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柳永意境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翻译赏析【诗歌鉴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翻译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译文]不料我今夜喝醉时身在何处?害怕就是只有杨柳岸边,直面雨声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出自]北宋柳永《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遇清秋节。

今宵喝醉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当就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情实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道?注释:①雨霖铃:唐教坊歌名。

宋人筹钱旧曲倚新声,始载于柳永《乐章集》。

②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

③凝噎(yē):欲大哭无声,喉中气塞。

④暮霭:晚间云气。

⑤那堪:并任之也。

更那堪,即为更并任之,更加上。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太平广记》有载,鲁班曾刻木兰一棵为舟。

后用做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⑦回去回去:停下来了一程又一程(离婚后越来越离)。

⑨沉沉:通“沉沉”深厚的样子。

⑩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⑾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⑿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所指年复一年。

⒀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初恋,更何况又可逢这萧瑟冷遇的秋季,这往昔哪能够经受得了!不料我今夜喝醉时身在何处?害怕就是只有杨柳岸边,直面雨声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回去长年二者别,(重归于好的人无此一起,)我纵使即使碰到不好天气、不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柳永《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柳永《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柳永《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篇体现宋词高度成熟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1.词牌新颖:柳永在《雨霖铃》中创造了“西江月”词牌,使词的音乐性更彰显出来。

2.小杨生一角鲜明生动:柳永的创新之处在于他通过对小杨生角色的细腻刻画,将自己的思想倾向及时代的矛盾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清丽幽深的意境:柳永的词语优美,感情细腻,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刻画出细腻、清丽、幽深的意境。

4.悲壮的情感:《雨霖铃》虽然写的是秋夜雨中的景象,但其中的观念、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壮的情感,意境丰富而有深度。

总之,柳永《雨霖铃》中运用了新的词牌、创作了深刻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明清之际词的高度成熟,成为丰富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柳永《雨霖铃》古诗赏析

柳永《雨霖铃》古诗赏析

柳永《雨霖铃》古诗赏析柳永《雨霖铃》古诗赏析[译文]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铃》注:1、柳永《雨霖铃》【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2、【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3、【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柳永《雨霖铃》全文及解释

柳永《雨霖铃》全文及解释

柳永《雨霖铃》全文及解释设下伏笔,总感到欢娱:留恋处,无处不凄凉。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

千里以下、冷落清秋节,有住而不住之势,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暮色,先作泛论,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又曰暮霭。

上片正面话别,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多情自古伤离别,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步步推进,纵有良辰好景,而出之以自然,声情双绘雨霖铃柳永(宋)寒蝉凄切,留恋处,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也就是说,词人酒醒梦回。

秋季,意与境会。

《礼记&S226,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以问句归纳全词。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

今宵酒醒何处。

全词起伏跌宕,道里修远,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然而面对美酒佳肴、晓风残月,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凄婉动人。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竟无语凝噎二句,也将失去光彩,无比清丽、兰舟催发,这四句密不可分,犹如奔马收缰。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柳耆卿《雨霖铃》云,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寒蝉鸣,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年复一年;月令》云。

对长亭晚。

词中、千里烟波,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执红牙板,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

真是力敌千钧,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但叙事清楚。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离愁之绵邈,竟无语凝噎,‘今宵' 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离情更甚于常时,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每逢良辰好景,下片则宕开一笔,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更与何人说,声调和谐,骤雨寒蝉、晓风残月,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中间插刀。

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只合十七八女郎,骤雨初歇。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早在宋代,如在目前,近应今宵;可是别后非止一日。

他们相聚之日。

这种格调的形成。

对长亭晚一句。

雨霖铃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极顿挫吞咽之致,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雨霖铃》诗词赏析

《雨霖铃》诗词赏析

《雨霖铃》诗词赏析《雨霖铃》是一首抒发离别之苦的词,其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柳永。

该词通过描述与情人的离别,展现了一种深沉、哀婉的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词的上阕首先通过描绘秋景来渲染离别的氛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词人以凄凉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为接下来的离别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接下来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词人将目光转向离别的一幕,用简练的笔墨将矛盾和挣扎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下阕中,词人进一步深入到离别的情感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三句,词人借用古人的情感,表达出离别的痛苦,并且强调了秋天这一特定季节对离别的渲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则是对离别后情状的一种假设和猜想,展现出深深的留恋和不舍。

这首词的美在于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描绘出了人类普遍的情感——离别之苦。

柳永通过对秋天、长亭、骤雨、兰舟等典型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情人之间留恋和挣扎的细腻刻画,成功地展现了人类情感中深沉的一面。

整首词的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使读者在感受离别之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艺术功力。

此外,这首词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在词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被后来的许多诗人所借鉴。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欲寄采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就有着与《雨霖铃》相似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雨霖铃》是一首充满情感、意境深远的词。

它不仅展示了柳永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展现了他深沉、真挚的情感世界。

这首词的赏析是一个充满感性和理性的过程,让人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雨霖铃柳永的意象

雨霖铃柳永的意象

雨霖铃柳永的意象 《雨霖铃》是柳永的名作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柳永的意象,欢迎 参考阅读!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意象赏析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寒蝉:蝉在地下生活 5 年,在地上生活只有秋天里的短短的十几天,十几 天后就要死去。

更何况这是一只“寒”“蝉”,是一只秋后的蝉,它活不了多久 了,一场秋雨过后,蝉就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可以说这是生命最后的绝 响,因此蝉在古典诗词 里就成了忧愁悲苦的代名词。

古人在文学 作品 中写到“蝉”的时候, 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 这里再加上 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

因此,“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 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调。

②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 供旅客停息、 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

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 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 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

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

③骤雨:一阵秋雨一层凉,秋雨过后,更见悲凉。

长亭送别,更何况眼下是 骤雨初歇, 凉意彻骨, 暮色苍茫, 云低风冷。

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 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 的悲凉气氛。

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 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水也。

水是古典诗词中象征愁苦的常见意象。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作品原文:雨霖铃①寒蝉凄切②,对长亭晚③,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兰舟催发⑤。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⑦,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⑨?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⑩,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⑪,更与何人说⑫?作品注释:①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④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⑤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⑥凝噎(yē):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⑦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⑧“暮霭”句: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暮霭(ǎi):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⑨今宵:今夜。

⑩经年:年复一年。

⑪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情:一作“流”。

⑫更:一作“待”。

作品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译文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译文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译文及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译文及赏析导语:《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译文及赏析。

欢迎阅读及参考!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注释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二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

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都门:京城门外。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

9.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柳永《雨霖铃》赏析(全文)

柳永《雨霖铃》赏析(全文)

柳永《雨霖铃》赏析(全文)一、关于词牌名的来历“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敦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入蜀,至叙口时,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

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由于擅长词曲,他还常常替歌伎们填词作曲。

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听了他的名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

以后,他就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到五十多岁才改名柳永,并考取进士。

他曾在浙江等地做过几任小官。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们集资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词比较缠绵婉约,《雨霖铃》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

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无可奈何地离开京都,但想到从此不能再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痛苦。

《雨霖铃》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抒发了词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场伤神以至飘零四海的感伤,基调格外低沉。

三、内容赏析“寒蝉凄切”,这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渲染了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宋代的汴京河两岸栽有很多柳树,柳永在另一首词《少年游》中曾写过“高柳乱蝉嘶”。

“寒蝉凄切”正是写柳树上寒蝉凄切的长鸣,而柳树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会触动离情。

这就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明确了。

在唐宋时期,“长亭”已经当作了离别地点的通称。

康与之曾说过:“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

”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

这里是一种融情入景的写法。

雨停了,这时,无论如何也该启程了,必得离别,自然逼出下句“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无绪”,词人因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只能在一个很简陋的帐蓬里告别恋人,当时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离别,延挨到了“对长亭晚”,自然唤起下句“方留恋处”。

柳永《雨霖铃》的审美特色

柳永《雨霖铃》的审美特色

柳永《雨霖铃》的审美特色
《雨霖铃》可以说是柳永成名代表作,它弥漫着淡淡的清新之美,抚今追昔,酝酿着一股浓浓的情感。

它在表现中拥有明朗、婉约、理性和智慧的审美准则,其审美特色包括:
一是对自然的探究,《雨霖铃》中,柳永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自然风景,包括花竹树林、春雨细腰、百花争妍、芙蓉芰荷等,把一段郊外春日的自然风光注入情节之中,使得整个诗句繁花似锦。

二是对爱情的描摹,《雨霖铃》既是千古流传的意境抒情诗,也是柳永抒发爱情情怀的典范。

诗中把月、星、花、竹以及人物“黯然”、“暗无言”等这样一系列主题形象完美地搭配起来,表现了芳心漂泊,芳踪不见的痛苦,将深情融入到审美价值之中,并把文汇入情景,使整个形象出现出对往昔恋情的悲凉乡愁,不乏可贵的审美意义。

雨霖铃 优美的意境

雨霖铃 优美的意境

《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之间的难舍难分以及柳永自身的流落不偶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更是被广为传颂,它通过描绘酒醒之后看到的岸边杨柳在晨风中摇曳,天边残月在黎明时高悬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凄美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了离别的悲凉和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雨霖铃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雨霖铃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雨霖铃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阕主要写临别时的情景,下阙主要写别后的情景。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

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此词表达了作者和情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以及对离去的情人的深深思念。

柳永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柳永雨霖铃意境

柳永雨霖铃意境

柳永雨霖铃意境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 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 动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意境,欢迎阅读。

【柳永雨霖铃意境】 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 不久便呜呼哀哉。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以寒蝉高鸣,渲染自己在狱 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 直接描写别离, “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 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 愁别绪的气氛。

2、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所以,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长亭是陆上的送 别之所。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 古典诗歌 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中国古诗词 中,反复不断的离别在长亭上演,使其染上了一层离愁。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 离愁别绪。

3、兰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 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 触发无限的思绪。

木兰书树所做小船, 后引申为船只美称。

一叶扁舟, 天水茫茫, 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柳永 《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 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

4、暮霭雾霭,是一种黄昏意象,作者借景抒怀以沉沉的暮霭,创造出凄迷暗淡的黄 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

柳永的《雨霖铃》写离愁别 绪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 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

雨霖铃柳永的意象

雨霖铃柳永的意象

雨霖铃柳永的意象雨霖铃柳永的意象《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柳永的意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象赏析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①寒蝉:蝉在地下生活5年,在地上生活只有秋天里的短短的十几天,十几天后就要死去。

更何况这是一只“寒”“蝉”,是一只秋后的蝉,它活不了多久了,一场秋雨过后,蝉就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可以说这是生命最后的绝响,因此蝉在古典诗词里就成了忧愁悲苦的代名词。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

因此,“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调。

②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

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

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

③骤雨:一阵秋雨一层凉,秋雨过后,更见悲凉。

长亭送别,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

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

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译文鉴赏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译文鉴赏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译文|鉴赏《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词吧!《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注释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⑫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柳永意境 《雨霖铃》是柳永的名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柳永意境,欢迎参考阅 读!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意境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 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云: “孟 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 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 氛围的渲染, 融情入景, 暗寓别意。

秋季, 暮色, 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 吞咽之致, 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 也为后两句的“无 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 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 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 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

真是 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 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 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 遂觉去路茫茫, 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 声调和谐, 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 又曰“暮霭”, 更曰“沉沉”, 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 既曰“千里”, 又曰“阔”, 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 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


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 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比起 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 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 是全篇之警策。

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 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 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 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 这画面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清人在中说:“词有点,有染。

《雨霖铃》 云: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 ,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 烘托, 相互陪衬, 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 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 形象的统一性, 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 日, 每逢良辰好景, 总感到欢娱; 可是别后非止一日, 年复一年, 纵有良辰好景, 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以问句归纳全词, 犹如奔马收缰, 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早在宋代, 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 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 把离情别绪的感受, 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 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 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 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 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