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共29张PPT)(共29张PPT)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 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呢?讲讲你喜 欢的原因。
• 提示:我喜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可以这样读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从情感、修辞手法入手 )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 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 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 然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 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 就是天涯海角了。
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 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
三、读诗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以“浩荡”二字,极 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 深广。 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 恋、怅惘、失落、孤独 的种种情怀
对国家民族的那 份执著的忠诚。
不甘于沉沦, 为国家民族 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 养后人的无 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 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四、升华提高
• 同学们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当 今社会,有没有具有“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精神的人呢?简 单的举个例子说一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浩荡离愁白日斜,
忧伤 失落
• 吟鞭东指即天涯。
•
悲壮 洒脱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向上 积极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豁达 乐观
小结
•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教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以韵律、对仗和意象为特征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岁月流转的感慨。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诗歌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4.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赏析诗歌,学会与人分享观点,有效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掌握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比较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诗歌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需要分析其平仄和格律,使学生领会其韵律美。
(3)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与体会。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背景介绍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要让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古代诗歌五首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 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 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 杜”。他的许多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 转衰过程中的社会现实,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 面,被誉为“诗史”。其作品沉郁顿挫,语言 精练,具有高度的表现力。代表作有《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春望》《登高》等。
游山西村
陆游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诗人。其作品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 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 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代表作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 《卜算子·咏梅》等。
拓展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有些诗句包含哲理,你能 说说这句诗包含的哲理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 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 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唐诗精华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 中国诗歌巅峰,当时可谓名家辈出、精品 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诗以其卓 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 册,流芳百世。唐诗因其盛美并臻,千古 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 友的喜爱。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 (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 被后世称为“陈拾遗”。所作《感遇》等诗, 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陈子昂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主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从
时
以
间
自
时
的
塑
空
角
形
作
度
象
背
抒
景
发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0课《古诗五首》核心知识点整理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整理一、《登幽州台歌》(一)作者信息: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1.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广大。
2.“古人”、“来者”指像燕昭王一样能招纳贤士、重视人才的明主。
【特别注意:此处3.“古人”、“来者”是特指,而并非泛指】4.怆然:悲伤的样子。
5.涕:眼泪。
6.念:想起、想到(三)、核心知识点: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悲伤、愁苦的情绪。
2.这首诗的诗眼是一个“独”字。
诗人是怎样展现自己内心的孤独的?答:(1)、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过去到未来的漫长的时间轴里,然后用两个“不见”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无人理解、赏识的苦闷。
(2)、诗人把自己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天地的阔大,时间的绵长),使自己显得越发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3、主旨:《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孤独苦闷的情怀。
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二、《望岳》(一)作者信息: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二)重点词语解释: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曾:同“层”;眦:眼眶;会当:一定要,终要;凌:登上。
(三)核心知识点: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作者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自己的远望所见,展现了泰山的绵延辽阔、历史悠久。
“齐鲁青未了”中“齐鲁”二字,指出泰山横跨齐鲁两地,突出其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青未了”在写出泰山山峦连绵辽阔的同时,又突出其千古常青的特点。
写出了泰山的历史悠久。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诗虚实结合、夸张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象。
3.颔联中的“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1)“钟”:聚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8张)
造化钟神秀,( 近 望)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集中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
阴阳割昏晓。 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 细 望)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愿 望 )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四周,群山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一览众山小。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学习目标: 1、熟知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体味作
者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利地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
一、 与诗人相遇
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杜甫,字子美,是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诗歌风格沉 郁顿挫。
诗歌书写时代,被称 为“诗史”;
诗人忧国忧民,被誉 为“诗圣”。代表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 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当堂训练:
1、《望岳》中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 _一_览__众__山__小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 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
借助注释理
解诗文
(
fú )舒缓 语气
望岳
杜甫
泰山的别 称
岱宗夫如聚何集? 齐鲁青未了。
不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尽
睁大眼睛
自然界
阳:荡山的胸南生面层,水云的,北面决眦入归鸟。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以
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 意译 • 直译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 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 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 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 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 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 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不畏奸佞的勇气和决心。 议论、抒情。表面上写不怕浮 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 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上包 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生活哲理。 夸张,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 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 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 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 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 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661-702),字伯 【注释】 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 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 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 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 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 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 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 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 第一位贤才。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 2.悠悠:渺远的样子。 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 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 3.怆然:悲伤凄凉。 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4.涕:古时指眼泪。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3.词语解释:学习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在诗句中的含义。
4.诗句翻译:翻译五首诗歌,把握诗句的基本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探讨五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古代诗歌五首》,整体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发现同学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比较浓厚,尤其是通过朗读和讨论,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部分同学仍然存在理解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华文化瑰宝,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望岳》。这首诗展示了古代诗歌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诗句的深层含义: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难点突破: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深层含义。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慨。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原文:《游山西村》;
2.诗歌背景:作者陆游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3.词语解释:生僻字、词的解释;
4.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逐渐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难点内容,如诗句的寓意和哲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对比分析、联想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自然景色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中的景色描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体验。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说明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4.主题思想:探讨《望岳》中所表达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5.诗歌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望岳》进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诗歌赏析等。
首先,对于诗歌中一些抽象的表达,如“造化钟神秀”,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诗句。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发展思维品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诗人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自然景观,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
(3)对古代诗歌中用词用句的准确理解,如“割”字在诗中的特殊用法。
(4)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四、《游山西村》陆游【原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举例:通过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教学难点
(1)对古代诗歌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己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其次,详细解读《己亥杂诗》中的五首诗歌,包括《夜泊牛渚怀古》、《登快阁》、《宿建德江》、《题临安邸》和《夜雨寄北》,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技巧;最后,通过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段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同时,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一首诗所打动,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疑问。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并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原文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原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的原文如下: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原诗】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
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作者】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但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内容思想】本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及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真题练习】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
3.本诗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4.“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7.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8.“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参考答案】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5.“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6.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8.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9.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望岳》【原诗】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内容思想】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峰峦连绵、山色青翠)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真题练习】1.本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首联用设问形式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3.泰山之美,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造就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4.分析颔联中的“钟”“割”的好处?(从炼字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诗人望岳时是在泰山上,还是在泰山下?你是根据什么分析出来的?7.说说最后一联为什么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8.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10.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1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1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参考答案】1.杜甫,子美,少陵野老,诗史,写景抒情。
2.总括泰山全貌,突出泰山连绵不断、山色青翠的特点,烘托泰山雄伟高峻的山势。
3.是自然造就的,从“造化钟神秀”可以看出来。
4.“钟”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意,好像上苍将世间灵秀之气都集中在泰山,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化静为动,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5.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那时那些小山就变得矮小了。
情感是:表达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要想攀登人生的顶峰,就一定要有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诗人是在泰山下望的。
从题目“望岳”中的“望”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看出。
7.这两句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同时也富含哲理“只有不畏艰险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人们常用这两句诗鼓励处在困境中的人从走出困境。
8.“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9.①不尽②终要,终当10.(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11.B 12.D(鸟儿是飞回山中,而不是飞出) 13.D 14.B(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峻,表达作者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三、《登飞来峰》【原诗】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为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卒谥“文”。
江西临川(今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
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内容思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后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第一句,诗人用“千寻”:夸张,从正面充分表现飞来峰和峰上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用“闻说”从侧面衬托飞来峰和塔的高耸,巧妙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为下文登高揽胜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表现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