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大四针灸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针灸的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直接的作用;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2如何理解<灵枢根结> “用针之要,在于知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流,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用针之要,在于知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流,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是言针刺治疗疾病的目的是在于调理阴阳,使之平衡,并且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精气充沛,形体与神气互相维系,神气得以内藏不泄.说明了调理阴阳平衡是针灸治病的根本原理.

3 “浅刺疾出”与“深刺久留”各适宜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辩证的何种病症?

“浅刺疾出”是指针刺浅,出针快,是常用的泄法手法之一,具有泻实清热疏风解表的作用,故适宜于八纲辩证中的表证热证实证和阳证. “深刺久留”是指针刺深而留针久,是常用补法手法,具有调补气血温阳补虚作用,适于八钢辩证中的里证虚证寒证阴证,在深刺久留的同时可配合灸法.

4针灸治疗原则?

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清热温寒,是针对疾病性质的治则;补虚泄实,是针对正邪偏盛偏衰的治则.

5何谓脏腑经络证治?

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诊查病情,进行八纲辨证,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侯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疾病所在部位是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以及病情的标本缓急。然后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辩证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借以使脏腑经络功能趋于调和,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6外感风寒证的主证及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外感风寒,肺卫失宣,则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因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因此感受风寒当取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为主,以针刺泄之,且可用灸法。

7试述邪热壅肺的病因病机症状及取穴治法。

肺居胸中,开窍于鼻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如感受热毒之邪客于肺中或风寒日久化热,致肺的宣发功能失职,其证多见咳嗽气喘,痰多黄粘,胸闷胸痛,身热口渴,或致鼻渊,鼻衄,喉痹,舌干质红而苔黄,脉数等。治宜手太阴手阳明为主,以针泄之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8痰浊阻肺的主证及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因湿痰内阻,痰浊壅肺,而影响肺气的清肃,则可致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胸胁支满而疼痛,倚息不得卧,舌苔白腻或黄厚,脉多弦滑或滑数。治宜取手太阴肺经或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针泄之,并可施灸。

9邪热伤阴的主证及治疗原则是什么?

若邪热伤及肺阴,也必致肾阴受伤,其症多见咳嗽、咽干、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等。治疗多去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穴位为主,也可取手太阴与足少阴经相应背俞穴等,针多用补法而禁灸。

10肺气亏损的主证及治疗原则是什么?

肺气亏损可见肺气不足之虚证,如咳嗽气短、痰液清稀,身寒,有时自汗、倦怠懒言、面色晄白舌质淡而苔白、脉象虚弱。治宜取手、足太阴经腧穴,及其有关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灸法并用。

11大肠虚寒的特点及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若寒邪外侵或内伤生冷及久泄久痢,都可使大肠虚寒,若寒邪外侵或内伤生冷致大肠内伤,其症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滑,脉象沉迟等。治宜取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及下合穴为主,可针灸并用,以散寒止泻。若久泄久痢致大肠虚寒,其症多见大便不禁、肛门滑脱,舌淡苔薄脉细弱,久病必致气虚下陷,治宜取足太阴、足阳明以及任脉穴位为主,可针补并灸,以补大肠之气,散大肠之虚寒。12大肠热证实证有哪些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如何?邪热侵于大肠,血气壅滞,其证多见便黄多糜,臭秽异常,肛门热痛,腹痛胀满,或便下鲜血,甚则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身热口渴。若热结而为肠痈,则腹痛据按,脚屈不能伸展,苔多黄燥,脉多滑数。治疗可取本腑募穴、下合穴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法宜泄不宜灸,以使邪热外泄。若积滞内停,邪壅大肠,其证多见大便秘结,或下痢不畅、腹痛拒按,舌苔黄厚、脉沉实有力或滑数,治疗可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法宜泄不宜灸,以行气通腑而除积滞。

13脾虚失运临床表现及治疗选穴?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以受养,为后天之本。脾气受损,运化失常,可见呕吐、腹胀、便溏、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甚则四肢不温,足跗浮肿,完谷不化,舌苔淡白,脉濡弱,治宜取足太阴、阳明经穴及其俞穴募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14热蕴于胃临场表现治疗原则

胃与脾同膜相连,同居中焦,胃脉络脾,若邪犯阳明、热蕴于胃,则可见身热,口渴引饮,喜冷恶热,恶人于火,易惊,谵妄,或食入即吐,或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治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泄法不灸。若风寒湿侵袭经络或脾胃蕴热循经上逆,则口唇生疮,口臭,颈肿,喉痛,齿痛龈肿,鼻渊,鼻衄,缺盆中痛,乳中肿痛,半身不遂,下肢经脉循行部位麻木不仁,或痿痹不用。治宜本经腧穴为主,针用泄法,或针灸并用。

15心有哪些病症,其中心阳不足的针灸治疗原则?心的病症:心阳不足、心阴亏损、心火上炎、痰火蒙心。心阳不足,治宜取本脏募穴、背俞穴或手少阴、手厥阴经经穴为主,一般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旨在益气助阳,温经复脉。

16心火上炎与心热移于小肠的证治有何不同?

心居胸中,其脉络小肠,而为表里,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心为一身之主,主血脉,主神志,心火上炎可见口腔糜腐,烦躁、喉痛、目赤痛,头痛,鼻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取手少阴心经穴为主,针用泄法。若心热移于小肠则可见心烦,口舌生疮,咽痛,小便短赤甚或溺血,茎中痛,小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取手少阴、太阳经腧穴及其募穴、下合穴为主,针用泄法。

17小肠疾病主要包括哪几个内容,主要有何症状,

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小肠病症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小肠寒证,小肠热证,小肠经证。小肠寒证多因饮食不节,贪食生冷,伤及中阳所致。症状有肠鸣泄泻,小便短少,腹痛喜按,舌苔白滑,脉迟等。治疗原则应取本经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也可兼取足阳明腧穴为辅,可针灸并施,以运肠胃。小肠热证主要由于心火下移所致,可见心烦,口舌生疮,咽痛,小便短赤甚或溺血,茎中痛,小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取手少阴、太阳经腧穴及其募穴、下合穴为主,针用泄法,以泄二经之火。若邪袭小肠经络,可见目赤、咽痛、颔肿、耳聋、头项强痛,小腹痛连及腰脐,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麻木不仁,痿躄不用等,治宜取手太阳经穴及其下合穴、背俞穴为主,针用泄法,或针灸并用。

18肾病证及针灸治疗特点是什么?

肾多虚证:肾主水,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主统摄一身水液而封藏精液,宜藏不宜泻,多为肾虚证或肾气亏损,封藏失权,或肾气劳伤,无力纳气,或肾阳亏损,阳虚水泛,或房劳过度,伤及肾阴,甚则耗肾精,相火妄动。治肾用针多用补法,或针灸并用,多灸为宜。①肾气亏耗,封藏失权而致阳痿早泄,溲多尿遗,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宜取本脏募穴、背俞穴及任、督、足少阴经腧穴,以灸为主,针用补法。②肾气劳作,无力纳气而至的短气喘促,动则尤甚,治宜取本脏募穴、背俞穴及任、督、足少阴经腧穴,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重灸为宜。③若阳虚水泛治宜取任、督、足少阴经腧穴,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多灸为宜。④若房劳过度,伤及肾阴所致的腰酸梦遗或干咳无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足太阳、少阴腧穴为主,或配手太阴、少阴经穴,针用补法。19试述三焦气化失常的证治?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其脉络心包而为表里,它与肺脾肾膀胱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体津液正常输布代谢等有赖于三焦的气化作用,若其气化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湿内停,则可见肌肤肿胀,腹中胀满,气逆腹冷,或遗尿,小便失禁,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滑。治宜取其募穴、背俞穴、下合穴及任脉腧穴为主,针灸并用。

20肝的病症包括哪些内容,其治疗原则是什么?肝的病症包括:肝气郁结、肝火亢盛、肝风内动、肝阴亏虚、寒中肝经五种。肝气郁结,治疗取本经腧穴为主,兼取足少阳、太阴、阳明经穴,针刺平补平泻,以通经气而疏肝木,兼以调冲任和脾胃。肝火亢盛治疗以本经腧穴为主,只泻不灸,以泻肝经亢盛之火。肝风内动虽有内风与外风之分,其治疗多以取本经穴位、督脉穴及十二井穴为主,针刺以毫针泻之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以泻风邪。肝阴亏虚,多因肾阴不足或肝火伤阴所致,治宜取足厥阴、少阴之经穴为主,兼取足少阳经穴为辅,针可补泻兼施,或平补瓶邪,使之补肝阴潜虚阳,禁灸。寒中肝经,若寒邪袭于经络其治疗原则针灸并用,以通经气散寒邪。

21试述胆经蕴热的证治?

胆附于肝,其脉络肝而为表里,其性刚直果断,胆为中精之腑,贮藏胆汁,若因湿热之邪而导致胆液疏泄功能失调,则可见头痛目眩,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胁肋胀满疼痛,寒热往来,黄疸,呕吐苦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宜取本腑的募穴、背俞穴及足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22针灸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3《灵枢·经脉》《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哪些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脉》提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