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背影》是⼀篇纪实散⽂,也是⼀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三课《背影》教案 【学习⽬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爱的深沉。

2.学习⽂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物形象的写法。

3. 珍爱亲情,增进与⽗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爱的深沉。

难点:学习⽂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悉的⽂字来⾃于哪篇课⽂,你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来吗? 学⽣回答,引⼊⽂题,⾛近作者。

⼆、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阅读课⽂,理清⽂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初步赏析。

⾃读,提问,感知。

1.⽂题为“背影”,那么⽂中⼏次写到了⽗亲的背影?“背影”在全⽂中起什么作⽤? 2.你认为最感⼈的是哪⼀次背影? 3.⽂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现在,再读这幅⽂字描绘的画⾯,你⼜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朗读,再次体会第⼆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体味出⽗亲买橘的不易以及⽣活的艰⾟,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爱的深沉。

问题探究:⽗亲为什么给⼉⼦“买橘”? (学⽣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2.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三课《背影》教案 教学⽬标: 1、抓住⼈物的⾔⾏和细节描写,感受⽗爱。

2、能抓住⼈⼈物的⾔⾏和细节进⾏对⽗爱的表达。

教学设计: ⼀、古诗导⼊ 师:同学们,先让⽼师念⼀⾸古诗吧。

《游⼦吟》诗中的哪些地⽅让你感动呢? 师:⾃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是⾻⾁之情的离别呢!母亲看着孩⼦将背上⾏囊独⾃远⾏去寻找遥不可知的未来。

已⽆语,她只能将牵肠的担忧和揪⼼的疼爱⼀针⼀针地缝进游⼦厚实的⾐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案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师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词汇句型的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型进行表达时可能遇到困难,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和活动来加强巩固。
-创作实践:如何将所学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挑战,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背影》描绘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敬爱之情,学生需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生活琐事表达的情感。
-分析写作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生需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掌握词汇句型:学生需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如“蹒跚”、“赋闲”、“踌躇”、“晶莹”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表达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写作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背影》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背影》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与父亲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和牺牲精神,展示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感动了无数读者。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文学才华,并从中学习到如何抒发感情,如何写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父爱这个主题可能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同时,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含义不太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父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父爱的伟大,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的收集。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伟大。

例如:“你们觉得父爱是怎样的?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父爱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同时,教师可以简单讲解一些关于父爱的故事或实例,为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做好情感准备。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优秀8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优秀8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优秀8篇】《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8篇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你平时注意过别人的背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传统篇目,它感动了很多很多读者,因为它写出了人世间至深至诚的父子之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2、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决。

(三)研读课文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2、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明确:(1)①难忘背影②刻画背影③惜别背影④再现背影(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是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通用11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最近我发现,有作曲家又把它写成了一首如泣如诉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

放《背影》歌动画。

二、作者介绍这首歌歌咏的就是父亲的背影。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先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

放作者介绍,同学读。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这是对朱自清一生的学识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三、课文欣赏放全文朗读动画。

思考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四、思考讨论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回答:四写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的情感主旨、描写技巧和文章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情感的细腻传达:课文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悲凉,眼泪就流了下来”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转折。
-描述技巧的内化:学生需要通过多次写作实践,比如仿写练习,来掌握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描述技巧。
-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教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挖掘“背影”等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描述技巧的内化:学生理解了描述技巧的概念,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指导。
-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理解词语和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如“背影”象征的父爱,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情感与理性的结合:在体会课文情感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理性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技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其次,在讲解描写技巧方面,我尝试通过课文实例来分析,让学生了解并模仿这些技巧。但实践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在写作练习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内化这些技巧。
再来说说小组讨论环节。今天的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得比较顺利,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设置上还不够精准,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打算在下次课中尝试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情感主题理解: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写作技巧迁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让学生尝试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所学技巧,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特别感动你、让你铭记在心的亲人举动?”(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亲情的深厚与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词语深层含义的挖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反思,可能需要更多的互动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词语背后的情感,而不是单方面的讲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朗读感悟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我观察到他们在朗读中逐渐能够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然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的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是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和表达对家人的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家庭亲情,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背影教案及教学设计

背影教案及教学设计

《背影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背影》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朱自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3)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背影》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作者朱自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孝敬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5.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2)布置课后作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创作的作文质量。

3.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现。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语文教案教案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总结、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 了解《背影》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学会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3.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1. 学会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2.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1. 学会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2.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1. 电子教具(投影仪、电脑等)。

2. 黑板和白板笔。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Step 2:语言与背景分析1. 带领学生了解《背影》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如“背影”、“街心”、“昏黄的灯光”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整体阅读与理解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Step 4:细节理解与讨论1.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课文中的重要细节,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作者感到惭愧和愧疚?为什么他要去盯着父亲的背影走?这些情节和细节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Step 5:语言表达与感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互相倾听和感悟。

Step 6:拓展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写一篇文章,表述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2. 学生可以选择一幅图片,用诗歌、散文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Step 7: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加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2. 教师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八年级《背影》语文教案

八年级《背影》语文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背影》;(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2)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正确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2)父亲形象的分析;(3)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引导。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概括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评价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的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和背诵;(2)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背影》;2. 结合课文,分析父亲的形象,写一段心得体会;3.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春》、《荷塘月色》等,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情怀;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父亲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三篇】

【导语】这篇⽂章是通过特定环境下,⼀个⽗亲为⼉⼦买橘⼦的特写镜头,来表现⽗亲对⼉⼦的疼爱和⼉⼦对⽗爱的感念。

⼩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背影》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的: 1、学习本⽂抓住⼈物形象的⼀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所表现的⽗⼦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亲买橘⼦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亲的爱⼦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 同学们,在我们的⽣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的感动。

⽐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嫩芽,秋⽇⾥远处传来的⼀⾸怀旧的⽼歌,周六回到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桌热⽓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其中⽗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个⽗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情。

提⽰:可⿎励⼤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令⼤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下现代作者朱⾃清先⽣的散⽂《背影》,看他是怎样写⾃⼰的⽗亲的,怎样描绘⽗⼦亲情的。

⼆、朗读训练1、抽学⽣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范。

3、学⽣配乐朗读。

三、⾃主学习 1.这篇散⽂的中⼼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篇感⼈⾄深的⽂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亲的⼀⽚爱⼦之⼼。

这篇⽂章写于1925年10⽉,作者当时处于⼀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活的困顿,使作者的⼼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份特殊的感受。

故事发⽣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亲的失业,接⼆连三的灾难,⽗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微不⾄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使我们理解到⽗⼦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 背 影》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 背 影》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背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背影》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叙事散文。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与父亲分别的情景,描绘了父亲默默奉献、深沉关爱儿子的形象,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是进行情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散文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的把握仍有困难。

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应重点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父子情感的体现。

此外,学生对父爱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父爱的理解,提高感恩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情怀,提高传统美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难点:深入分析父子情感,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父爱的伟大。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拓展材料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情境创设。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朱自清先生的照片,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影》。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章情感。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父亲形象,畅谈自己心中的父爱。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优秀12篇)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优秀12篇)

背影教案设计《背影》教案(优秀12篇)《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

为大家带来的是《背影》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下面的12篇《背影》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背影教案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背影》教案篇一助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助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有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榜样作品。

(板书课题:背影)二、学生自助: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2.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较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较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3.文章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明线:父亲的“背影”。

暗线:父子深情。

三、求助互助: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较生动的动词有哪些?(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8篇)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8篇)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8篇《背影》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背影教案设计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背影》的优质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走进作者,掌握生字词。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主要语句。

能力目标: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

2、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标:1、认真体会稳重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爱。

2、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增进与父母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段落的分析,以及从文中体味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悟父爱,表达父爱教学准备多媒体器材、视频(电视散文《背影》)、课件教学方法读:朗读、范读、听读、默读等、引导分析法、讨论法、体验法等学生分析年龄特征:初二学生处于过渡期,具有动荡性、闭锁性等特征,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并存。

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闭锁给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来困难。

学科基础:本校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语文知识射入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合作探究,个别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依赖心强,不善于思考。

这些情况都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造成了阻碍。

对策:依然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采取一切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知难而进。

内容分析本课为名篇,重点要让学生体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时(早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2、通过自己的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3、掌握生字词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中心,并能划分段落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现给学生“背影”这一动作,问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哪一课?生答:背影。

二、读课文(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标注出比较生疏的、读不准的字词。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 的细节,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学习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以及背影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体会父爱的深沉,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背影。

比如,在晨曦中忙碌的清洁工的背影,在夕阳下蹒跚的老人的背影,还有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的警察的背影等等。

这些背影都承载着各自的故事和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背影》,作者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背影,这个背影让他终生难忘。

那么,这个背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主要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等。

2.背景介绍《背影》是朱自清于 1925 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回家奔丧完毕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突出了父亲的“背影”。

当时,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中光景十分惨淡。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更加显得珍贵和深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踌躇(chóu chú)迂(yū)蹒跚(pán shān)拭(shì)颓唐(tuí)琐屑(xiè)惦(diàn)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记叙的事件是什么?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我” 与父亲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场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背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背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背影》的情感内涵,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叙事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感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培养他们对家庭、父母之爱的珍视和感恩。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学生对亲情价值的感悟和感恩情怀的培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父亲深厚情感的表达。

激发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亲情的意义并表达对家人的感恩。

作者简介: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以其清新的文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著称。

《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爱的怀念和感激。

教学准备:《背影》课文PPT课件,包含朱自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亲情、父爱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眼中的亲情”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亲情、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亲情主题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背影》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蹒跚”、“潸然泪下”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深入探讨(15分钟)1. 细节描写: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如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 亲情价值:讨论亲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父爱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

初二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5篇)

初二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5篇)

初二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5篇)初二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篇1(一)课文重点和难点1叙事散文的选材;2叙事散文的结构;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1文章的线索;2文章的整体结构;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

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

(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

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

教师提问:(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

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

)(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潮作铺垫。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扩展思路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4.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通过仿写练习,激发创意思维,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5.强化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培养尊重父母、感恩图报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掌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蹒跚”、“攀缘”等,提升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突破写作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指导学生仿写课文的某个片段,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描写方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父母的背影?”(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家庭亲情和父母之爱的奥秘。
-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的情感发展和文章的构思布局。
举例解释:
-在课文分析中,重点讲解父亲买橘子的场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父亲的爱和牺牲精神。
-通过词汇练习,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如“蹒跚”形容父亲行走的样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2.教学难点
-难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简单的细节描写,传达深厚的父子情感。
5.探讨家庭亲情,引导学生关注父母关爱,培养感恩之心;
6.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知,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作者情感,提高同理心及情感认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背影知识与技能1.品味文章质朴的语言。

2.学习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4.理清线索,把握中心。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师生讨论;小组合作;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1课时1.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重点)2.重点探究,明确行文线索。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提问1:听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提问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分小组朗读、交流这些句子,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重点探究,明确行文线索提问3: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提问4: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可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自然段?明确:这两自然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提问5: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试试看,你能发现吗?明确:①“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回忆(惦记)背影;父亲买橘,细看(刻画)背影;父子分手,远望(惜别)背影;文章结尾,再现背影。

“背影”是文章的明线。

②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父子情深”是文章的暗线。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1.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2.品味语言,感悟父子情深。

(难点)3.分析写法,领悟文章特点。

(重点)4.联系生活,拓展写作空间。

(难点)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从而顺利转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提问1:体会加点动词的精妙。

语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①加点的词都是什么词性的词?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②为何用“攀”不用“抓”?③用“缩”字有什么好处?④“倾”字妙在哪里?明确:①动词。

动作描写。

强调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②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字多么令人揪心啊!③“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紧张啊!④“倾”字用得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微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这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感悟父子情深提问2: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体会话语中包含的感情。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明确: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也表现了父亲的坚强。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明确:“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明确: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嘱儿子来信以使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提问3: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写了自己四次流泪。

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①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②感动之泪(望父买橘);③不舍之泪(父子离别);④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提问4: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在咀嚼“背影”这一意象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与之相伴而生的泪水。

请细读课文,说说“背影”与泪水之间的关系?明确:“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背影”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所以本文以《背影》为题。

文中的“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

作者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感情真挚。

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者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在追寻审视父亲的“背影”的结果。

在这里,“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构思方式,也构成了这篇文章特有的情感结构空间。

目标导学三:分析写法,领悟文章特点提问5:小组讨论:本文有何写作特点?明确:①朴实无华的语言;②客观写实的白描;③细致入微的细节;④事件的真实;⑤观察的仔细;⑥情感的真挚。

目标导学四:联系生活,拓展写作空间提问6:《背影》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请运用这种方法,以《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为题,写一个片段。

示例:上学后,父亲的手是一双安慰我的手,我被人欺负了,或是受了委屈,父亲就常常用那双好大好温暖的手轻抚着我毛茸茸的小脑袋,说着安慰我的话,我顿时笑逐颜开,那不正是因为我喜爱父亲的手吗?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1.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及翻译9.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1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译: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

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译: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