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儿童补液。

1.2儿童补液。
1.2儿童补液。

一)

高渗性脱水:烦渴、高热,尿少,尿比重高。

等渗性脱水:130--150mmol/L

低钠血症:长期应用利尿剂、感染、呕吐、腹泻。

二)

轻度脱水:皮肤弹性略差,眼窝略陷。

中度脱水:尿量减少,哭时泪少;四肢稍冷;皮肤弹性较差;眼窝、前囟明显凹陷;

重度脱水(失水量10--15%):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皮肤弹性差。尿量很少(极少或无)婴幼儿重度脱水的主要诊断依据:外周循环衰竭。

酸中毒:呼吸深快。呼吸深长、精神萎靡。

低钾血症:精神萎靡,腹胀、肠鸣音减弱。呼吸变浅,心音低钝,膝反射未引出。

氯化钾浓度不能超过0.3%.,氯化钾补0.15--0.3%见尿补钾。

纠正脱水酸中毒后发生惊厥---低钙血症。

三)

2:1等张含钠液为:2份0.9%氯化钠,1份5%碳酸氢钠。--重度

1)重度等渗性脱水。

2)重度低渗性脱水伴休克。

3)重度脱水或中度脱水伴明显循环衰竭者。

为了纠正循环衰竭和改善肾流量,扩容阶段用2:1等张含钠液的正确方法:20ml/KG,于

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

该溶液有利于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及代谢性酸中毒;常用重度脱水有明显循环障碍者。

4:3:2含钠溶液的成分是:--中度低渗性脱水。

4份0.9%氯化钠,3份10%葡萄糖,2份5%碳酸氢钠。为2/3张液。

1)中度脱水、伴有中度酸中毒,血钠为122mmol/L。

2)中度低渗性脱水。

2:3:1等张溶液:中度等渗性脱水。

2份0.9%氯化钠,3份10%葡萄糖,1份5%碳酸氢钠。

1)轻、中度等张性脱水。有脱水而无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2)婴幼儿腹泻进行补液时兼有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的溶液。

高渗性脱水:1/3/张含钠液。

口服补液氯化钠0.35g,碳酸氢钠0.25g,枸橼酸钾0.15g,100ml水---2/3张。

1)累及损失量:

中度脱水:需补充累及损失量50--100ml/kg。

5--10%,6.5kg的婴幼儿中度脱水,累及损失量最大补:650ml。

中度脱水第1天静脉补液总量为120--150ml/KG。

2)继续损失量:小儿继续损失量,所选液体张力:1/3--1/2(2/5).张含钠液。

3)生理需要量:1:4含钠溶液:第2天如需静脉补充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1/5张.含钠液。

生理需求量每日60--80ml/kg,1/5张含钠液。(口服ORS)

小儿补液疗法原则

小儿补液疗法原则 小儿补液疗法原则 一、第一天补液计划:三定,三先及两补原则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 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1:4液1/5张0.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 2:3:1液1/2张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17ml 4:3:2液2/3张0.9%氯化钠45ml;5%或10%葡萄糖33ml;1.4%碳酸

小儿补液计算大全题库

儿科补液 ?一、先记住几个重要的公式: ⑴5% NaHCO3(ml)=(22 –测得的HCO3ˉ)* 0.5*1.7*体重(kg )(有写0.6) =(22 –测得的HCO3ˉ)*体重(kg )(5%SB 1ml=0.6mmol) 补碱的mmol数=(-BE)*0.3*W(kg)即5%SB(ml)=(-BE)*0.5*W(kg) 先给1/2量 估算法:暂按提高血浆HCO3ˉ5mmol/L,计算给5% SB 5ml/kg*次OR.11.2%乳酸钠3ml/kg。 ⑵25%盐酸精氨酸(ml)=[(测得HCO3ˉ-27)mmol/L]*0.5*0.84*W(kg) ⑶需补钾量(mmol)=(4-测得血钾) *体重(kg)*0.6 (1mmol K=0.8ml Inj.10%KCl) ⑷需补钠量(mmol)=(140-测得血钠) *体重(kg)*0.6(女性为0.5) ⑸需补水量(ml)=(测得血钠值-140)*体重*4(kg) ⑹ 二、需要注意和记住的问题 1、计算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 180ml/kg. 2、补充低渗性脱水累积损失量:用2/3张的4:3:2液(4份盐:3份糖:2份碱) 3、补充等滲性脱水累积损失量、补充各种脱水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用1/2张的3:2:1液(3份糖:2份盐:1份碱) 4、记住——盐:碱始终为2:1(这里“碱”指的是1.4%SB)这样一来才与血浆中的钠氯之比相近,以免输注过多使血氯过高。糖为5%-10%的GS,盐为NS(0.9%NaCl),碱为5%NaHCO3(稀释为1.4%NaHCO3方法:5%碱量除以4,剩下的用糖补足。例如:100ml5%碱稀释为1.4%碱:100/4=25,100-25=75,即为25ml5%碱+75ml糖) 5、补钾:每100ml液体量中10%KCl总量不超过3ml,使钾浓度小于千分之三。 6、扩容:2:1等张含钠液(2份盐:1份碱)按20ml/kg计算,30分钟内滴完。 7、累积损失量在第一个8小时补足,为1/2总量。 三、液体疗法基本原则 “一、二、三、四” 一个计划一个24小时计划 二个步骤补充累积损失量,维持补液。 三个确定定量,定性,定速度和步骤。 四句话先快后慢,先盐后糖, 见尿补钾,随时调整。 三定原则“一”定补液量 轻30-50ml/kg 累积损失量脱水程度中50-100 ml/kg 重100-120ml/kg 继续损失量丢多少 补多少腹泻病10-40ml/kg/d 生理需要量基础代谢60-80ml/kg/day 三定原则“二”定液体性质 等渗:2 :3 :1溶液(1/2张) 累积损失量脱水性质低渗:4 :3 :2溶液(2/3张) 高渗:2 :6 :1溶液(1/3张)

学习补液

补液量 1.根据体重调整[2ml/(kg·h)即 48ml/(kg·d)],一般为2500-3000ml. 2.根据体温,大于37℃,每升高一度,多补3-5ml/kg. 3.特别的丢失:胃肠减压;腹泻;肠瘘;胆汁引流;各种引流管;呼吸机支持(经呼吸道蒸发增多)补液质 1.糖:一般指葡萄糖,250——300g (5% 葡萄糖注射液规格100ml:5g, 250ml:1 2.5g, 500ml:25g ;10%葡萄糖注射液规格 100ml:10g, 250ml:25g, 500ml:50g )。 2.盐:一般指氯化钠,4——5g (0.9%氯化钠注射液:取0.9克氯化钠,溶解在少量蒸馏水中,稀释到100毫升。 0.9% 氯化钠注射液规格 100ml:0.9g, 250ml:2.25g, 500ml:4.5g )。 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女性为3.3)完全肠外营养时糖盐比例约为5:1. 3.钾:一般指氯化钾,生理量3-4g (10%氯化钾溶液,规格:10ml:1g .一般10%氯化钾注射液10-15ml加入萄糖注射液500ml)。 低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 <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补钾公式:(4.5-实测血钾)*体重(kg)*0.4=钾缺失(mmol)注:1g氯化钾=13.6mmolK 每日补钾量为:生理量钾缺失4.一般禁食时间3天内,不用补蛋白质、脂肪。大于3天,每天应补蛋白质,脂肪。 补液原则 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小儿补液的基础与临床的几个问题

小儿补液的基础与临床的几个问题 一、液体渗透压(张力) 任何溶液都只有一定的渗透压(张力),其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内的溶质颗粒数量有关,与颗粒的大小无关. 例如血浆钠离子的分子量只有23, 而血浆白蛋白的分子量是17000, 球蛋白的分子量是140000, 这三种物质的大小和性质都不同, 但一个钠离子与一个白蛋白分子或一个球蛋白的渗透压是相同的. 渗透压的单位是渗透分子(Osm)和毫渗透分子(mOsm).1Osm=1000mOsm 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mol浓度是相等的: 对于非电解质分子如葡萄糖, 1mol/升浓度的溶液其渗透压为1渗透分子,即1Osm 同理1mmol/升浓度的溶液其渗透压为1毫渗透分子,即1mOsm. 对于电解质来说, 其溶液的渗透压与在溶液中离解成的离子数相同, 如1mmol/升浓度的氯化钠在溶液中离解为钠离子和氯离子各1mmol/升, 其渗透压为2渗透分子即2mOsm 但1mmol/升的氯化钙在水中离解成1mmol/升的钙离子和2mmol/升的氯离子则1mmol/升的氯化钙的渗透压为3毫渗透分子(3moOsm) 二、关于血浆渗透压的问题: 人血浆中以钠离子为主的阳离子有151mmol/升,以氯离子为主的阴离子有139mmol/升, 故血浆中的阴阳离子总和为290mmol/升. 由于上面说过的: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mol浓度是成正比的.也可以说是相等的. 因此临床上把浓度为280-320mmol的溶液称为等渗液. 我们常说某种液体是等张液或几分之几张液都是以血浆为标准的. 由于上面说过的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mol浓度是成正比的.也可以说是相等的.因此临床上把浓度为280-320mmol的溶液称为等渗液. 我们常说某种液体是等张液或几分之几张液都是以血浆为标准的.即以血浆的渗透压为1张计. 单价的1mol/升的电解质为:2000mmol/升,故1/6的mol溶液为333毫渗透分子/升,与上述血浆毫渗透分子数相近似.以前称为等渗液.但现在要求更精确:

临床补液常用的11种液体知识科普(热门)

临床补液常用的11种液体 多年来,液体疗法中长期存在着「晶胶之争」,同时晶体和胶体中也存在各自细分类别的争议。从「求同存异」的视角来看,晶体与胶体在液体治疗过程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晶体液主要用于补充机体水分的丢失及维持电解质平衡,胶体液主要用于扩充血容量以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 因此,本文讨论各类液体的特点,以利临床实践中根据病人不同的疾病状态从而合理选择液体类型以及给予合适的剂量[1–4]。 晶体 晶体液的溶质是小分子物质,可自由通过大部分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内外具有相同的晶体渗透压。晶体液对凝血、肝肾功能基本没有影响,缺点是扩容效率低、效应短暂,输注液体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仅约20% 的输液量保留在血管内,大量输注可致组织水肿、肺水肿等。以下介绍常用的电解质晶体液。 1. 生理盐水 即0.9% 氯化钠溶液,是临床上最早和最常用的一种等渗晶体液。 虽然名为生理盐水,其实并不生理,与正常的血浆成分相差较大,其氯含量较血清高50 mmoL/L。另一方面,生理盐水不含血浆中的钾、钙、镁等电解质,也缺乏维持血浆正常pH 值所需的缓冲剂。 因此,大量输注生理盐水后可引起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减少肾脏血流,増加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引起电解质紊乱。总而言之,生理盐水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一般用作Na+的补充液或药物输入的载体。

若用于补液治疗勿超出代偿极限,建议控制其每日总量不超过1000 mL,长期使用时注意监测血液中的氯离子和酸碱平衡。 2. 林格氏液(复方氯化钠林格液) 在生理盐水中加入氯化钾及氯化钙,其比例组成为氯化钠0.85%、氯化钾0.03%、氯化钙0.033% 这增加了一定的生理功能,成为第一代平衡液。 林格氏液可代替生理盐水使用,以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其不足之处与生理盐水基本相同。 3. 乳酸钠林格液 在林格液的基础上加入乳酸钠,则成为乳酸钠林格液,也称哈特曼氏溶液。 作为第二代等渗平衡晶体液,其优点在于不仅含有生理浓度的Cl-,还有乳酸盐可代谢为碳酸氢盐而增强体内的缓冲作用,尤其适用于酸中毒或有酸中毒倾向的脱水病人。然而,大量输入含乳酸盐的液体可能引起高乳酸血症,尤其是合并乳酸代谢障碍病人。 4. 醋酸林格液 使用醋酸盐代替乳酸盐,升级成第三代等渗平衡晶体液,其突出优点是pH 值为7.4,Cl- 和Na+ 浓度接近血浆,K+ 和Mg2+ 浓度接近细胞外液。 乳酸的代谢依赖肝脏和肾脏,而对醋酸的代谢主要通过三羧酸循环,受肝肾影响较小。因此,对于肝肾功能受损或高乳酸血症的病人,醋酸平衡盐溶液治疗优于乳酸林格液。 5. 复方醋酸钠林格液 作为第四代等身平衡盐晶体液,除具有采用醋酸作为缓冲体系的优点外,其电解质配较上一代更接近细胞外液,可有效维持内环境稳定。添加的镁离子可调控钙

小儿补液方法

小儿补液的方法简单学(儿科医生) 发表者:刘跃梅(访问人次:3830) 小儿补液就是儿科医生的基本功,尤其就是基层医院,腹泻的小儿特别多,更就是要熟练掌握。补液问题一直就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特别就是经验不足的临床医生。这里,我根据苗圃现有的补液资料,及其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补液三部曲。 一、首先,我们必须先判断孩子的病情到底如何,属于哪种脱水程度,以知道我们下一 步的补液计划。 1、程度性脱水判断: 轻度脱水: 由于身体内水分减少,患儿会稍感到口渴,有尿排出,检查见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两眼窝稍有陷,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尚快。(轻度脱水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就是:有尿排出,一般情况可,哭时有泪) 中度脱水: 患儿的出烦躁,易激惹;口渴想喝水,婴儿四处找奶头,如果得到奶瓶,会拼命吸吮;医学教育网原创啼哭时泪少,尿量及次数也减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下陷,口舌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慢。(中度脱水主要的判断标准: 开始烦躁, 易激惹,哭时泪少,眼窝下陷) 重度脱水: 患儿现为精神极度萎缩、昏睡,甚至昏迷;口喝非常严重,啼哭时无泪流出,尿量及尿次数明显数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明显下陷,口舌非常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很慢。(重度脱水判断标准:精神萎靡,甚至昏睡。皮肤相当的干燥, 甚至出现了花纹,哭时无泪,无尿排出。) 2、渗透性的判断: 低渗:血清钠<130mmol/L;(初期并未有口渴症状,但就是极易发生脑水肿) 等渗:血清钠130-150mmol/L;

高渗:血清钠>150mmol/L。(口渴症状相当的明显,高热,烦躁、肌张力增高) 小儿补液三部曲之二 先前,我们已经了解判断了小儿脱水的基本判断方法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了解, 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的问题了。 一、补什么、补多少 1、补液总量: 轻度失水:90-120ml/kg*d 中度失水:120-150 ml/kg*d 重度失水:150-180 ml/kg*d 补液总量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计算。 ①累积损失量:指病后(如急性脱水)减轻之体重数量,这部分液体最主要。这部分液量可根据脱水程度加以估计。累积损失量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轻度脱水为30-50ml/k g ,中度脱水为50-100ml/kg,重度脱水为100-150ml/kg。 ②继续损失量:按实际损失补充,一般在禁食条件下为40ml/kg?d,非禁食状态就是30 ml/kg。电解质包括钠、氯及碳酸氢离子各40mmol/L。继续损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补 液盐(ORS)补充。

小儿补液原则

小儿补液原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要想学会补液,首先题目出来了就要弄懂是什么程度的脱水,如下图: 2.弄懂什么样的缺水后就要知道缺水的类型: 低渗性脱水以缺Na>缺水血清Na<130mmol/L 补2/3张液体 等渗性脱水血清Na 130-150mmol/L之间补1/2张液体 高渗性脱水血清Na>150mmol/L 补1/3张液体 3.还要知道液体的配置方法: ①等张液:2:I液=0.9%氯化钠液:1.4%NaHC03(或1/6M乳酸钠) ②2/3张液:4:3:2液=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1.4%NaHC03(或1/6M 乳酸钠);l:1加碱液=0.9%氯化钠液lOOml+1O%葡萄糖100m1+5%NaHCOa10ml ③1/2张液:2:3:1液二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l.4%NaHC03(或1/6M 乳酸钠) ④1/3张液:2份0.9%氯化钠液:6份10%葡萄糖:1份1.4%NaHCO3 ⑤维持液:10%葡萄糖100ml+5%NaHC035m1+10%KCl2ml。 4.补液的方法: 补液应包括3个组成部分: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补液的关键在于第1天24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和严重酸中毒,首先要扩容纠酸,继而继续补充累积损失、异常及继续生理丢失量。

第1天补液三定:定量、定性、定时。三见: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镁。 定量: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婴幼儿重度脱水约150—180ral/(kg·日),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日),轻度脱水约90—120ml/(kg·日),学龄前儿童各度补液量应少补1/4,学龄儿童则少补1/3。 定性:溶液种类有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含钠液。若根据临床表现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首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低渗性脱水若血钠浓度<120mmol/L,可补高张液,常用高张液为3%氯化钠溶液。 定时: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补液速度主要分为3个阶段:①扩容阶段:恢复有效循环量。对重度或中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衰竭者,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s,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②纠正脱水阶段:补充累积损失量。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选用不同溶液(扣除扩容量)继续静滴。对中度脱水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不需要扩容,可直接从本阶段开始补液。本阶段(8一12小时)滴速宜稍快,一般为每小时8~10ml/kg。⑧维持补液阶段:脱水已基本纠正,只需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12~16小时把余量滴完,一般每小时5ml/kg。若吐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各度的输液时间大约分别为24、20、16小时。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简称代酸):①轻度代酸患儿不另加碱性药;②重症代酸可静脉缓慢推入5%NaHCO35ml/kg,必要时可重复1次;③已知C02结合力,可按下式计算;(40-CO2V01%)X 0.5X体重(kg)=所需5%NaHCO3液ml数:④已知血酸碱度,可按下式计算:(BE绝对值一3)X 0.3X体重(kg)所需碱性液数(mmol,lmmol含5%NaHCO3液1.7ml)。

临床补液大全

对于标准50kg病人,除外其他所有因素(我将在下面讲到)禁食情况下每天生理需要量为2500-3000ml,下面我讲补液的量和质: 一。量: 1。根据体重调整 2。根据体温,>37c,每升高一度,多补3-5ml/kg。 3。特别的丢失:胃肠减压;腹泻;肠瘘;胆汁引流;各种引流管;呼吸机支持(经呼吸道蒸发增多) 二。质: 1。糖,一般指葡萄糖,250-300g 2。盐,一般指氯化钠,4-5g 3。钾,一般指氯化钾,3-4g 4。一般禁食3天内不用补蛋白质,脂肪。大于三天,每天补蛋白质,脂肪。 三。还要注意: 1。根据病人的合并其他内科疾病,重要的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肾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来调整补液的量和质,当然自己拿不准的时候,还是叫内科专科会诊。 2。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对液体的需要,容量不足。如低血压,尿量少,等低容量的情况。注意改善循环。 3。根据化验结果:白蛋白,钠,钾,钙等,缺多少补多少,补到化验复查基本正常。 4.禁食大于3天,每天补20%脂肪乳250ml。 5。糖尿病,血糖高,补液时一定要记得加RI。根据不同情况:a:老年人,即使没有糖尿病,也要加RI,按5:1给,因为手术是一个应激,会有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b糖尿病病人,根据具体血糖情况。RI4:1可完全抵消糖,再升高,如3:1可降糖。当然自己拿不准的时候,还是叫内分泌会诊。 下面对标准50kg病人,除外其他所有因素禁食情况下的补液,具体给一个简单的方案为例:10%GS 1500ml,5%GNS1500ml,10%Kcl 30ml,(你算一下和我前面讲的是否吻合)。 补液 (1)制定补液计划。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结果来制定补液计划补液计划应包括三个内容:①估计病人入院前可能丢失水的累积量(第一个24小时只补l/2量)②估计病人昨日丢失的液体量,如:呕吐、腹泻、胃肠碱压、肠瘘等丧失的液体量;热散失的液体量<体温每升高1度.每千克体重应补3~5m/液体)。气管切开呼气散失的液体量:大汗丢失的液体量等。③每日正常生理需要液体量,200Oml计算 补什幺? 补液的具体内容?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 ①晶体液(电解质)常用:葡萄糖盐水、等渗盐水溶、平衡盐液等;②胶体液常用:血、血浆、右旋糖酐等③补热量常用l0%葡萄糖盐水;④碱性液体常用5%碳酸氢钠或11 2%乳酸钠,用以纠正酸中毒。 怎么补? 具体补液方法:①补液程序:先扩容,后调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扩容时,先用晶体后用胶体②补液速度:先快后慢。通常每分钟6O滴.相当于每小时250m1 注意:心、脑、肾功能障碍者补液应慢,补钾时速度直壁;抢救休克时速度应快.应用甘露醇脱水时速度要快. (2)安全补液的监护指标 ①中心静脉压(CVP):正常为5~lOcm 水柱CVP和血压同时降低,表示血容量不足,应加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 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 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1:4液1/5张0.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 2:3:1液1/2张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17ml

常用补液公式

常用补液公式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常用补液公式:从白蛋白水平推算血清钙浓度的矫正值: 血清钙浓度矫正值(mg/dl)=钙测定值(mg/dl)+[×(4-白蛋白(g/dl))] 血清钠浓度矫正值(mEq/L)=钠测定值(mg/dl)+[×((葡萄糖(mEq/L)-150)/100)] 1.公式一 HCO 3-需要量(mmol)=[ HCO 3 -正常值(mmol)-HCO 3 -测得值(mmol)]×体重(kg)× 2.公式二 A、〔正常CO 2结合力(50%)-测得之CO 2 结合力〕××体重(kg)=mL(5%碳酸氢钠) B、〔正常CO 2结合力(50%)-测得之CO 2 结合力〕××体重(kg)=mL(%乳酸钠) C、〔正常CO 2结合力(50%)-测得之CO 2 结合力〕××体重(kg)=mM(THAM) 注:THAM系三羧甲基氨基甲烷,%溶液,含THAM1mmol 1.按体重减轻估计补液量 生理盐水补液量(L)=正常血钠浓度(142mmol/L)×体重减轻量(kg)/每升生理盐水NaCL含量(154mmol) 2.按血细胞压积估计补液量 补液量(L)=[实际红细胞压积-正常红细胞压积×体重(kg)×]/正常红细胞压积。

正常红细胞压积男性为48%,女性42%。 细胞外液量为体重×。 3.按血清钠估计补液量 补液量(L)=体重(kg)×0.2×(正常血钠浓度-实际血钠浓度)/每升生理盐水NaCL含量 (154mmol) 4.依据血钠浓度计算低渗性失水的补钠量 补钠量=[血钠正常值(mmol/L)-实际血钠浓度(mmol/L)]××体重(kg)(女性为) 失水量(按血细胞比容计算) 失水量(ml)=(目前血细胞比容-原来血细胞比容)÷原来血细胞比容×体重(kg)××1000 原来血细胞比容如不知道,可用正常值代替,男性和女性分别为和,式中20%为细胞外液占体重的比例。 Na+需要量(mmol)=(目标血清Na+浓度-实际血清Na+浓度)×体重× 预期HCO 3=24-[PCO 2 参考值-患者的PCO 2 ]/5] 注意:PCO 2 参考值规定为40 解释:若患者的HCO 3 比预期的高,则同时存在代谢性碱中毒。若比预期的低,则同时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代偿的限值为12-20。所以低于20的应慎重判断。

补液的原则

补液的原则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补液的原则 (1)根据脱水程度的轻重,确定补液总量。(2)根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定补液种类。 (3)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 (4)补液应包括3个组成部分: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 (5)补液的关键在于第1天24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酸中毒,首先要扩容纠酸,继而继续补充累积损失、异常及继续生理丢失量。待血循环和肾功能恢复后,机体自身就能调节。纠正脱水过程中,注意补钾。液体疗法一:基础问题:1. 张力的概念:这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更明确的说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的能力。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维持的渗透压。因此临床都用10%的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同的需要。5%糖水是等渗的,但是0张力的,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5% S B 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 张力的类型:为了适应临床不同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活,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溶液,等张液,1/2张、2/3张、1/3张、1/5张等含钠量不同的溶液。 3. 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具体论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基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临床常用10%氯化钠(10ml/支),5% SB(10ml/支)与5%或10%的糖水等配比不同张力溶液。 10%氯化钠相当于11倍的等张液 5% SB

临床常用小儿补液方法

临床常用小儿补液方法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得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8~12小时滴入,8~10ml/kg、h 3) 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 稀释成1、4%得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以上均半量给予。两补 1)补钾:见尿补钾, 浓度低于0、3%,0、15~0、3g/kg、日。 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得补液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得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得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 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得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1:4液1/5张0、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 2:3:1液1/2张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17ml 4:3:2液2/3张0、9%氯化钠45ml;5%或10%葡萄糖33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22ml 2:1液1张0、9%氯化钠65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35ml 0、9%得溶液内加入尿素(尿素可**********通过细胞膜),渗透压会增高但就是张力不变 张力:等渗得电解质溶液占总液量得百分比1:1液就就是1/2张3:2:1液就就是3/〈3+2+1〉还就是1/2张粗略算法:10%氯化钠3、3ML加入100ML10%GS就就是1/3张10%氯化钠5ML加入100ML10%GS就就是1/2张10%氯化钠6、6ML加入100ML10%GS 就就是2/3张以250ml,1/2张,3:2:1液举例 为糖:等渗0、9%Nacl :等渗1、4%NaHCO3,(钾为细胞内离子,不算张力,糖也不算张力) 1、用等渗液配法为: 5%或10%糖:250ml×1/2(即3/3+2+1)=125ml 0、9%Nacl:250ml×1/3=83ml 1、4%NaHCO3:250ml×1/6=41ml 三者混合就就是3:2:1,250ml 算一下,350ml,4:2:1怎么配制? 2、临床上我们都用10%Nacl与5%NaHCO3 来配制,10%Nacl为11张,5%NaHCO3为 3、5张,为了应用方便,10%Nacl简记为10张,5%NaHCO3简记为4张。250ml,3:2:1得粗略配制: 先定总量:5%或10%糖250ml 内加10%Nacl:250×1/3×1/10=8、3ml 内加5%NaHCO3 :250×1/6×1/4=11ml 混合就就是粗略得3:2:1液了。 注:按此简易算法,实际溶液总量为250+8、3+11=260ml,而且与精确得配制相比,Nacl略多,NaHCO3略少,但实际应用中,这种差异可以忽略,要追求精确得话,可适当减少10%Nacl或

小儿补液疗法原则

小儿补液疗法原则 小儿补液疗法原则一、第一天补液计划:三定,三先及两补原则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 张含钠液(2:3:1 ) 低渗性缺水——2/3 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 张含钠液(2:6:1 )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 )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 等张含钠液20ml/kg ,30?60 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 -扩容量 8?12 小时滴入,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 小时或5ml/kg.h 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 ,提高HC03- 5mmol/L 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0(ml ) = (-BE )x 0.5 X 体重; 稀释成 1.4%的溶液( 1ml 5%NaHC03 =3.5ml 1.4%)。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 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 10%葡萄糖酸钙 1-2ml/kg ;补镁: 25%硫酸镁 0.1mg/kg/ 次, 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 )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 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 ?80ml/kg , 用 1/5 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 用 1/2?1/3 张。二者加起来 1/3?1/4 张, 12? 24 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0.9%氯化钠 33ml ; 5%或10%葡萄糖 50ml ; 1.4%碳酸 4: 3: 2液 2/3 张 0.9%氯化钠 45ml ; 5%或10%葡萄糖 33ml ; 1.4%碳酸 氢钠/1.87%乳酸钠 22ml 2: 1液 1张 0.9%氯化钠65ml ; 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35ml 1: 1 液 1/2 张 1: 2液 1/3 张 1: 4液 1/5 张 0.9%氯化钠 50ml ; 0.9%氯化钠 35ml ; 5%或 10%葡萄糖 50ml 5%或 10%葡萄糖 65ml 2: 3: 1 液 1/2 张 氢钠/1.87%乳酸钠 17ml

临床常用补液公式

临床医学常用计算公式 补液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却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若发热病人+300ml×n 1.补钾: 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④见尿补钾。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 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 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 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

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女性为3.3> 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女性为0.03> 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 3.输液速度判定 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 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 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

补液方法及原则

补液方法及原则补液以口服最为安全应尽量口服补液不能口服补液或病情 危重者则需静脉补液并注意先盐后糖高渗性失水者例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应先改善机体缺水缺钠后减慢滴速防心肺负担加剧液种交替避免长时间补充单一液体引起新的失衡尿畅补钾每日尿量超过40ML/H补钾较为安全如病人失液过多或休克者应不论补钾原则首要遵医嘱扩充血容量如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碍者或静脉滴注高渗盐水或经静脉特殊给药如钾盐,脂肪乳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应减慢滴速不可过快 补钾四原则 口服补钾最为安全不能口服补钾或经静脉滴注的患者应注意(尿少不补钾尿量超过40ML/H补钾较为安全浓度不宜过高静脉滴注氯化钾是安全给药浓度不宜超过% 滴注不过快超过60滴每分严禁静脉推注总量不过大每日不能超过6-8G对严重低钾者应在心电监护下提升血清钾水平 休克的病情观察 意识与精神若神志清醒着则说明循环血量足够若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瞻望甚至昏迷则说明细胞缺血缺氧以致脑功能障碍 生命体征休克者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收缩压<90MMOL 脉压0次每分表示休克存在呼吸大于30或小于8表示病情危重多数休克病人体温偏低而感染性休克常伴高热

皮肤色泽和温度休克病人皮肤和口唇粘膜苍白发绀黄斑状或瘀斑四肢湿冷 尿量每日尿量少于20表示血容量不足少于17表示尿比重低而固定者表明已发生急性肾衰竭 辅助动态监测监测血尿粪便常规血生化指标 术后活动目的 可增加肺活量肺的扩张和分泌物的排出预防肺部并发症促进血液循环利于伤口愈合防止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胃肠道蠕动防止腹泻及肠粘连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防止尿潴留 术后活动方式 术后麻醉清醒病人鼓励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活动四肢和翻身术后1到2日可实行离床活动嘱病人坐于床沿双腿下垂而后站立稍作走动以后根据病人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时间随时观察病人情况不可随便离开病人活动时注意保暖重症病人或特殊制动的病人根据病情要求制定活动时间不可过早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肺不张及肺部感染术前做好呼吸道准备全麻手术拔管前应先吸净气管内的分泌物术后去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的误吸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深呼吸可行体味引流或雾化吸入胸腹部包扎宽松适宜注意口腔的清洁与保暖 泌尿系统感染术后预防和机制治疗尿储留是感染的主要措施感染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排尿应在1500以上保持尿路通畅根据细菌药敏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 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常用补液公式

常用补液公式

常用补液公式: 从白蛋白水平推算血清钙浓度的矫正值: 血清钙浓度矫正值(mg/dl)=钙测定值(mg/dl)+[0.8×(4-白蛋白(g/dl))] 从葡萄糖推算血清钠浓度的矫正值 血清钠浓度矫正值(mEq/L)=钠测定值(mg/dl)+[1.5×((葡萄糖(mEq/L)-150)/100)] 代谢性酸中毒时的补碱量 1.公式一 HCO3-需要量(mmol)=[ HCO3-正常值(mmol)-HCO3-测得值(mmol)]×体重(kg)×0.4 2.公式二 A、〔正常CO2结合力(50%)-测得之CO2结合力〕×0.5×体重(kg)=mL(5%碳酸氢钠) B、〔正常CO2结合力(50%)-测得之CO2结合力〕×0.3×体重(kg)=mL(11.2%乳酸钠) C、〔正常CO2结合力(50%)-测得之CO2结合力〕×0.6×体重(kg)=mM(THAM) 注:THAM系三羧甲基氨基甲烷,7.26%溶液,1.7ml含THAM1mmol 低渗及等渗性脱水的补液量计算 1.按体重减轻估计补液量 生理盐水补液量(L)=正常血钠浓度(142mmol/L)×体重减轻量(kg)/每升生理盐水NaCL含量(154mmol) 2.按血细胞压积估计补液量 补液量(L)=[实际红细胞压积-正常红细胞压积×体重(kg)×0.2]/正常红细胞压积。 正常红细胞压积男性为48%,女性42%。 细胞外液量为体重×0.2。 3.按血清钠估计补液量 补液量(L)=体重(kg)×0.2×(正常血钠浓度-实际血钠浓度)/每升生理盐水NaCL含量(154mmol) 4.依据血钠浓度计算低渗性失水的补钠量 补钠量=[血钠正常值(mmol/L)-实际血钠浓度(mmol/L)]×0.6×体重(kg)(女性为0.5) 失水量(按血细胞比容计算) 失水量(ml)=(目前血细胞比容-原来血细胞比容)÷原来血细胞比容×体重(kg)×0.2×1000 原来血细胞比容如不知道,可用正常值代替,男性和女性分别为0.48和0.42,式中20%为细胞外液占体重的比例。 急性低钠血症Na+需要量 Na+需要量(mmol)=(目标血清Na+浓度-实际血清Na+浓度)×体重×0.6 急性呼吸性碱中毒预期代偿

补液的原则

补液的原则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18日 (1)根据脱水程度的轻重,确定补液总量。 (2)根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定补液种类。 (3)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尿畅补钾的原则进行。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 (4)补液应包括3个组成部分:累积损失、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 要量。 (5)补液的关键在于第1天24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酸中毒,首先要扩容纠酸,继而继续补充累积损失、异常及继续生理丢失量。待血循环和肾功能恢复后,机体自身就能调节。纠正脱水过程中,注意补钾。 液体疗法 一:基础问题: 1.张力的概念:这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更明确的说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的能力。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维持的渗透压。因此临床都用10%的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同的需要。5%糖水是等渗的,但是0张力的,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5%SB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张力的类型:为了适应临床不同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活,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溶液,等张液,1/2张、2/3张、1/3张、1/5 张等含钠量不同的溶液。 3.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具体论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也是有规可循的。临床常用10%氯化钠(10ml/支),5%SB(10ml/支)与5%或10%的糖水等配比不同张力溶液。10%氯化钠相当于11倍的等张液5%SB相当于3.5倍的等张液明白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了,具体为何是如此倍数,说起来麻烦,不说也罢。2:1溶液:很简单,只要记住100+6+10这个公式就是了。这个公式代表的是:5%GS100ml+10%氯化钠6ml+5%SB10ml=2:1溶液,算起来就是:(6×11+10×3.5)÷116=1,根据这个公式,你可以灵活运用,想配多少量的2:1溶液都可以。其他类型的配比,举两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了:现在想配500ml的1/2张溶液,可以用500÷20=25ml10%氯化钠,即5%GS500ml+10%氯化钠25ml=1/2张。如想配1.4%SB,只要把你想要用的5%SB量稀释三倍即可,如现在想给一患儿用 5%SB20ml配成1.4%,那就是5%GS60ml+5%SB20ml=1.4%的等张液。临床配比时要考虑机体自身的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能力, 所以不必苛求精确。 二:液体疗法用于脱水要注意的问题 液体疗法多用于脱水,儿科的特点就是小儿易脱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液体疗法就是针对脱水而言的。脱水分轻中重,有等渗,低渗,高渗之别。具体标准书中都有,这里只是明确实际中 10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