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128f7baf90f76c660371a43.png)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的变化历史这么多年,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婚姻观念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社会取代旧社会,我们用一部《婚姻法》埋葬了包办婚姻;1950年的婚姻法是一场观念与制度的革命。
“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1943年因一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
它讲的就是上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年轻人追求婚姻自由最终斗争胜利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了,但遭到小二黑父亲二诸葛、小芹母亲三仙姑的强烈反对。
小二黑和小芹,作为作者笔下新型农民的典型,懂得据理抗争,最后在党和区政府的支持下——区长给三仙姑“讲了一会婚姻自主的法令”,“说小芹和小二黑结婚完全合法”,这对情侣获得了胜利,终成眷属。
实际上当初赵树理写这个故事,是他在辽县农村搞调研时,听到了一对青年男女岳冬至和智英祥在追求自由恋爱的过程中,受到双方父母的阻挠,以致岳冬至被人打死的悲剧故事。
被打动的小说家虚构出了一个光明的结局,旨在借这个故事反映“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
在当时的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实际上并不乐观,各种陈规陋习依然在社会上肆虐。
那个时代,父母包办婚姻为主,所以,1950年的婚姻法实际上是政府教年轻人如何自由恋爱。
鱼雁传情、简陋婚宴(五六十年代)五六十年年代,人们婚姻自由,但婚姻观却是很简单质朴,纯洁理想型的,经历过抗美援朝等战争的洗礼,成熟沉稳,简简单单。
结婚时拜的都是毛主席,婚礼被谆谆告诫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作毛主席的好战士”。
《幸福像花儿一样》这部充满浪漫色彩的红色电视剧,在捧红孙俪、邓超、殷桃等演员的同时,也让我们体验了七八十年代那个特殊时代的爱情与婚姻。
从电视剧的一些片段、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婚姻需要向上级请示、批准后方可谈恋爱,结婚,政治色彩较重。
片中的主人公林彬、杜鹃虽然两情相悦,但最终却没有走到一起,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谈恋爱还要打报告的不自由,阻碍了他们爱情前进的脚步。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观念演变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观念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7fc587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3.png)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观念演变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和伦理观念,而家庭则是婚姻的基本单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婚姻与家庭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的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主要以男尊女卑为主导,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是从属的角色。
古代的中国,婚姻是由家长和媒人包办的,主要注重的是家族的利益和传承。
因此,婚姻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女性的婚姻观念不被重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近现代的中国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革命和社会运动,婚姻观念也受到了深刻的冲击和改变。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推动了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婚姻观念,主张男女婚姻平等、自由选择伴侣、互相尊重和互助。
此后,中国的婚姻观念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女性开始获得了更多的平等权利,她们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生活。
男女双方更加强调彼此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自由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观念进一步发生了变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家族压力减轻,个人的追求和幸福感成为了婚姻和家庭观念的核心。
现代中国的婚姻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情感需求。
而且,婚姻也不再仅仅是男权社会中的一项义务和行为,而是两个人之间充满爱和互助的伴侣关系。
夫妻之间更注重平等和和谐,在婚姻中双方都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责任,共同承担家庭的重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对婚姻和家庭观念产生了影响。
由于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和重视更高,婚姻也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和期待。
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
总的来说,中国的婚姻与家庭观念经历了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的转变,从利益和传承为主导到个人情感和幸福为中心的演变。
中国的婚姻观念在社会的推动下逐渐变得现代化和理性化,更加注重夫妻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中国婚姻法的历史演变
![中国婚姻法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b91a1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7.png)
中国婚姻法的历史演变中国婚姻法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改革的重要阶段。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国家的政治变革,婚姻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阶段探讨中国婚姻法的历史演变:民国时期的尝试与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婚姻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婚姻法制改革。
一、民国时期的尝试与变革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旨在现代化国家的改革。
婚姻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改革的影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婚姻制度在民法典的框架下得到了初步的规范。
然而,这一法典对于妇女地位的保护依然不足,并且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此后,新婚姻制度逐渐成为普遍的关注焦点。
1920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的兴起为推动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动力。
这一时期,民主与平等的婚姻观念开始流行,强调婚姻的自由与平等,尊重个人意愿以及男女平等的权利。
《民法通则》的颁布,从某种程度上权益了妇女的地位,但实际操作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婚姻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婚姻制度改革也成为了新中国事业的一部分。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首次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了平等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等基本原则。
这一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婚姻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在这一阶段,婚姻法制的改革内容涉及离婚、撤销婚姻关系、重婚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法律的实施,逐步确立了合法离婚的制度,解放了婚姻束缚下的个体自由。
同时,通过对一夫一妻制的坚持,构建了相对稳定的婚姻制度,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婚姻法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观念和期望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婚姻需要适应社会的新发展。
1980年代,中国开始进一步完善婚姻法制。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明确了夫妻平等、保护家庭利益、加强预防与救济的原则。
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变迁
![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a3ba2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4.png)
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在婚姻观念方面。
传统的婚姻观念曾经给中国女性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中国婚姻观念主要强调婚姻的纽带性和家庭的稳定。
在过去,父母往往是决定子女婚姻的最终裁决者。
大多数女性被迫接受包办婚姻,而婚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育和家庭的延续。
然而,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开始追求更广阔的人生空间和自由选择。
她们逐渐认识到婚姻并不是唯一的人生出路,而是一个个体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幸福的方式之一。
其次,近年来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需求和匹配度。
传统的相亲和家长介绍逐渐被交友平台和线上婚介所取代。
女性们更加注重与伴侣的精神和情感契合程度,而非仅仅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
她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而不再过度依赖婚姻来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中国女性普遍更加独立和自主,她们愿意为了个人的追求而放弃不健康的婚姻或维持不幸福的婚姻。
进一步说,中国女性对于婚姻的期望和要求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婚姻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生育子女和照顾家庭。
然而现在,女性们更加关注婚姻中的平等和伴侣的价值观一致性。
她们希望能够与一个真正爱她们并且尊重她们的人结婚,并且在婚姻中能够平等分担家务和职业责任。
中国女性现在更加注重婚姻的幸福指数,而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保障。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变迁也面临一些挑战。
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例如年龄和外貌成为女性婚姻市场中的制约因素。
此外,社会的期望和家庭的压力也使得一些女性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婚姻观念,迎合社会的要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勇敢地选择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并追求属于自己的婚姻幸福。
综上所述,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自身的成长和个人追求。
婚姻家庭法的变迁
![婚姻家庭法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e1228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d.png)
婚姻家庭法的变迁引言婚姻家庭法作为社会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婚姻家庭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古代至近代的婚姻法在中国古代,婚姻法主要体现为“六礼”等传统婚俗,这些习俗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之中,强调家族利益和家长权威。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法律思想的引入,中国开始尝试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婚姻法律体系。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民法典》,其中第四编为亲属编,标志着中国婚姻家庭法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姻家庭法经历了重大改革。
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婚姻家庭法律,它废除了包办、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保障了妇女权益,提高了结婚年龄标准,为后来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进一步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对家庭暴力的禁止和离婚时财产分割的规定,更好地保护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当代婚姻家庭法的挑战与展望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影响,婚姻家庭法面临着新的挑战。
比如,网络婚姻、跨国婚姻的增加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在一些国家成为热点议题,对中国的婚姻家庭法也提出了思考。
未来,婚姻家庭法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既要保护传统家庭的稳定,也要尊重个体选择的多样性。
结语婚姻家庭法的变迁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从古至今,它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婚姻家庭法将继续演进,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需求和社会的和谐。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一般性的历史和法律知识编写的,不代表具体的法律意见或解释。
如需专业法律咨询,请咨询合格的法律专业人士。
改革前后的婚姻观演变
![改革前后的婚姻观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dd781b5284ac850ad024221.png)
消极:婚姻习俗的变化导致性开放以及拜 金主义盛行,违反了社会主义婚姻道德, 使离婚率上升,社会风气下滑,包二奶婚 外情等丑恶现象流行。
如今,门不当户不对、奉子成婚、离婚再婚等 等那些按照传统惯例不被理解和赞同的婚姻行 为早已不足为奇,新生的“闪婚族”、“隐婚 族”、“裸婚族”,更是一次次颠覆人们对传 统观念中“家”的理解。 结婚,作为人生的一项必修课,深深扎根于每 个家庭。在很长一段历史里,儿女的婚姻基本 都是由父母做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 总结 无数青年男女躲不过的“宿命”,然而,随着 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 ,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婚姻观念已是栉风沐 雨,几经变迁。 当代男女婚姻观念已从依从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发展 到自由恋爱、自主选择的多元化、时代化婚姻 观。
1.择偶标准由传统道德型向务实 型转变, 综合化已成为择偶者的 基本要求 2.择偶行为由被动到主动, 由不 对等到趋于对等, 自主化已成为 基本趋势 3.择偶模式由单一到复杂, 多样 化日益明显 4.择偶方式由亲朋介绍为主向充 分利用社会媒介发展, 通过社会 媒介择偶已成为主要手段之一
2 Part
五十年代的婚礼: 那个年代正赶上了 新中国初期物质匮 乏、一穷二白的局 面,婚礼也简单如 白纸。结婚时,男 方家里不可能拿出 太多的东西来操办 婚事,大多是东筹 西借最后勉强摆几 桌饭菜宴请血缘最 近的本家亲戚,大 家聚集在一起热热 闹闹喝喜酒。
七十年代的婚礼: 新郎新娘平日里要 好的伙伴,个个都 穿着绿色或蓝色的 军装,口里唱着“ 东方红、太阳升 ……”出于对工人 阶级力量和伟大领 袖毛主席的歌颂, 据说婚礼上新郎一 般身着灰黑色的工 人装,新娘则穿着 红卫兵式的绿色军 装。
1 Part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da3942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f.png)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不仅代表了个体间的关系,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的缩影。
本文将从传统婚姻观念、改革开放以及当代社会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一、传统婚姻观念中国传统婚姻观念源远流长,以“妻妾成群、夫权无限”为特征。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的目的是延续家族血脉、维护家族利益,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地位与权力。
婚姻的选择往往由父母和长辈决定,女性的地位被动且被动化,婚姻的幸福与否与她们的意愿无关。
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婚姻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二、改革开放的冲击改革开放的兴起使得中国社会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婚姻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开始接触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与传统婚姻观念相比,改革开放为婚姻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模式。
首先,改革开放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由于经济上的发展,工作和学业的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对婚姻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大扩展。
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双方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的匹配。
这使得婚姻不再仅仅是一种面子或者利益的象征,而更多地强调双方的感情和共同目标。
其次,改革开放使得女性地位的提升成为可能。
过去,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经济上独立的女性较少。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女性开始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她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这使得婚姻关系更加平等,夫妻之间的权力分配逐渐变得公平。
三、当代社会的新婚姻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婚姻观念。
在这种观念下,婚姻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更多地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自由和幸福。
当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互动的平等性。
首先,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重视感情和共同目标。
婚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结合,而是建立在爱情和信任的基础之上。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a60516c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9.png)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匹配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婚姻匹配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视角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传统社会中,婚姻通常是由父母和媒人安排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往往没有太多的接触和了解。
这种婚姻匹配方式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和家庭背景,而个人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则往往被忽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婚姻匹配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社会中,自由恋爱和个性化成为了婚姻匹配的主流。
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需求和价值观,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
同时,晚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许多人选择在事业和个人成长之后才步入婚姻。
然而,这种个性化的婚姻匹配方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离婚率的上升和择偶观念的多元化等。
婚姻匹配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婚姻观念的转变使得许多人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幸福感,而非仅仅是家庭背景和传统的婚姻角色。
随着家庭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向小型化发展,而婚姻匹配的变迁也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互相尊重。
社会开放性是指社会对于不同观点、生活方式和群体的包容和尊重。
这种开放性的视角对于婚姻匹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开放性加剧了单身人士的竞争。
在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同时,社会开放性也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婚姻机会,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多样化和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而,社会开放性也可能对婚姻匹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随着婚姻观念的变化,一些人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自由,从而导致婚姻风险的增加。
另一方面,社会开放性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对于婚姻的态度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婚姻的形式和质量,而非仅仅是组建家庭和传宗接代的手段。
婚姻匹配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视角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个人情感需求和家庭幸福感,同时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
婚姻匹配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视角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之婚礼变迁
![改革开放之婚礼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57ad73887c24028905fc307.png)
改革开放30年,给我们的社会生活的确 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人们举办婚礼的 方式变化,婚姻服务行业的发展变化,正是 体现了这个过程不同的年代特征,成为这一 过程的重要见证。
作为“终身大事”,结婚一直是每个中国家 庭最为看重的喜庆活动,如何庆祝、如何举行仪 式,不同年代的人们都有不同的选择。在改革开 放的大潮中,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接触 外来文化的机会日益增多,人们的婚俗观念愈发 开放、多元,统一固定的结婚模式也在简和繁、 朴与华、传统与现代的摇摆撇小胡子
80年代的结婚照
80年代新的“四大件”
九十 年代,是北京人的婚礼样式发生重 要变化、婚姻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出现 了第一家收费的婚姻介绍机构、陆续成立了 一批民办的婚庆公司,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 办婚礼,越来越多的开始接受经营性的婚姻 介绍服务、婚姻庆典服务,婚纱照、白婚纱+ 西服、迎亲车队、婚礼+婚宴成为九十年代京 城结婚的必备程序。婚姻服务业进入了快速 发展的成长期。
结一次婚到底要多少钱?似乎谁也说不清楚, 根据各地风俗和新人双方家境的不同,婚嫁花费也 有所不同。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 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 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可见,随 着近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婚嫁花费也在不 断提高。
六、七十年代,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变化, 类似“红色主题”的时代命题越来越明显的成 为婚礼主要内容。“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 海......”、领袖像前庄严宣誓,单位领导作为证 婚人宣读结婚证书等政治色彩颇为浓厚的婚礼 样式,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70年代的结婚照:一切 从简的黑白色调
70年代的结婚 照
70年代,也就是我父母结婚的年代,收音 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可谓当时结婚必备的 四大件。不过从父母那里得知,他们结婚的时候, 这四大件都还不齐备,还是婚后自己辛苦挣来的。
婚姻与家庭
![婚姻与家庭](https://img.taocdn.com/s3/m/c47b8d78f242336c1eb95e5a.png)
中国现代婚姻观念及家庭制度的变化摘要近代以来,当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将反封建的任务落实到家庭革命的层次时,对婚姻问题反应最敏感的青年人最先接受了它, 并且试图身体力行,城市居民的婚姻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婚姻家庭观念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不仅如此,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体现出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落后向先进转型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对现代中国婚姻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前后家庭制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婚姻观念家庭制度变化改革开放离婚征婚近代以来,中国的婚姻观念一直在变化。
从欧风美雨的东渐与早期维新派的新看法,到戊戌维新时期的新观念,再到辛亥时期资产阶级的婚姻家庭观念以及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婚姻问题的再认识,婚姻观念从最初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现在的男女各有自主之权、自由恋爱,历经了曲折与坎坷,也受到过无数的质疑、抨击、肯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婚姻家庭观念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到本世纪,随着社会翻天覆地的变换,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思想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期,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步入婚姻殿堂,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出现了许多截然不同的婚姻观念。
首先,现在年轻人跟过去传统的观念相比,更看重性生活质量。
在中国一度占领统治地位的性观念是“性只是为生育的,而不是为快乐的”,但今天八成以上的人将更看重性生活的质量,尤其在大城市,高收入和高学历中,这一比例还更高。
与此相称,未婚同居呈显著增加趋势,不仅如此,独身和“丁克”家庭也逐渐增多。
不过还远非如此,另一群体也已经悄悄进入大众的目光之中,那就是“同性恋”这一违反自然法则“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群体。
自从云南大理以防止艾滋病为由开了全国首家同性恋酒吧,社会逐渐接受了同性恋群体,但在法律中,这还是一片空白。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https://img.taocdn.com/s3/m/dbc2d64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1.png)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婚姻多为父母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利益的交换,个人意愿较少被尊重。
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更加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婚姻联姻,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婚姻多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安排,个人意愿依然较少被重视,尤其是贵族阶层。
近代:随着现代思想的传入,中国婚姻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自由婚姻、男女平
等的声音开始出现。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的初期,也提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理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法
婚姻制度开始逐渐建立起来,旧的封建婚姻制度逐渐废除。
当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个人自由和选择权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自主婚姻成为主流,相亲、媒人等传统婚姻形式逐渐减少。
同时,中国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强调婚姻平等、婚姻自主,离婚率逐年增加。
总体来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变革,从家族利益至上到个人自由选择的转变,婚姻制度也日渐向着平等、自主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5b948faaef8941ea76e05c7.png)
1953年 : 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 高潮
农业合作化的
1956年 :
三大改造基本
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66年:
文革开始十年
七十年代: 与多国建交,走出 国门
• 1950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实施以后,“组织”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婚 姻。
50-70年代的恋 爱
对婚外恋的态度
相亲的变化
择偶标准:务实
经济地位成为才能的重要体现, “富二代”是最受关注的一群人
据调查愿意嫁给富二代 的女生最多,占59.2%,其理由是
可少奋斗很多年
2.择偶方式体现出越来越强的自 主性
婚姻
• .既注重婚姻的稳定性,更注重婚姻的质 量
离婚
• “合则聚,不合则离”这是当代青年人崇尚 的一句话,也反映出青年的婚姻观
谢谢!
组员:曹距潮、陈嘉玲、 李紫香、吴利玉、宋文丹
合则聚不合则离这是当代青年人崇尚的一句话也反映出青年的婚姻观新婚姻法的出台对婚恋观的一些影新婚姻法的影响潜力股成女人择偶新宠1女性是时候真正独立和强大2净化剩女择偶观剩男需求得到解放首先必须统一思想高度关注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
社会背景
-----50-70年代
结婚与革命挂钩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受政治背景的影响
羞涩单纯的恋爱
样板情书
一位年轻男子写给新婚妻子的情书(六十年代)
周×: 我还是能够抑制自己搞好这个革命工作,你不用 为我担心。青年人应想到祖国广大人民的广大利 益,不要只顾个人小家庭的点点滴滴利益。 我希望你能好好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生 活。如果没计划,没个人大志,没一股革命的热 情,就会变成一个庸俗低下的人。你说对 吗?…… 邓×× 1965年×月×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爱情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爱情观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ca70845f01dc281e53af096.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爱情观的变化中国自古以来很长时间都处于封建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都很深的被封建思想所影响,在男女感情间尊崇孔学和儒学,“三纲五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这样的情况下,通常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很多的爱情也是由婚姻所产生,女子很早就嫁人,女子在嫁人之后要遵守夫纲,就算妇女喜欢的另有他人,也要被当时的思想束缚,没有自由追求真爱的权力,在男权的社会下只有低微的遵从。
这种思想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在现在的社会依旧存在,只不过由于中国在一场巨大的改革而有所改变,可是是什么让人们的爱情观在经历了一场改革之后发生了变化呢?其实在改革之前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会出现一些站在时代前沿,有个性的女性,她们敢于追求爱情,敢于与封建家庭思想对决,但这毕竟是少数。
最大的变化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能禁锢人们的思想,各种新青年的活跃,各种新思想的产生,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经济的繁荣,花红柳绿的娱乐场所的产生等等,使得人们的思想被带入了一个新的潮流,也使得人们在爱情的选择上更加自由,也因为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的春风,让女性在恋爱的自主追求上获得了空间,可以自由恋爱,时代的主潮、社会的习俗、伦理的观念物质的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让婚姻不再受到封建家庭的影响,不需要门当户对,不再是结婚之前可能面都没见过,婚姻情况由于爱情观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以前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现在是由自己来选择爱情和婚姻。
现在人们的爱情观大有不同,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有人持有宁缺毋滥的态度,而有人则会趋向拜金的态度,抱着寻找富豪的思想而寻找爱情,有人也会相信感觉的去一见钟情的寻找爱情,不管以如何方式,我们都可以看到,现在人们爱情观都趋向于自由而热烈,不在是保守的循规蹈矩,而是一种“我的爱情我做主”的趋势。
在改革之后,中国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现如今爱情由包办到了自由,婚姻由封闭到开放,人们都说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当人们只看到了它的利处时,往往也正在被他的弊处所蒙蔽,改革开放带给了人们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思考,当年轻人对爱情充满幻想时,又持有现实主义的态度,那么选择有爱情没面包的婚姻生活,还是丢弃爱情追求面包的的生活。
中国婚姻文化及其演变历程
![中国婚姻文化及其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59eb27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6.png)
中国婚姻文化及其演变历程中国婚姻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婚姻一直是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生活形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文化也在逐渐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婚姻文化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中国婚姻文化的形成。
古代中国婚礼传统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事件。
尤其是女性,婚姻对于她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
在早期中国社会,女性必须嫁出去以完成家庭使命,生育儿女,并为家庭贡献所需的劳动力。
这样的观念一直持续到近代。
婚礼是个大仪式,一般由家长全权安排,男方家长选定符合要求的女方,同时选定“媒人”进行订亲。
在婚礼前夕“嫁妆”已送往新房。
婚礼当天,一般由女方家长主持,婚期一般在正月及清明、五、六等节气或某个瑞日。
仪式包括“行聘”、“迎亲”、“上头门”、“入洞房”等环节。
女方家要为新婚夫妻安排婚宴,甚至要请其他亲戚参加。
而男方家人则要送礼给女方,以示感激。
洞房内要点放字画和插上红花,寓意着开开心心、百年好合。
婚姻随着时代而变婚姻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婚姻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新型的婚姻制度出现了。
在195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
这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变,人民群众的意识发生了变化。
同时,新成立的政府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影响。
1950年代末期,中国的婚姻法才开始成为一项正式法律。
这项法律实际上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部婚姻法。
这个时期的婚姻文化是优势男尊基调为主,女性地位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后的婚姻文化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的婚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并且可以选择离婚。
另外,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
未婚同居和民间婚礼现象的出现,也是这个时期婚姻文化变化的一个标志。
但是,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一些人仍然坚持着传统的婚礼模式。
这种现象是由于传统观念和文化习惯的影响,跟婚姻制度或政策没有太大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8ba0b2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b.png)
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些主要变化包括:
1.自由选择与个性化倾向增强:在改革开放前,婚姻往往更多是家庭和社会因素决定的结果,例如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善,个人更倾向于自由选择伴侣,更注重个性、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的契合度。
2.婚姻年龄和结婚时间的延迟:在改革开放初期,结婚年龄较早,普遍存在较为年轻的婚姻现象。
但随着教育水平提高、职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观念变化,结婚年龄逐渐推迟,很多人更愿意先完成教育、确立事业再考虑婚姻。
3.恋爱婚姻与传统包办婚姻的差异:改革开放后,恋爱婚姻越来越普遍,相对于传统的包办婚姻,更多的人通过相互了解、恋爱、谈论,最终决定是否结合。
这种方式更注重感情和双方自主选择。
4.对婚姻的理解与期待变化:过去,婚姻更多被视为家庭责任和子女的出生渠道。
而今,婚姻更多被视为彼此伴侣、共同生活和事业的合作伙伴。
婚姻更注重彼此尊重、平等和互相支持。
5.家庭结构和观念多样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个人理念的多样化,家庭结构也变得更加多样,例如小家庭增多、跨地区婚姻增加等。
同时,婚前同居、二婚、同性伴侣等现象逐渐被社会接受。
这些变化反映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婚恋观念上更加注重自主选择、平等沟通和彼此尊重。
这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中国婚姻观念的多样性与个性化。
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
![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a292d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7.png)
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
在中国近现代,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婚姻家庭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的特点:
1.结婚自由:在20世纪以来,随着个人权利和自由意识的
提升,中国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婚姻的自由选择权,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自己的婚姻幸福,并更多考虑自己的意愿和爱情。
2.男女平等:近现代中国婚姻家庭文化中,男女平等的观念
逐渐被接受。
在法律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女性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和权益。
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更加注重平等、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
3.父母的影响减弱:相对于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现代的婚
姻观念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自主意识。
父母在子女婚姻中的影响逐渐减弱,子女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4.多元化的家庭形态: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家庭形态也
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同性婚姻、再婚家庭等各种形式的家庭也逐渐被接纳和尊重。
5.婚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以婚姻为原则的家庭观念逐渐转
变为以幸福婚姻为核心的家庭观念。
人们更加注重夫妻感情的亲密和相互支持,婚姻的目的也从传宗接代转变为共同发展和共同幸福。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婚姻家庭文化经历了从传统的家族统治和父权婚姻到自由和平等的婚姻观念的转变,强调个人的选择权和婚姻幸福。
这种变革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出现了哪些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出现了哪些大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0c006785acfa1c7aa00cc93.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出现了哪些大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发生了哪些大变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程美东在北京日报撰文分析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出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落后向先进转型的特点和趋势。
程美东从四个方面剖析了中国婚姻家庭的显著变化----一、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
这过分地扼杀了人性,过度地控制人类的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
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将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生活体现。
人们择偶时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表明中国社会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个性化、人性化。
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大环境的变迁。
二,择偶途径变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婚姻形成基本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婚范围比较狭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的实行,也由于交通条件、传媒的滞后及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婚姻中大多数还是靠“媒妁之言”式的亲戚朋友、同事熟人的介绍来实现,在很长时期内通过社会中介机构而结婚的几乎没有。
改革开放后婚姻实现的结识途径明显增多。
1998年对上海市的婚姻家庭状况所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媒婆介绍和经父母亲戚介绍成功的婚姻,在改革开放后占总婚姻数的比重大幅下降。
通过自己认识的婚姻数量增多,而且破天荒出现了通过媒体介绍成功实现婚姻的。
择偶途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交流增多,社会开放度增大。
三,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儿孙绕膝、四世同堂为美,因此家庭的人口规模一直比较大。
改革开放前户均人口数亦呈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交往的加深、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日益增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大家庭的局面必然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每户平均人口就呈逐年下降趋势。
60年来我国婚恋观的变迁共7页文档
![60年来我国婚恋观的变迁共7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cfe134a80eb6294dc886c80.png)
60年来我国婚恋观的变迁婚恋观是指人们对婚恋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这虽然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标准和价值倾向,但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建国6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婚恋观上展现为三个阶段:一、建国初期传统婚恋观逐渐向自由婚恋观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婚姻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婚姻制度的改变直接引发了人们婚恋观的变化。
1950年,我国颁布了新婚姻法。
新婚姻法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坚决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人类社会自确立婚姻家庭制度以来,绝大多数人遵循的人生必由之路。
可是,我国几千年以来,娶何人或者嫁与何人,却不是婚配的男女双方自己能主宰的。
新婚姻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这一传统婚姻观予以彻底否定,为人们的婚姻自由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是对传统婚恋观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尤其是对于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广大妇女来说,是她们身心的一次大解放。
在新婚姻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纷纷冲破旧式包办、买卖婚姻的牢笼,通过自由恋爱走进了婚姻殿堂。
这一时期,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开始流行。
旧时的“门当户对”不再被人们看重,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成为重要的参考条件。
而且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差距不大,因此,另一方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就不是那么重要,具有共同的革命友谊、志同道合成为婚恋的基础。
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按照新婚姻法的规定,男女在婚姻关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
男女不仅在择偶上是平等的,而且在结婚和离婚方面同样是平等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的思想根深蒂固,主宰着人们的婚姻生活。
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婚姻关系中,妇女一般只能从一而终,没有什么权利可言,处于附属地位,男子则可以三妻四妾,在家庭生活中也是颐指气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种社会现状中,婚外钱色交昐就
会产生。更甚至,随着西方式的夜生活逐渐兴起,一些喜欢追 求刺激的人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做出伤害婚姻的越轨之事,
充实家庭生活、体验做父母的乐趣、巩固和収展婚姻关系。
改革开放后的婚姻观念
②计划生育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医疗水平大大改善,人均寽命延长,婴 儿死亡率降低,因而人口急剧增长 ,能源的消耗猛增,迚而出现各种危机。就我
国而言,资源匮乏、土地面积锐减与人口快速增长已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当务之急是严栺控制人口增长,坚决实行计划生育。如今它已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样生育观念就由过去的早生、
应的调整。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合作结构和“男强女弱”
的性别定位标准,都需要加以重新认识,而这种再认识的结果,是建 立一种现代的平等婚姻。
改革开放后的婚姻观念
2、生育观 ①随着经济的収展和社会的迚步,传宗接代这种传统的观念在现代家庭中越 来越淡漠了。取代传统生育观的是,现代人生儿育女是为了尽社会的义务、
保障。
改革开放前的婚姻观念
3、性观念:
中国实行的依然是最严厉的肉体禁欲主义和精神禁欲主义。
改革开放前的婚姻观念
4、离婚观 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是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不可忽视,这与仍
一而终和孩子在家庭中对女性的特殊价值等封建伦理顽固地盘踞在婚姻家庭
领域是分不开的。 离婚长期以来被视为洪水猛兽,对女性而言则更是有失贞操、遭人唾弃的事 情了,所以一些妇女为了孩子和面子宁可承受死亡婚姻的痛苦折磨也要竭力 维护“家庭”的外壳,不愿走出离婚这一步,去争取新的并福。
21世纪的婚姻观念
2、性观念:态度越来越宽容开放
仍性、爱和婚姻三统一到性、爱与婚姻三分离,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大
大攀升,婚前同居成为普遍现象。中国三大城市婚前性行为収生率为上海 59%、北京60%以上、广州86%。
21世纪的婚姻观念
4、离婚观:离婚率上升,且女性成为主角 ①离婚率明显上升,近十年来中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离婚的主力军为22-35
原因
(1)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巨变。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 的确立使得我国社会结构収生了根本质变。社会主义制度的确 立改变了传统等级家庭制度,为家庭成员间的民主平等提供了 制度基础。 (2)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质变。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 变,以家中男性为中心向横向转移至以夫妻关系为核心。夫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人认为性是自然而正常的事情。人们大
胆阅读性知识读物,购买性保健物品,就性生活问题、性功能障碍问题公开地去 咨询或求医。二是妇女的性权利意识正在逐步觉醒,隶属的、被动的状冴正在
改变。三是性行为功能的重点有所转移。由于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了,养儿防
老的生育功能降低了。性快乐和性健康功能得到了增强,性生活在婚姻中的作 用更加突出。四是老人的性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黄昏恋逐渐得到理解和
婚姻问题也相对较少。人们婚姻自由,但婚姻观却是很简单质朴,纯洁理想
型的。
改革开放前的婚姻观念
2、生育观:多生多育观念得到强化 ①多生多育产生的经济效益:随着女孩们经济效用的增强,经济奖励中女孩
可以挣到男孩一样的工分,分到一样的食物,所以对女孩的厌恶有所缓解。
农村很多地区土地和房基地是按人口分配的,虽然多生一个孩子罚款几百元, 但与生儿子可分得的宅基地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岁人群,50岁以上人群离婚率也逐渐攀升。
②男性在离婚案件中的主角位置被女性所取代。
原因
①市场经济的功利化目的对中国婚姻伦理的冲击:“经济理性” 入侵情感领域,致使情感领域功利化。衡量市场的价值标准就 是是否达到了利益最大化。这种价值标准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婚 姻生活。 ②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中中国婚姻伦理的变迁:中国社会两极 分化严重,这就导致婚姻必然会成为向上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
②择偶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収生着变化,婚姻价值观念也有改变。 关于这两个阶段择偶条件的具 由原来注重政治身仹,慢慢倾向个人的情感,开始寻求恋爱、婚姻、家庭中的 体变化状冴,我们可以通过对 自我价值 。自己选择的婚姻增多,反映了社会交流增多,社会开放度增大 。 上海、哈尔滨3200名已婚男女的 调查结果而得到一个形象的认 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地将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 识 一种重要生活体现。人们择偶时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 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男女双方出生地相隔
展构成无法承受的压力。
21 世纪
21世纪的婚姻观念
1、夫妻关系:由夫妻平等走向夫妻平权 ①经济地位日趋平等。更多的女性由家庭走向了社会和工作,夫妻双方共同
决定家庭事务。
②家务劳动分工中日趋平等,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家务。
21世纪的婚姻观念
③出现了新的择偶方式和结婚形式。 ④婚姻关系中感情不再纯粹,物质成为考虑的重要因素。
14.3%的女性明确表示不要孩子,25.3%的女性表示要不要都无所谓。
②女性在生育权上有拥有越来越大的自主权。 〔新规〕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 不予支持 ; 夫妻双方因生育问题发生纠纷,致使夫妻感情破裂,一方请求离 婚经调解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准予离婚。 ——2014年新婚姻法
二人共同引导夫妻生活,夫妻二人的劳动收入(报酬)是家庭收
入的主要支柱。
改革 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的婚姻观念
1、夫妻关系
①夫妻平等 在夫妻关系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改革前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就是夫妻间 的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各自的独立性渐渐增加,与整个国家生活的民主化趋势 相一致。
改革开放后的婚姻观念
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彻底颠覆两性关系的野蛮 和不平等状态。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颁布实施,规 定的新婚姻制度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男女婚姻自由,仸何人不得包办、强 制、干涉。二是实行一夫一妻制。三是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的合法权利。 健康、文明、积极的两性关系为社会迚步增添了新的色彩。以性道德规范、 伦理责仸、义务等约束人们对婚姻的忠诚和感情专一。
查表明,全国两代户口家庭占家庭总数的 65.8%。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核心家庭都占据着家庭类型的主流地位。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以来中国传统大家庭观念的淡化、自我意识的增强。
改革开放后的婚姻观念
3、性观念 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的性观念也在开放。性知识的传播、性问题的讨论已 逐渐使性成为人自身一件正常而自然的事情。
有感情的婚姻生活中平等的一方。在日常生活中与夫妻情感生活中都获得了 平等的地位。在家庭中,夫妻有同样的収言权和地位,有同样的财产支配权,
有同样的经营家庭生活,抚育妻”制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婚育观収生了巨大变化,在两性关系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
越来越进,不再拘泥于地域差异。
改革开放后的婚姻观念
③妇女家庭地位变化 传统女性是通过婚姻家庭中的贤妻良母形象来体现自身价值的。而现 代社会,由于妇女走向社会形成了独立的人栺,导致了夫权思想的瓦
解,昑日那种男尊女卑的关系已经逐渐被较为平等的新型夫妻关系所
代替。 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意味着,社会对女性特别角色的期待必须作出相
毛概小组展示
改革开放以来
婚姻 观念的变迁
小组成员: 李润洁 温玉霞 朱蔚艺 徐彤彤
改革开放前
夫妻关系 生育观
改革开放后
21世纪
性观念
离婚观
四大婚姻观念 的变迁
改革 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的婚姻观念
1、夫妻关系 ①夫妻地位:重男轻女观念有所缓解
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传统中一些旧意识旧观念还存在,但是夫妻关系上的
程中的収展特点也是相一致的。 婚潮随之而来。现如今,“合则聚,不合则离”这是当代青年人崇尚的一句 话,也反映出青年的婚姻观。 通过分析有关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1979年我国的粗离婚率为0.33%,离婚率 为 5.04%,而1993年这两个方面的比率分别升为,0.79%和9.96%,1997年则为 离婚是维护人的个性自由、确保婚姻质量的重要保证,尤其是维护广大妇女 1.94 %和13.18%,其增长速度在1993年以后比较快,这与此段时期我国改革开 婚姻自主权的重要保证。婚姻的超稳定状态不可能是现代开放社会的特征, 放迚一步深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只不过是传统社会的历史产物罢了。但离婚毕竟会对社会収展造成一些负面 影响,所以离婚率应当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值范围内,使之不会对社会収
改革开放前的婚姻观念
③择偶观念:注重家庭出身、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然封建制度早已废止,但数千年的封建思想仌然残留。再加上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婚姻上仌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为主。同样
也受到受阶级观念影响,仌是单纯,青涩的样版婚姻。人们的择偶标准很低, 大都要求人品善良、能干就行。当然,在阶级革命感情基础上建立的婚姻,
支持。五是贞操观念逐渐削弱,人们对婚前婚外性行为逐渐持宽容态度。
改革开放后的婚姻观念
4、离婚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粗离婚率和离婚率(离婚人数与结婚人数比)均呈持 1980年新《婚姻法》:感情破裂,准许离婚。那个时代全国第一个离婚案, 不断上升的态势。这是社会转型期所必然出现的结果,与世界各国现代化迚 遇罗锦与蔡钟培案闹得沸沸扬扬。新《婚姻法》颁布后,一场持续十年的离
平等意识日益增强。由于当代社会妇女获得了参加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权 利,她们走出家庭,有了经济收入,自立能力增强,因此,改变了对丈夫的 依赖。她们有自己独立的收入,仍而也就有了与丈夫平起平坐的资栺; 文化迚步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使夫妻之间的对话、感情交流增加,有利于巩固
和収展夫妻指间的平等关系。妇女不再是俯首帖耳的家内劳力,而是成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