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楼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导路径设计作业

圆明园公园西洋楼景区自导路径设计

一、圆明园及西洋楼景区概况(历史、现状)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御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9年), 在150余年间逐步建造完成,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它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座园林,圆明三园平面布局是倒置的“品”字形,长春园在东,圆明园在西,万春园居南,总占地面积约5200余亩。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有的兼取欧洲古典宫苑的富丽豪华,构成了当时举世罕见的园林建筑群,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久负盛名,曾被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人间天堂”等。这里不仅是一处大型皇家园林,还是清朝几代皇帝“避喧听政”的处所,建有外朝和内寝性质的宫廷区,使之成为一处兼具园苑和宫廷双重功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可惜圆明园先后两次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大肆劫掠,纵火焚毁,遂使一代名园夷为废墟。

当时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远瀛观、大水法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整个园区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超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外形自由、装饰富丽、色彩强烈。它的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优雅华贵。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

在圆明园的浩劫之中,由于西洋楼景区的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不易焚毁,所以还剩下断垣残壁。今天这里仅存的宝贵遗址,就是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中国罪恶行径的盘石铁罪,也是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历史“教科书”,更是一块蒙尘的瑰宝,等着人们去发现和探索它的美丽。

图1.

二、解说资源分析

1、植物与水景

史上的圆明园继承了我国优秀的造园传统,通过亭台楼阁、山水泉石与树木花卉,创造出壶天佳景、林壑图画、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在把它整修成一处别具特色的遗址公园时,本着“以木为本,以水为纲”的原则。景区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尤其是野生植物资源优势突出,在进行公园绿化、美化的同时,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植物配置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了赏特性。

对于具有特殊意义和特殊功能的西洋楼景区,在植物配置上更要注重烘托遗址的沧桑感,并且保持其原有的西方园林风格,植物的选择也是以松、柏为主,配以小片水域,布置手法依然采用规则式的园林配置方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严寒冬日,在园内种植的青松翠柏会使整个气氛显得生机勃勃,万物萧条的冬季充满了生气。

2、建筑

西洋楼包括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温观六幢欧式建筑,三组大型喷泉和若干园林小品。遗址应该反映其盛时的山、水、树、石、桥、路、码头、船坞、

画舫、禽笼、兽舍以及花草的基本面貌,只不过大部分建筑早已被焚毁了。但是,建筑台基、墙垣、门槛,雕栏玉砌、庭院露陈、建筑小品以及部分完整的建筑群还都大量地存在着。这样多项目的融揉渗透,这种极强的综合丰富感,让人们在真实的直观中,见到了比重很大并不可能燃烧的部分圆明园,了解到它盛时的园林艺术基本形象。

圆明园修建西洋楼时,吸收了欧洲巴洛克的建筑形式,建成“大水法”十景。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它的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它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而相对于巴洛克,勒诺特不仅肃清了这种变化无常的和过分装饰的巴洛克趣味,还给予造园以优雅的外观,这些特点在西洋楼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3、分析

该区域的植物与水景资源相对于圆明园的其它园来说并不是很有特色,无论是植物的种类还是它的可观赏性都不是很有优势。从景观的主次角度来讲,西洋楼的植物配置是为了配合建筑,烘托遗址的沧桑感,所以植物与水景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而其中的建筑是一种“美”与“美的毁灭”两者同时并存的状态。其对比形象,更为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情感,诱发着人们近百年历史悲剧中的崇高感与正义感,而并不仅仅是悲怆感。这就是艺术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寓教育于悲剧的审美之中。所以,对于建筑艺术的可挖掘性较高,可以从西洋楼的中西结合建筑艺术中,去解说中西文化的融合,带给人们一种的爱国教育之外的全新视角。

三、解说资源评价

西洋楼景区环境解说系统分析评价

从面积上看,西洋楼遗址景区只占了圆明园整个遗址公园很小的比例,但它却作为整个遗址公园最重要的部分拥有一整套独立而完善的基础设施。虽然某些基础设施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能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和便利。为了说明本次自导路径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本小组对该景区本身具有的解说设施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遗址区的景点解说牌是统一的石刻解说,如图所示,这与整个景区的石雕景致融为了一体。但是,它的大部分解说内容都只是对景点的简单介绍,人们很难从该解说中获得美感。“解说之父”Tilden最早认为“解说并非事物的简单描述”,我们恰巧发现这些解说就是针对单个景点的简单描述,没有与遗址对应的原图供游客欣赏也缺少名字及历史来源,更没有向游客提供明确的解说主题。

图1 谐奇趣北喷水池解说牌

另外,西洋楼遗址景区设有具有丰富信息和资料的展览馆。展览馆展示了圆明园的营建、盛况、罹难、圆明园复苏的有关资料。整个展览以图片、照片为主,模型及实物为辅,每件展品都附有简要的文字说。展览馆还附设导游、讲解业务并在录像厅全天连续播放国史录像片《中华第一园的毁灭》。展厅还销售有关圆明园文史、录像资料及旅游纪念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