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点
第一章
1、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文学活动:
国内: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严羽、“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神韵”说、“出入”说
国外:(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净化”说
(2德国学者立普斯等“移情”说
(3英籍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心理距离”说
(4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说
(5德国哲学家康德“审美态度”说
(6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
(7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原型”说
(8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投射”说
(9孟子“知人论世”说
2、文艺学及其分支: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第二章
4、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5、福柯认为要想了解作者,应当关注作品中作者的不断缺席以及作者与死亡之间的独特关系。
6、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7、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8、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9、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10、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11、游戏发生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为摆脱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代表人物有康德、席勒、斯宾塞等。
12、文学性: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1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14、研究文学起源的目的是: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地认识文学的本质。
15、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16、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17、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8、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19、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20、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文学具有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在这双重属性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诗意世界中,并赋予这种审美诗意世界以多重读解的可能性。
第六章
2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2、“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
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23、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
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
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24、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答:不能说。
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
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第七章
2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
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2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
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27、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28、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29、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一是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节、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
第八章
30、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31、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32、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答:“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
因此,当人们从现实的具体事务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他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
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第九章
33、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3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5、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36、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
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37、象征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端,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代表。
38、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基础是
39、18世纪末19世纪初,取代古典主义成为欧洲文学思潮的
第十章
40、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41、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2、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分为: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门。
44、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第十一章
45、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46、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47、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48、情节与事件的关系: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第十二章 49、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50、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1、移情: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不是指的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5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答: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十三章 53、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其特点: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54、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
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
所以“文如其人” “风格即人” 。
第十四章 56、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答: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而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文字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第十五章 57、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58、虚静: 59、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60、“召唤结构”的提出者:伊瑟尔。
第十六章 61、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6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答:它既
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