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榜样的激励作用及其机制的重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精神的缺失一度成为大学生精神世界迷失的写照之一。激励理论证明,虽然榜样的效果有所弱化,但榜样的激励作用仍在,关键在于激励的方法和榜样的选择。如何学习榜样、寻找与榜样的共性契合点是大学生精神世界回归的必由之路;榜样的再造和激励机制的重构将是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精神迷失;榜样;激励作用;机制构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激励作用。曾几何时,“雷锋”、“焦裕禄”等历史人物的形象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反观当下,“姚明”、“刘翔”、“超女”等时代人物亦影响芸芸众生的闲暇生活。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中,曾经征服人心、净化心灵的榜样精神,几乎“失落”了、“失灵”了。这种榜样精神“坍塌”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如何面对大学生榜样激励的缺失现象,如何理解榜样的激励作用,如何重构榜样示范激励机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道时代难题。一、校园榜样精神的迷失考察(一)现状考察“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开始懂得榜样的重要性,莘莘学子们都“见贤思齐”、亦步亦趋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去了;即便对地位卑微的妇女,也要在全国树几块贞节牌坊,以保证她们不违背“三纲五常”。这都说明,无论是正面的形象还是歪曲的榜样,历史上它们都常常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被广泛的运用着。长期以来,我们党也正确地运用“榜样的力量”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以往那些曾经征服人心的榜样,连同净化心灵的榜样精神,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被明显地冷落和疏远了,甚至遭受贬抑、嘲讽和诋毁,以“傻瓜”别名。榜样(先进典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这种困惑在大学校园内的表现则让人忧心重重。一方面校园内树立和涌现的众多榜样和先进典型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淹没于时代的发展洪流。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榜样、典型,往往费了很大声势树立起来、宣传开来,却难以引起公众心态的“共振”。结果大多是“水过鸭背不透毛”,要么出现“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要么出现“足球破门”式的一时轰动效应,要么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反差效应。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年和学生对舆论上的榜样,从近乎迷信和盲从的心态,跌向怀疑、戒备乃至厌烦、反感的心理极端。在现实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雷锋被说成是处于低层次文化素质群体中突出的“傻子”,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对于身边的典型,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大学校园内的榜样逐渐迷失了方向。(二)原因探析一个现象、问题的出现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校园所面临的榜样的迷失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榜样树立不当,虚构或夸大榜样形象,使大学生对榜样(先进典型)产生了反感和不屑。毋庸讳言,我们在过去对先进典型的工作出现过不少失误和偏差,对先进典型进行全方位的夸张、拔高,甚至人为“重构”,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神”的形象。种种假象的泡沫破裂之后,在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地位被动摇了,自然也使许多人的心理泛起了一种被“蒙骗”、受“愚弄”的激愤之情。于是,逆反心理和随之伴生的消极抵触情绪便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滋生和弥散开来,严重地困扰着榜样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第二,精神世界的迷失,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手软”现象,使得大学生对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榜样产生了迷惘。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的东西乘机侵入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中,而当时舆论上的先进典型与社会现实又相距甚远,所有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对当今的精神榜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迷惘,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向钱看”的时代,只有能赚钱的人才是当代英雄,其他什么典型什么榜样精神统统不屑一顾。第三,典型教育走入误区,榜样的示范作用体现不明。在工作中,选树典型走形式,宣传典型走极端,致使树立起来的
典型影响小、褪色快、夭折多。选树典型是一项细致、复杂、严肃的工作。在大学校园内,由于受到各种那个社会思潮的感染,在选树典型时,低标准、走过场,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或在评选先进时“排排座,吃果果”,来个“皇帝轮流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切实际选树典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四,典型推广不科学,学习榜样流于形式。推广典型不加区别,保护、发展典型不下功夫,致使大学生装模做样地学,典型叫苦连天地做。推广典型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其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发挥其榜样示范激励作用的目的所在。但在推广典型时,一方面是把向典型学习的活动当作一种功利主义的“权宜之计”,只图表面应付,不求实际应用。发了一通口号、表了几点决心、贴了几张标语、做了几件好事,热闹了一阵过后,即偃旗息鼓,致使在人们心目中,“雷锋叔叔无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另一方面是不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律要求照学、照搬,致使榜样的精神实质没学到,抵触情绪反而加重了。二、榜样激励作用的机制分析(一)激励及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激励一词,译自英文单词motivation。“激励”一般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哈洛德·孔茨在《管理学》一书中提到,激励“是一个通用名词,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这是对激励最普遍的解释;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瓦格纳一致认为激励是对行为的触发、方向、强度和行为持久性的直接影响;琼斯也说激励涉及“行为怎样发端,怎样被赋予活力,怎样延续,怎样导向,怎样终止,以及在所有这一切进行的过程中,该有机体是呈现出何种主观反应的。”这些定义都是对激励与行为发生及行为走向相互关联的认同和阐释。目前学界对激励的理解基本上没有超越科学管理时期的激励范式:a使b做a希望b做的事。大学生作为一个素质较高、人格相对独立、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形成而可塑性较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素质对现实社会中人力资源的构成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大学生如何优化管理、挖掘潜力、提高素质,使其向着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目标健康成长,是摆在高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而且具体的重要课题。对大学生进行激励是一个开放性、实用性的选题,其核心是对大学生符合学校期望行为的驱动(正激励)以及对违背学校期望行为的抑止(反激励)。换言之,就是“使”大学生“做”“希望”“做的事”。(二)榜样激励作用的机制1.榜样激励的教育机制。寻找榜样与自我的共性契合点、加强学习净化心灵,是榜样激励的教育机制的指向所在。榜样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人是最富于模仿性的生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借鉴、模仿他人的行为反应来完成的。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将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对社会情景中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历程,成为模仿。模仿不但能使人形成新的行为,也可使原有的但潜伏的行为得以表现,或使已有的行为得以加强或改变。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班杜拉认为,榜样具有替代型强化的作用,即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学习者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学习者避免榜样行为。榜样的这种替代性强化作用实质上就是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而榜样示范作用的机制便是榜样本身具有的教育功能。榜样激励的教育机制就在于榜样具有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号召功能、启迪功能和警醒功能——当人们了解榜样的生平及事迹后,会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在精神上受到极大鼓舞,在感情上引起强烈共鸣;一个榜样就是一面镜子,面对榜样,每个人都可以对照、检查自己,做到自警自策,修身养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和仿效,可以使先进的受到激励、平庸的受到推动、后进的受到震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教育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