化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去忽视它们存在的价值。

当然,也提醒那些现代音乐的探索者,不要脱离音乐艺术的本质和特点,去做一些无病呻吟甚至是低级无趣的尝试,因为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有价值的。

中国现代音乐之路应该是在继承中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扎实创新,深入研究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利用广大人民都能接受和愿意接受的手段,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深刻内涵的高水平、有价值的作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
姜伟强,山东艺术学院,学位: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