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雨霖铃 寒蝉凄切 柳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说,人生无常,聚散不定,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伤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播放歌曲视频,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离别是伤感的。今天我们就进入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的诗歌世界,体会他穿越千古的离情别意。
(板书:《雨霖铃》)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一)品读诗词,以读带析,体会词人感情
(二)学习诗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三、展示作者柳永的图片和文字简介。(出示幻灯片)
古人说,知人论世,以词作柔媚婉转而著称的柳永本人,就是一个风流浪子、白衣卿相。他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间,原名柳三变,因为排行第七,也称柳七。他虽然出身儒宦世家,但仕途坎坷,只做到屯田员外郎这样的小官,所以世称“柳屯田”。
为什么柳永才情卓著却如此潦倒呢?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他第一次科举名落孙山后,年青气盛,写了一首有名的词《鹤冲天》,其中有这样几句:“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传到仁宗耳中,颇为不快,其时有人举荐柳永,仁宗就大笔一挥:“且去填词。”因为仕途不顺,柳永索性自嘲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他越发恣意狂荡、率性而为。
他毕生填词,作品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尤其是词中所蕴藉的柔婉深情最能醉人心怀。《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多情浪子缠绵千古的别离情景中吧。
(以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介绍为主,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通过有侧重点的介绍柳永的身世,着重体现词人放荡不羁、多情的特点,以此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设立情境,讨论感知
【投影】课题《雨霖铃》及全文。老师领读课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问题:词眼?(精炼传神概括主旨)
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后文理解词的内容作准备)
①鼓励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力求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②朗读后,说一说感受。(老师点拨,学生讨论发言的形式)
五、【讨论】: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出示幻灯片)
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
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
渲染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启发学生回想有关的歌曲。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请同学以散文的语言来描述这一段景色。
(提示学生想象画面,通过描述景色,加深对诗歌意境的营造的理解。)
【延伸】:这里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这里着重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出示幻灯片)
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欲饮无绪,欲留不能,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矛盾何其尖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体会。如:母亲送子,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火车的汽笛声不断鸣响。)
(这句的理解着重在情绪的刻画上,为下句的描写做铺垫。)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出示幻灯片)
动作神态的细节刻画是情感的集中表现。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此时无声胜有声。
1、对“执手”的理解
——(引《诗经》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作对比,一个表达的是与恋人天荒地老,永不分离的坚贞感情。而这里“执子之手”,却是要与子分别,此情此景更叫人伤感。)
(教师课堂做拓展延伸:《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被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望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千言万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
(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小说中描写入手,来帮助学生理解)
2、整体把握(教师总结)
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出示幻灯片)
虚景实写
绵长无际浓重愁
前途茫茫越来越远
过渡念:承接上片内容,写出的是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彼此留恋挂念,不忍离去的心情。又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
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
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从眼前所见写起,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半虚半实。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引导学生先展开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这句诗所表现的画面,再进一步探讨其中深藏的情感)(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可由老师点拨指导)
【诵读】①②③集体诵读上阕。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E“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出示幻灯片)
古往今来离情可悲
接着又转入现实的痛苦
递进语气强调了此时清秋离别
比古人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