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分类依据评述

合集下载

被子植物分类学基础

被子植物分类学基础

(三)复果 是由整个花序发育成 的果实 (图4 - 55),也称聚 花果 (collective fruit)或花 序果。如菠萝的果实由许 多花聚生在肉质花轴上发 育而成;无花果的肉质花 轴内陷成囊状,囊内壁上 着生许多小坚果。
核桃•蒴果
白芨•蒴果
④ 角果。 角果是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 开裂干果,由二心皮的子房发育 而来。子房一室,后来由心皮边 缘合生处向中央生出假隔膜,将 子房分隔为两室。果实成熟时, 果皮沿两腹缝线裂成两片而脱落, 只留假隔膜,种子附于假隔膜上。 油菜、甘蓝、白菜的角果很长, 称为长角果 (siligue);荠菜、独行 菜的角果短阔,称为短角果 (silicle)
2.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分:直立茎、缠绕茎、攀缘 茎、匍匐茎、平卧茎
2.叶 每种植物的叶常有一定的形状,也是分类的基础, 并常以叶序、叶形、叶尖、叶基、叶缘、叶脉、托叶 等为依据。 1)叶序:指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常见的有:互生、 对生、轮生、簇生。
2)叶形:主要根据叶片的长宽比而定,常见的有: 针形、线形、剑形、披针形、卵形、圆形、 椭圆形、菱形、心形、肾形、三角形、扇 形等。
(2)闭果类:
① 瘦果 (achene)。
瘦果由1~3个心皮组成,内含一粒种子。成
熟时,果皮革质或木质,容易与种皮分离。一心
皮构成的瘦果如白头翁,二心皮瘦果如向日葵,
三心皮瘦果如荞麦。
② 颖果 (caryopsis)。 颖果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类型。果皮 薄、革质,只含一粒种子,果皮与种皮紧密愈 合而不易分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的果实。
花的组成、排列、位置与特定符号的对应关系表
花 被 花 萼 花 瓣 雄花 雌花 两性花 雄蕊群 P K C ♂ ♀ A 雌蕊群 辐射对称 左右对称 子房上位 子房半下位 子房下位 G * ↑ G G G

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

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

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重要的两大类裙,它们在自然界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种子植物是指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被子植物是指植物的种子内有胚珠被子叶包覆的植物,是植物界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一类裙。

而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界限,一直是植物分类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理解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共同点。

然后可以根据以下几个分类依据来分析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和通联:1. 种子结构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它们种子的结构。

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在外面的,没有被果实包围。

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则被果实包裹,形成了种子在果实内的结构。

这种差异也是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2. 胚珠的位置胚珠是植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胚珠位置也有所不同。

裸子植物的胚珠直接暴露在母体植物的雌蕊上,而被子植物的胚珠则被子房所包裹。

这种不同的胚珠位置也是区分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重要依据。

3. 胚乳的形成方式胚乳是种子中的一部分,由胚珠发育而来。

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胚乳形成方式也是它们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裸子植物中,胚乳通常由卵细胞发育而来。

而被子植物的胚乳则是通过二次受精形成的,在卵细胞和两极体的作用下发育成熟。

这种差异也是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区分点。

4. 种子发育过程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发育过程也有所不同。

裸子植物的种子发育过程相对简单,通常没有明显的休眠期。

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发育过程更加复杂,包括了休眠期的形成和释放等过程。

这种种子发育过程的差异也是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通过以上几个分类依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差异和通联。

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虽然在形态和生殖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它们又有着共同的生命特征和生物学规律。

通过对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类依据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植物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为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植物学》被子植物常见分科

《植物学》被子植物常见分科

未来学习方向和目标
深入学习被子植物分类学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深 入学习被子植物分类学,掌握更
多的分类方法和技能。
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除了被子植物分类学外,我还将拓 展学习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
植物资源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拓展植物学相关领域
我将关注植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 成果和前沿动态,了解植物学的 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被子植物常见分科的基本特征和 分类依据。
培养独立观察、分析和鉴定被子植物 科别的能力。
学习并实践被子植物分类的检索表使 用方法。
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
植物学实验常用工具
放大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 片等。
植物学实验常用试剂
碘液、甘油等。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观察并描述被子植物代表植物 的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
无性繁殖
通过植物体的一部分(如根、茎、叶 等)直接长出新个体。这种方式能够 迅速扩大种群数量,但遗传多样性较 低。
被子植物繁殖策略
一年生植物繁殖策略
以快速生长和繁殖为主,生命 周期短,适应于环境变化较大
的环境。
多年生植物繁殖策略
注重资源的长期积累和利用, 生命周期长,适应于较为稳定 的环境。
克隆繁殖策略
、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
根据形态特征,利用检索表对 被子植物进行科别的初步鉴定

对初步鉴定结果进行验证,通 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 业教师,确认鉴定结果的准确 性。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 部分。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01
分析被子植物常见分科代 表植物的形态特征,总结 各科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

恢复与重建的方法
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 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 样性保护等。
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
可持续利用定义
01
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人满足需求的能
力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定义
02
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
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的措施
03
推广有机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等。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法律法规、开展科学研究、实施人工繁殖和 再引入等。
濒危物种保护的意义
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定义
指通过人工干预,使受损 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稳 定的状态。
生态重建定义
指在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或 完全丧失的情况下,重新 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花卉产业
被子植物中的一些花卉具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花 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玫瑰、月季、茉莉等。
室内绿化
被子植物中的一些盆栽植 物适合在室内种植,具有 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吊兰、 绿萝、文竹等。
物种的保护
濒危物种定义
指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其种群数量减少,处于灭绝危险的野生动 物和植物种类。
提供栖息地
被子植物的多样性和结构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庇护所,如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 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
维持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被子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
遗传多样性
被子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为物种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有助于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生物威胁。
THANKS

被子植物的特征分类原则

被子植物的特征分类原则
“显花植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但是裸子植物的孢子叶球(球穗花(strobilus) 严格地说还不能看作真正的花,所以现在多数 学者如哈钦森(J.Hutchinson,1926)、塔
赫他间 可编辑ppt
1
被子植物
▪ (A.Takhtajan,1968)、克朗奎特 (A.Cronquist,1968、1981)等都采用狭义的 “显花植物”概念,即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 或显花植物(anthophyta)都仅指被子植物,不包 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因为有雌蕊,所以也称做雌 蕊植物(gynoeciatae)与高等植物中具有颈卵器 的其他类群相区别。
营养部分的残余。
助细胞和卵合称卵
器,是颈卵器的残
余。
9
可编辑ppt
9
由此可见,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
生活能力,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结构上比裸子植 物更简化。配子体的简化在生物学上具有进化的意 义。
10
可编辑ppt
10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 被子植物的分类,不仅把几十万种植物安在 一定的位置上(纲、目、科、属、种),还 要建立起一个分类系统,反映出它们之间的 亲缘关系。
可编辑ppt
12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 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根据一二个性状,就给一 个植物下一个进化还是原始的结论,这是因为:
蕊群4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称为花部。
可编辑ppt
3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 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数 量上、形态上有极其多 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 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于 虫媒、风媒、鸟媒、或 水媒传粉的条件,被自 然界选择,得到保留, 并不断加强造成的。
可编辑ppt

被子植物分类

被子植物分类

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是花、果实、种子等形态学特征。

其中,生殖器官比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

具体来说,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标准包括花的形态学特征(如花瓣数量、形状等)、果实的形态学特征(如大小、形状、种子的数量和形状等)以及种子的形态学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此外,根、茎、叶及其附属物也常作为分类标准。

在分类系统中,被子植物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两大类。

木兰纲包括7个亚纲、20个超目、71个目、333个科,百合纲包括3个亚纲、8个超目、21个目、77个科。

需要注意的是,被子植物各亚纲之间都不可能存在直接的演化关系,因此现有的分类系统只是基于形态学特征的划分,而不是基于演化关系的划分。

此外,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类系统和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兼容性和一致性。

被子植物分类学

被子植物分类学

• 三、被子植物分类方法概述 • 1、经典分类法:又称为传统分类法。其基本要
• • • 点是: (1)、以植物标本为基本的研究对象; (2)、以植物形态特征为主要的分类依据; (3)、以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植物细胞学、 植物化学、古植物学、植物生态学、遗传学等研 究的成果为辅助; (4)、以植物间的相似程度作为判定其亲缘关系 的依据。
• 3、化学分类学方法: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一 种以分析植物的化学成分、比较外形相似植物化学 成分的异同,从而判定其亲缘关系的植物分类方法。 该方法的研究条件要求较高,而且并不是全面分析 相似植物的化学成分,只是针对某些化合物的定性 或定量分析(例如:醌类、萜类和黄酮类),不能 单独使用,只能作为经典分类方法的的补充。具体 的应用事例有:见教材387~388页。 • ① 单种属植物海滨莎,究竟应在藨草亚科还是在刺 子莞亚科中(曾被国外学者放在刺子莞亚科中), 存在争议。经此方法研究发现其该属植物含有大量 的醌类物质,而刺子莞亚科却不含醌类,从而有力 的支持了将海滨莎属放在藨草亚科的观点。 • ② 在处理榆科榆属和朴属中的某些争议种的归属问 题时,经此方法研究发现榆属植物含有大量的黄酮 醇类物质,而朴属植物含有大量的葡基黄酮类物质, 从而解决了争议。
• (4)花 • 花的类型:典型花、不完全花、合瓣花、离瓣花、单被花、 双被花、多被花等; • 花序的类型:总状花序、圆锥花序、有限花序、无限花序、 伞形花序、伞房花序、聚伞花序、蝎尾状聚伞花序、头状 花序、隐头状花序、穗状花序、复穗状花序、肉穗状花序、 复伞形花序、复伞房花序等; • 花冠的类型:合生花冠、离生花冠;花冠镊合状排列、花 冠螺旋状排列、花冠覆瓦状排列、花冠向下覆瓦状排列、 花冠向上覆瓦状排列等; • 雌蕊的类型:单雌蕊、复雌蕊、离生复雌蕊、合生复雌蕊 等; • 雄蕊的类型:二强雄蕊、四强雄蕊、单体雄蕊、二体雄蕊、 多体雄蕊等。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Angiospermae )一、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1.有多种不同形态﹐包括乔木﹑灌木﹑藤木﹑草木﹔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

2.根﹑茎﹑叶发展完善﹐且能适应不同环境。

例如:水中﹑沙漠及盐碱地。

3.有真正的花。

花由花被(花萼及花冠)﹑雄蕊群及雌蕊群组成﹐花单性或双性。

4.胚珠包裹在子房内而非裸露在外。

5.传花方式多样化﹐可利用虫﹑鸟﹑水及风等媒介。

6.繁殖过程出现双受精现象﹐形成胚胎和胚乳。

7.受精后﹐胚珠形成种子﹐子房继续发育形成果实﹐有助保护和散播种子。

二、被子植物的基本分类被子植物门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和双子叶植物(木兰纲),分类依据主要如下表所示:(一)木兰纲木兰亚纲:木兰目 Magnoliales木本。

花单生或为聚伞花序,花托显着,花常两性,花部螺旋状排列至轮状排列;花被多为3基数;雄蕊6至多数,偶3;心皮离生,多数至1个。

胚乳丰富,胚小。

花粉单孔,无孔或双孔。

本目包含木兰科(Magnoli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等10科。

木兰科 Magnoliaceae花程式:*P6-15 A∞ G∞木本。

常绿或落叶乔、灌木。

单叶互生,全缘或浅裂,叶脉羽状,有叶柄;托叶大,包被幼芽,早落,在节上留有托叶环。

花大型,单生,两性,辐射对称;花被3基数,常为同被花;2至数轮;每轮3一4片,分离,覆瓦状排列,通常带肉质,有时外轮较小,呈萼片状;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在伸长的花托的下半部;花丝短而扁平,花药长,药2室,纵裂;雌蕊多数,稀少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伸长花托的上半部。

聚合蓇葖果球状或穗果状,,稀为带翅的坚果。

种子胚极小,藏于丰富油质的胚乳中。

成熟时常悬挂在由珠柄部分的螺纹导管展开而形成的细丝上。

胡椒目Piperales草本或木本。

茎内维管束分散,似单子叶植物。

单叶全缘,有油细胞,常含辛辣味,有托叶。

花小,无花被,生于苞腋,密集成穗状花序;雄芯1—10;心皮分离或结合;种子有胚乳,胚小。

被子植物的分类

被子植物的分类
识别要点:木本,茎皮纤维发达,常有乳汁。单叶互生,
花 小,单性,各种花序,单花被,4基数。坚果、核果聚成各 式 的聚花果。
花程式:♂ : * K4-6 C0A 4-6 ♀: * P 4-6 C0 G(2:1)
常见及重要植物
植物学 第八章 被子植物
Ⅰ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木兰纲Magnoliopsida) 五、胡桃科 (Juglandaceae)
识别要点:木本。单叶互生,羽状脉直达叶缘,叶锯齿较
尖硬。雄花具葇荑花序,雌花单生或三朵为一簇聚伞花序, 常无花瓣,子房下位,坚果位于壳斗或封闭的总苞中。
花程式: *♂:K(4-8)C0 A 4-20
♀: K(4-8)C0 G(3-6:3-6:2) 常见及重要植物
2、主根不发达,具有须根系
3、茎内维管束常散生,无形成层 ,通常不能加粗。
4、叶常具网状脉 5、有乔木、灌木和草本
4、叶常具平行脉或弧形脉 5、以草本为主
6、花部通常5或4基数,极少3基数。 6、花部通常3基数,极少4基数 ,绝无5基数
7、花粉的萌发孔常有3个
7、花粉的萌发孔常有1个
植物学 第八章 被子植物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玉兰植株
玉兰花枝
玉兰花解剖
玉兰 雌雄蕊
玉兰果枝
植物学 第八章 被子植物
Ⅰ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木兰纲Magnoliopsida) 一、木兰科(Magnoliaeae)
代表植物解剖: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 科的一般特征
识别要点:木本。单叶互生,托叶痕明显。树皮、叶和花
三、毛茛科(Ranunculaceae)
代表植物解剖 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

第三章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

第三章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

第三章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第一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一、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已有的植物化石研究资料表明,被子植物几乎是在距今1.4万年前的白垩纪突然地同时兴起的。

由于至今尚未发现任何花的化石,因此,被子植物的分类在参照零星的化石资料的同时,主要根据现存被子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尤其是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为分类的主要依据,有时植物的解剖结构特点也用作分类的参考。

近几十年来,染色体形态和数量、生物化学成分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对被子植物的某些科、属的分类和系统位置的明确起到重要作用,更加有利于反映出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根据多数学者的观点,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特别是花和果实向着更加经济、高效、适应多种环境、有利于传种接代和种族繁衍的方向演化发展,由此总结出了有关被子植物特征性状的一般演化规律和分类原则,现列表归纳如下:应当指出,不能简单地根据植物的某一性状来判断植物的进化地位,应当联系各种性状综合地加以分析。

因为某种植物的各种性状在演化上并不是同步的,往往同一植物体上有的为进化性状而有的却保留着原始的性状。

例如,对于一般植物而言,两性花、胚珠多数、胚小是原始的性状,而在兰科植物中却是进化的标志。

二、双子叶植物纲与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习性乔木、灌木和草本大多数为草本根系多为直根系多为须根系茎的维管束排列成园环状,星散状排列,无形成层,无次生结构有形成层和次生结构叶脉常为网状叶脉平行脉或弧形脉花基数多为4或5 3胚具两片子叶具一片子叶第二节、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知识一、茎(一)茎的生活习性植物茎的生活习性是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根据茎的性质,可将植物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种类型。

1.木本植物(wood plant)乔木(tree)乔木有明显的主干,通常树干高大。

如松树、银杏等。

灌木(shrub)主干不明显,比较矮小,常基部分枝。

如紫荆、月季等。

2.草本植物(herb )一年生草本植物(annual herb)生活周期在一年内完成。

第四章:被子植物的分类概述

第四章:被子植物的分类概述

被子植物概述——特征
▪ 2、被子植物具有果实:开花后,经传粉 受精,胚珠发育成种子,心皮闭合成的 子房也发育成果实。可以保护成熟前的 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 3、具有双受精作用:被子植物的花粉粒 具2个精子细胞和营养细胞。受精作用时, 1个精子细胞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成合 子(受精卵)发育成二倍体的胚;另一 精子细胞和营养细胞则与胚囊中的两个 极核细胞结合成受精极核,并发育成三 倍体的胚乳。
▪ 18、双珠胚比单珠胚原始。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 在被子植物可分为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 物纲,两个纲的基本区别如下表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1、直根系常有发达主根 须根系,无明显主根
2、叶常具网状脉,无叶鞘 叶常具平行脉,叶具鞘
3、茎内维管束排成圆筒状 茎内维管束散生
4、具形成层,有次生生长 无形成层,无次生生长
排列比轮状排列原始;
被子植物概述——演化规律
▪ 7、花被同型是原始的辐射对称是原始的,两侧对称 或不对称是次生的;
▪ 9、下位花(子房上位)是原始的,周 位花较高级,上位花最高级;
▪ 10、花各部分离是原始的,合生是进化 的;
▪ 11、花各部多数比少数原始;
▪ 2、多心皮起源学说(一元论):认为 被子植物起源于共同的多心皮离生的被 子植物祖先,演化出现在所有类群。
▪ 主要代表有: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 奎斯特、达格瑞等。
▪ 3、多元起源说:认为现代被子植物起 源于多个不同的祖先,并平行演化出现 代各类群。
▪ 主要代表有:田村一夫、胡先萧等。
被子植物概述——分类
第三章:被子植物概述
▪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 ——被子植物(Angiospermous):具 有真正的花,胚珠由心皮(carpel)所 包裹,并形成子房,最后发育成果实的 高等植物类群。

被子植物的特征分类原则

被子植物的特征分类原则
被子植物的特征分类原则
$number {01}
目 录
• 形态特征 • 生殖特征 • 生态特征 • 遗传特征 • 系统分类原则
01 形态特征
根系类型
直根系
主根发达,明显区别于侧根,主 要见于双子叶植物,如大豆、棉 花。
须根系
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 不定根发育成须状根系,主要见 于单子叶植物,如小麦、葱。
完全花
一朵花中同时具有萼片、花瓣、 雄蕊和雌蕊,如牡丹、月季。
不完全花
一朵花中部分缺少或全部缺少上 述四部分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
如杨树花、黄瓜花。
果实类型
真果
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外有果皮和果 ,如苹果、梨。假果果实除子房外,还有其他部分参与果 实的形成,如无花果、石榴。
02 生殖特征
花粉形态
优点
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受环境 影响,可直接反映基因组的变异。
基因组学技术
01
定义
基因组学技术是指对生物体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技术。
02
应用
在被子植物分类中,基因组学技术可用于研究植物基因组的变异、进化
机制和系统发育过程,为植物分类提供更全面的遗传学信息。
03
优点
能够全面揭示基因组的变异和进化模式,提供更深入的遗传学信息,有
繁殖方式
01
02
03
有性繁殖
通过花粉和胚珠的结合产 生种子,这是被子植物最 普遍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通过分株、根茎、块根等 方式繁殖,如竹子和草莓。
孢子繁殖
某些蕨类植物通过孢子进 行繁殖。
04 遗传特征
DNA指纹技术
定义
DNA指纹技术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个体或物种基因组DNA的差异 来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一、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1.有多种不同形态﹐包括乔木﹑灌木﹑藤木﹑草木﹔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

2.根﹑茎﹑叶发展完善﹐且能适应不同环境。

例如:水中﹑沙漠及盐碱地。

3.有真正的花。

花由花被(花萼及花冠)﹑雄蕊群及雌蕊群组成﹐花单性或双性。

4.胚珠包裹在子房内而非裸露在外。

5.传花方式多样化﹐可利用虫﹑鸟﹑水及风等媒介。

6.繁殖过程出现双受精现象﹐形成胚胎和胚乳。

7.受精后﹐胚珠形成种子﹐子房继续发育形成果实﹐有助保护和散播种子。

二、被子植物的基本分类被子植物门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和双子叶植物(木兰纲),分类依据主要如下表所示:(一)木兰纲木兰亚纲:木兰目Magnoliales木本。

花单生或为聚伞花序,花托显着,花常两性,花部螺旋状排列至轮状排列;花被多为3基数;雄蕊6至多数,偶3;心皮离生,多数至1个。

胚乳丰富,胚小。

花粉单孔,无孔或双孔。

本目包含木兰科(Magnoli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等10科。

木兰科Magnoliaceae花程序:*P6-15A∞G∞木本。

常绿或落叶乔、灌木。

单叶互生,全缘或浅裂,叶脉羽状,有叶柄;托叶大,包被幼芽,早落,在节上留有托叶环。

花大型,单生,两性,辐射对称;花被3基数,常为同被花;2至数轮;每轮3一4片,分离,覆瓦状排列,通常带肉质,有时外轮较小,呈萼片状;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在伸长的花托的下半部;花丝短而扁平,花药长,药2室,纵裂;雌蕊多数,稀少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伸长花托的上半部。

聚合蓇葖果球状或穗果状,,稀为带翅的坚果。

种子胚极小,藏于丰富油质的胚乳中。

成熟时常悬挂在由珠柄部分的螺纹导管展开而形成的细丝上。

胡椒目Piperales草本或木本。

茎内维管束分散,似单子叶植物。

单叶全缘,有油细胞,常含辛辣味,有托叶。

花小,无花被,生于苞腋,密集成穗状花序;雄芯1—10;心皮分离或结合;种子有胚乳,胚小。

被子植物主要类群的分类与特征

被子植物主要类群的分类与特征
被子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和孢子繁殖。种子繁殖是最常见的繁殖方式,通过种子发芽生长成新的植物个体。无性繁殖是通过植物的营养器官如根、茎、叶进行繁殖,如分株和地下茎。孢子繁殖是某些植物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繁殖方式,如蕨类植物。这些不同的繁殖方式使得被子植物在自然界中得以广泛分布和繁衍。
主要类群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一般具有较大的叶面积和较长的茎,适应于光合作用和水分吸收;单子叶植物则具有较短的茎和较小的叶子,适应于储存营养物质和耐旱。
主要类群的特征
被子植物的被子是由果皮和种皮共同形成的,包括表皮、细胞壁、细胞间隙等。被子植物通过花粉受精形成种子,种皮则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此外,果皮通常也具有保护和吸引传粉者的作用。
3.菊亚纲植物在农业和园艺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菊亚纲植物是许多园艺花卉和蔬菜的来源,如菊花、向日葵、油菜等。它们也是许多农业作物的天然防虫剂,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菊亚纲植物还具有药用价值,如蒲公英、菊花等在中药中广泛应用。
4.菊亚纲植物分类特征菊亚纲植物的花冠形态多样,包括管状、舌状、辐状等。
莎草科是一类重要的单子叶植物,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许多莎草科植物是重要的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等的重要共生者。它们通过提供营养物质和庇护场所等帮助农作物生长,同时农作物也为莎草科植物提供了必要的生长条件。这些特点使得莎草科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百合科植物是一类重要的单子叶植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适应性。例如,郁金香、百合等植物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长,适应各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此外,百合科植物的观赏价值也很高,许多种类被广泛用于园艺和观赏用途。这些特点使得百合科植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被子植物的简介

被子植物的简介

被子植物的简介被子植物是指种子植物中的一类,其种子在果实内成熟后,由果实的一部分或全部包裹着。

被子植物是地球上最大的植物群落之一,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植物,如花草、树木等。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被子植物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分类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的一个门,包括了大约30万种植物。

根据植物的特征和进化关系,被子植物被分为两个类群: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通常为长条状,如玉米、水稻等;而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则呈现出两片对称的形态,如向日葵、玫瑰等。

二、特征被子植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们的种子在果实内成熟后被果皮所包裹。

这种包裹保护了种子免受外界的伤害,也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此外,被子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茎直立,可以支撑植物的体型;叶片广泛而多样,不同的植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生长需求,形态和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三、生命周期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和繁殖四个阶段。

种子发芽是被子植物繁殖的第一步,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开始发芽生长。

幼苗生长阶段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能量,利用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并逐渐形成根、茎和叶。

开花结果是被子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们通过花朵吸引昆虫或风力传粉,从而完成了繁殖的过程。

最后,果实成熟后,种子被包裹在果皮内,等待传播到新的地方。

四、生态意义被子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量转化为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

其次,被子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调节大气中的气体组成,维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被子植物还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维护水文循环。

同时,被子植物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药用植物,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它们以果实包裹种子为特征,具有丰富的形态和结构。

被子植物的特征、分类原则

被子植物的特征、分类原则
▪ 常可见到,在同一植物体上,有些性状相当进 化,另一些性状则保留着原始性;而另一类植物恰 恰在这些方面得到了进化,因而,不能一概认为没 有某一进化性状的植物就是原始的,如对常绿植物 与落叶植物的评价。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 被子植物分为两个纲——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
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它们的基本区别如下:
被子植物的特征、分类原则
第10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一词,早在1732年林奈就提到过,但 林奈只是用以说明玄参科的种子生于蒴果内, 区别于唇形科、紫草科的露出的小坚果的,而
这3个科都是属于被子植物的。 直到1851年荷夫马斯特(Hofmeister)才第一 次把被子植物单独列出来,并和裸子植物一起
6
(三)具有双受精现象
双受精现象,即两个精 细胞进入胚囊以后,1个与
▪ 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另1
个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 3n染色体,发育为胚乳, 幼胚以3n染色体的胚乳为 营养,使新植物体内矛盾 增大,因而具有更强的生 活力。所有被子植物都有 双受精现象,这也是它们 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7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 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根据一二个性状,就给一 个植物下一个进化还是原始的结论,这是因为:
▪ (一)同一种性状,在不同植物中的进化意义不 是绝对的
▪ (二)各器官的进化不是同步的。 ▪ 如对于一般植物来说,两性花、胚珠多数、胚小
是原始的性状,而在兰科植物中,恰恰是它进化的 标志。
▪ 被子植物构成了最壮丽的地球植被景观,表现在 体态极其多样性,组织分化最复杂,与传粉方式相 联系,生殖器官高度特化。
▪ 我国的被子植物有3164属,约26085—27073种 (李锡文,2019)。在中国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在 系统发育上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种类,是研究被子植 物起源和演化的最好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西南大学国内博士访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陈仁芳(1955-),男,湖北孝感人,在读博士生,副研究员,从事桑资源及分类研究。

*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henlq0206@163.com。

收稿日期2008!04!07被子植物的分类,经历了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的阶段,目前已发展到系统发育分类阶段[1]。

近代生化[2-3]、染色体[4-5]、分子生物学[6-8]、超显微结构[9-10]等应用于系统分类研究几乎没有停止过,学者们致力于建立一个自然的、令人信服的自然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的分类,不仅要把几十万种植物安置在一定的纲、目、科、属、种,而且还要建立起一个分类系统,并力求在分类系统中能反映出它们的亲缘关系。

由于被子植物几乎找不到任何花的化石,因此,被子植物分类是一件很难的工作,被达尔文称之为“讨厌之迷”。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分类,尽可能地反映出它的起源与演化关系[11]。

1形态学资料形态学资料是一种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在实际应用中最为方便,所以在分类上应用最广。

目前被子植物的分类和命名主要还通过形态学的资料进行[12]。

在被子植物形态特征中,花果的形态特征比根、茎、叶的形态特征更重要,尤其是花的形态特征[13]。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运用形态学特征并不能解决被子植物分类的一切问题,遇到关系比较复杂的类群,尤其是在探讨类群的亲缘关系时,必须运用新的仪器和手段,寻找更为可靠、全面的分类学依据,从而也使经典分类学从单一的依靠形态学资料,逐渐发展到利用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资料,使分类学发展成为多学科结合的综合学科[14-15]。

2细胞学资料细胞学资料用作分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分类学家所重视。

细胞分类学又称染色体分类学,是利用细胞学性状特征,研究植物的自然分类、进化关系和起源的一门科学[4]。

有的学者又称之为细胞系统发育(cytophylogeny)或核系统学(karyosystematics),有些学者干脆就称其为染色体系统发育(chromosomephylogeny)或染色体分类(Chromosomaltaxonony)。

细胞分类学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1908年McClung就讨论了细胞学与分类学的关系,但细胞分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情。

1921年,Bclling创立了染色体压片技术,推动了染色体的广泛研究[5]。

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及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才使细胞分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染色体的数目染色体数目作为分类性状的价值,在于它在一个种内通常恒定。

一般认为,被子植物中原始类群染色体基数为7(或在7左右),如果染色体倍性高,通常被认为是进化类型。

2.2染色体形态结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着丝点位置、随体、主隘痕、次隘痕)和排列等特征的总和称为核型。

一般认为,不对称核型是进化的。

2.3染色体带型随着细胞染色技术的发展,可以用不同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显示不同的带型,有C带、N带、G带和银染。

不同带型反映染色体化学成分的差异,不同物种或同种类不同类型有各自不同的带型特征,由此为植物分类提供依据。

2.4染色体行为研究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配对行为,分析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称为染色体组分析(genomeanalysis)。

染色体组分析(及染色体组之间的配对行为)常用来揭示种间的亲缘关系,可以解决形态分类难以解决的遗留问题,是被子植物分类重要的补充。

但细胞分类学证据信息量有限,保守的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形式并非为某些特定的被子植物分类依据评述陈仁芳1,2,陈龙清1*,余茂德2(1.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400716)摘要评述了被子植物分类依据。

形态学资料应用最广,是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但形态分类并不能解决被子植物分类的一切问题。

细胞学资料是植物分类的重要补充,它可以解决形态分类难以解决的遗留问题。

化学资料可为某些属及属以上的类群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现代分子生物学资料能解决植物分类上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级分类阶元的归属问题,对建立系统发育树有重要的帮助。

微形态学也给被子植物分类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在应用这些资料时,一定要参考形态资料,综合考虑,才能建立一个真正能反映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

关键词被子植物;分类;依据中图分类号Q94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8)17-07082-02ReviewofClassificationBasisofAngiospermCHENRen!fangetal(CollegeofHorticultur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0)AbstractThebasisofangiospermclassificationwaselucidated.Morphologicaldatawereusedwidely,whichwasthebasisofangiospermclassification,especially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genitalia.However,morphologicclassificationcouldnotsolvealltheproblemsinangiospermsclassification.Cytologydatawasanimportantsupplementforclassificationofplant,whichcouldsolvetheremainingquestionthatthemorphologicclassificationdifficulttosolve.Chemicaldataofferedimportantcluefortheevolvementproblemsofsomegeneraandupwards,modernmolecular!biologyinformationcouldsolvesomelong!controversialproblemsinplantclassification,especiallytheascriptionproblemofsomehighclassificationsteps,andhadgreathelptobuildsystemdeveloptree.Micromorphologyalsoprovidedvaluableinformationforthetaxonomyofangiospermclassification.Classificationwastheinstrument,andtheaimwasusing.Whenusingthesedata,morphologicdatashouldbeconsultedwithcomprehensiveconsideration,andtheclassificationsystemcouldbeconstructedandreallyreflecttherelativerelationshipofangiosperm.KeywordsAngiosperm;Category;Basis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8,36(17):7082-7083,7097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卢瑶有机体所特有,而可以出现在很不相同的类群中。

因此,仅仅依靠单一的细胞分类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才能揭示物种间亲缘关系。

3化学资料植物化学分类学(chemicalplanttaxonomy)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分类阶元所含化学成分的特性和合成途径,探讨和研究各化学成分(主要是特征性成分)在植物系统中的分布规律。

人们很早就知道不同生物,特别是高阶元间在化学组分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带有各自起源上的信息。

植物化学分类主要是研究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大多是废物、储藏物、色素、毒素、香素、结构单位或疏水剂等,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生物碱、黄酮类、糖类、酚类、β硫代葡萄糖苷酯、氨基酸、萜类、挥发油、鞣质、蜡质以及碳水化合物。

由于次生代谢物在植物界的分布存在间断性,使之成为研究植物分类有价值的资料。

生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即表信息分子)是从生物早以建立的代谢途径产生的,如果检测到某一生物有某一表信息分子,就可断定有某一特定代谢途径。

某一特定代谢途径又是由酶催化完成的,就可推断这一生物DNA上有该系列酶的基因。

因此可以说,表信息分子是基因(酶座位)在分子水平的表现型。

但不是所有植物都含有某一类表信息化合物,因此化学分类不能应用于整个植物界,只能解决由形态分类遗留下来的某些疑难问题,目前主要用于药材的分类。

4分子分类学资料分子分类学(molecularsystmatics)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是检测、描述并解释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

早期主要是血清免疫方法,但研究不规范,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

20世纪30~40年代后采用仪器定量免疫沉淀反应,50年代采用凝胶免疫扩散及60年代采用免疫电泳、微量补体技术,使血清学有了可靠的方法,才开始在分类学上得以应用。

蛋白质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是因为蛋白质分子是基因表达的产物,不同的植物含有的蛋白质不同,由此来评价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这一时期在一个基因一种酶,生物体内存在大量的等位酶的多态性学说的推动下,掀起了长达20多年的等位酶研究。

常用的同功酶(或等位酶)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以及脂酶等。

现代分子分类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DNA遗传结构和遗传功能的阐明,确认了核酸和蛋白质是生物信息量最大的分子。

现代分子分类学应用于植物分类是20世纪90年代,一经应用就解决了植物分类上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阶元的分类归属问题,也为各个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出了许多新的设想。

4.1生物基因组DNA中G+C含量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配对有2种形式:A"T与G"C,每个物种的DNA都有特定的G"C含量,不同物种的G"C含量是不同的。

亲缘关系越远,其G"C含量差别越大。

由此,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

4.2DNA分子杂交不同物种的DNA上的碱基序列各不相同。

DNA是由2条反向、平行、互补的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配对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双螺旋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