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胜学》译文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之【军形第四】原文及翻译文

《孙子兵法》之【军形第四】原文及翻译文

《孙子兵法》之【军形第四】原文及翻译文原文:【军形第四】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军形第四】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

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

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

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

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

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

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

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要含义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要含义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要含义《孙子兵法》的势篇,真的是个宝藏啊!势这个词儿,听着就挺厉害,对吧?它不是说你手里有多少兵力,而是讲究你怎么把这些兵力用到极致。

想象一下,打仗就像打篮球,光有好球员不够,得会传球、配合,才能把优势发挥出来。

孙子提到的“势”,就是这个意思。

要懂得掌握时机,顺势而为,那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比如说,当敌人疲惫的时候,你就得猛攻,像狮子捕猎,悄悄接近,突然发力,才能一击必杀。

再说说“势”的变化,这可是一门学问。

局势是瞬息万变的,你要像海鸥一样,随风而行,懂得何时高飞,何时低伏。

孙子说,好的指挥官能在平静中看出风云变幻,听到敌人的脚步声,就像你能在嘈杂的街道上听见自己的朋友叫你。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你得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战斗中,适应变化就是胜利的关键。

就像打牌,不是每次都能抓到好牌,但你得会打出一手好牌,懂得见风使舵。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势到底咋用?简单说,就是要学会利用环境和形势。

比方说,假如你在比赛中,能利用场地的优势,选择风向、阳光这些“小细节”,就能为自己赢得先机。

用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别总想着硬碰硬,有时候灵活点儿,转个弯,反而能轻松过关。

孙子还强调,掌握势的同时,得懂得隐忍,学会等待。

战场上,有时候不必急于求成,保持冷静,找到合适的时机出击,胜利就会自然而然降临。

再来聊聊势和团队的关系。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团队合作才是王道。

孙子教我们,指挥官要能够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个成员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就像一个乐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指挥得当,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那就成了噪音,绝对是输得一塌糊涂。

这种协调和沟通的能力,正是“势”的体现。

你得会用“势”把大家的力量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打出漂亮的配合。

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时刻变化的形势让人眼花缭乱,你得时刻保持警惕。

孙子说,聪明的将军总是能预见敌人的动向,做到心中有数。

就像你在追剧时,能猜到剧情的发展一样,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反应。

何博士备论译文

何博士备论译文

何博士备论译文
《备论》又称《何博士备论》,是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写的一部重要兵学著作。

由于原文篇幅较长,这里仅能提供部分内容的译文。

以下是其中一段的译文:
原文:战必胜、攻必取者,将之良能也。

甚哉!嗟乎!素非有忍於士也,以为士之必死者乃所以决生,必生者乃所以决死故也。

译文:作战必胜,攻城必取,这是将领的优秀才能。

多么令人赞叹啊!然而,这并不是说将领对士兵残忍无情,而是认为士兵只有抱定必死的决心才能求生,只有抱定必生的决心才能赴死。

另外,关于杨素的部分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杨素治军,严而有恩,每临战阵,必以身先士卒。

素之所使以陷阵者,其选锋之谓欤。

译文:杨素治理军队,既严格又充满仁爱。

每次面临战阵,他必定身先士卒。

他所派遣去冲锋陷阵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精锐之士。

请注意,以上译文仅供参考,由于原文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可能较为复杂,译文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如有需要,建议查阅更详细的译文或相关研究资料。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韩愈是中国唐代的伟大文学家、文化名人之一,他是唐代文化思想的杰出代表。

他的《杂说四》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章,对于我们理解并推崇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杂说四》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解读,探讨韩愈思想的深远影响。

《杂说四》的原文是:“禹、汤、文、武、战、景、文、武,八代相继,夏为禹、汤,商为文、武,周为战、景、文、武。

自天子舜以来,但读圣人之书,未能通其意者,未有舟楫能济者,薄田不能给者,未有宾客不尽酒食善言者也。

君子于阳城之濠以内,不知有阳,不知有阳者,小人也。

小人以一马食三千人也,君子不胜其忧也;一车载冒而山不倒者,小人也,君子不胜其喜也。

小人稚嫩之情,思念所失;君子躁岑之气,恐落物象,扰其缀阳;小人皓首而不入诸侯之亲;君子行有清容,里有射御,出有衣冠,典有车马。

小人跽乎堂上而不趋下,寅乎到侧而不敢坛;君子易之笑以待其满也;笑者不以杂笑,不以周笑;毛好事以待生而不止,此君子之道也。

犹佺儿齱之草,毛輗之体也;始以信人,不知人置也;乐檠弦之音,美择人、物之趣也。

”这段文章主要谈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韩愈借用历史上的君主和王朝的典故,以反映人类社会的兴衰盛衰。

他指出,古代的君主们通过阅读圣人之书,并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取得帝王之位。

然而,对于那些未能通达圣人意义、不能给人们提供生活资料和不懂待人接物之道的人,他视之为小人。

韩愈通过阳城的典故来进一步阐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不仅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学识,而且在行为举止上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素养和品德。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文章中还谈到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对人的待遇。

君子对待人事物时,既有用心的微笑,又不以别人的过失和遗漏来嘲笑或嘲讽。

他们始终以诚信和值得信赖的姿态对待他人,并竭尽所能地助人为乐,而不以私利为重。

此外,韩愈还通过对佺儿齱草和檠弦音乐的抒发,来比喻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如佺儿齱之草,庄重而坚贞;君子的言行举止,如檠弦之音,既乐于选择优秀的人和事物,又美妙而和谐。

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下)

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下)

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下)【原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①;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②。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③。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④。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⑤。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⑥。

治乱,数也⑦;勇怯,势也⑧;强弱,形也⑨。

【注】①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郭化若说:“这里用水这一物质,在迅猛奔流的运动中产生的冲力和能量能冲走石头作比喻,说明‘势’的含义。

即指挥军队作战行动迅猛有力,就能加大对敌的优势而易于取胜。

”陈宇说:“孙武在本篇中所说的‘势’,不管是指形势、态势、位势,还是气势、优势,其基本含义都落脚到一种‘力’。

”“在战争中,主要是指军事力量的优化集中、妥善运用和充分指挥,表现为战场上有利的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

”激水,湍急的流水。

疾,快,急速,迅猛。

漂石,指湍急的流水使河床上的石头漂浮起来。

②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鸷鸟,指鹰、雕、鹫之类凶猛的禽鸟。

毁折,指猛禽捕捉擒杀弱小的鸟雀。

节,郭化若说:“节,即距离。

这里指接敌距敌愈近,则发起冲击时愈能迅速而突然。

这就是‘节’的含义。

”李零说:“‘节’是什么?就是出击的时机和节奏。

”③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郭化若说:“《孙子》出奇造势的中心命题就是这里所说的‘势险’和‘节短’。

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隐蔽地接近敌人到最短距离,突然地猛烈攻击敌人。

这种战术原则,至今仍可资借鉴。

”④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朱军说:“以‘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来比喻战时部队集中,人人逞勇,个个欲战的待动状况,只待一声令下,便能发动。

在这时刻,即指挥员采取决心、下达命令的节骨眼的关键时刻,其节是很短的,决心的节,只存于方寸之间。

本段用两个比喻说明在战争中既要运用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又要做到机动迅猛,才能发挥威力;既要近战,又要有节制地运用兵力,……其次,还说明战时用兵‘势险’、‘节短’之意,表示指挥员的决心既要正确又能及时,始能不误战机。

山东省枣庄市市第四十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市第四十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市第四十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

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养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

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惠,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势篇》一、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始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二、译文: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

打敌大部队如同打敌小部队一样,这是方阵的排列组合问题。

全军能在遭受敌人的进攻时而不会失败,这是“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

军队进攻敌人如同用石头打鸡蛋一样,这是“避实就虚”的正确运用问题。

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

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

入而复出,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就像四季的更迭。

乐音不过五个音阶,可是五个音阶的变化,就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种色素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样味道,可是五样味道的变化,就尝不胜尝。

作战的战术不过“奇”“正”,可是“奇”“正”的变化,就无穷无尽。

“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湍急的水,飞快地奔流,以致能漂移石头,这就是流速飞快的“势”。

粤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单元18心术粤教选修2

粤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单元18心术粤教选修2

18 心术一、基础训练1.关于本文的主旨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阐述了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说明了为将之道,首在治心。

B.本文主要说明了选用人才的正确方法,告诉人们如何选用人才。

C.本文主要说明了如何才能成为好的将领,如何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

D.本文主要说明了战争的种类以及各种战略战术。

2.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翻译:凡是将领,应该足智多谋,威严肃穆;凡是士兵则应愚昧无知。

B.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翻译:泰山在你面前崩塌,脸色也不改变;麋鹿在你左边跳跃,眼睛也不转动。

C.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

翻译:站在高处握剑,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

D.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翻译:徒弟的手遇到蜥蜴,吓得变了脸色不敢向前。

3.第三段主要说明了什么?()A.主要说明了用兵之道。

B.主要说明了将士之欲。

C.主要说明了战争之道。

D.主要说明了动兵之道。

二、课堂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

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势胜经

势胜经

《势胜学》简介:帝王以驭势得天下,将相以借势得长久,商贾以度势得富贵,常人以附势得平安。

揭示得势失势之玄机。

也许,真的像有人所说的,中国文化是一种谋略型的文化。

但是,当下谋略类书籍的流行,却似乎与所谓的“谋略型中国文化”并无太大的关系,起码没有本质的联系。

因为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谋略,而“谋略”的深处一定是文化。

对“势”的关注,许多人是缺乏的;对“势”的认识和作用,多数人是模糊的;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掌权者需要,普通人同样需要。

这是《势胜学》给予世人的最大警示。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

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

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

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

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幸运的是,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

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势胜学》一书给予强者是如虎添翼,给予弱者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是制胜的理念,更是如何制胜的行动指南。

势胜学原文,附参考译文在原文下面。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势胜学》及译文

《势胜学》及译文

。善于发挥威势作用的人,就会尊贵;只会
不减其德。小人倚强,)重视,神灵即使再遥远也不可以疏忽怠慢。
凡事要早做准备;一个人只要早做准备,
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
以本官参知政事。五年,加吏部侍郎。开宝五年,
,逾年毕,锡以器币。
“自古为君者鲜克正己,为臣者多无
。咸平二年,诏以居正配飨太祖庙庭。
角抵蹴□匊,纵酒不谨。雅好音乐,尝与伶人游,
三相子皆越次拔擢,沉伦、卢多逊子并为尚书郎,
故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及居正卒,太宗亲临,
颇致骚动。诏择守臣安抚之,乃命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
迁左领军卫大将军。至道二年,移知延州,未行,卒,
白话《势胜学》
/薛居正 译文/ 王君敏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
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一个人只要心里不生恶念,
人难及也。求于贤,人难谤也。修于身,人难惑也。
不可以心有不忍,否则必定软弱无力;校正世道人心,

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原文及译文

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原文及译文

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原文及译文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原文及翻译苏轼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

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

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

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

常恨二人之文,不见其全。

今吾乐全先生张公安道,其庶几乎!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於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

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

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虽对人主,必审而后言。

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

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

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公尽性知命,体乎自然,而行乎不得已,非蕲以文字名世者也。

然自庆历以来讫元丰四十余年,所与人主论天下事,见于章疏者多矣,或用或不用,而皆本于礼义,合于人情,是非有考於前,而成败有验于后。

及其他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

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今三十余年,所以开发成就之者至矣,而轼终无所效尺寸于公者,独求其文集,手校而家藏之,且论其大略,以待后世之君子。

(略有删节)【译文】孔融志向宏大而立论高远,功业在后世不见流传,然而他英俊豪迈的气度,自然而然地被当时的人们崇尚效仿。

他所写的论盛孝章、郗鸿豫的书信,情绪激昂,有大丈夫的风范。

诸葛孔明不凭借文章立名,然而他通晓万物之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成就大事的气势,考查一个人的名望与实际是否相符的作风,都从他的言语之中表现出来了。

冯道·《仕赢学》原文译文赏析!一位官场常胜将军,教人怎样做官

冯道·《仕赢学》原文译文赏析!一位官场常胜将军,教人怎样做官

冯道·《仕赢学》原文译文赏析!一位官场常胜将军,教人怎样做官《仕赢学》又叫《仕经》,对掌握官场策略和技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封建时代官场的权术。

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通过它提供的内容,我们既可以识别官场中的某些机巧,又可以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智慧。

这篇文字虽有它的思想局限,但对掌握官场策略和技巧还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封建时代官场的权术。

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通过它提供的内容,我们既可以识别官场中的某些机巧,又可以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智慧。

如对待上级,既要尊重,也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待下属,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适当宽松。

这些都属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范畴,即使在今天,也是适用的。

至于其中的诈术,如果用于正当的地方,似乎也未尝不可。

技巧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关键在于你的目的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秉以公心,为把事情做好,适当地掌握一些为官行政的技巧,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

修身第一【原文】夫上古无官,当时是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以己之私。

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

乃举贤人,设百官,导致以礼仪,威之以刑法。

【译文】上古的时候没有官职,在那个时候,百姓穿葛制的衣服,住在洞穴,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没有私人财产。

三代以后就变富了,仓库里有多余的粮食,圈里有多余的牲口,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财产,于是有人推举贤能之人设立各种官职,用礼仪教育他们,用刑法威胁他们。

【原文】官者,管也。

权者,衡也。

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

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

盖官不公而民不平,民不平则乱始生。

故曰:平则不倾。

此系于天下之治乱,社稷之安危,为宦者不可不察也。

【译文】官就是管,权就是称。

是用来设定赏罚,接受诉讼,评判对错,分辨善恶,约束奸邪,消除淫乱的。

通过管理、约束、引导、教化、评定,来达到公平。

昔汉时黄香文言文翻译

昔汉时黄香文言文翻译

昔汉时黄香文言文翻译昔汉时黄香,号称为文人,才华出众,人称“黄文豪”。

其文笔犹如江流,灵动飘逸,带着一丝丝令人心醉的香气。

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充满古典韵味,充满哲思和人生智慧。

黄香的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东坡志怀》,这篇文章展现了他对东坡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一段翻译参考:夫以道德为本,天地万物皆不能胜其威。

故贤士持论沉思,日积月累,所达到的境界,不仅能做到知天命,知人命,更能超越其中之限制,通越天地,与上古圣人精神相通。

然而,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于达到,不是临时短暂的想法所能及。

必须身体力行,刻苦钻研,才能品味出其中真谛。

此时,人们就可以仿效东坡先生的思想和行为,脱胎换骨,开启智慧的大门。

东坡先生立志于清楚地认识自我,从而凭借自身优势来完善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此段翻译旨在表达黄香对于道德和境界的思考以及他对东坡先生的赞颂。

他认为通过对道德的探究和坚持修养,人们可以超越自我,达到与上古圣人相通的境界。

他以东坡先生为榜样,鼓励人们从认清自我开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前进到更高的人生层次。

黄香在文笔犀利的同时,也充满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人生四友》一文中,写道:人生四友,刚柔相济;刚为赤阳,柔为苍烟。

阳暖万物,照亮世间;苍烟染素,潇洒无边。

赤阳刚猛,世人看重;苍烟温柔,君子所仰。

烈火燃烧,可炼真金;柔水滋润,生长禾稗。

强者也应有柔韧之地,柔者亦应有坚强之心。

相互依存,相互成全,方能达到生命的完美境界。

这段翻译意味着黄香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他认为人生中有四种朋友关系,刚与柔相互作用。

阳代表热情,活力和力量;而苍烟则象征着温柔,柔和和宽容。

只有在刚与柔的结合中,人们才能达到完美的生命境界。

这段翻译表达了黄香对于均衡和平衡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友谊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总之,黄香以他的独特文笔和思想洞察力在汉朝时期崭露头角。

他的文笔流畅而飘逸,思想智慧并充满人生智慧。

患智文言文翻译

患智文言文翻译

古之智者,博学多才,经世致用,然患智者,亦复不少。

智之患,非患其多,患其过也。

过犹不及,故智亦然。

余尝览古籍,感其文辞之妙,意蕴之深,欲以今译古,使智者之智,传诸后世。

夫患智之由,盖有四端:一则好辩,二则多疑,三则好胜,四则好学。

好辩者,言辞锋利,争辩不休,易招是非;多疑者,疑心重重,难以信任,易失友朋;好胜者,自视甚高,不容他人,易招怨恨;好学者,求知若渴,不知疲倦,易成狂妄。

以好辩为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争,非争名夺利,而是争道德学问。

若好辩成性,必至争斗不休,失君子之风。

再以多疑为例,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在于有道德仁义。

若多疑成性,必至猜忌他人,失道德仁义。

至于好胜,庄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之大患曰死。

”庄子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应以顺应自然为上,而非好胜。

若好胜成性,必至争斗不止,损人利己。

好学之患,则更为严重。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若只学不思,则所学者无益;若只思不学,则所思无据。

好学者,若不知节制,必至狂妄自大,误入歧途。

余译古文,力求忠实于原文,而又不失其韵味。

如《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译为:“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吾师。

”既忠实于原文,又保留了文言文的韵味。

又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句,译为:“吾之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既传达了原文之意,又使读者易于理解。

然而,患智之翻译,亦非易事。

译者需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对古文中的典故、成语、诗词等了如指掌,方能准确翻译。

同时,译者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现代感。

总之,患智之翻译,既是对古文的传承,也是对智者智慧的发扬。

译者应以严谨的态度,力求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让古人之智,流传于世。

《患智文言文翻译》一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通俗易懂的古文翻译佳作。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原文及译文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原文及译文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原文及译文十大经·成法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猾)民将生,妄辨用知(智),不可法组。

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

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

力黑曰:然。

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形)□,以守一名。

上拴之天,下施之四海。

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黄帝曰:请问天下猷(犹)有一乎?力黑曰:然。

昔者皇天使冯(风)下道一言而止。

五帝用之,以木八天地,(以)(揆)四海,以坏(怀)下民,以正一世之士。

夫是故谗民皆退,贤人减(咸)起,五邪乃逃,年佞辩乃止。

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黄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长乎?力黑曰: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

□□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

何以知□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

一以驺化,少以知多。

夫远望四海,困极上下,四乡(向)相(,各以其道。

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万物之多,皆阅一空,夫非正人也,执能治此?罢(彼)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寺(持)民之所宜。

抱□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知天地之祸福。

译文黄帝问力黑说:我一人广有天下,刁巧的乱民就会出现,那些阿谀谄媚、花言巧辩之徒也会苦心孤诣地运用权谋,实在是难以遏止,我担心人们会群起效尤以乱天下。

请问天下有没有既定的法则来端正民心?力黑回答说:有的。

昔日在天地已经形成时,万物都是通过名分来正定其形质并且使形名相符,这种以名正形、使形名相符的原则就称为执守天道。

这种大道,上可溢于天而下可延及四海。

据我所知,天下的这种既定法则本不需过多描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这便是,寻求事物的名形而总归于“道”。

这样的话,天下百姓就不会违法乱纪了。

黄帝说:请问天下可有“道”吗?力黑回答说:有的。

过去天帝曾派风伯飞下传道,上古的帝王们采用它来辨别规范天地万物,并料理斟酌四海之事,且用它来安抚百姓、端正了一代知识分子。

因此,品行败坏的人统统屏去不用,有德行的人一律被启用,各种淫邪销声匿迹,谄谀巧辩之方才止息。

北宋史学家薛居正《势胜学》原文及译文

北宋史学家薛居正《势胜学》原文及译文

北宋史学家薛居正《势胜学》原文及译文卷一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事物发展趋势,就没有了做人处世的根基。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译文】形势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应对,一定会失败。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译文】对一个人来说,考察他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他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

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明智。

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

一个人只要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译文】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译文】没有威势就不会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上荣达。

逼迫他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他人一定要委婉表达。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译文】一个人有天赋的特长,他人就难以企及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

加强自身的修养,他人就难以迷惑了。

卷二奉上不以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译文】侍奉上司,不要显示自己的威势,否则必定遭忌身危;驱使众人,不可以心有不忍,否则必定软弱无力;校正世道人心,不可以己量人,否则必定失败。

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译文】对亲近的人,不可说疏远的话。

即使对方拒人千里,斗狠发怒,也要忍让。

对不亲近的人,不可以说心里话,即使对方投吾所好,也要特别谨慎小心。

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译文】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威势(财力、权力、学力所营造的势力)。

善于发挥威势作用的人,就会尊贵;只会使用虚伪狡诈手段的人,必定得不到尊重。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译文】有了权势不能欺凌百姓,百姓敬畏的是公正廉洁,有了权势不能怠慢读书人,读书人敬畏的是正直真诚。

傅善友文言文翻译

傅善友文言文翻译

善友为人谦逊,不骄不躁,深得世人敬仰。

他曾在《论语》中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言辞谦逊,态度诚恳,足以见其为人。

傅善友所著文章,以《答庞统书》最为著名。

庞统,字士元,蜀汉名士,曾为刘备出谋划策,助其统一天下。

庞统曾写信向善友请教治世之道,善友遂作此书以答。

原文如下:庞统足下:辱书惠示,读之不胜感慨。

吾虽才疏学浅,敢不竭诚以答?夫治世之道,在乎人心。

人心者,国家之基也。

是以古之圣贤,皆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义为守,以智为谋,以信为约。

是以天下归心,国家安宁。

吾闻庞子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言诚哉!然而,匹夫之力,微不足道。

若欲治国安邦,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正己之道,在于修身;正人之道,在于教化。

修身者,所以立身;教化者,所以立国。

庞子亦言:“仁者爱人,智者见利。

”吾以为,仁者爱民,智者见机。

爱民者,民自归之;见机者,事无不成。

是以古之圣君,皆以仁为本,以智为谋,以信为约,以礼为用,以义为守。

是以天下归心,国家安宁。

庞子又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吾以为,匹夫之力,虽微,然不可无。

是以古之贤臣,皆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是以天下归心,国家安宁。

庞子,足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吾虽才疏学浅,敢不竭诚以答。

望足下以此书为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傅善友顿首译文如下:庞统足下:承蒙惠赐书信,读后不胜感慨。

我虽然才疏学浅,但敢不竭诚以答?治理国家之道,在于人心。

人心,是国家的基础。

因此,古代的圣贤都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义为守,以智为谋,以信为约。

因此,天下归心,国家安宁。

我听说庞子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话说得确实!然而,匹夫之力,微不足道。

若要治理国家,安定邦国,必须先端正自己,然后端正他人。

端正自己的方法,在于修身;端正他人的方法,在于教化。

修身,可以立身;教化,可以立国。

庞子也曾说:“仁者爱人,智者见利。

”我认为,仁者爱民,智者见机。

爱民者,民自归之;见机者,事无不成。

解厄鉴

解厄鉴

《解厄鉴》原文及译文【北宋】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抚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

历居要职,官至宰相。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更通避祸解厄之学,因此生前身后,俱获显要殊荣。

一生平安。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解厄脱困?北宋智者晏殊的《解厄学》是一部十分罕见的著作,它不仅立足于“解厄”,更关注致厄的根源。

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人性的弱点”。

他提出的“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的观点,至今仍有其精辟的现实意义。

藏锋卷一【原文】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译文】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现象。

吐露锋芒,是困厄加剧的原因。

想要减少困厄,才学就不要轻易显摆。

【原文】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

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

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

【译文】当权者招揽贤士,一待功成他们就会改变心态。

地位低下的人求取富贵,目的达到了就容易骄傲气盛。

不懂得戒忌和警惕,上司和下属就难容。

【原文】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

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

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

生之惟艰,何足道哉?【译文】仁德的人不务虚名,仁德才是最宝贵的。

明智的人不会贪恋权位,真正的明智是懂得放弃。

勇敢的人不会逞强斗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内敛。

人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范蠡功成退江湖)隐智卷二【原文】用智者利,弄智者弊。

暗用无敌,彰显无功。

【译文】活用智谋是有利的,玩弄智谋是有害的。

暗中使用智谋方有成效,公开卖弄智谋就毫无作用了。

【原文】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

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

【译文】不为自己谋划,这是君子的智慧。

不使自己吃眼前亏,这是小人的狡黠。

不怨智寡,忠义失焉。

【译文】不要抱怨缺少智慧,要担忧忠义的丢失。

【原文】上惟忠,能次之。

下为实,术次之。

不明其心,厄之难止。

【译文】上司都希望下属忠诚,能力才华还是次要的。

做下属要注重诚心,权术还在其次。

孙权倡导学问 原文及翻译

孙权倡导学问 原文及翻译

孙权倡导学问原文及翻译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人物,他推崇学问并致力于文化发展。

以下是他在《孙子兵法注》中的相关内容及翻译:原文: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气势高昂,这是统帅养活士兵的关键。

士兵们需要在休息之余,研究提高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只有通过学问的培养,才能做到兵力均衡,智力健全。

学问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辅助手段,我们必须重视它的作用。

翻译:To promote culture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un Quan, a significant figure in the Eastern Wu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 his annotation of "The Art of War" by Sun Tzu, he stated that the key to supporting soldiers lies in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Soldiers should take time to rest and improve their wisdom and talent. Only through cultivation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can we achieve balanced military strength andsound intelligence. Knowledge is the most crucial auxiliary means in warfare, and we must value its role.这份文档介绍了孙权倡导学问对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士兵智慧和才能的必要性。

这对于指挥统帅和士兵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势胜学》译文
作者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

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

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对“势”的关注,许多人是缺乏的;对“势”的认识和作用,多数人是模糊的;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掌权者需要,普通人同样需要。

这是《势胜学》给予世人的最大警示。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

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

幸运的是,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

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
“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势胜学》一书给予强者是如虎添翼,给予弱者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是制胜的理念,更是如何制胜的行动指南。

[北宋]薛居正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

上不疑下,下改逊焉。

不为势,在势也。

无形无失,势之极也。

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

智者,人难弃也。

命者,人难背也。

借于强,谀不可厌。

借于弱,予不可吝。

人足自足焉。

君子怜弱,不减其德。

小人倚强,不增其盛。

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天生势,势生杰。

人成事,事成名。

奸不主势,讨其罪也。

懦不成势,攻其弱也。

恶不长势,避其锋也。

善者不怨势劣,尽心也。

不善者无善行,惜力也。

察人而明势焉。

不执一端,堪避其险也。

不计仇怨,堪谋其事也。

势者,利也。

人者,俗也。

世不公,人乃附。

上多伪,下乃媚。

义不张,情乃贱。

卑者侍尊,莫与其机。

怨者行险,仁人远避。

不附一人,其祸少焉。

君子自强,惟患不立也。

小人自贱,惟患无依也。

无心则无得也。

无谋则无成也。

困久生恨,其情乃根。

厄多生智,其性乃和。

无困无厄,后必困厄也。

贱者无助,必倚贵也。

士者无逊,必随俗也。

勇者无惧,必抑情也。

守礼莫求势,礼束人也。

喜躁勿求功,躁乱心矣。

德有失而后势无存也。

心有易而后行无善也。

善人善功,恶人恶绩。

善念善存,恶念恶运。

以恶敌善,亡焉。

人贱不可轻也。

特贵不可重也。

神远不可疏也。

势有终,早备也。

人有难,不溃也。

译文:
不知道事物发展的趋势,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形式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一定会失败。

考察一个人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一个人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

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
明智。

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

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

没有声势就谈不上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上通达事理。

逼迫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人一定要委婉表达。

受命于天,他人就难以和自己相比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

加强自身的修养,就难以被他人迷惑了。

侍奉上司不要凭借自己的势力,驱使众人不要一味仁慈。

若使内心纯洁,就不要采取宽恕自己的态度。

对亲人不可说疏远的话,要保持忍让,对不亲近的人不可说心里话,要特别谨慎小心。

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权势和地位。

使用权利的人尊贵,使用奸计的人卑贱。

有了权势不能欺凌百姓,百姓敬畏的是公正廉洁,有了权势不能怠慢读书人,读书人敬畏的是正直无欺。

有了权势不能背弃朋友,朋友敬畏的是情感如一。

下属不敬重上司,上司一定是有确实的,上司不猜疑下属,下属一定要保持恭顺。

不轻易使用权势,这才是真正的权势。

没有外在的形势,没有失策疏漏,这是权势达到顶峰的标志。

没有仁德之念,没有名望之求,这是人的原始心态。

天生的缺陷,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改变,人生的智慧,任何人都难以舍弃,自然的天命,个人的力量难以违背。

向强者借势,奉承他不可以厌烦,向弱者借势,给予不可以吝啬,使他人满足,自己才会如意。

君子同情弱者,不会减损他的品德,小人依靠弱者,并不会增加他的威风,岁月变化,真情不可以改变,环境变了,心思意念却不可以放纵。

上天早就时势,时势造就豪杰,人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的名望。

奸诈的人不能主导形势,要讨伐他的罪过,怯懦成就不了大势,要功击他的弱处,凶恶不会增长势力,要躲避他的锋芒。

善良的人不会抱怨形势恶劣,他们只会费劲心思去努力,不善良的人不做善事,他们吝惜自己的力气。

观察人的作为就知道他的结果如何了。

不固守一种看法,才可以规避风险,不计较仇怨,才可以谋划大事。

权势,能给人带来利益,人们多是世俗的。

世道不公平,人们才会依附他人,上司多是虚伪的,下属才会献媚。

正义得不到伸张,情谊才会遭人轻视。

地位低的人侍奉地位高的人,不要参与机密大事,心怀怨恨的人做凶险的事,有德行的人应该远远避开。

依附之人不要固定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祸患就可以减少了。

君子自己努力向上,他们只担心不能自立,小人自己轻视自己,他们只担心没有依靠。

没有思想就没有获得,没有谋略就不会成功。

穷困久了就会产生恨意。

如此感表才能振作,困厄多了就会催生智谋,如此性情才会平和,没有困厄的经历,后来是要补上的。

地位低的人无人扶持,一定要依仗地位高的人,读书人不知谦逊,一定要顺应习俗,勇敢的人无所畏惧,一定要抑制过激的情绪。

严守礼节不能求取权势,礼节使人受到束缚,爱好急躁不能求取功名,急躁使人心绪纷乱。

先有道德的缺失,后有势力的消亡。

先有思想的变化,后有不良的行为。

用好人能建立工业,用不好的人能导致恶果,好的想法使人平安,坏的想法使人遭恶,用邪恶来对抗正义一定会灭亡。

地位低的人不可以轻视,珍贵的物品不可以重视,远处的神灵不可以疏远。

势力有终了的时候,要早做准备,人都是经历苦难的,精神不能崩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